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互联网医疗这么难做?

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深入探索云世界

做任务,得社区积分和周边

最真实的开发者用云体验

让每位学生受益于普惠算力

让创作激发创新

资深技术专家手把手带教

遇见技术追梦人

技术交流,直击现场

海量开发者使用工具、手册,免费下载

极速、全面、稳定、安全的开源镜像

开发手册、白皮书、案例集等实战精华

为开发者定制的Chrome浏览器插件

《互联网医疗为啥这么难做?》:政策、基本认知、行业生态,商业模式,行业及国家政策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互联网医疗行业分析》:用户/医生/医院/药企/药店等核心角色的诉求是什么,互联网医疗能为客户解决什么问题?

《互联网医疗行业竞对都在做啥》:京东健康、平安健康、腾讯健康、美团、字节、好大夫、智云健康等竞对都在做什么?做失败了什么?做对了什么?

《互联网医疗困惑与思考》:结合行业、政策、竞对前面的调研和分析,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放弃什么?

进入正文之前,基于目前对行业的认知抛几个问题(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样有一堆问题和困惑),希望感兴趣的同学能一起讨论,偏颇之处欢迎指正。

问题2:为什么京东健康、平安健康都在搞全职医护和家庭医生服务?亏本为啥还要坚持做?

问题4:亚马逊-AmazonCare关闭、腾讯-腾爱医生关停、字节小荷健康app停止运营,IBM出售watson,GoogleHealth部门解散...大厂纷纷折戟互联网医疗和医疗AI。平安健康、好大夫、智云健康等专注做互联网医疗的公司多年持续亏损,看上去那么美好的互联网医疗怎么这么骨感?

问题5:互联网医疗这么难做,竞对都在建设什么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和商业模式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问题6:中国商业健康险赔付率那么低,从综合赔付率(短期健康险40%左右)来看比医保(80%左右)低好多?健康险的发展是不是把路走偏了?商保营销获客成本过高,投保人没有享受到该有的保障?综合赔付率过低是否意味着产品偏离了保险保障的本意,对于消费者而言,显然是不实惠。

问题7:平安、泰康、水滴等都在宣称做中国版的联合健康,到底有没有谱?中国有没有这样的政策和行业背景?

.......

维度

子维度

关键术语

政策

医疗

分级诊疗、多点执业、双向转诊、医联体

医药

两票制、零加成、带量采购(VBP)、一致性评价

医保

统筹账户、医保控费、医保个账、双通道

信息化

HIS、LIS、RIS、CIS、PACS、DRGs、CDSS

标准

HL7、ICD-10、DICOM、FHIR

检查

超声、B超、彩超、X光、CT、PET/CT、MRI

监管

CFDA、FDA、GSP

药企

临期药、PD-1/PD-L1抑制剂、药品患者援助项目(PAP)、HPV疫苗、K药

流通

医药流通(4全国+n地区)、B2B

零售

B2C、O2O、DTP、OTC、处方药、DOT、COD

投保、核保、理赔、免赔额、等待期、健告、TPA

社保:养老、生育、医疗、失业、工伤

商保

图1:医疗不可能三角

国家

当天或隔天能见到医生/护士

专科预约等待两月或以上

守门人制度

百分比%

排名

澳大利亚

65

6

28

7

加拿大

45

10

41

11

法国

62

2004年开始

德国

66

5

2

荷兰

72

3

16

4

新西兰

78

22

挪威

34

瑞典

57

8

31

9

瑞士

93

1

英国

70

19

美国

管理保健

守门人制度是发达国家医疗结构中普遍存在的制度,指所有享受公费医疗或者社会医疗保险的民众必须接受社区全科医生的首诊,在社区医院医生诊断之后才能向大中型医院和专科医院转诊,这样一种制度安排避免了民众大小病都涌向大中型医院的弊端,从而促使医疗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我们国家也一直在提倡家庭医生、分级诊疗等守门人制度,目前还未能落地。在中国34354家医院中,三级医院仅占8%(2749家),三级医院合共承担全国超过53.5%的就诊量,二级医院承担35%,其他只有10%左右,供需严重不平衡。

