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800多买的投影仪,发现晚上要居然要关上灯才能正常看,白天基本看不了。
我家投影仪用了半年后感觉亮度就衰减了,现在白色基本是用不了。
花大几千买的投影仪,为就是买来看大片的,结果电影越精彩时它越卡顿,感觉踩坑了……
那么,投影仪到底该怎样挑选?作为过来人,这次我总结了8种再便宜都不要买的投影仪供大家参考和交流,看一看有没有你踩坑的:
市面上的廉价投影仪其实很多,有朋友带着试一试的心态选了这些廉价机,才发现使用起来根本达不到正常的效果,整体就是智商税的感觉——
注意: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山寨和杂牌投影仪,用低廉的价格和讨巧的造型来吸引人,抓住的就是大家“图便宜、几百元不好用也不心痛”的心理,实际很多都是非封闭的设计,亮度、分辨率、噪音分贝这些都是虚标,买来根本无法正常使用,这种廉价机就是妥妥的智商税。
可见,投影仪的亮度越高,则对光线的适应力就越强,画面的效果也就越好。
注意:虚标亮度参数、有意混淆概念在投影仪市场比较常见,要认准“CVIA流明”为亮度单位。如果要想你买的投影仪在白天也看得清,则一定要选择CVIA流明在1500以上的,否则白天看视频就得拉窗帘了。
分辨率决定了投影画面画质的好坏,投影仪的分辨率越高则画质越细腻,反之则越粗糙。来看不同分辨率的画面对比——
挑选时分辨率也很容易踩坑,有的商家会估计在参数表或介绍里列了了两三个分辨率,比如“光学分辨率”“物理分辨率”“兼容分辨率”“最大分辨率”和“支持分辨率”等等,目的就是有意把你绕晕,然后以为这款设备是高分辨率。
注意:认准物理分辨率,一般标注为“标准分辨率”。目前1080P的分辨率算是底线了,日常看看电视、追追网剧还是基本能胜任的。但如果你喜欢在家找大片来看,则建议要选到4K标准。
怎样判断是不是真的4K分辨率呢?单看商家的宣传可不行,要结合DMD芯片参数识别来判断,认准0.47'DMD的芯片就没问题。但凡芯片尺寸低于这个标准的就是假4K,买了就是智商税。
光源作为投影仪最为关键的部件,直接决定了画面的综合质量及设备的使用寿命。目前,有三种光源的投影仪可供选择:灯泡光源、LED光源、激光光源。
注意:
(2)首选LED光源。这是目前最主流的光源,优点是色彩好,还原度较高,使用寿命也长,但缺点是亮度相对要低一些,但也基本能满足要求,且成本也不算高。
(3)对画质要求更高且预算充足的选激光光源。这无疑是未来的趋势,色彩好且亮度也高。但目前的激光光源其实还不算成熟,比如会有彩边问题,在画面的边缘位置像加了颗粒感的滤镜一样,影响了整体的画面质量,甚至会让眼睛看晕。另外,激光光源还有另一个缺点就是价格较贵。
镜头材质其实是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点,很多品质甚至都不会在参数表里列出镜头的材质。投影仪镜头材质有树脂和玻璃两种,材质不同则使用中体验也不同。
注意:不要买树脂镜头的投影仪,因为使用中树脂会随着投影发热而产生轻微的形变,特别是在冬天或者寒冷地区,树脂会因热胀冷缩的影响而发生形变,进而导致画面会在模糊和清晰之间频繁跳动,严重影响使用体验。
芯片作为投影仪的大脑,决定了动态画面的播放质量。为什么有的投影仪一看电影就有拖尾、卡顿的问题?原因就是芯片过于低端,让整台机器都变得迟钝了。因为再好的光源、再高的分辨率,只有在芯片的加持下才能发挥出性能。
没有用过投影仪的朋友不一定知道:很多人买了投影仪后吐槽最多的不是画质问题,而是噪音问题。一开机就听到风扇呜呜呜的声音,让观看体验大打折扣,甚至一个电影看下来整个人脑袋都是昏的。
注意:知名一点的品牌都会做密闭式光机,但那主打廉价市场的投影仪就未必了,这些杂牌机为了节省成本,往往做的都是开放式光机,这样的投影仪再便宜都不要买。
好了,8种再便宜都不要买的投影仪总结完毕!你家买对了吗?讨论区继续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