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卫生:是保卫生命、维护生机的意思。
3.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有两重含义:一是心理卫生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另一重含义是增进人的心理健康,以维护心理健康为目标和内容的一种工作,又称“心理辅导”。
二.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
1.自我意识良好,核心是自知和自爱;
2.社会功能良好;
3.良好的人际关系;
4.积极劳动实践。
第2节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一.心理卫生思想的产生
(一)心理卫生思想的渊源:
1.在西方,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体液学说”。他认为,人的体液按其比例混合不当时,人就会感到痛苦,而改变已经紊乱的体液状态,使人的恢复到正常的状态,是维护人的健康的基本途径。
2.柏拉图认为,形成一个健康人格的决定因素,是理性、精神以及维持生命的食欲能力或“性爱”的协调一致。
3.在我国,管仲把善心、定心、全心、大心等作为最理想的心理状态,以此作为内心修养的标准,并提出相应的养心之术。
4.孔子在《论语》中关于心理卫生思想的阐述也极为丰富。充分认识到个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任务有所不同。并从修身养性的角度提出诗歌、音乐对陶冶人的性情的作用。
(二)古代关于心理卫生的主要观点
1.古代西方关于心理卫生的主要观点:
(1)强调生理、遗传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重视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在心理卫生中的整合作用;
(3)重视家庭、学校教育在心理卫生中的作用;
(4)认识到正常的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心理保健意义。
2.中国古代的心理卫生思想
(1)整体恒动论是中国古代心理卫生思想的理论基础;
(2)提倡“养心之道”与“健身之术”是中国古代心理卫生思想的精髓;
(3)关于情绪与疾病产生、治疗的关系的思想也极为丰富。
二.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1.一种观点认为真正现代心理卫生活动是始于本世纪的美国,是由比尔斯于1908年5月成立的全世界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奈狄克州心理卫生协会”作为标志的。比尔斯还发表了《自觉之心》。
2.在中国,1917年,北京大学哲学系首次开设了心理学课,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36年4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南京成立。中间由于抗日战争和十年文革,中国心理卫生运动在困难中继续发展,1985年3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通过召开学术讨论、举办培训班、编辑学术刊物等形成,推动心理卫生学的研究和发展。充分表明了中国心理卫生运动将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第3节心理卫生的意义
一.心理卫生的健康意义:
1.心理卫生对于防治心理疾病的意义:心理卫生对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障碍的预防、诊治等方面能提供一些有效、直接的帮助。
2.心理卫生对于防治躯体疾病的意义:在改变人的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行为,减少应激性刺激,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习惯等方面,心理卫生可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学校心理卫生的教育与发展意义:
1.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心理卫生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特殊作用。首先,它提供了健康或健全心理素质的内涵或标准;其次,作为学校心理卫生工作重要形式的学校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的知识讲座,可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与把握人的心理全貌,在发展自己的心理素质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
2.有效地解决中小学生发展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
(1)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需要开展心理卫生工作。
(2)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增加了对中小学生心理的消极、不利影响。
第2章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第1节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健康概念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并提出了10条健康标准: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
2.在这方面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
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
5.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
6.体重得当,身体均匀,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7.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齿龈颜色正常;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匀称。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提出了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条标准: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在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基本的需要。
2.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坚持四个原则:
(1)确定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以心理的外部表现即行为表现为客观标准的;
(2)心理健康作为人的一种状态,与不健康的心理与行为表现是有区别;
(3)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
(4)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必须沿着三个方向加以思考。
3.健康心理的标准:
(1)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一般智商达到60以上者属于正常;(2)情绪正常、健康;
(3)意志健康;
(4)心理与行为的协调与一致;
(5)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及健全的个性;
(6)人际交往正常,人际关系和谐;
(7)较强的适应能力。
第2节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
一.遗传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疾病中有一定地位。
二.体质因素的影响
有人认为精神分裂症多见于瘦长型;躁狂抑郁症多见于肥胖症;疑病症多见于力士型及发育异常型。
三.性别与年龄因素的影响
性别因素对于人的精神状态的影响较为明显地表现在女性上。青春期因为性发育逐渐成熟,植物神经系统不稳定、情绪易波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