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400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出生率为10.48‰;死亡人口998万人,死亡率为7.14‰;自然增长率为3.34‰。
2009-2019年中国年末人口总量统计图
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2019年中国0-14岁人口数量为2349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6.78%;15-64岁人口数量为9891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70.65%;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1759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2.57%;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2538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8.1%。
2019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重超国际老龄化标准8.1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远超国际老龄化标准5.57个百分点。根据联合国预测:中国在本世纪中叶将有5亿人口超过60岁,将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2009-2019年中国0-14岁人口数量统计图
2009-2019年中国15-64岁人口数量统计图
2009-2019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统计图
2011-2019年中国60岁及以上数量统计图
2019年中国总抚养比为41.5%,相比2018年增长了1.1%,相比2010年增长了7.3个百分点;其中少儿抚养比为23.8%,老年抚养比为17.8%。从2009年开始,中国老年抚养比持续增长,增幅达6.2个百分点;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抚养比将持续扩大。
2009-2019年中国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及老年抚养比统计
二、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分析
1、低生育率
美国人口学家乔治·迈尔斯(1988)深入分析了人口死亡率、生育水平与人口老龄化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发达国家通常在总人口较少的背景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发展中国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高的阶段进入人口老龄化水平,且由于人口基数大,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速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2009-2019年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
2、人口年龄结构
国内学者蒋正华(2005)强调了人口年龄结构在老龄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尽管人口年龄结构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所决定,但是年龄结构对出生率、死亡率的作用小于对人口老龄化的作用。
2019年中国各年龄人口数量及占总人口的比重
3、居民平均寿命增加
医疗条件的改善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我国居民平均寿命增加,我国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口已经成为规模庞大的老年人口,对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有较大的影响。
中国平均预期寿命统计图
三、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1、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全员劳动生产率为国内生产总值(按2015年价格计算)与全部就业人员的比率;2019年中国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15009元/人,比上年提高6.2%。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持续深化必将会改变劳动力供给规模和结构,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老龄化初期,人口老龄化加深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在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人口老龄化的促进效益减弱(冯剑锋等,2019)。在出生率持续下降,少儿人口规模缩小的情况下,老年人口规模增加,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和老年人口规模扩大期重叠。
2015-2019年中国全员劳动生产率统计图
2、对储蓄率的影响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也普遍提高;伴随着现代中国人对家庭养老依赖的降低,劳动力人口为了应对更长的退休期,有力更强的动机去增加储蓄,形成“第二次人口红利”。此外,老年人对自己的寿命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也不能预测自己未来的健康程度,尤其是,现在医疗费用虽然一般是由医疗保险、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但依然是个人很大一部分支出,为了应对自身身体状况的不确定性,人们在劳动年龄时,为了给以后的消费提供保障,就会选择为养老而进行储蓄。一旦进入老年,由于退出生产领域,收入降低,就要动用过去的储蓄来支付养老、医疗、护理的费用。这样,就削弱了现时的储蓄和消费水平。
3、对投资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会增加企业负担,即企业要负担一部分退休金、医疗费用和社会养老基金。这方面的支出增加必然会使得企业用于生产的资金减少,不利于企业的投资和规模的扩大。
4、对医保基金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们的医疗服务费用的支出也会增加,所以,老年人口的增多势必会带来卫生费用的上涨,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增加。在退休年龄保持不变,以及退休人员不缴纳医疗保险费的情况下,医疗保险的缴费人群占比会越来越小,长此以往,医疗保险基金会出现收不抵支的现象。
5、对家庭的影响
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对策
1、完善人口调整政策及配套政策
2、完善社会保障,健全养老金制度
3、建立老年医疗健康保险制度
4、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老年市场消费需求将带动老龄产业的市场发展,我国老年设施、产品与服务短缺,老龄产业市场潜力巨大。把握老龄产业的发展机遇,着力整治食品安全问题和保健市场、旅游行业乱象,为广大老年消费人群提供安全、绿色、优质、性价比高的产品和人性化、个性化服务。政府应加大对老龄产业的支持,促使老年产业经营具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5、改革养老模式
传统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服务相互促进,满足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建立起多元化、多层次、人性化的供养体系和模式确保老年人生活质量。
6、发展人工智能,智慧养老
陪伴机器人兼具检测老年人健康和聊天谈心的功能。各种可穿戴设备自动实时检测和记录,监控摄像机等家庭安防系统、人脸指纹识别技术、物联网、云数据、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技术渗透到智慧养老领域,多样化、高效化、人性化的智慧养老技术为解决养老问题提供良方。
7、夯实医学研究
发展全科医学,攻克老年医学难题,实现健康老龄化。倡导医养护结合,培养不同层次的老年医学人才,普及医疗深入基层、社区和家庭,有效应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老年人慢性病。
8、构建养老、敬老、孝老的社会环境
引导老年人自立自强。强化立法制度支撑,鼓励支持广大老年人积极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活动,使老年人的参与权利得到保障、参与愿望得到尊重、参与才能得到发挥。
坚持党对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领导,努力构建社会、家庭、个人共同参与、各尽其责的基本格局,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老年友好型社会。
2024-203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主要包括市场发展现状分析、市场发展现状分析、重点公司分析、前景预测和投资分析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