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谢望原教授:保险诈骗罪的三个争议问题

还有疑问?马上发起在线咨询,专业律师快速回复你的问题

2021-07-3010:41:3712051次查看

摘要:

在保险诈骗罪的认定中,有三个争议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第一,关于保险诈骗涉及的数罪问题,应当坚持以行为符合犯罪构成的个数为认定一罪与数罪的准则,并严格按照刑法关于数罪并罚的规定来处理。第二,关于保险诈骗罪的着手,行为人以骗取保险金为目的,开始公然实行《刑法》第198条规定的保险诈骗行为,包括虚构保险标的、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或者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疾病的保险事故,均成立保险诈骗的着手。第三,关于保险诈骗罪的共犯认定,特别是内外勾结或者有身份者与无身份者共同实施的保险诈骗犯罪的认定,应当坚持以主犯的行为性质定性。

2关键词:

保险诈骗数罪处罚着手共犯

引言

所谓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保险法》2条)。保险的本质特点在于将通过契约形式集中起来的资金,用来补偿被保险人的经济利益。因为保险涉及到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以及受益人之间的重大经济利益,所以自从近代保险业发端以来,以各种形式骗取保险金的违法犯罪从没有间断过。[1]我国首次在1995年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中规定了保险诈骗罪。后来,为了有效防范保险诈骗犯罪,在1997年修订刑法时又在《刑法》198条专门规定了保险诈骗罪。我国学术界对保险诈骗罪已有较多研究,形成了若干共识,但是在保险诈骗罪的基本问题上仍然存在诸多重要分歧。本文围绕保险诈骗罪的三个争议问题,在分析评判重要分歧或对立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数罪处罚问题

关于保险诈骗涉及的数罪处罚,有争议的主要是如何解决保险诈骗涉及牵连犯等的处罚问题。

对此有学者认为:“法有明文规定的数罪并罚”“法无明文规定的从一重处断”。具体言之,由于《刑法》198条第2款规定,“有前款第四项、第五项所列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所以,凡是投保人、被保险人为了骗取保险金而故意造成财产损失保险事故的,或者投保人、受益人为了骗取保险金而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疾病的,均应当按照故意毁坏财物罪与保险诈骗罪或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与保险诈骗罪数罪并罚;而对于《刑法》198条第1款第1、2、3项规定的保险诈骗行为涉及的其他犯罪,则一律按照处理牵连犯的原则处理。

张明楷教授则认为:仅实施制造保险事故的犯罪行为,而没有向保险人索赔的(如甲为了骗取保险金而放火、伤害或杀人,但尚未向保险公司索赔),不成立制造保险事故所构成的犯罪(如放火、伤害或杀人罪)与保险诈骗罪的预备犯,不能数罪并罚。其主要理由在于:其一,由于《刑法》198条第1款第4、5项在规定制造保险事故行为的同时规定了“骗取保险金的”,甲虽然制造了保险事故,但还没有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即还没有实施“骗取保险金”的行为,故其行为不符合《刑法》198条第1款第4、5项的规定;其二,即使认为以放火、杀人等手段制造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属于牵连犯,且刑法对不少牵连犯做出了并罚的规定,也不能对“我们讨论的行为实行数罪并罚”;其三,如果认为,为了骗取保险金而制造保险事故的放火、伤害或杀人行为在行为人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之前属于想象竞合犯,也不应当数罪并罚;其四,如果处罚保险诈骗的预备行为,就与《刑法》198条要求“数额较大”从而限制本罪处罚范围的精神相悖。

对于保险诈骗涉及的数罪处罚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厘清以下问题:

(一)“法无明文规定的从一重处断”没有法律依据

“法无明文规定的从一重处断”,其基本立场乃是在坚持牵连犯理论前提下,主张凡是刑法分则条文没有明确将属于牵连犯的情形规定为数罪并罚的,一律按照牵连犯理论以一罪从一重处断。这一主张存在的关键症结在于:我国现行刑法并没有规定什么是牵连犯以及牵连犯按照一罪从一重处断,故此,主张“法无明文规定的从一重处断”根本就没有法律依据。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乃是:长期以来,不仅我国刑法理论承认牵连犯,而且司法实践中也大多以牵连犯理论处理所谓牵连犯案件,这一现象和做法严重违背了现行刑法明确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也与我国刑法理论上以符合犯罪构成个数来认定罪数的立场严重失调。而且从国际视角来看,不仅英美刑法没有牵连犯的概念,就是深刻影响过中国刑法和刑法理论的德国刑法,也没有牵连犯的规定,甚至曾经承认牵连犯的我国台湾地区的“刑法”,也在2005年修订时废除了牵连犯的规定。这似乎表明,所谓牵连犯理论在国际社会的刑法及其理论中基本上没有市场。因此,我们自然要反躬自问——既然如此,我国刑法本来就没有牵连犯的规定,我们有什么根据和理由在刑法理论和司法实务中主张以牵连犯理论来处理所谓牵连犯案件呢?

