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负债端资产端共振复苏的“戴维斯双击 寿险方面经过多年的渠道转型之后转型成效初现,个险渠道呈现出人力降幅收窄人均产能提升的趋势,见底信号明显;而在储蓄型产品... 

寿险方面经过多年的渠道转型之后转型成效初现,个险渠道呈现出人力降幅收窄、人均产能提升的趋势,见底信号明显;而在储蓄型产品热销推动下银保渠道表现亮眼且期交保费高增,价值贡献有望提升。财险方面“质优量升”逻辑得到验证,预计保费收入仍将增长稳健,综合成本率有望进一步下行。投资端随着资本市场复苏、地产风险缓释和中特估逻辑下资产价格重塑,险企投资收益有望持续上行推动业绩明显增长;

从代理人渠道来看,虽然人力规模仍在脱落、保费收入增长仍然乏力,但行业整体已呈现出人力降幅收窄、人均产能提升的趋势,改革成效开始体现,见底信号明显;从银保渠道来看,储蓄型产品热销推动银保渠道表现亮眼,在险企“价值银保”的战略下银保渠道期交保费同比高增,预计未来NBV有望同步改善。

定价利率调整影响或将有限,长期有望驱动高质量发展。

短期内,高利率产品下架预期有望促进需求的加速释放,从而推动保费收入的快速增长和保险板块股价的明显上涨;中期来看,在市场利率整体下行的环境下储蓄型产品稀缺的“刚兑保本”属性将使得其对低风险资金的吸引力犹在,有望继续承接更多的居民储蓄需求;

长期来看,定价利率上限的调整有望降低行业负债成本、消除潜在利差损风险,且有望压缩中小险企“价格战”空间,促进行业的有序竞争;头部险企有望脱颖而出,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从综合成本率来看,23Q1上市险企综合成本率进一步优化,“质优量升”逻辑得到验证。通过对全国百城平均拥堵延时指数的跟踪我们发现,2023年汽车出行或不会大幅超过疫情前水平,车险赔付率上行或不会超预期。且险企已超额计提了充足的准备金储备以剔除疫情等因素的一次性影响,未来准备金储备有望逐步释放从而平滑业绩。而随着宏观经济的回暖和险企自身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非车险综合成本率亦有望迎来优化;行业高景气度有望延续。

且由于过去三年受疫情及渠道转型影响保险板块深度承压带来的低基数,在资产负债两端的双轮驱动下保险行业有望实现较高增速,向上弹性仍然充足,我们维持保险行业“强于大市”的行业评级;

利率中枢长期下行,定价利率调整大势所趋。由于宏观经济增长动能切换,利率中枢长期下行。截至4月28日,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7973%,750天移动平均值为2.9453%,较2021年底下降13.63bps,在储蓄型产品热销、负债端成本较为刚性的情况下给保险公司造成了较大的利差损压力。

中期影响或将有限,不改储蓄型产品热销趋势。中期来看,评估利率上限的下调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保险公司储蓄型产品吸引力下降,但我们认为在市场收益率整体下行的背景下,储蓄型产品作为市场上稀缺的“刚兑”属性产品,有望承接更多居民储蓄类需求。首先,从需求端来看,受疫情防控和宏观经济承压等多重因素影响,居民对未来预期收入相对谨慎,叠加在“房住不炒”政策下房地产市场降温、资本市场波动和理财产品大面积破净导致居民财富缩水,居民风险偏好短期回落,居民消费信心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4月以来消费者信心指数长期维持在90以下的较低水平。2023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的复苏居民消费信心亦有所恢复,但相对而言仍处于低位。在此背景下居民储蓄需求持续高涨,超额储蓄金额高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22Q4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达61.8%,为有统计数据以来最高值。受此影响2022年我国居民部门新增存款达17.84万亿,同比大幅增长80.2%;截至2022年末我国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为120.34万亿,同比+17.4%。

2023年第一季度全行业实现财险保费收入4667亿元,同比+10.44%,继续保持稳健增长。其中,车险保费收入为2087亿元,同比+6.19%;占比为44.72%,同比-1.79pct;非车险保费收入为2580亿元,同比+14.14%;占比提升至55.28%