类型

年度

病床使用率

医院数量

诊疗人次

(亿次)

入院人数

(万人)

单次医疗行为总花费180分钟,诊断只有8分钟,每个看病周期需跑医院2-3次。

路途

挂号

候诊

就诊

检验

三级医院

2019

97.5%,277w张

2749

20.6亿

10483w

22.8%

12.8%

28.9%

4.4%

31.1%

2020

81.5%,300w张

2996,8.5%

18亿,54.1%

9373w

2021

85.3%,322w张

3275,

22.3亿

11246w

二级医院

81.6%

266w张

9687

13.4亿

8380w

说明:我国优质医疗资源不足,优质资源供给VS市场需求严重倒挂。

2020年,我国医院共计3.54万个,占比仅为全国医疗机构总数的3.46%,而医院诊疗人次33.2亿,承担了全国42.9%的诊疗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计97万个,约为全国医疗机构总数94.82%,但仅承担了全国53.2%的诊疗人次。

住院:二级以上医院承担了70%以上的住院病人。三级医院床位利用率80-90%,一级医院床位利用率只有50%。

改善:截至2021年底,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中,54.5%开展了预约诊疗,91.3%开展临床路径管理,64.6%开展远程医疗服务,87.6%参与同级检查结果互认,92.0%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70.8%

271w张

10404,29.4%

11.6亿,34.8%

6865w

71.1%

274w张

10848

12.5亿

6890w

一级医院

54.7%

65w张

11264

2.3亿

1151w

48.7%

71w张

12252,34.6%

2亿,

6.1%

1117w

52.1%

72w张

12649

2.2亿

1120w

基层医疗机构

163w张

954390

45.3亿

4295w

165w张

970036

41.2亿,

3707w

171w张

977790

42.5亿

3592w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就医这个事情上,患者对医疗技术、医院医生品牌的追求远大于便捷性;为什么三甲医院常常人满为患?除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整体水平有所欠缺外,更多的还是体现了患者对于医疗技术的追求,拥有优质医疗资源的三甲医院无疑成为了患者心智中高度认同的“优质品牌”,而这种对技术的追求,显然能是患者容忍甚至抛弃其他问题如互联网带来的便捷性(互联网可以提升效率和体验,但是创造不了优质医疗资源)、环境因素等。

阶段

萌芽探索

2014之前

瓶颈期

2015-2017

回暖期

2018-2019

未来-成长突破

2020后

医:《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

药:《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

纲要:2016《“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医:2017《电子病历应用管理规范(试行)》

药:2017《网络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医:2018《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

药:2018《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

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办法》

险:国家医保局《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

《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

2021《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

关键点

医:允许医疗机构医生运用信息技术提供院外服务

药:允许互联网药品经营者凭处方售卖处方药

医:互联网医疗提到国家战略层面

规范医疗机构电子病例管理

药:网售药管控,不允许平台药品在线交易。

两票制&药品零加成

医:互联网医疗定义,解除对处方药线上销售的限制,网售处方药松绑

药:VBP《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文件》

险:明确互联网医保报销制度以省为单位分级管理

药:《细则》严禁先药后方,

全面推行VBP带量采购

险:将符合条件的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释放医保红利。互联网问诊医保属地化原则。

针对的问题

可及性&效率&费用

医保控费:药品流通价格注水,灰色利益。

合规性:长处方仍需线下开药,存在无方购药等违规行为

医保控费:通过集采议价,降低医保支出

医药险闭环:互联网购药缺少医保支持,无法闭环(习惯线下医保)

医疗可及性:疫情期间医疗资源线下挤兑

合规性:互联网问诊质量无法监督

政策影响

轻问诊

轻问诊->严肃医疗(挂号/问诊)