(二)与张明楷教授商榷

张教授重点论证了——仅实施制造保险事故的犯罪行为,而没有向保险人索赔的(如甲为了骗取保险金而放火、伤害或杀人,但尚未向保险公司索赔),不成立制造保险事故所构成的犯罪(如放火、伤害或杀人罪)与保险诈骗罪的预备犯,不能数罪并罚。换言之,他认为,以骗取保险金为目的,仅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或者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疾病的,只要尚未提出索赔请求,则不能以保险诈骗罪的预备犯与放火、伤害或杀人等数罪并罚。张教授论证提出的理由,值得商榷。

其一,如何理解“骗取保险金”?在张教授看来,“骗取保险金”既包括已经骗取了保险金,也包括着手实施了骗取保险金的行为,但不可能包括尚未向保险人骗取保险金的行为。所以,“甲雇请乙杀A虽然为骗取保险金创造了条件,但事实上还没有实施向保险人骗取保险金的行为,……不能认为其行为符合第198条第1款第4项、第5项的规定。”这一分析可能值得进一步推敲。要正确理解“骗取保险金”,必须充分且完整地解读法条含义。就法条所规定“骗取保险金的”而言,显然以既遂为标本。而“骗取保险金”,其文义当然包括:已经骗取了保险金;正在实施骗取保险金的行为;为骗取保险金而做出预备行为。第一种含义是指保险诈骗已经完成的既遂行为;第二种含义是指行为人处在骗取保险金的进行状态,如甲为了骗取保险金而杀害被保险人;第三种含义是指行为人为了骗取保险金而创造条件,如甲为了骗取保险金而私下准备骗保文件等。这三种解释都是“骗取保险金”的应有之义。换言之,“骗取保险金”并非仅指既遂,也当然包括未遂以及预备行为。如果此一分析符合逻辑,那么把“骗取保险金”理解为“不可能包括尚未向保险人骗取保险金的行为”就有不周延之嫌。

其二,对牵连犯数罪并罚以手段行为或者结果行为超出了其中一个罪的构成要件范围为前提吗?张教授对此持肯定见解。亦如前述,不仅两大法系刑法上没有牵连犯的市场,我国刑法也没有关于牵连犯的立法规定,故所有利用牵连犯的学说来解释保险诈骗罪的所谓牵连犯问题,都是没有法律根据且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对此,已无必要赘述。

综合以上分析,对于保险诈骗涉及的数罪处罚,首先,应当坚持罪刑法定原则,即刑法已经明确规定对某些行为作数罪并罚处理的,应当严格按照刑法规定处理,亦即应当严格按照刑法关于数罪并罚的规定来处理,不得随意以超法规解释来处理数罪处罚问题。其次,应当坚持以行为符合犯罪构成的个数为认定一罪与数罪的准则,即行为仅符合一个犯罪构成,就构成一个犯罪,并以一个罪处罚;行为符合数个犯罪构成,则成立数个犯罪,进而必须以数罪处罚。

二、保险诈骗着手问题

如何认定着手,可能是保险诈骗罪最有争议的问题。

(一)观点评说

我国学术界对此主要有以下不同观点:

其一,保险诈骗罪作为复行为犯,行为人开始实施方法行为即欺诈行为时就是犯罪的着手,但在适用《刑法》198条第1款规定的第(四)、(五)种手段诈骗保险金时,手段行为又构成犯罪,适用该标准来认定着手,就会有重复评价的问题,因此,比较妥当的做法就是将利用犯罪手段制造保险事故的行为看做是本罪的预备行为。易而言之,该观点主张,对于保险诈骗罪的着手,要分为两个标准来把握:《刑法》198条第1款规定的第(一)、(二)、(三)种保险诈骗行为的着手,以实施复行为犯中的第一个行为为着手的起点;对于第(四)、(五)种保险诈骗行为,则以行为人制造保险事故之后隐瞒事故发生真实原因而开始编造时起,认定为着手。=

其二,就金融诈骗罪(包括保险诈骗罪)而言,“应将开始实行向被害人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作为金融诈骗罪的‘着手’。其‘着手’的具体标志应是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开始把虚假的信息传递给被害人。”

