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7日举办的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边会——“多变环境下青少年抑郁防治的探索与实践”论坛上,长期致力于青少年抑郁的科普互助与解决方案平台渡过发布《2022年青少年抑郁功能恢复蓝皮书》,呼吁社会各界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联合各方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支持青少年康复回归。
青少年抑郁症是一类发生在青少年身上常见的精神障碍,以情绪低落、愉快感消失为主要症状,多伴有焦虑、身体不适和睡眠障碍,严重者存在自杀念头,是世界范围内致残、致死率较高的疾病。近年来,抑郁症发病趋于低龄化。《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4.60%,重度抑郁症占比7.4%。抑郁症已经成为中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巨大威胁。为客观反映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功能恢复现状,渡过针对青少年患者及家长开展了调研及访谈,并结合实践项目总结撰写了《2022年青少年抑郁症功能恢复蓝皮书》。
抑郁发作后,青少年患者伴随残留症状以及社会功能受损。而复发及残留症状等因素的影响,抑郁症更趋于慢性化。蓝皮书显示,近五成的青少年患者病程超过2年,其中有10.24%达到5年以上。对功能恢复情况非常满意的仅占一成,功能恢复满意度平均分为5.22分,满意度一般。
蓝皮书建议,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治疗目标不应仅停留在控制抑郁症状,获得临床治愈这一层面,更应聚焦提高生存质量,恢复社会功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痊愈。
此次论坛上,来自政府、医疗、学界、公益组织、企业的20余位嘉宾参会并发表演讲,从医学、心理学、社会支持、教育等多个视角对青少年抑郁防治进行了深入探讨。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副主任王钢在致辞中表示:“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绝不能单打独斗,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适应环境的多变性,主动求变,主动应变,变被动为主动,由主动到能动。”他提出,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要努力做到“八个应该”,即应该“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主创新、符合国情”“适应特点、满足需求”“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提高素质、身心同康”“落实政策、人才保障”“科技赋能、文化铸魂”。
北师大心理学部教授、党委书记、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乔志宏指出,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心理障碍的发生,但对儿童青少年来讲,影响最大的是社会因素。心理障碍的防治,一方面应提高、改进个体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也要尽量减少生活中的不必要的应激事件,最重要的还是个体的稳定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渡过CEO、陪伴者计划联合发起人李香枝介绍了渡过在支持抑郁青少年方面的三种力量:一是“看见的力量”,看见他们丰富多彩的一面,也看见其孤独无助。二是陪伴的力量。渡过2018年率先推出“陪伴者计划”,核心是赋能康复者和家属,在现有医疗心理系统之外发动更多人加入支持体系中。三是专业的力量。渡过已经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精神科诊所,建立了陪伴者职业学社,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专业能力构建,为青少年家庭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