平台药品在线交易受限

门诊药品收入占比由49.29%下降至42.05%。

轻问诊->严肃医疗(挂号/问诊)->处方药

18年COD模式

轻问诊->严肃医疗(挂号/问诊)->处方药->医保支付(部分开放)

政策利好

从医疗咨询、科普拓展到轻微病症远程诊断、咨询

允许依托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医院

电子处方、医保个账部分开放

医保政策部分地区松动,药店、互联网问诊医保属地化原则,实际进展有限。全程可追溯、责任倒追,互联网诊疗要与实体机构提供的诊疗服务做到最大限度的“同质”,让互联网诊疗回归医疗服务的本质。杜绝统方、补方,避免以药养医

商业化公司

代表:丁香园、好大夫、春雨等医生社区、科普内容、药企营销

12年天猫医药馆上线

代表:阿里、京东等医药在线交易,线下自营大药房

零氪-肿瘤大数据,药企营销

代表:智云健康、微脉;药企营销

代表:京东健康、医渡、叮当健康等上市,互联网医院900->1700家

图2:医疗健康行业生态大图

商业化类型

业务场景

盈利模式

付费方

核心能力

代表企业

医药电商

B2C1P

自营差价

消费者

医药供应链

品类规划

履约成本控制

京东健康、阿里健康

B2C3P

平台佣金

商家及消费者

阿里健康、京东健康

B2B

交易佣金、物流费用等

药店

医药供给组织及流通

京东健康、九州通

O2O

交易佣金、自营差价

消费者及商家

本地化服务及同城配送

美团、饿了么、叮当健康、京东健康

DTP

保险

消费者、药企、保司

医生研究协助

医药险闭环

患者健康管理

思派、圆心、镁信

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

问诊

问诊费用

医疗服务网络组织能力

平安健康、京东健康、好大夫

消费医疗

交易佣金、营销费用

消费者、商家、上游药企

医疗服务供应链

履约质量管控

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美团、抖音、新氧

健康管理

会员费用、保险费用

线下药房网络

京东健康、智云健康、平安健康

数字化营销

数字营销

营销费用

医疗科普及社区

精准营销能力

医脉通、丁香园

京东健康

信息化服务

追溯业务

技术服务费

信息化及大数据

阿里健康

医疗信息化

医院、

连锁药店

信息化研发

医疗医药:卫宁、嘉和美康、智云健康等

消费医疗:领健、天方达、宏脉等

药企数字化

太美科技等

目前互联网医疗涉及广泛,涵盖医药电商、在线诊疗、消费医疗、健康/疾病管理、医疗社区、内容平台及健康险等。坦率来看,中国绝大多数互联网医疗公司都还在生存线上挣扎,行业领头羊也只是在医疗外圈转悠,做点挂号、在线问诊、卖药等较轻的服务。大多数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没有稳定的盈利模式,只有医药电商目前的收入体量较大,行业集中度较高。总结来看,医药电商类的方式最直接,特点是“药品种类大而全、覆盖场景丰富”,在流量、供应链等方面具有优势;健康管理与医疗服务场景类的方式是聚焦精准人群,通过布局线下药房进行医药险联动,以实现深度运营;数字化营销场景类的方式偏间接,主要是面向B端,并提高医药推广效率。在互联网医疗赛道,医药电商、医疗信息化建设、消费医疗已经跑出了自己的商业模式,其他模式还在持续探索中。平台为了生存,除了做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以求获得更多融资外,对更多商业模式的探索也未曾停止,期待能有更多的商业模式能够被跑通。本文提到的竞对不做展开分析,后续再针对重点竞对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做详细分析。