其三,实行行为只能是具有侵害法益的紧迫危险性的行为。具体到保险诈骗罪而言,只有当行为人向保险公司索赔时,才能认为保险秩序和保险公司的财产受侵害的危险性达到了紧迫程度。因此,到保险公司索赔的行为或者提出支付保险金的请求的行为,才是实行行为;开始实施索赔行为或者开始向保险公司提出支付保险金请求的行为,才是本罪的着手。

上述各种关于保险诈骗罪着手的见解,基本上都是以客观说的着手论来讨论问题,虽然其都有一定的根据,但并不足以令人信服。

前述第一种观点将保险诈骗罪视为复行为犯,并认为行为人开始实施方法行为即欺诈行为时就是犯罪的着手,这应该说是初步正确的结论,但是该论者又认为,适用《刑法》198条第1款规定的第(四)、(五)种手段诈骗保险金时,手段行为又构成犯罪,适用该标准来认定着手,就会有重复评价的问题,进而主张对于第(四)、(五)种保险诈骗行为,应以行为人制造保险事故之后隐瞒事故发生真实原因而开始编造时起,认定为着手。这就使本来初步正确的结论走向了混乱。

首先,我国刑法规定的保险诈骗罪确实属于复行为犯,即由手段(方法)行为与目的行为结合而成,而无论手段行为还是目的行为,都是刑法条文明确规定的构成要件行为。考虑到着手只是未遂的起点而不是未遂的全部,由手段行为到目的行为会有一定时空距离,由手段行为持续到目的行为而结果出现之前,均可能出现未遂形态。如果坚持着手实行犯罪就是着手实施刑法规定的构成要件行为,那么就应当始终如一地坚持实施作为构成要件的手段行为就已经是着手的开始。故不管是行为人以《刑法》198条第1款规定的第(一)、(二)、(三)种手段进行保险诈骗,抑或以该款第(四)、(五)种手段进行保险诈骗,在刑法评价上都应当将其评价为保险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行为,即使在最为保守的着手学说——形式的客观说看来,实施了“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或者其他密接行为的一部分”,也应当将其视为着手。可见,只要行为人实施了《刑法》198条第1款规定的第(一)、(二)、(三)、(四)、(五)种诈骗保险的手段行为,均应认定为保险诈骗罪的着手,而根本不存在区别对待的理由。

(二)保险诈骗着手的合理起点

应当肯定,要说明哪种保险诈骗着手认定的标准正确,实在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事情。但是从现代法治国家的立场来看,必须从基于刑事政策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或者刑法目的来阐释问题。在论及刑法目的时,剑桥大学法学院NicolaPadfield教授指出,刑法所追求的目的主要有:推行道德价值;处罚那些值得处罚的人;保护公众免遭侵害;改造犯罪人;威慑犯罪人和那些潜在的犯罪人;教育人们应当正确行为;保护秩序等。而《美国模范刑法典》第1.02条指出:“支配犯罪定义的那些条款的一般目的乃是:(a)禁止和预防那些不能证明是正当地(unjustifiably)、无可原谅事由地(inexcusably)对个人或者公共利益造成实体损害或者引起实体危险的行为。”因此,认定保险诈骗着手的起点,应当重点考虑对保险诈骗犯罪的有效防范与阻吓以及国民合法权利的基本保障,既不可以过分放宽着手认定的标准,也不可以过严掌握着手认定标准,而是应当兼顾公正与效率两方面情况来决定。

其实,关于保险诈骗犯罪的着手认定标准,应当与时俱进,不应抱残守缺,保守僵化。就此而言,也许英国刑法关于未遂(着手)的认定(判例)以及诈骗犯罪的新立法,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正确认定保险诈骗罪着手的某种启示。

1.英国未遂(涉及着手的时点)认定原则

英国关于犯罪未遂,现行刑事制定法原则上采取了“超越预备说”(anactwhichismorethanmerelypreparatorytothecommissionoftheoffence)。1981年《犯罪未遂法》第1条规定:“意图实施本条规定的犯罪,并且实施了超出该罪预备阶段的行为的,构成该罪的未遂。”就其司法判例情况来看,诈骗类犯罪的着手(未遂)认定,经历了不同认定标准的演变。

