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消费纠纷怎么办?大部分人的回答肯定是“维权”。然而对于如何有效维权,大家却众说纷纭。特别是在维权取证方面,怎样才能做到合理合法合规取证?不少人对此知之甚少。
在此,记者通过身边的案例,向大家普及消费维权取证的一些注意事项。
案例一
网购小奶锅涉嫌虚假宣传
今年4月,家住市区建设路的小廖在某大型网络购物平台上给自己几个月大的小孩选购了一口小奶锅,“商品详情栏里还专门写着采用国外先进技术,通过高温烧结形成纳米陶瓷不粘层,更耐用不脱落……”小廖说,商品宣传中一直强调的“安全”,是他选择该款奶锅的主要原因。
然而,让人意料之外的是,就在今年9月底,小廖在清洗小奶锅的时候发现锅底的不粘层出现了严重脱落。
“我感觉很被动。首先,你购物平台应该起到监督作用,在现实生活中,若是出现这个问题,监管部门也是会走访调查然后给出回复的。该购物平台却要求我出示证据,感觉太无力了!另外,该商家一副很霸道的样子,明明宣传的是‘不脱落’,也没有注明是否需要满足某种条件才不会脱落。我拍了小奶锅的照片传过去,既然事实摆在那,就应该承认宣传不当,质量有问题!结果对方竟然说‘经得起考验’。”回忆起当时维权的经历,小廖仍心有余悸。
案例中的小廖努力过,却没有很好地维护自身权利。
案例二
修车店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
今年1月,市民张洪磊(化名)开车时不小心撞坏了车门,他找到一家汽车修理厂准备为自己的爱车更换车门。在消费的过程中,张洪磊告知该汽车修理厂要用原装车门,该修理厂也予以同意。
怎么办?他来到修车厂与对方理论,双方各执一词,最终闹得不欢而散。无奈之下,张洪磊找到市消委会寻求帮助。
是否真的如朋友所说,该修理厂存在欺诈行为?如何依法维权?案例中的张洪磊在摸索。
案例三
自找鉴定机构维权恐不被认可
荥经一名消费者于去年8月13日购买了一辆家用轿车,在使用中怀疑该车涉嫌“二手车”。
今年3月,该消费者找到某车友网络科技公司对该车进行鉴定,鉴定结论为:该车存在二次喷漆。当消费者将单方鉴定结论拿给商家时,却并未得到商家认可,认为消费者的鉴定结果纯属造假。
双方争论不休。为此,该县消委会工作人员于是要求该消费者提供出具该鉴定评估报告书机构的资质证明,但该鉴定机构以保密为由,不予提供,以至于无法判定该检查报告书是否具有法律效应。
5月初,省家用汽车专委会专家来到现场帮助检查判别:1、核查该车发动机号、识别代码均与出厂编号一致无误;2、检查该车底盘车身、四门安全带和后背行李箱登出,未发现该车有翻新或“二手车”痕迹。
案例中,该消费者花钱请无资质证明的网络鉴定机构进行鉴定维权,其鉴定结果明显不能产生法律效应。
建议
维权取证需严谨
“消费者与商家如果对商品质量出现纠纷,消费者首先应该找到有资质证明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或者委托当地消委会帮助联系有鉴定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鉴定。对于鉴定所涉及的费用,据《消费者权益法规选编》中消费者协会受理消费者投诉工作导则上明确规定,所涉及的鉴定费用,应由当事人书面约定垫付,责任方承担。若双方均有责任,按责任大小分担费用。”市消委会有关负责人说。
另外,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关规定,经营者提供的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商品或者装饰装修等服务的,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6个月内发现商品有瑕疵而发生争议的,有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因此,若以上类别商品出现消费纠纷,因瑕疵发生争议,判定是否存在质量问题进行维权时,应由第三发权威机构进行检测,并提供相应检测报告书。
“同时,生活中,消费者也应该努力掌握所需商品或者服务的知识和使用技能,正确使用商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该负责人说。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蒋龙华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