新冠疫情期间,医药电商价值进一步凸显,线上药品销售的市场规模与日俱增,2021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已超越基层医疗,成为第四大零售终端。互联网医疗的快速发展扩大了网上药店的发展空间,线上问诊的发展提升了零售端药品线上渗透率,从线上渗透率来看,2019年3.29%,2020年5.61%,2021年我国药品线上销售渗透率达到7.71%,线上渗透率呈增长趋势,随着线上药品销售额的增加,2022年零售端药品线上渗透率将达15%。

根据卫生统计年鉴,2021年中国医院总诊疗人次达38.8亿,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达42.5亿人次。2021年,医院次均检查费62.3人民币,基层医疗机构次均检查费29.6人民币,2021年医院问诊市场规模约2,419亿人民币,基层医疗机构问诊市场规模1,257亿人民币。我国线上问诊市场规模增长显著,由2018年的133亿元增长至2020年我国线上问诊市场规模达311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54%;2021年我国线上问诊市场规模达441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41.8%,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9.1%,预计2022年线上问诊市场规模将增长至581亿元。线上问诊需求主要来自慢病复查和轻症首诊,2021年线上问诊渗透率为12%,预计2025年线上问诊市场规模达917亿人民币(线上渗透率20%)。

小结:传统医疗服务有个比较要命的特点,就是不可激发性,不太能够通过营销活动来激发用户的消费意愿;类比线下医院,问诊业务价格属于国家管控的服务,用户在线下都很难为价格较高的医疗服务买单,在线上就更难实现医疗服务的高定价。因此,单纯靠互联网问诊等医疗服务抽取佣金很难实现盈利,虽然好大夫等互联网医疗平台在探索差异化的在线问诊付费机制,但是仍然在持续亏损。

消费医疗,官方也从未正式定义过。在官方语境中,只有基本医疗和非基本医疗之分。按照《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基本医疗侧重的是健康必需、公平获得、适宜手段,是与基本医疗保险相对应的定义。“非基本医疗”即基本医疗之外的医疗,对应的是非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的医疗服务及产品。消费医疗兼具消费和医疗两大属性,泛指非公费、非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的、消费者主动选择实施的市场化医疗项目,包括体检、医美和齿科,以及眼科、妇产、皮肤、减肥、营养、身材管理、心理健康等。消费医疗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美好生活的需要、追求功效价值和消费体验且不依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而选择的医疗服务及其产品,内涵有4个核心点:

消费医疗由专业医疗服务(眼科、齿科、辅助生殖等)、医疗美容(医美、植发等)、健康管理(体检、孕产、运动保健、营养心理等)三大板块组成,对应当前万亿市场规模。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对应潜在消费群体数量庞大,细分需求呈现高速增长,是医疗行业极具投资价值的细分赛道。从治病救人的“硬需求”升级到医疗“软需求”——满足美好生活的需要,包括衍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尊严、权利等。

图4:消费医疗市场规模分析

有没有觉得消费医疗产业看起来每个方向都潜力巨大,每个看起来都是几千亿市场规模,其实这里面大部分营收和互联网占不上边,消费医疗行业的复杂性不亚于医药电商和互联网医疗。消费医疗和药电商行业相似,大部分利润都被上游药企(艾尔建、华熙生物、爱美客、时代天使等)或者专科医疗机构(爱尔眼科)占据,位于中下游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只有营销和交易的价值,利润空间也比较微薄。真正在互联网跑出来行业只有医美(医美基础用户广泛但渗透率仍处低位,高用户粘性与复购率支撑量价,CAGR近17%领跑消费医疗行业各赛道)和齿科行业,医美、齿科民营机构占比较高(80%),民营机构线上获客诉求强烈,美团和新氧是主要线上获客渠道。消费医疗体检、疫苗等业务线上化率相对较低,利润空间也没有医美高。

小结:消费医疗消费医疗是具备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的(可被激发,民营机构愿意为获客进行营销和商业投入),通过品牌和营销宣传,激发用户的健康消费需求,通过互联网赋能提高了用户覆盖面和品牌力,通过内容降低用户决策成本,通过专业化的营销导购能力引导用户在线预约,最终实现商业盈利。消费医疗板块较多,医美、齿科互联网业务模式被美团、新氧等平台验证过,后续再做详细分析,其他业务板块有待与行业一起探索(需具备高复购率、民营占比高、爆款等特征)。