(1)Rv.Eagleton案]与Rv.Robinson案确定的骗取财物罪的着手标准——以虚假信息传递给被害方为诈骗的着手。Rv.Eagleton案发生在19世纪中期。基本案情是:被告人Eagleton与地方行政区域负责救济的人员签订了书面合同,按照约定,Eagleton负责为穷人提供面包,每个面包重量为3.5磅,负责救济的人员向穷人发放了领取面包的票证,穷人们凭票证领取面包,并将票证交给Eagleton。Eagleton却擅自减少面包重量,没有按照合同约定的面包重量标准向穷人分发面包。后来,Eagleton将收集的面包票证交给地区负责救济的人员,据以领取合同约定的报酬。结果,Eagleton被指控犯有多项罪,其中包括意图以虚假理由获取钱财。本案中,行为人实施了他认为实现既遂的所有必需行为中的最后一个行为,即已经把收到的面包票证送交给了地区负责救济的人员(等待对方支付钱款),上诉法院法官Parke认为,Eagleton构成骗取财物未遂罪,因为行为人已将诈骗信息传递给对方,其已经实施的行为与诈骗既遂产生了实质性联系。Eagleton案确立了英国刑法上认定未遂的“最后行为说”(lastaction)标准,即当行为人实施了构成犯罪的最后行为,而结果并未出现时,成立该罪的未遂罪。

Rv.Robinson案实际上从反面进一步确认了Eagleton案确立的原则:任何人不得因企图以虚假陈述获得钱财而被定罪,除非行为人向企图从其获得钱财的人或其代理人作了虚假的陈述;向第三人作虚假的陈述,虽然最终是为了该第三人向受骗人作出报告,但这尚不足以成立骗取财物未遂罪。该案的基本情况是:珠宝商Robinson曾为他的宝石向保险公司投保,以便在发生盗抢后向保险公司索取保险金。后来他制造了被盗抢的假象,并虚假地向警方陈述他的处所发生了入室盗窃案,珠宝被盗,希望警方能做出报告,诱使保险公司支付费用;但是,在他向保险公司通报其宝石被他人入室行窃前,警察在他的保险柜里找到了他所说的被盗宝石。上诉法院认为Robinson的行为不成立骗取财物未遂罪,理由是Robinson尚没有向保险人报告虚假被盗信息,他的行为只是预备行为,而向保险人索赔才是以虚假保险理由骗取钱财未遂罪的起点。

前述两案的判决,确立了英国刑法上骗取财物犯罪需以将诈骗信息传递给被害人为着手的原则。但是,这一原则被后来的判例所改变。

(2)DDPv.Stonehouse案确立的骗取财物罪的着手标准。本案基本情况:上诉人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公众人物和商人,他在英格兰的五家保险公司以他妻子为受益人投保了寿险。当时他身陷经济困境,他到了美国的迈阿密,在那里他伪造了溺水死亡的假象。然后,用假护照去了澳大利亚。他的目的是使他的妻子能够在他死后获得根据保险单支付的款项。他妻子及其保险公司通过新闻媒体报道获悉了他死亡的消息。但是,他在澳大利亚被发现之前没有提出任何索赔。他的妻子一直不知道他实施的行为。上诉人被逮捕并引渡到英国,他被控多项罪名,其中包括企图使他的妻子能够通过欺骗手段从五家保险公司获得保险金。在他的审讯中,法官指导陪审团,如果他们认为上诉人是在溺水中虚报死亡,不诚实地打算提出索赔并从保险公司获得金钱,这将构成企图以欺骗手段取得财物的罪行。陪审团判定上诉人犯有上述罪行,上诉法院维持原判。Diplock法官认为:未遂与既遂存在直接联系,而“直接联系”意味着“越过了未遂认定的临界点”,即行为人已经实施了“能力范围内的所有行为”,故其行为成立未遂罪。

此判例显然改变了英国刑法上认定骗取财物罪的未遂(着手)认定的标准——不再绝对以将虚假信息传递给被害人为着手,而是以行为人实施了最后具有实质意义的行为为未遂罪(着手)起点了。在此基础上,英国刑法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现在通行的未遂罪起点认定标准——“超越预备说”。

2.2006年《诈骗罪法案》(FraudAct2006)的修正

为了统一以欺骗手段骗取财物犯罪的认定,英国在2006年颁布了《诈骗罪法案》。该法案的最大特点就是统一了英国各类骗取财物犯罪的类型,同时,将以前属结果犯的诈骗罪,修改为行为犯。

3.我国保险诈骗罪着手起点的合理界定

英国刑法立法对诈骗罪作这样的调整,显然是因为当代社会中诈骗犯罪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并对社会与国民个人的财产利益构成严重威胁,有必要通过提高对诈骗犯罪的打击与防范力度满足社会与国民财产安全保护的需要。这对于我国认定诈骗罪——特别是保险诈骗罪的着手有重要借鉴意义,这就是从有利于打击与防范保险诈骗犯罪的刑事政策角度来考虑,选择科学、合理的时点作为保险诈骗的着手。

三、保险诈骗共犯问题

关于保险诈骗的共同犯罪,最有争议的问题主要是以下两个:一是《刑法》198条第4款是注意规定(提示规定)还是特别规定(拟制规定)?二是有身份者与无身份者共同实施保险诈骗如何定性?

