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阿里巴巴发布的招股书中曾公开披露这一潜在的交易安排。根据当时协议,蚂蚁金服每年需向阿里支付知识产权及技术服务费,金额相当于蚂蚁金服税前利润的37.5%。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阿里巴巴有权入股并持有蚂蚁金服33%的股权,将相应的知识产权转让给蚂蚁金服,上述分润安排同步终止。
阿里宣布入股,不仅能让蚂蚁金服的股权结构更加明晰,更重要的是,分润不再持续,蚂蚁金服有了更多现金流,似乎离上市又近了一步。
为估值4000亿元的“亲儿子”开路
就在不久前,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17年胡润百富中国独角兽指数》,蚂蚁金服以4000亿元估值位居榜首。如此庞然大物,未来在资本市场的走向必将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业内人士分析,阿里此番入股蚂蚁金服,正是在为自己“亲儿子”IPO扫清障碍。
2013年,浙江阿里以支付宝为主体筹建小微金融服务集团,同时任命彭蕾为CEO。这就是蚂蚁金服的前身。2014年6月,蚂蚁金服正式成立。
同时,在补充协议中,出现一条“优惠政策”:即如果阿里集团根据协议获得了小微集团33%的股权,则之前所提到的年净利润分成、上市变现一次性现金付款将全部“免单”。此外,补充协议对蚂蚁金服上市开出的条件是市值不低于250亿美元。
作为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最终上市“归宿”备受瞩目。
改革现有发行制度,解决BATJ类企业不能在A股上市的问题,以提升我国资本市场核心竞争力。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此举或将吸引独角兽科技公司在A股上市。这也被市场解读为都在争相吸引此类金融科技公司,蚂蚁金服显然会成为其中之一。
另外,这几年,蚂蚁金服与港交所曾传出多次“绯闻”。最近的一次是2017年11月1日蚂蚁金服在香港召开全球化发布会,马云再次发声,香港必须改革上市规则,才会考虑蚂蚁金服赴港上市。随后,香港上市公司商会隔空声援马云,呛声港证监“食古不化”。
此次阿里入股,外界纷纷猜测为未来上市铺路,但阿里首席财务官武卫拒认两事有连系,重申蚂蚁金服未有上市计划,仅指新架构下有利双方发展新零售,手机支付等业务。
马云出席今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时曾表态,今年不会考虑蚂蚁金服在港上市。他去年11月时也指出,未来1年半蚂蚁金服都没有上市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