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食品企业都开始布局代餐领域,同时也培育出了一批网红品牌。虽然代餐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行业内也面临一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好未来可能会成为行业发展的阻碍。
01
品牌众多
近两年,娃哈哈、旺旺、乐纯等企业相继推出代餐奶昔和代餐粉等产品,以黑芝麻糊闻名的南方黑芝麻集团也推出了早7点晚十点谷物营养餐,以及黑色一佰·黑谷物代餐粉,以挖掘巨大的代餐市场。
伴随着市场的日益扩大,更多品牌加入代餐轻食领域竞争,这一领域也涌现出了一些网红品牌,比如杂粮先生、王饱饱麦片等品牌。
近日,一家名为ffit8的代餐品牌因为与罗永浩在抖音直播带货上的合作“平地而起”,该品牌是一款轻体代餐蛋白棒产品。
CBNData联合天猫发布的《中国线上代餐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显示,谷物代餐产品近一年来市场渗透率超过40%,消费者增速超过60%,可以说以谷物为原料的麦片粉类的粉代餐产品引领了新的风潮。
目前,即食冲饮是代餐主流的食用方式,而瓶装奶昔产品呈现爆发式增长。
02
行业无序发展
由于代餐市场增速客观,准入门槛也不高,行业内的代餐产品也很多,包括代餐奶昔、代餐饼干、代餐棒、代餐麦片、代餐粉、代餐零食等产品。
2019年初,广东省农村电子商务协会、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发布首份《代餐粉行业白皮书》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已有406家企业从事代餐粉市场。我国代餐市场出现强劲的上升势头,并逐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率,预计到2023年,市场需求规模将从目前的60亿元增长到180亿元。
特别是微商领域,五花八门的代餐食品,有些连热量表等基本信息都没有,产品信息也不明确,“三无”代餐食品也不在少数,其质量问题有待考验。甚至很多在宣传时会夸大,明示或者暗示具有减肥、替代食物等作用。
查询电商平台上一些代餐产品发现,很多会标注“低卡”“纤维”“健康”等关键词,会宣传“低卡、营养全面、有饱腹感”,以此达到减肥的目的。
其实,代餐食品只是一种普通食品。其概念起源于欧美,所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体重管理、代餐零食和便捷的正餐等,但当前的国内代餐市场中,体重管理代餐产品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
CBNData的报告还发现,女性代餐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近一年来女性代餐消费规模是男性的2.5倍。代餐食用、减肥和休闲零食是购买代餐产品的三大主要动机,这可能也是代餐产品宣传减肥等功效的原因之一。
而被曝光过的因“代餐食品当饭吃,导致身体健康出现问题”的案例被频频披露,也反映出了代餐产品市场鱼龙混杂、标准不一,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
03
代餐产品不能代替正餐
从产品的成分来看,在众多的代餐粉中,大多以“低能量+高饱腹+营养合理”概念为主,主要成分大多可分为奶昔类、蛋白类、蔬果纤维类、杂粮类。
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哪一类,其实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缺陷,即使号称“营养全面”的产品其真正的营养价值并不全面。
例如,蛋白粉类的代餐产品摄入量过多会加重肝脏和肾脏的代谢负担,长期负荷会对脏器产生危害。蔬果纤维类富含糖、蛋白质、钙铁等元素,长期食用会导致缺乏营养,从而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
而杂粮类并不适合所有人食用,因为有些含糖量较高,高血糖人群食用容易导致风险。
其实,消费者也不是傻子,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质疑所谓的代餐是否真的能够代替正餐,营养是否全面,是否适合长期食用等。
不仅如此,一些产品还存在具体成分不明确、用量无明确标准等问题。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消费者如若盲目食用,会引起安全隐患。特别是代餐产品目前还处于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阶段,过分宣传的现象不在少数。
另有医学专家指出,长期只吃代餐粉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如果为了减肥,刻意避免某种营养素,就容易引起营养失衡导致健康出现问题。
代餐食品并不能代替日常食物中谷薯类、新鲜的蔬果类、肉蛋奶及豆类等食物中的天然营养素,长期食用代餐食品易造成营养不良、甚至出现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