我大学学的英语专业,学了两年感觉自己不擅长。学英语未来要么做翻译,要么去学校当老师,要么就是去做外贸。我觉得都不适合我,就毅然决然的退学了。我妈到今天还不知道我退过学。
于是我在大连老虎滩租房子闭关了一年左右,家里给我一个月600的生活费,我自学C语言。然后找到了一个对日企的外包工作,就这样我的人生展开改变了。
我进来是P6,就是写代码的。程序员写代码的最佳状态是什么?早上起来打开编辑器开始写,晚上2、3点钟写完后不经过任何的调试,点一个运行按纽,全过了。
第二天要写代码,我前一天晚上睡觉之前会把要写的东西在脑袋里全写一遍。一想就很兴奋,恨不得赶紧去写代码。曾经有5年,我是这么度过的。不累。我非常喜欢写代码。
应该是在07年底,我们准备停机发布时果然出了问题:总账不平衡,差了3分钱。我们查了半天没找到原因。
作为业务负责人,鲁肃的压力是最大的,但整个过程他非常淡定,给我们的感觉是有了他什么事情都可以解决。这样就能让更多人安心解决其他问题。最后鲁肃看出来,某个公式是不是颠倒了,有问题。
我刚开始做的几个项目,鲁肃都是主要负责人,到最后他从负责人的位置撤出来以后我就是负责人。
为什么是我?就是因为鲁肃表现出来的担当、责任、做事做到极致的态度影响了我。
有担当也是逐渐锻炼出来的。2010、2011年左右,我的主管找我谈话,必须让我带人。我就一点一点的从带几个团队,带二十几个人到带上百个人、一千多人,到现在差不多带三千多人的技术团队。
后来遇到了双11,那是100多人用吼嗓子的方式“这个机器不够了”、“那个宕机了快加机器”进行人肉云计算,这肯定不适合未来的发展。
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逐渐逐渐的,我们的技术也完全自研掉了。本来我们用开源软件比较多,但一个开源软件只用里面5%的功能,还不能满足要求。
怎么办?我们要改那5%。改完以后,又重新改那95%。最后改得面目全非,bug到处都是。后来没办法了,就自己重写了,用自己最佳的方式去解决,最后出来了阿里云。
第一个重塑支付。蚂蚁做的事情是在不断的重塑支付的形态。
第二个重塑微贷。以前贷款都是给中大型企业贷款的,给中小商户很难。
第三个重塑技术。我们把蚂蚁所有的系统推翻重写了一遍。
我最烦做事情的时候找很多借口,到处计较。我们人员资源不够,我们之前规划当中没有这个规划,现在有很多问题……这个是我最不能容忍的。
做事情时,所有人觉得最远的地方是目标,那最关键的就是我们这群人舍我其谁的往前冲。不要问过程中的困难,困难都是靠人去解决的。做很多事情都有困难,就看你能不能一颗心、一场仗的去做。
我现在负责整个蚂蚁的技术团队,要考虑的是蚂蚁金服未来面临什么样的技术方向,它的业务方向是什么,它最后的技术承载是什么,它需要什么样人才结构。
原来我们说未来总是平均分布在现在的,其实做架构也是一样,架构都是根据以往所有做的事情的不断的总结。
但这样做事情的弊端就是如何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未来总是在变的。如果没有抓住一个浪潮,比如说过去的PC转移动,现在IOT或者区块链,可能就彻底完了。这曾经是我最大的焦虑。
我后来想清楚了一点,最关键的还是人才。找到了有未来意识的人,他会帮助你把事情做好。所以目前我最关键的点是找到很合适的人,找对人,然后培养人才。
我的用人标准很简单。你能说,也能做,这是NO.1的。你不会说,但能做,也很好。你只会说不会做,那就是扯淡。不会说不会做,那(进蚂蚁金服)就是不可能的事儿了。
2017年年初,马老师的秘书找我,说马老师想见你。进到里面有四个人在,范禹、我、老蔺(重读注:曾松柏,花名蔺相如)、闻佳。
甚至也不用什么重大事件,就是用日常的言行让大家感觉到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持续的让大家受到鼓励,知道我们是非常有愿景、有期望的一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