(一)《刑法》198条第4款是注意规定还是特别规定

1.注意规定论

2.特别规定论

阴建峰教授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刑法》198条第4款属于保险诈骗罪共犯的特别规定,而非一般注意性规定。其理由在于:其一,该款是对片面共犯的特别规定,突破了刑法总则共同犯罪要求有共同故意的原有规定;其二,不能基于该款与《刑法》229条(中介组织人员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之间的竞合关系来认定其属于注意规定,因为该款是针对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而规定的,虽然鉴定人、财产评估人可能属于“中介组织人员”,但是“证明人”却并不一定是中介组织人员;其三,将该款定位为特别规定,既不妨碍对保险诈骗罪其他共犯的处罚,也不排斥在其他金融诈骗犯罪中对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行为以相应犯罪的共犯论处。因为该款规定不是关于保险诈骗罪共犯的排他性规定,保险诈骗罪的其他共同犯罪形式(如教唆、帮助实施保险诈骗等),依然可以依照刑法共同犯罪基本理论来处理;其四,将该款视为特别规定,更能表现出其独特立法价值,更符合其立法原意。

3.评析

显然,注意规定论与特别规定论的立场对立,导致了两个很不一样的结论:前者并不承认《刑法》198条第4款规定了保险诈骗罪的片面共犯,持该立场的学者强调,成立保险诈骗罪的共同犯罪,也必须满足刑法总则关于共同犯罪成立的条件;后者明确肯定,该款就是关于保险诈骗罪片面共犯的特别规定,但并不排除保险诈骗罪的其他共同犯罪(依刑法总则共同犯罪规定)成立可能性。

前述两种对立观点虽然各有道理,但是均明显存在不足。究其原委,问题乃在于:注意规定论者把注意规定(提示规定)与特别规定绝对对立起来,而这样绝对化地理解并不符合法律条文本来内涵,而特别规定论者则把特别规定与拟制规定绝对同一化,而事实上二者不仅不是同一的,而且是很不一样的概念。

在笔者看来,注意规定与特别规定并非完全不同的概念,注意规定应当包括一般注意(提示)规定和特别注意(提示)规定,换言之,一般注意规定与特别注意规定均属于注意规定的范畴,而特别规定并不等于拟制规定。分述如下:

一般提示规定或者一般注意规定,是指法条(或者司法解释)所做出的具有一般提醒性质的规定,它并不增加或者缩小犯罪成立的要件,即使法条不作这样的规定,也并不影响根据刑法总则以及分则规定或者刑法原理来适用法条。如《刑法》272条(挪用资金罪)第2款规定,“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或者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指: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使用),依照本法第384条的规定定罪处罚。”该款就是典型一般提示规定,没有该规定,同样可以根据刑法总则关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规定以及有关挪用公款罪的分则规定处理涉案行为。从立法技术层面来看,一般提示规定似显多余,并无重要实质意义。

“通过以上简要分析,可以看出《刑法》198条第4款应该属于特别注意规定,即突出强调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故意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为他人诈骗提供条件的,以保险诈骗罪的共犯论处”,该规定确实部分增加了保险诈骗罪共同犯罪成立的范围,即一定意义上规定了保险诈骗罪的片面共犯。但是,不能据此将其理解为拟制性规定。这是因为,虽然《刑法》198条第4款增加了保险诈骗罪的片面共犯规定,却并没有排斥其他保险诈骗罪的共犯成立可能性。该特别注意规定的意义主要在于:

其一,放宽了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帮助他人实施保险诈骗的共同犯罪成立标准。从法条用语来看,并不要求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与保险诈骗的实行犯有通谋或者有共同故意,只要其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帮助他人实施保险诈骗,即可构成保险诈骗罪的共同犯罪。事实上,我国刑法和司法解释中还有多处类似规定。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为立法者和最高司法机关认为此类行为社会危害性极大,如果坚持一般共同犯罪的认定原则,不利于打击与防范此类共同犯罪,故有意降低了此类共同犯罪成立的标准。即便是没有这样的特别提示规定,对这类行为也可以根据刑法总则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论处。该款规定其实并没有从无到有地创设(拟制)保险诈骗罪共犯要件,只不过是在原有保险诈骗共同犯罪基础上适当淡化了个别要件(共同故意)。