在“后资管新规时代”随着“非标转标”的持续推进,原来具有确定性现金流的非标资产逐渐退出,市场对具有稳定现金流量的资产偏好度明显抬升。同时在“中国特色估值体系”行情的持续演绎下,大量具有高股息、高分红、低估值特征的公司股票价值得到重塑,估值大幅上涨。同时目前长端利率处于低位,未来“易上难下”,赔率有限胜率明显,或将拥有较大向上空间。而为了满足负债端对赔付现金流的刚性需求,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策略本身就较为强调资金的安全性和现金收益,因此其资产配置结构中具有固定收益特征的债券类资产以及具有高股息、高分红特征的公司股票占比较高。后续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渐复苏和低估值资产价值重塑,保险公司投资业绩有望持续上行,从而推动公司业绩的快速增长

寿险方面,渠道改革成效已经开始显现,NBV或已走出至暗时刻。

(1)从代理人渠道来看,虽然上市险企代理人仍在持续脱落、个险渠道保费收入、尤其是期交首年保费收入仍然增长乏力,但目前我们已经观察到行业整体呈现出人力降幅收窄、人均产能提升的趋势,见底信号明显;未来随着代理人人均收入的提升和在险企“优增员,强赋能”的改革措施引导下,改革成效有望进一步凸显、代理人队伍规模和质量有望逐渐提升,从而推动个险渠道的持续复苏。(2)从银保渠道来看,随着储蓄型产品的热销和险企重视程度的提升银保渠道表现亮眼;同时随着险企纷纷推进“价值银保”战略,以及在居民对储蓄型产品的旺盛需求下险企议价能力提升,银保渠道首年期交保费同比高增,我们预计银保渠道价值率也将同步改善,银保渠道未来有望贡献更多的新业务价值。

目前市场普遍担心未来定价利率下调可能削弱储蓄型产品的吸引力从而对险企产生不利影响。但我们认为若定价利率上限下调对险企影响可能有限,长期有望利好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2)而从中期来看,我们认为定价利率上限的下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能导致保险公司储蓄型产品吸引力下降,但是在市场收益率整体下行的背景下,居民对低利率产品的接受度或已较高,且储蓄型产品作为市场上稀缺的具有“刚兑”属性产品,对低风险偏好的资金来说仍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有望继续承接更多居民储蓄类需求从而推动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快速增长。

展望未来,通过我们对全国百城平均拥堵延时指数的追踪我们认为疫情防控措施调整后汽车出行率或不会大幅超过疫情前水平,因此车险赔付率上行或不会超预期;此外,险企在2022年已超额计提了充足的未决赔款准备金储备以反映疫情等因素的一次性影响,中国人保(中国财险)/平安财险/太保产险的未决赔款准备金充足率分别提升9.70/4.36/3.91pct至44.30/45.62/43.29%,上市险企充足的准备金储备有望在2023年逐步释放从而平滑业绩。

而非车险业务方面我们已经看到险企自身风险管控能力的增强带来COR的下降;未来随着宏观经济的回暖以信保业务为代表的非车险业务COR亦有望得到进一步优化。

投资方面,2023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措施调整、宏观经济逐渐回暖,资本市场亦迎来复苏,驱动险企投资收益率明显上行。

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4.2/3.3/5.6/5.2%,同比分别+0.3/1.0/1.6/1.2pct。