传统的医药营销主要以线下方式为主,例如线下医药代表拜访、线下学术会议等,主要是注重药品在院内的准入,因此也导致了“带金销售”的医药领域乱象行为。同时,也正是由于药企与医院之间存在灰色空间,导致终端药价虚高,患者负担重。国家宏观层面上为了斩断医药腐败链条,破除“以药养医”的乱象,出台一系列政策来规范行业秩序,合规的营销行为成为医药营销活动必须遵循的红线。在降低药价方面,带量采购、医保谈判、两票制、医药代表备案、医保控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一系列政策挤压下,既要降低跨国药企具有专利悬崖药品的价格,也要降低本土药企价格虚高的药品价格,迫使各类药企转而寻找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医药营销手段。带量采购政策的全面实施,极大压缩了以往国内医药企业的获利空间,促使药企积极开展医药营销数字化转型,从而促进了国内医药营销市场的长期发展。

行业主要包括使用者、提供者、受益者三种角色,诞生了三类商业模式,三类商业模式有明确的功能定位,相辅相成,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围绕药企、医药代表、医生、患者这四大主体,根据药企不同的数字化营销服务需求,按提供的服务内容与商业模式的差别,可分为技术服务型、平台服务型和零售终端型三大类营销服务商。

图5:数字化营销各类角色

在疫情黑天鹅和营销数字化技术发展的共振下,医药数字化营销行业迎来了黄金成长期。我国医药数字化营销市场由2016年的人民币15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人民币152亿元,2021年的272亿元人民币,2022年预计市场规模进一步增至403亿元,两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2.8%。预计2025年及2030年市场将进一步增长,分别达到人民币1,110亿元及人民币3,568亿元,2025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3.9%。与传统医药营销手段相比,精准数字营销手段更加有效,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实现精准地、有效地将信息推送至几乎所有查看内容的医师和患者。此外,根据数据显示,医药数字化营销借助线上精准投放内容进行的营销行为可以达到平均点击率约为20%至40%的效果,平均点击率指点击特定内容的用户数与该内容所投放的用户总数之平均比率。多方面优势促使医药数字化营销在对整个医疗营销市场的渗透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18年,我国医药数字化营销市场仅占着整个医疗营销市场(包括主要以医师为对象的营销及推广活动,其次以医疗消费者和医院为对象)的0.8%。经过疫情的洗礼,2020年渗透率上升至2.2%,预计到2025年将进一步增至11.2%,未来数字化营销手段将持续向好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按各类具代表性服务商在2020年营销收益为例,以医脉通、梅斯医学为代表的专业医生平台,营收预计约9亿元;以好大夫、平安好医生为代表的医患交流平台,其营收预计介乎0.5-5亿元;以医百科技、软素科技及云势软件为主要的数字解决方案开发商,其营收估计介乎0.5-3亿元;以诺信创联、清赟科技为代表的虚拟访问供应商,其营收预计介乎0.5-1亿元;以会畅通讯、eDoctor为主要的线上会议供应商,其营收预计介乎1-5亿元;以京东健康、阿里健康为主要的医药电商平台,其营收预计介乎0.5-5亿元。医药数字化营销服务供应商专注于医药数字化营销市场的各个方面并在不同领域具有竞争优势。其中,平台服务型赛道已基本成型,像医脉通、梅斯医学等头部企业相继跑出,其业务内容模式已呈现相对稳定输出的状态;零售终端的医药电商中像京东健康这类企业等原本只承接最后环节的售卖行为,但随着其不断向上发力建立互联网医院,未来也将涌入前端营销竞争市场。