其二,指明了法条竞合情况下优先适用特别法。相对于普通法条而言,特别法条均属于特别注意规定。特别注意规定之“特别”,不在于没有此规定就不作为犯罪论处,而在于没有此规定就不按照此特别规定处理。就《刑法》198条第4款而言,如果没有此特别注意规定,对于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则应当按照普通法条规定论处——即按照《刑法》229条第1款规定的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论处。正因为有了《刑法》198条第4款的特别注意规定,所以就应当选择适用特别法条——即按照本款规定论处。

(二)有身份者与无身份者共同实施保险诈骗如何定性

有身份者与无身份者共同实施保险诈骗犯罪,可能主要涉及两方面问题:一是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与保险公司内部人员相互勾结,共同实施保险诈骗行为如何定性?二是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与其他人伙同实施保险诈骗的行为如何定性?

1.关于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与保险公司内部人员相互勾结共同实施

对于保险诈骗行为的定性,主要有以下观点:按照主犯的犯罪性质来定性(主犯决定说);按照实行犯的犯罪性质来定性(实行犯决定说);折中说,即主张对内外勾结骗取保险金的案件,除了考察实行犯的犯罪性质,还要考虑各行为人的行为所触犯的罪名,考察共同犯罪中核心角色从而确定共同犯罪性质,再比较法定刑的轻重,进而决定是否分别定罪。

在我看来,前述第二、三种观点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实行犯决定说,不能正确区分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与保险公司内部人员相互勾结共同实施的保险诈骗行为性质。比如,在保险公司内部国家工作人员暗中策划指挥下,由投保人(实行犯)虚构保险标的,向保险公司索赔并骗取保险金的,按照实行犯(投保人)所实施的行为来定性,对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保险公司内部国家工作人员也只能定保险诈骗罪而不能定贪污罪,这不仅有轻纵犯罪之嫌,而且没能够正确评价在犯罪中其核心作用者的行为性质。

其次,有学者认为,主从犯是在确定了共同犯罪的前提下认定的,它是责任大小的依据,不可以作为行为定性的依据。这一观点可能对“按照主犯的犯罪性质来定性”有所误读。这里讨论问题,是以假定行为人之行为构成犯罪为前提,不存在先确定责任大小,然后确定行为性质问题,而是要讨论在成立犯罪的情况下,究竟依据哪一类行为人(主犯还是实行犯)之行为来确定共同犯罪性质?

其三,否定主犯决定说的学者认为,投保人等与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所起作用同样大小时,则无法确定罪名。这种担忧实无必要。按照我国司法实践中处理共同犯罪的原则,在无法区分共同犯罪人之主从犯时,就不必区分,可以对共同犯罪人均以主犯论处。据此,当投保人等与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所起作用同样大小时,按照犯罪参与人独立可以构成的哪一个罪认定皆属合理。

其四,至于有学者认为,主犯决定说会使那些保险公司的国家工作人员避重就轻,有意地让非国家工作人员起主要作用,逃避贪污罪责。这种推论虽有可能成立,但实无必要担心。因为,即便犯罪人如学者想象的如此精明,他也只是逃过贪污罪责,而逃不过保险诈骗罪责!而对于国家来说,此种情况下,重要的是犯罪人必须受到处罚,至于犯罪人利用法律规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行为,这恐怕是国家法律无能为力的事情(这就如很多人合理避税一样),也是国家不必计较的事情。

其五,第三种观点实际上是主犯决定说与实行犯决定说的折中,其主张“除了考察实行犯的犯罪性质,还要考虑各行为人的行为所触犯的罪名,考察共同犯罪中核心角色从而确定共同犯罪性质,再比较法定刑的轻重,进而决定是否分别定罪”。这种见解主张的判断标准含糊而不明确,实践中将很难操作,进而会使司法人员无所适从。

有鉴于此,坚持主犯决定说的立场与观点,可能仍然是更有利于解决实践问题的首选方略。理由如下: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我国有关刑法条文和司法解释规定,对于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与保险公司内部人员相互勾结共同实施的保险诈骗行为,可以分不同情况来处理:

其一,保险公司内部的非国家工作人员起主要作用,与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共同故意实施《刑法》198条规定的行为骗取保险金的,应当依照《刑法》183条第1款规定论处,即以职务侵占罪的共同犯罪论处。

其二,保险公司内部的国家工作人员起主要作用,与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共同故意实施《刑法》198条规定的行为骗取保险金的,应当依照《刑法》183条第2款规定论处,即以贪污罪的共同犯罪论处。

