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卫生的目的是预防和矫治各种精神疾病以及适应不良行为,保持和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心理健康。
2、心理健康定义的三个理论视角:发展心理学,人本心理学,精神分析。这三条线索研究心理健康的概念,可
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按照外部标准来定义心理健康。第二、按照人们对自已生活产生积极评价的程度来定义健康(1心理健康是主观的。2主观健康包括积极方面。3强调主观心理健康。)。第三、从情绪的角度定义心理健康。
3、心理健康:一种心理上的完全康宁状态参数;在此状态下,一个人充满生命的活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
潜能,有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社会适应。
4、判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1、统计学标准。2、社会规范标准。3、生理学标准。4、心理学标准。
5、社会
学标准。
5、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1、智力正常情况;2、情绪稳定,心境良好;3、意志健全;4、人际关系和谐;5、适
应能力强;6、人格完整。7、自我评价正确。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6、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2、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3、
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4、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5、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6、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7、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相对性,连续性,可逆性,动态性。)
7、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直接作出贡献的是美国保险业职员比尔斯。比尔斯于1908年5月成立世界上第一
个心理卫生组织“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五项工作目标:一是保持心理健康,二是防治心理疾病,三是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待遇,四是普及关于心理疾病的正确知识,五是与心理卫生有关的机构合作。
8、我国系统的科学的心理卫生运动发起于20世纪30年代。(吴南轩)
9、心理卫生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并揭示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作用的规律,培养健全的人格。2、研
究和发现个体与群体中的心理卫生问题并揭示其规律,提出解决这些问题以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3、研究如何开展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以及咨询服务活动,以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水平。
10、心理卫生工作的意义不只是对各种心理疾病的防治,更主要是促进整个社会人群的心理健康。
第二章心理卫生学的基本理论
1、精神分析的心理卫生理论
2、性心理发展论:1、口唇期(0-18个月)。2、肛门期(18个月-3岁)。
3、性器管期(3-6岁)。
4、潜伏期(6-12
岁)。5、生殖期(12岁到成年)。费洛伊德观点,以正常方式不能通过这些阶段就会产生各种失调和性格障碍。
3、精神决定论: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世界分为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人们能够知觉到的心理活动物;
下意识不在意识范围内,但一旦回忆就可以想起来;而潜意识是人们没有办法意识到的心理活动。
4、人格的结构: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由三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包括性和攻击本能的人格结
构。超我是一个的价值观的储存处,包括从社会习来的道德态度。自我是一个基于现实的自我方面来调和本我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冲突。
5、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在寻求表现的本我冲动与否定它们的超我要求之间的日常冲突中用来保护自身的策略。
6、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人的心理问题既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同样
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或消失。
7、操作条件反射成为个体区分行为后果的一种重要机制,并逐渐获得达到自己的目标以及应付外界事物的能力。
8、行为主义理论模型的基本概念就是学习。
9、认知心理学理论:1、贝克的理论。2、埃利斯的理论。3、迈切鲍姆的理论。4、健康认知模式的特征。
10、埃利斯理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主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与评