A股推荐中国平安,弹性之选新华保险;H股推荐友邦保险,弹性之选众安在线。

THE END
1.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官网中国人寿利明光: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迎来新的春天2024-10-31 产品供给多元化,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多款保险新品上市2024-10-29 建司75载丨国寿寿险:执保险画笔,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2024-10-28 建司75载丨国寿保险润“浙”四方2024-10-25 建司75载丨响应国家政策,国寿寿险为四川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活力...https://www.e-chinalife.com/
2.中国人寿储蓄型5年保险?想买一份养老保险给自己年老的时候养老,中国人寿有个储蓄型保险可以分期五年缴费,是否值得购买呢?全部回复 ***人同 中国人寿关于储蓄型保险的种类还是很多的,这里比较推荐的是国寿美满一生年金保险分红型,这是一款主险,可以分期五年进行缴费,当然缴费方式不仅仅这一种,还有三年,八年和十二年期,是一款分红险,从出生...https://m.xyz.cn/baoxian/409449.html
3.羊城晚报新产品主打储蓄理财 据了解,平安人寿、新华人寿、中国人寿、华夏人寿等险企,均在年底推出新品,这些新品以年金险为主,主要功能是储蓄、财富保值增值、财富传承。 其中,平安人寿推出年金型保险产品计划“御享财富保险产品计划”,该产品融财富储备、增值和传承于一体,满足了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在为客户提供高额年金给付的同...https://ep.ycwb.com/epaper/ywdf/h5/html5/2021-12/28/content_493_458369.htm
1.中國人壽(海外)中國人壽(海外) 「e投保」網上商城,提供一系列保險產品,包括人壽、儲蓄、退休年金、意外及醫療保障。客戶可於網上報價及直接投保,專享網上限定優惠。https://www.e-chinalife.com.hk/
2.5个数字带您了解不一样的中国人寿汕头日报2024年上半年,中国人寿在养老保险三支柱领域持续发力,产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其中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规模达550亿元,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累计管理规模超1.7万亿元,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商业养老金业务保持行业领先,各类商业养老保险积累准备金规模近4万亿元。 https://strb.dahuawang.com/content/202411/08/c166776.htm
3.中银三星人寿推出多款保险新品中银三星人寿聚焦打造多维产品体系,持续推进产品转型,近期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险保障需求。此次新品包括中银三星中银添财二号年金保险、中银颐享金生二号即期养老年金保险以及中银尊享世家二号终身寿险(分红型),以多元化产品供给用心守护人民美好生活。 https://www.zgswcn.com/news.html?aid=228200
4.中国人寿储蓄型保险有哪些中国人寿储蓄型保险有哪些? 中国人寿储蓄型保险一般包括储蓄型重疾险、返还型重疾险和理财保险。储蓄型重疾险:1、国寿福盛典版A款:18至50周岁的人群可投保,保终身,可保120种重疾、20种中症、40种轻症、6种特疾额外赔、身故或全残等;2、国寿福盛典版B款:18至50周岁的人群可投保,保终身,可保120种重疾、20种...https://www.shenlanbao.com/wenda/topics/766357
5.储蓄型保险储蓄型保险(1) 储蓄型保险是保险公司设计的一种把保险功能和储蓄功能相结合,如目前常见的两全寿险、养老金、教育金保险,除了基本的保障功能外,还有储蓄功能,如果在保险期内不出事,在约定时间,保险公司会返还一笔钱给保险收益人,就好像逐年零存保费,到期后进行整取,与银行的零存整取相类似。但据理财师分析,到期...https://baike.sogou.com/v7636972.htm
6.香港保险企业限制刷银联卡缴保费,续保缴费短期也受影响目前友邦、安盛、大都会人寿和中国人寿(海外),对于银联刷卡新缴保费都做出了不同的详细限制。东方IC 资料 内地客户想要刷银联卡购买带有投资和储蓄性质的香港保险,短期内将存在一定难度。 尽管银联国际对10月29日传出的“银联将关闭香港保险业务消费通道”作出回应,称仅限制缴费分红型人寿保险、万用险等资产类产品的...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52663
7.存款利率又下调!临近年关储蓄型保险热度攀升增额终身寿“点击率...(分红型)保险产品计划、御享金越终身寿险(分红型)保险产品计划、御享财富3.0保险产品计划,以及御享财富3.0养老年金保险产品计划;泰康人寿也已推出泰康尊享世家(增额版)2023终身寿险产品;太平人寿推出了3.0%增额终身寿——国强一号;中国人寿则主推两全险和年金险,搭配万能账户的组合,具体产品为鑫耀龙腾两全保险、鑫禧...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12/28/c8451600.html
8.保诚储蓄型重疾险答:详细见《保障型保险:为什么高端医疗保险难以取代香港重疾保险?告诉你两大原因》 问:消费型重疾险保费与储蓄型重疾险相比低多少? 答:详细见《保障型保险:最便宜的保障型保险全保组合-香港医疗保险、香港重疾保险、香港人寿保险、香港意外保险》 问:如何配置储蓄型重疾险保障更全面-单次赔付重疾险VS多次赔付重疾险...https://www.kerri-finance.com/prudentialinsurance/CIM3.html
9.请教关于中国人寿的"国寿千禧理财两全保险(分红型)"保险问答我03年买的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国寿千禧理财两全保险(分红型)"产品.合同生效日期:2003年3月.交费方式:趸交每年.4590元,交满10年。因急需用钱想终止合同,请问怎么退保手续。多谢了!木不识钉 时间:2010-02-12 您的国寿千禧理财两全保险(分红型)基本保障权益1、生存保险金: 自合同生效之日起,生存至每三周年的...https://www.dby.cn/wenda/detail-25201.html
10.中国人寿发布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年金保险产品商业近日,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发布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年金保险产品。 该产品是自国家推出税延保险政策、启动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以来,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首次推出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年金保险产品。本次发布的产品共有两款:国寿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年金保险A款(2018版)和国寿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年金保险...https://www.jnnews.tv/shangye/p/2018-07/26/660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