其三,保险公司内部的国家工作人员与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共同故意实施《刑法》198条规定的行为骗取保险金,所起作用相当,难以区分主从的,以贪污罪或者保险诈骗罪论处均可。(此种情况也可按照两个重要刑事政策原则之一处理:有利于被告原则,即定哪个罪对被告人有利,就以哪个罪论处;从一重罪处断原则。由于此时定哪个罪都可以,如果根据具体案件情形,有必要选择处罚较重的一个罪来处理,那么选择从一重罪处断就具有合理性。至于究竟如何选择罪名,可以交给人民法院或者法官根据当时刑事政策情形决定。)

其四,保险公司内部的非国家工作人员,与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共同故意实施《刑法》198条规定的行为骗取保险金,所起作用相当,难以区分主从的,以职务侵占罪或者保险诈骗罪论处均可。(此种情况也可按照前述其三括号中的思路处理。)

2.关于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与其他人伙同实施保险诈骗行为的定性

四、结语

引言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被诈骗事件的频发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法律与社会问题。它不仅挑战着法律的权威与边界,更对社会经济秩序和公众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作为一类常见的经济犯罪,诈骗罪在刑法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犯罪构成复杂、犯罪手法多变以及社会影响广泛,本文将从诈骗罪的法律条文、

2024-09-2710:46:33137710

退运险,俗称运费险,其全称为“退货运费保险”,系网络购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衍生的产品。该险种是为解决网购交易中发生的退货运费支出纠纷而设立的保险产品。通常分为买家版和卖家版两个版本,买卖双方均可在网购交易时选择投保,当发生退货时,保险公司将按照保险条款约定,赔付由于退货而产生的快递运费。但随着网

2024-09-0316:01:28164700

2024-09-0315:54:38105300

2024-07-0811:13:17150300

作为专业刑事辩护律师,我们接触过不少涉及电信诈骗的案件,特别是在缅北等地区的诈骗案件逐渐增多后。这类案件的辩护工作,确实需要细致入微的法律分析和实战经验。下面,就从六个方面来谈谈这类案件的辩护策略。第一,我们需要仔细审查案件材料,特别是电子证据。电信诈骗案件中,大量的证据往往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