价所引起的。ABCDE理论:A为诱发事件,B为不合理信念。C为不良后果,D为诘难。E为合理效应。
11、迈切鲍姆理论:烦恼的情绪是适应不良思维活动的结果。第一、认知是行为与情感的基础,一个人的所有心
情都是由他的“认知”或思想产生的。第二、消极的情绪由消极的思想决定。第三、几乎一切的消极思想都蕴含着重大的曲解。第四、通过改变我们的思想与认知,可以改变我们的消极情绪。
12、健康认知模式的特征:1、积极,不消极。2、客观,不自欺。3、独立,不依赖。4、灵活,不僵化。5、本质,
13、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马斯洛认为,个体先天或后天的追求自我实现的动机,会驱动个体一直向积极的方向
发展和变化。自我实现是人的自然倾向。
14、理想自我:就是个人所期望的自我。现实自我:就是实际生活中那处活生生的自我。两者之间的差距是衡量
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关键,也是决定一个人是悲观还是乐观的心境。
15、人本主义理论对心理卫生学的影响:一是它促使一种全新的、比较完整的心理健康观的形成,二是它引导心
理卫生学向着开发人类潜能的方向发展。
16、中国传统的心理卫生观点:偶家思想体观出的心理健康标准:第一,能以仁道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二,
能适当地约束自己的行为。第三,能保持情绪的平衡。第四,能正确认识环境中的事物。第五,通过反省增加对自身的了解。第六,能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第七,以“止于至善”作为自我发展的目标。
17、弗兰克尔的“自我超脱者”理论:人在任何情境下,对自已的行动都是自觉选择的。
18、伯恩斯的“此时此地者”的观点特征:1、其功能发挥着眼于当前。2、对自己的现状和特点十分了解且能予
以接纳。3、敢于表现自己的冲动和欲望。4、对自己的生活勇于负责。5、有意回避地他人的责任。6、充分接触自我与世界。7、能够公开表现自己的不满。8、其生活不受外在规则的束缚。9、不主动寻求未来的幸福。
19、交互作用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人的自我结构由三个成分组成:儿童自我,父母自我,成人自我。三者合理比
例发展则心理健康。
第三章人生全程发展与心理健康
1、艾里克森对人生阶段的划分:1岁,对人信赖-不信赖。2-3岁,活泼自主-羞愧怀疑。3-6岁,自动自发-退缩
内疚。6岁-青春期,勤奋进取-自贬自卑。青年期,自我统一-角色混乱。成年期,友爱亲密-孤独疏离。中年期,精力充沛-颓废迟滞。老年期,完美无憾-悲观绝望。
2、皮亚杰对人生阶段的划分: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
11岁以上。
3、从个体的生理发育和社会成熟的角度出发,人的一生可发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婴儿期0-2岁,幼儿期2-6岁,
儿童期6-12岁,青少年期12-21岁,成年期21-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4、婴儿期四个主要发展任务:1、人际感情的发展。2、物体永恒性概念的发展。3、靠感觉动作形成因果关系的
概念。4、基本动作的发展。父母若能满足婴儿各项基本需求,他对周围环境便逐渐产生信任感,相信周围环境会满足他的欲望,也相信自己是有价值规律;若父母的照顾不妥善,婴儿就对周围环境产生不信任感,造成个体需求与社会期许间的紧张关系,使个体面临“心理社会危机”。
5、婴儿期的心理保健:1、给予婴儿充分的营养。2、给予婴儿充分的爱抚。3、注意婴儿早期的智力开发。4、
培养婴儿良好的眨眼习惯。
6、儿童期心理健康:儿童期从2周岁开始到12周岁止,又可分为前期和后期。
7、幼儿期(2-6岁)的心理发展:1、幼儿的动作发展。2、幼儿言语与思维的发展。3、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4、
幼儿情绪与个性的发展。幼儿期生活的重要任务是自我控制习惯的培养。
8、自我控制有两种意义,一是控制自我的感受及需求的适当表达,二是控制与解决外界条件或问题。
9、根据艾里克森的人生全程发展理论,其中幼儿期有两项发展危机:1、自主与羞疑。2、创发与内疚。
10、幼儿期的心理保健:1、性别角色的认同(正确的自我性别称呼,正确的性角色行为,接纳自己的性别,向同
性别双亲认同学习的机会)。2、人际关系的改善。
11、儿童后期的心理保健要点:1、帮助儿童突破“入学”的心理考验。2、安排和辅导好儿童的学习,3、端正父
母的教养态度。
12、青春期(12、13-17、18岁)面临三方面压力的挑战:一是身体正在急剧发育,特别是性方面的发育和成熟,
使他们积蓄了大量的能量,容易过度兴奋。二是学冰任务繁重,不是不面对激烈的竞争,心理压力普遍较大。
三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对外部社会有更多的了解,人际交往也逐渐增多、各种各样的信息纷至沓来,这就使他们需要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了。
13、青春期的心理保健:1、增进青春期青少年对性成熟过程的知识。2、引导青少年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及时
发现他们身上的点滴进步,予以肯定与表扬,增进其上进心。3、宽容青少年暂野性一的忧郁,可减少其被排斥、不被爱的感觉。4、让青少年懂得装扮自己,以改善身体上“不好看”的特征,变得快乐起来,学习适当的性别角色。5、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14、青年期(17、18-21岁)三个特点:首先,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亲密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包括同性间的友
谊和异性间的亲密关系。其次,是对自我的开放或封闭的问题。再次,是对待亲密关系、特别是的亲密关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