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代,人们都只相信自己,都自以为是,也大都是自高自大。
所以很多人都不相信常识的力量。
创业信心十足的时候,敢叫日月换新天;稍一受挫,又觉得创业难于上青天。
成功是自己的本事,失败是别人的过错。
我们就是这种可怜可悲的家伙。
实际上,不管是创业,还是做点小生意,都有过很多前辈用自己的经历、智慧和试错总结出了规律。
所谓规律,就是说有些事不需要你再重新去试错、验证了,那就是常识。
比如“只接受我们有能力胜任并可以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事情”这句话,这是“现代管理咨询之父”、麦肯锡咨询神话的缔造者马文·鲍尔(MarvinBower)归纳出来的一条职业原则。
马文·鲍尔说的是麦肯锡的职业原则,但何尝不是我们创业的原则。
对创业者和很多老板来说,最容易犯,也是最常见且最难改正的错误,就是高估自己的能力和运气。
人都是喜欢好听的话,喜欢被表扬被称赞,讨厌被批评,如果一个老板长此以往,可以确定公司里都是一群老板的“应声虫”,就算是老板犯了错误也没人敢指出来。
因此,我们只要看那些喜欢装逼装到发飘的创业者,基本就可以肯定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在弟子面前神武无敌的丁春秋,最喜欢听拍马屁,但一遇到乔峰马上就现出原形了。
清人陈确在《瞽言·近言》有言,“故上智者必不自智,下愚者必不自愚,下愚者必自以为聪明才智之人。”
事实就是这样,真正有智慧的人从不会觉得自己有多高明,而真正愚蠢的人却从不觉得自己愚蠢,恰恰相反,他们总是自以为聪明过人。
“自以为”害死人。
这几年死在这个毛病上的创业者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
你看罗永浩也不再吹牛做东半球最好的手机了吧,戴威也不宣称把OFO做成谷歌一样改变世界的公司了吧......
有时候所谓情怀、理想等字眼,是需要真刀实枪见真章的,是需要具备最基本的商业素质的,如经营,如管理,如融资,如业务...
没有这些,所谓情怀、理想不过是头脑发热、水中捞月一场空罢了。
我们可以为那些敬畏行业敬畏市场敬畏常识的创业者加油鼓劲,就算是失败了,但他们的奋斗是有意义的,创业成功本就是低概率事件,他们的失败会成为后来者有参考价值的案例。
而那些投机或头脑发热的创业者,除了浪费、消耗社会资源之外,他们的成功或失败,有个什么价值呢?
电影《流浪地球》里的AI说,“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实在是太奢侈了。”
瑞·达利欧也在他的《原则》一书里讲,“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两部分,他们分别是层次较高的逻辑部分与层次较低的情绪部分,我称之为两个你,他们会争夺对一个人的控制权。”
我们往往是被情绪所左右。
在创业当中,管理情绪是个大问题。
比如,创业者“总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就是一个很蠢的情绪化、不理智的问题。
没有人是完美的,是没有问题、缺陷和毛病的。
一定要深刻理解、懂得这一点。
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曾说,他最讨厌认为自己什么都对的创业者。
“总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认为自己什么都对”,代表着什么呢,这意味着这种创业者把自己凌驾于一切之上,包括用户的利益,包括为用户创造价值。
要知道,为用户创造价值才是创业公司的存在根本。
马文·鲍尔说,要置客户利益在公司利益之上。
这条原则是我们最欠缺的商业常识,这句话很有内涵,它代表着非常高的商业智慧。
创业者,创业公司,都是依附在客户利益之上的,不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马云说,“不要盯着客户兜里的那5块钱,一定要想办法帮他把那5块钱变成50块钱,但我们只挣他5块钱。”
这就是创造价值,这就是为用户创造价值啊!
好多创业者都不明白这个常识,他们想的只是怎么引诱、诱惑用户,怎么多掏出客户兜里的钱,怎么多占客户的便宜。
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失败的结果。
你不真正、真心为用户着想,为用户的利益考虑,那么用户又怎么会站在你这边?
世上就你聪明能干吗?
创业是苦旅,几乎没有一帆风顺的时候,但只要真正只做你有能力做到,且你能为用户创造价值的事,那么你就可以发展的很好。
最后,用艰苦创业四十余年的刘永好老板的话结束——
“有些人怕吃苦,倒下去了;有些人在独木舟上行走,没有踩好,倒下去了;有些人关键时候跑不动,被老虎、狮子吃了。总之,竞争就是这样的,适者生存,所以应该有这样的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