THE END
1.骗取农业保险,金额多少构成犯罪?服务地区-广东广州·电话-137-5177-2736 https://www.lawtime.cn/wenda/q_47690460.html
2.中国网三农山东高院原副院长李勇被双开:违规收受礼金公款购买...三部门:2020年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新增30元 四川巴中投资1.4亿元的大桥不到30秒被洪水冲毁? 官方这样回应 城管当街棍棒打死不牵绳宠物狗,狗主人:犬证都齐全 “身家200亿”海南高院原副院长,张家慧当庭认罪 大理苍海高尔夫55栋违建别墅拆了:16年前未批先建 河南洛河水域鱼群跃出水面,市民涉险捞鱼有人日捞千斤...http://www.qiyi.com/v_19rykgu190.html
3.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2023年第18期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大流行迎来转折点。本次决定主要基于哪些方面考虑?将给我国以及全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副主任施国庆进行了解读。 https://www.pzhcdc.com/Article/View?id=7245
4.商品质量有问题,客服说补发,不作为消费保平台处理投诉不收取任何费用、同时消费保工作人员不会在评论区留下任何联系方式联系投诉人,请不要随意相信通过微信及QQ联系的陌生人,更不要给陌生人汇款,谨防诈骗! 投诉评论 发表评论 投诉问题 根据消费者投诉生成 #快手电商退款不及时##快手电商售后服务欠缺##快手电商假冒产品##快手电商虚假宣传##快手电商...https://m.xfb315.com/complaints/details/95371371.html
5.打印版2013年司法考试刑法系统强化笔记(分则...【打印版】2013年司法考试刑法系统强化笔记(分则 112页).doc,本笔记源于2012名师司考课堂,汇粹名师精华。为适应不同基础的考友备战2013年司法考试的需要,笔记补充了最新法规,以及三大本涉及的重要理论考点,同时在例题中增添了2012年司法考试的相关试题。笔记内容完整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2/1022/3096244.shtm
1.保险诈骗罪详解及无罪案例3、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标准 进行保险诈骗活动,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认定标准,原有司法解释已经失效,“两高”尚无最新的司法解释。 https://51xingbian.com/page67?article_id=249
2.槐法案例丨保险合同认赔标准高于通常标准,保险公司拒赔,法院怎么判...对于普通投保人而言,在投保时,其合理预期为,某种疾病,若已由具备资质的医院及专业医生做出了诊断结论,保险公司就应予认可并赔付,若保险公司在通行的诊疗标准之外,另行设定限制条件,使得一部分被确诊的疾病被排除在赔付范围之外,由于该条款内容与投保人的合理预期相悖,且直接影响投保意愿,应属于重大利害关系条款,与免责...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370402
3.保险诈骗罪2024年保险诈骗罪的认定立案标准量刑标准1、掌握既遂行为是区别保险诈骗罪与非罪的重要标准。本罪列举的五项情形均为既遂行为,即骗取了保险金的行为,这是构成这类犯罪的必要要件,因此区别保险诈骗罪与非罪的界限,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准,是看其行为是否达到既遂状态,即是否实际骗取了保险金。司法实践中在查处这类案件时不仅要考察行为人是否已经实施了本罪所...https://www.64365.com/zm/500.aspx
4.保险公司骗保如何定罪保险公司骗保可能涉及保险诈骗罪。如果是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夸大损失程度等方式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就构成此罪。“数额较大”根据相关司法解释,一般是指个人进行保险诈骗数额在1万元以上。对于单位犯保险诈骗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https://www.66law.cn/zuiming/ask/3577536.aspx
5.保险诈骗案件的追诉标准是什么?法律知识专题听律网五、保险诈骗案件的立案追诉标准是什么? 一、保险诈骗案件的立案追诉标准要多少才达到保险诈骗案的立案标准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进行保险诈骗活动,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1.个人进行保险诈骗,数额在1万元以上的;2.单位进行保险诈骗,数额在5万元以上的。 查看全文>>>...https://www.471.cn/zt/4344093.html
6.九届一次会议提案精选汇编如关于星级农庄的评定,农业与旅游部门标准不一,重复的评定即浪费人力、物力,又易使农庄主难以适从。二是开发水平较低,产品形式单一,产品雷同现象严重。由于大部分乡村旅游项目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指导,功能单一,建设水平低,产品开发多停留在餐饮、观赏、采摘品尝,品味档次不高,接待规模小,季节性强,淡旺季明显,整体...http://www.smzx.gov.cn/wshows1073.html
7.一起骗保案引出“天猫材质保真险”迷雾原标题:一起骗保案引出“天猫材质保真险”迷雾 来源:财经E法 多位专家学者表示,“天猫材质保真险”可能涉嫌违反保险专营、保险标的及理赔标准等相关法规。 文|《财经》E法 刘畅 一份涉及“互联网骗保”案的判决书,引发多位法律人士的争议。 这份2021年6月1日由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人民法院出具的判决书显示,这起...https://finance.sina.cn/chanjing/gsxw/2021-06-24/detail-ikqciyzk1639936.d.html
8.磁盘链接ssis当地时间2024年4月7日,“堤丰”系统运抵菲律宾(图/美国陆军网站)“堤丰”是一种基于车载巡航导弹的发射系统,能发射射程为1800公里的“战斧”巡航导弹和射程460公里“标准-6”远程防空导弹。该系统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设计,采用美国海军MK-41垂直发射系统,加以修改后用于陆基作战。美军太平洋司令部的一名公共事务...http://www.hfhome.cn/App-2024-1022/huangse3_0banben.phtml
9.“两高一部”《关于办理医保骗保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的...对此,各级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坚持以办案为抓手,发挥数字检察优势,依法严厉惩治各类医保领域欺诈骗保犯罪行为。但各地在办理惩治各类医保骗保犯罪案件过程中,遇到案件定性、证据标准、涉案金额认定、追赃挽损等重点难点问题,需要进一步统一执法司法标准,稳步推进打击惩治工作。基于此,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共同...https://www.zwjkey.com/xingshifalv/xingshifalv/2024-09-20/12353.html
10.什么证据能证明骗保骗保什么责任 一、骗保什么责任在我国刑法中是有【保险诈骗罪】的,对于数额特别巨大或严重情节的,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案件回顾:790万的骗保案1、13张保单,790万保额无锡一名叫高建业的客户,在一家保险公司购买了重大疾病险,保单观察期刚过,他就申请理赔160余万元,引起了保险公司的注意和怀疑。令人意想...https://m.shenlanbao.com/wenda/topics/776997
11.“诈骗犯罪的理论发展与司法实务疑难问题”研讨会成功举办错误认识必须和处分财物相关联,而且要求受骗者须具有意思能力。错误认识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定性中的鉴别作用是:将定性的核心要素从处分意识的要与不要,转移至对错误认识的判断。付玉明教授认为,此观点的主要优势是:面向实践,化简问题,减少证明事项,方便司法实务的具体操作。二、具体观点的商榷展开。付玉明教授认为,张亚平...http://www.law.ecnu.edu.cn/academic-research/xueshudongtai/091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