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直播热潮遇上新冠肺炎疫情,又会催化出什么样的结果?近期,各行各业似乎都在开启直播带货营销模式,金融行业的公募基金、保险公司直播“带货”的风潮也逐渐兴起。在5月27日中国平安的司庆日上,平安集团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陆敏直播1小时,预估带来的客户在未来3个月可转化保费达1.6亿元。
保险业直播带货真有看起来那么美吗?《证券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直播”已成当前热词,但保险业的直播带货恐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
多家保险公司尝试直播带货
今年年初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保险业服务加速线上化,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以及个人开始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助力保险销售。
5月27日是中国平安的司庆日,平安集团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陆敏走进平安金管家App平台直播间,与保险营销员联手直播1小时,累计观看人数达102.9万,观看人次达201.1万,预估通过直播带来的客户可在未来3个月转化保费达1.6亿元。
5月18日,华夏保险总精算师李建伟也曾首次走进发布会直播间,参与直播带货,在线观看人数超过91万,预估销售保费有望超过4亿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险可满足社会生活生产中的风险保障需要,产品服务种类多,也有“温度感”,但民众的普及度目前还不够。直播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有助于宣传和展示保险产品服务,刺激潜在需求,应当鼓励。但保险是较为复杂的金融产品,在直播带货过程中应当予以规范。
《证券日报》记者获悉,保险直播产生的销售数据并非即时成交数据,而是结合收看直播的人数等因素进行预估的数值。“仅靠直播难以完成保险销售,最终还是需要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深圳市靠谱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CEO吴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友邦保险在今年一季报中也指出,公司通过线上招聘及培训,新入职代理人实现两位数增长,但友邦香港的新业务价值却大幅下降。虽然在技术上保险销售可以远距离完成,但在新业务销售过程中,“至少进行一次面谈仍是重要的。”友邦保险介绍,线上远距离销售的保险产品,平均保费较低,且种类有限。
理性看待保险直播带货现象
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和宣传方式,直播既受到消费者的喜欢,也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但对于保险直播的效果,业内人士在分析时强调,要从多角度看待保险直播带货现象,首先必须合法合规。
对于保险直播形成的“带货”效应,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尽管这是一种新型的营销和宣传方式,但保险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其销售有诸多限制,不要把直播带货想象的过于美好。尽管当前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成功的带货案例,但这种成功的可复制性并不强。“传统的直播主要以降价为核心促销手段,但保险业不可以,保险产品条款复杂,在直播中能说清楚并非易事。”一位头部券商非银分析师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将使得保险直播的带货效果并不那么明显。
在更多业内人士看来,直播只是险企数字化经营中的一环,尽管当前直播风头正盛,但在积极拥抱新渠道的同时,也应理性看待其效果。站在数字化经营的高度,将直播纳入数字化体系,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通盘考虑,以使新技术、新渠道更好地助力保险业务发展。(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