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儿科病房来了一位10岁小朋友小嘉(化名)。孩子腋下和脖子长了鸡蛋大的肿包,一直无法消退,还时不时发烧,夜间出汗,这种情况已经持续20余天,辗转就医,症状未见好转。
经过医院多项检查,排除了结核、肿瘤的可能性,但仍未找到真正病因。主治医师在查房时,细心地发现小嘉面部隐隐有几道划痕。详细询问下,家长回忆,一个月前,小嘉和一只流浪猫玩耍时,不小心被抓伤了脸,当时伤口不大,就没去医院处理。
随后,医生通过对淋巴结脓液的宏基因检测,最终确诊为汉赛巴通体感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猫抓病”。找到病因,对症下药,小嘉病情终于有了好转,现已治愈出院。
为什么被流浪猫抓了,这么久才发病?这种病毒只存在于猫身上吗?喜欢“撸猫”的人们应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什么是“猫抓病”
“猫抓病”又称良性淋巴网织细胞增多症,是通过猫、狗等宠物接触、抓伤或咬伤,导致感染汉赛巴通体,从而引起的传染病。“猫抓病”呈自限性,皮肤病变和局部淋巴结肿大为其主要特征。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带汉赛巴通体的猫,尤其是1岁以内的幼猫。90%以上的患者与猫或狗有接触史,75%的病例有被猫或狗抓伤、咬伤的历史。带菌动物口腔、咽部的病原体经伤口或通过其污染的毛皮、脚爪侵入而传播,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及青少年。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外科主任中医师黄子慧指出,除了被携带病菌的猫、狗抓咬,被猫舔到眼睛也有感染风险。
“猫抓病”有什么症状
“猫抓病”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典型猫抓病和非典型猫抓病。
典型猫抓病
这种类型又称猫抓病性淋巴结炎,是本病最常见的形式。该类型患者被猫抓、咬、舔后3-10天,在皮损部位可出现红斑、丘疹。
大约2周后,出现皮损同侧肢体的颈部、腋窝、肱骨内上踝、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肿大,伴淋巴结红、肿、热、痛的局部症状,还可伴有发热、不适、疲乏、厌食、甚至肝脾肿大等全身症状。
非典型猫抓病
具有淋巴结外受累表现的“猫抓病”,统称为非典型猫抓病,多由细菌经血液和淋巴播散所致,这种类型常常伴有较严重的全身性症状,如不明原因的发热、全身不适等。依据受累病变部位可分为眼病型猫抓病、中枢型猫抓病、肝脾猫抓病、肌肉骨骼猫抓病、乳腺猫抓病及全身性猫抓病。
“猫抓病”怎么治
检查
首先要给予患者视诊,听诊,触诊,可以直接的观察到皮损部位出现丘疹以及局部的淋巴结,同时可能会伴有压痛感,还需要进行实验室的检查,通常情况下需要进行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查,PCR检查以及免疫组织化学,其中首选利用血清学检查的方式进行检查,同时还需要进行适当的影像学检查和涂片检查等。
一般治疗
由于该病属于一种自限性的疾病,一般情况下不严重的患者可以自行康复,因此患者在患处要注意清洁,必要的时候可以给予一定的庆大霉素软膏等涂抹于患处,同时还要注意食用一些清淡、富含维生素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刺激性的食物。
药物治疗
“猫抓病”通常情况下是汉赛巴通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经过研究证明在早期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的治疗,这样可以极大程度地缩短“猫抓病”的病程。
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该病呈现自限性,对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为了避免感染进一步的加重,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具体治疗方案需严格遵医嘱。
预防“猫抓病”
做好这四步
驱虫是重中之重
减少家猫出门
猫和狗不一样,猫不需要经常遛,应避免家猫与野猫、流浪猫的接触,特别是春季,猫咪发情期,减少家猫出门的机会。
注意自我保护
1岁以下的小猫更容易感染汉赛巴通体,免疫功能较弱的孩子应避免与小猫接触,不能让猫舔舐孩子的伤口,定期修剪猫的指甲,和猫接触后及时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路边的野猫不要逗。
被抓后及时处理
如不幸被猫咬伤、抓伤后,应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伤口,至少30秒,尽可能挤出伤口中的血液,并用碘伏消毒。紧急处理完伤口后,需尽快到医院就诊,根据伤口情况选择接种狂犬疫苗、狂犬病免疫蛋白以及破伤风针等治疗手段。如出现“猫抓病”的任何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当下“三十以前,猫狗双全”是年轻人之间流行的一个梦想。于是很多人进入到养猫、“撸猫”的大军,萌萌的“喵星人”惹人怜爱,很多人都抵挡不住。然而,无论“撸猫”还是养猫都需要客观、科学,这样才能更好地“与猫相处”,避免危险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