小结:药企对于营销有两方面需求,一是对目标用户的高效触达和有效反馈;二是政策合规,营销过程能够做到透明化和可追溯。因此,药企进行数字化营销的方式主要包括SaaS云服务(太美)、患者慢病管理(智云健康)、医生平台(好大夫)和零售终端(包括线下药房和医药电商)三个方面;药企数字化营销与医药电商、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服务存在交集,数字化营销是这些业务模式的商业化手段之一。

图6:医疗信息化主要利益主体及职能概览

图7:中美医疗信息化建设过程对比

HIS(医院信息化系统)在早期是个更广泛的概念,以财务、收费及管理为核心,覆盖从挂号系统到医院信息系统所有的功能模块,是一个“万金油”产品。经过多年市场实践,其功能随着医院内部业务流程的不断梳理与整合,由分散走向深化,与LIS、PACs、RIS、EMR等偏临床的模块逐渐融合。然而由于院内系统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一家医院信息系统由不同厂商重复建设、信息冗余的问题严重。现阶段针对以往建设问题,医院及厂商改变建设思路及实施方法,加速平台化建设,让HIS成为医院流程整合与服务能力提升的核心引擎,实现对患者诊前、诊中、诊后全程追溯与管控。当前大多数三级、二级医院拥有较为完备的HIS系统,核心需求在于新场景、新功能的迭代升级,以及一体化的平台建设。一级及未定级医院的渗透率略低,且应用的功能模块简单。

图8:医疗HIS系统核心产品模块及其应用场景概览

CIS(临床信息系统)服务于病情诊断和处理、医学研究等临床活动,以患者为核心,借助多种软件系统整合患者临床诊疗数据,实现医疗过程管理的质效提升是其核心功能。故CIS并非是单一的系统,而是一系列临床信息系统的集合。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正处于CIS建设阶段,CIS相较于HIS建设难度更大,因为临床数据治理难度大且临床业务变更频繁,尚未形成统一的建设路径,医院需要根据自身特点与需求引入系统。未来,为进一步发挥临床过程辅助功能,CIS将会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由提速增效的信息化管理向数据整合、智能分析迈进,进一步解决医疗资源短缺的核心问题。

图9:临床信息系统CIS核心架构

临床信息化的核心在于对临床数据的应用,即临床信息化系统在保证数据安全、可用的条件下,让信息化全面深入到诊疗过程中以辅助临床诊断与决策。医院临床信息系统以电子病历系统(EMR)和临床信息系统(CIS)为典型应用,并由于医疗行业本身的专业性与复杂性,以及不同医院的差异性需求,开始延伸至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辅助诊断系统(CDSS)等不同系统。从数据层面看,临床信息化已经在数据的采集、存储、治理等准备阶段积累了大量可用的临床数据,如今正向数据挖掘与分析等临床应用探索。随着电子病历的不断普及,医疗健康数据的价值化成为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同时也为区域信息医疗、临床科研等发展奠定基础。

图10:临床信息化和新建设系统与应用价值

EMR(电子病历系统)是由医疗机构以电子化方式创建、保存和使用的,重点针对患者临床诊疗和指导干预信息的数据集成系统。在医疗信息化政策的支持下,经过不断的创新发展,医院电子病历整体应用水平逐步提升,根据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查(2019-2020年度)》报告,有高达86.14%的医院将电子病历系统作为最重要的临床应用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是临床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其价值不仅在于实现医院业务的信息化管理,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还能够消除院内信息孤岛、实现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为新兴医疗形式需要的远程病患信息传输和共享奠定了重要基础。现阶段,医院将继续推进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与升级,电子病历市场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

图11:以电子病历系统EMR为核心的临床流程管理

图12:PACS基本架构及创新趋势

2021年中国医疗信息化核心软件市场规模达到323亿元,2021-2024年复合增速达到19.2%,预计2024年总规模达547亿元。聚焦细分领域,2021年中国医院信息化核心软件市场规模为195亿元,现今仍是各类信息化厂商的主战场;临床信息化市场规模为128亿元,未来三年复合增速达24.7%,规模增速较快且市场集中度低,新玩家可从细分赛道切入,挖掘市场机会点;此外,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前景良好,预计2025年市场空间达1245亿元。

