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2日是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为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群众自救自护能力,在中国平安成立35周年暨第七个“平安公益日”来临之际,在东莞市应急管理局、东莞市保险行业协会指导下,中国平安在广东省东莞市高埗镇西联小学开展了“平安守护者行动”防灾减灾进校园公益活动。活动将防灾减灾“保险+服务+科技”方案创新引入校园灾害预防,打造“一校一策”,推动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下沉,全面提升学生风险意识,守护校园安全。
发挥综合优势,打造防灾减灾新模式
《“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指出要强化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防灾减灾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协同。2018年,中国平安成立“平安志愿者协会”,目前已在全国27个地区设立协会分会,覆盖集团20个专业公司;2019年,为提升大众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中国平安依托“平安志愿者协会”启动“平安守护者行动”,以志愿服务助力安全文明城市建设;2021年,为打造社区防灾减灾公益体系,中国平安在深圳创新推出“1+3”防灾减灾模式;2022年,又进一步升级推出应急管理“1+N”政企协作模式,通过培养输出一支标准化、专业化的平安志愿者救援队,为政府、企业、社区、学校等提供风险排查、应急演练、风险教育、保险保障等防灾减灾标准化服务。
在“1+N”政企协作模式推广应用中,中国平安旗下平安产险结合自身服务优势,持续探索防灾减灾新方案。2022年,在东莞市消防救援支队、银保监分局的指导下,平安产险东莞分公司整合打造的分租式厂房“保险+服务+科技”方案正式落地长安镇德兴工业园。该方案通过整合“保险+服务+科技”资源,打造“一园一策”,帮助企业建立以物联网为载体的一体化风险管理体系。保险方面,中国平安将专业的消防安全服务及物联网科技系统融入保险方案,相较于传统企财险大幅度降低投保门槛,保障火灾爆炸导致企业自身的财产损失、第三者人身伤亡及第三者财产损失;服务方面,中国平安提供包含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建筑电气防火检测、中小企业消防维保网等大数据平台服务,并根据各社区村委及工业园区企业风险特征开发定制化服务方案;科技方面,中国平安结合企业生产终端物联网设备铺设,搭建消防物联网监控与分析平台,实时监测消防安全事故,结合大数据对各类消防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及预警,助力企业完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落地“一校一策”,推动防灾减灾进校园
《“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指出,要推动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进学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警示教育和应急演练。
东莞市应急管理局风险监测和减灾救灾科陈俊明同志表示,保险是应对重大灾害事故的重要途径之一,发挥着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中国平安在东莞创新推出了分租式厂房“保险+服务+科技”新模式,并成立以保险从业人员为主体的“橙色平安消防志愿服务队”,依靠其自有队伍,利用专业优势,在防灾减灾全民宣传和技能辅导上充分发挥社会化协同作用,充分彰显大企业的责任、担当。
东莞市保险行业协会会长、平安产险东莞分公司总经理黄凯英表示,防灾减灾重在加强公众风险意识,强化事前预防。公司将在政府指导下,进一步探索应急管理“1+N”政企协作模式创新落地,聚合社会各界资源,持续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为构建校园灾害预防体系贡献平安力量。
据悉,中国平安还在深圳、宁波、四川等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活动。在深圳,中国平安联合深圳广电集团、深圳市应急局开展“先行示范,第一响应”公益行动,与深圳应急学会讲师及平安“应急第一响应人”学员携手进入社区开展应急知识宣传,并向现场市民开展急救设备一对一教学、应急知识问答;在宁波,平安产险组织志愿者向当地市民发放“巨灾保险政策问卷调查”,普及巨灾保险知识,了解大众保险需求,当巨灾风险发生时为市民提供更坚实保障;在四川,中国平安启动“大喇叭乡村学校地震预警生命守护工程”,由平安产险四川分公司联合四川省红十字基金会向21所乡村学校提供地震预警系统,守护乡村学校师生安全。
中国平安表示,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是民生也是责任。公司将始终坚守“金融为民”初心,发挥综合金融、科技服务优势,牢筑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为高质量发展贡献平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