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0.08.19
1、“新办法”涉及的待遇群体有无变化
答:待遇群体仍为四种,包括①职工②退休人员③职工及退休人员供养直系亲属④其他特殊人员。个人外出劳务和刑事拘留(未判刑)的人员除外。
2、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医疗费用补助范围有什么变化?
答:增加了“特殊药品”的补助。“新办法”特别就住院和门诊规定病种医疗中发生的已纳入基本医疗目录范围部分肿瘤靶向药品(特殊药品),如果药品的购置通过定点医院以外渠道,费用已由基本医疗保险部分负担的,可以凭疾病诊断书和专业医师处方等材料,按照住院和门诊规定病种的标准享受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待遇。
3、职工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待遇有什么变化?
答:职工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补助比例由原来的70%提高至80%,起付标准不变(仍为1000元),最高补助限额也不变(仍为1万元)。
对1000元以下职工在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使用本人社保卡发生的的小额医疗费用,补助待遇不变。
4、退休人员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待遇有什么变化?
答:①普通门诊: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起付标准由原1000元降低为800元,补助比例由原30%提高到70%,最高补助限额由原1000元提高到3000元。
②住院和门诊规定病种待遇不变: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起付标准仍为1000元,补助比例仍为80%,最高补助限额仍为5万元。
③超过地方医保大病救助以上的住院和门诊规定病种(限基本医疗保险有最高支付限额地区)待遇不变: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补助比例仍为80%,最高补助仍为10万元。
④普通门诊未实行统筹的参保地区(现指安徽统筹地区)的退休人员按照“新办法”享受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普通门诊待遇,不再执行原统筹地区普通门诊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政策。
5、职工和退休人员的供养直系亲属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待遇有什么变化?
答:供养直系亲属住院医疗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起付标准不变,仍为1000元,补助比例由40%提高到50%,最高补助限额不变,仍为3万元。
6、职工小额医疗补助政策有无变化?
二、其他
1、职工当年由在职转退休的,如何享受补助待遇?
答:职工当年由在职转退休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待遇按职工标准享受到年底。次年开始按照退休人员标准享受待遇。
2、急诊或异地就医无法持社保卡就医如何享受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补助?
3、职工小额医疗费用的补助标准是什么?
答:据实补助,但最高不超过以下补助标准:
职工连续工龄(以计算工龄工资口径为准),在10年以下的,最高补助300元;10年(含)至20年的,最高补助400元;20年(含)至30年的,最高补助500元;30年(含)以上的,最高补助600元。
以上标准相对固定,不再每年公布,如需调整再行公布。
4、职工和退休人员如何申请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补助?
答:职工和退休人员到定点医院使用社保卡(或医保卡)看病,按照基本医疗保险规定个人负担部分医疗费(包括现金和个人账户)后,医保数据对接地区(基本医保参保在上海市、杭州市、宁波市、南京市、徐州市和连云港市)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补助通过医保数据对接结算,补助款由单位打到本人银行卡,不需要提供医疗费发票(自己留存备查);非医保数据对接地区(基本医保参保在上述6个地区以外的)参保人员需要向单位提供医疗费发票原件(住院需要提供出院小结和费用明细单),单位审核后,补助款通过银行卡发放给职工。
5、供养直系亲属及特殊人员如何申请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补助?
6、集团公司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年度是如何规定的?
答: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年度统一按照自然年度,即每年的1月1日起至当年12月31日止。参保人员在申请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补助时,因住院医疗所产生的跨年度医疗费用,按照医疗费结算日期所属年度计算。
7、什么是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起付标准?
答:是指参保人员达到享受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补助待遇的最低金额标准,包括个人现金支付和医保个人帐户支付的医疗费用(不含自费),俗称“补助门槛”。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需要个人承担。起付标准以上个人负担的医疗费按比例给予补助。
8、如对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政策有疑问可向哪个部门咨询?
9、“新办法”何时开始实施?
答:“新办法”自2019年1月1日起实施。
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更何况还是在铁路干活。
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傍晚的落日余晖,我们铁路职工就从来没有停下来过。
为了能让旅客们乘坐着舒适的列车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他们不分严寒酷暑,不分烈日阴雨,都会坚守在岗位上,所以生病住院也是常有的事。
虽然说已有的基本医疗保险已经报销了一部分医疗费用,但对于那些患有重大疾病,并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的职工来说依旧是一个不小的压力。
所以他们需要更多的保障。
而铁路此时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给他们最大的补助待遇,可以说正是为这些职工提供了最需要的保障。
我相信有了这一保障后,职工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幸福。
同时我也希望,铁路能把这种惠及职工的好做法、好机制延续下去,让更多的职工感受到铁路的关爱,这样才有利于铁路的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