在中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之中,最大的医疗支付方是医保基金,其次是个人支付,然后才是健康保险。商业健康险无疑可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政府和行业也一直对其寄予厚望。过去10年间,中国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3%,增速为寿险、财险等其他险种的2~3倍。

图13:中国医疗保障体系图示

健康险作为医保和个人支付的重要补充,可以有效缓解重疾患者和家庭医疗及用药需求。目前医疗健康行业,除了药电商模式之外,思派、圆心、镁信等公司都在基于医疗科技+大数据,探索患者为中心的全流程健康管理,水滴更是基于互助平台积累的用户直接切换到健康险赛道,试图打通医药险商业闭环(试图打造”中国版联合健康“)。

图14:健康险行业产业链

尽管政府大力支持、企业积极布局、居民意识逐渐加强、产品形态日益多样,时至今日,由商业健康险承担的保障在全国医疗总费用支出中仍然非常有限(约8000亿的保费规模,综合赔付只有2000亿)。

图15:中国直接医疗支出分布情况

2020年中国直接医疗支出约为4.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医保支出为2.1万亿,个人支出为2万亿,而商业健康险赔付仅为0.2万亿元(约占直接医疗支出的5%)。可见商业健康险尚未有效减轻居民的就医负担,其潜在市场空间极为广阔。具体来看,在2.2万亿元人民币的非医保支出中,商保赔付支出占比仅达10%(约2200亿元),且集中在中青年人群的重疾类赔付。商业健康险对轻疾、慢病及老年人群的保障明显不足,赔付支出仅占非医保支出的7%左右(以补充医疗保险及高端医疗险为主),疾病覆盖存在巨大的市场空白。

图16:中国非医保医疗支出

综观供需两端,我们发现中国商业健康险面临三大根本性挑战:

挑战一:居民对商保的观念意识和需求尚未广泛形成。中国人均医疗健康支出相对较低,且医疗支出呈长尾分布,造成个体层面对潜在的医疗负担缺乏应有的重视。加之对基本医保报销范围的限定认识不足,大量居民没有补充购买商业健康险的意识和动力,以对冲医疗支出负担。

挑战二:市场供给未能充分挖掘潜在需求。目前主流健康险产品存在着“保健康人,不保非标体”、“保短期,不保长期”、“保医保内,不保医保外”等供需错配现象。

图17:中国医疗支出及商保保费

综上,从医疗健康行业供需矛盾、医药政策管控、行业生态、商业模式等视角分析可以看出,互联网医疗业务确实难做,目前被验证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医药电商、医疗信息化、消费医疗(医美等);而药企数字化营销、慢病管理等医药险创新模式仍在探索中(思派、智云最新财报显示亏损在收窄)。接下来计划研究下我们的竞对都在做什么,沉淀了哪些能力?哪些模式是被验证可借鉴的?哪些是被证明行不通的?我们该坚持什么,放弃什么?接下来继续研究,希望能与大家一起在摸索中前行。

THE END
1.中国平安平安全球医疗保险 Major advantages Coverage Geographic Area of Cover Special Area for proposal and claim Major advantages Powerful partner Widely direct billing network Personalized product Comprehensive coverage Professional service team Providing 24 hours high quality service...https://www.pingan.com/personal/insurance/med_detaileden.jsp
2.平安e生保·互联网长期医疗产品组合(费率可调)(平保健发〔2023〕359号,平安健康〔2023〕医疗保险109号)"、"平安互联网特定药品费用医疗保险(平保健发〔2023〕253号,平安健康〔2023〕医疗保险048号)"条款组成,具体保障责任根据您购买时选择的产品计划为准,如您对本产品组合有疑义或需要单独购买本产品组合中的主险险种,请联系我司在线客服或拨打95511...http://h5.51tsbx.com/product/entry.html?productId=235&companyNo=000407&perCode=1638&agentCode=r0r0r790rygb
3.平安产险重磅推出“百万医疗保障+全年线上问诊”产品:安诊无忧据了解,“安诊无忧?百万医疗险”是平安产险“E生平安”健康险系列的旗舰产品。它不仅能覆盖众多疾病范围,提供百万级别医疗保障,还同时享有零门槛普适权益,贯穿小病、健康、大病场景,为客户转移主要的医疗风险,提供全方位无忧安心的服务。 在产品形态上,“安诊无忧”包含300万一般医疗险和300万特定疾病险,相当于是...http://finance.hnr.cn/bxzx/article/1/1258927767811133440
4.移动医疗–互联网数据资讯网根据美国近期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检测政策指南,乐普医疗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即将进军美国市场。科技关爱生命,面对来势汹涌的疫情,乐普医疗已在产品的资质和产能两方面做好充足准备,将与世界携手应对风险,继续向海外地区输送高质量、高性能的医疗设备,积极参与到国际社会的疫情防控中,展现出中国企业的责任与...https://www.199it.com/archives/category/mobile-internet/%E7%A7%BB%E5%8A%A8%E5%8C%BB%E7%96%97/feed
1.平安互联网终身防癌医疗保险为什么要购买平安终身防癌医疗险 最高800万癌症医疗费用报销,护全家周全 0免赔,终身保证续保,无惧停售风险 28天-70周岁可投保,老人、三高人群也能买 本产品由平安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承保,平安银行作为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 保障方案...http://b.orangebank.com.cn/aum/nbi/lifelong_anticancer.html
2.互联网早报10月12日星期一深圳先行示范区综改试点方案发布...医疗健康 1、腾讯微保联合中国平安首推20年长期医疗险,百万医疗险迈入超长续保时代 2、阿里健康发布疫苗服务平台2.0,免费向接种单位开放 3、药明生物与德琪医药启动战略合作,推进抗肿瘤新药研发 4、默克与丹望医疗达成战略合作,助力中国创新 5、凯赛生物:拟投资40.1亿元打造山西合成生物产业生态园区 ...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541797182&efid=fHys1fCTj31Qb4r4aa2P4A
3.聚焦平安好医生&京东降半年报:医疗服务与医药电商,互联网医疗路...实际上在今年年初,平安健康就已成立保险事业部,另外根据财报披露的数据,在获客渠道方面,平安好医生聚焦于金融渠道和企业客户渠道的高价值客户转化。而作为平安医疗生态圈的旗舰平台,平安好医生将从平安寿险、健康险、产险、养老险等保险渠道进一步延伸到平安银行(000001,股吧)、平安普惠等综合金融渠道。 https://insurance.hexun.com/2021-08-31/204279613.html
4.众惠相互神农2号防癌险入门版在哪里购买答:您好,众惠相互神农2号防癌险【入门版】的购买网址是:https://nbaoxian.cn/101。众惠相互神农2号防癌险【入门版】是一款通过互联网渠道推广销售的保险...答:京东安联成长优享高端医疗保险(互联网)-家庭版-计划三在必侃网购买是靠谱的!京东安联成长优享高端医疗保险(互联网)-家庭版-计划三本质上是京东安联的产品...https://baoxian.bckan.com/101
5.互联网日报京东降获批赴港上市;安博凯拟私有化神州租车;百度上线...? 互联网健康险迎来爆发期,水滴保险商城今年新增用户过亿 ? 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协定达成,15国正式签署RCEP 国内要闻 1、京东集团:京东健康已就拟议分拆向香港联交所递交聆讯后资料集 2、极米科技科创板IPO已提交注册,中国国际金融股份为其保荐机构 https://blog.csdn.net/liudada8265/article/details/10973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