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江院士:胚胎反复种植失败:为与不为
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陈子江院士指出,胚胎的种植是决定反复种植失败(RIF)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一个技术瓶颈。生活习惯、母体状况、男性因素以及胚胎本身都是影响RIF的潜在风险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子宫内膜搔刮对于首次胚胎移植的体外受精(IVF)临床结果并无改善作用,不推荐在首次移植中使用此方法,因为搔刮可能会增加患者的疼痛感以及其他不良风险。此外,陈院士还提到了PGT-A2.0技术,认为它对RIF有潜在治疗作用,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不过还需通过大样本的RCT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其效果和安全性。
黄荷凤院士:免疫性疾病的发育源性
流产会场
戴冽教授:2024年EULAR更新围妊娠期抗风湿药的安全使用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戴冽教授在讲座中对2024年备孕、怀孕和哺乳期患者中使用抗风湿药物的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要点内容进行了重点解读。她表示,对于所有患者,无论男女均需进行早期和定期的咨询,以确保他们充分理解胎儿或儿童因药物治疗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怀孕期间,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只能间歇使用,并在妊娠28周后停止用药,若受孕困难,应考虑停用NSAIDs。此外,指南中对于男性使用抗风湿药物的推荐也进行了更新。
陈慧教授:不明原因RSA如何应用免疫球蛋白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慧教授介绍到,对于复发性流产(RSA)患者,原则上治疗应持续至妊娠12周,停药指征包括妊娠超过8周,HCG>10/15万mIU/mL(单胎/双胎),且超声提示胚胎存活。若NT及唐氏筛查两项检查之一为高风险,建议行介入性产前诊断。在孕中晚期产检时,需详细记录妊娠并发症;分娩时详细记录新生儿分娩方式、出生时体重羊水情况、新生儿是否存在合并症等。而对于新生儿的随访,则可在出生后至少1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和36个月时各随访1次。
韦相才教授:复发性流产患者如何精准使用抗凝剂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韦相才教授在讲座中指出,自身免疫和血栓前状态是RSA的重要因素。适当补充孕激素是有效预防和治疗RSA的有效方法。对于同种免疫异常或不明原因RSA的出血情况,尚无使用抗凝剂的依据。遗传性血栓前状态(PTS)通常与静脉血栓形成有关,治疗以抗凝为主,可以单用或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确诊合并遗传性PTS的RSA患者,再次妊娠前应要进行静脉血栓栓塞(VTE)风险评估,并执行个体化的防治方案。
张建平教授:手性肌醇对胰岛素抵抗的调节作用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张建平教授强调了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胰岛素抵抗已成为影响生育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手性肌醇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物质,具有调节细胞内信号传导和代谢过程的功能,包括肌醇和D-手性肌醇两种异构体。手性肌醇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对抗胰岛素抵抗。而多项研究也证实,补充手性肌醇可以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代谢状况和生殖健康。
杜美蓉教授:环孢素A在不明原因复发流产治疗中的应用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杜美蓉教授在讲座中介绍了RSA对女性及其家庭的影响,以及不明原因流产在临床治疗中的难题。她讲到,多项研究结果表明,环孢素A通过抑制T细胞活化和增殖来调节免疫系统,从而可能对不明原因RSA的治疗产生积极影响。临床使用时,应注意包括剂量、疗程以及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同时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测,以确保使用的安全性。
鲍时华教授:绒毛膜下血肿的诊治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鲍时华教授讲到,尽管临床对于治疗绒毛膜下血肿(SCH)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尚未有明确的治疗指南。因此,临床治疗时应明确病因,包括黄体功能不足、蜕膜息肉和宫颈管息肉、盲目或过度抗凝治疗、自身免疫问题等。治疗中,采取综合措施,如抑制宫缩和预防感染,止血、防便秘、防频繁咳嗽,以降低SCH的不良影响。同时根据血肿大小、演变情况、既往流产史以及是否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张建平教授:同型半胱氨酸与生殖健康
易金玲教授: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对RSA和RIF的影响及处理
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易金玲教授介绍到,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导致卵子和胚胎质量下降,从而引发RSA和RIF,影响妊娠结局,及时甄别早期治疗或改善妊娠结局。子宫腺肌病可能破坏子宫肌层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可能导致子宫过度收缩和子宫内膜蠕动,同样引起RSA及RIF。因此,治疗时提倡采取个体化和多元化的治疗策略,通过妇科医生、生殖医师、风湿免疫科、内分泌科以及中医科等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以确保患者得到全面而精准的治疗。
吴小华教授: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复发性流产
石家庄市第四医院吴小华教授讲到,子宫内膜异位症经手术和药物治疗可显著降低流产率,提高持续妊娠率和活产率。对于复发性流产的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症作为重要病因目前尚未受到重视。鉴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普遍存在诊断延迟期(平均7.5年),临床应给予更多重视。在计划下次妊娠前,应根据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原则,积极进行“预治疗”以解决这一基础疾病,并重视内异症的“反复流产-不孕”模式,及时应用辅助生殖技术以提高妊娠成功率。
王海燕教授:叶酸代谢与复发性流产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王海燕教授在讲座中强调,孕期叶酸缺乏将显著增加胎儿神经管畸形、流产、早产、死胎以及子痫前期等病症的发生风险。她指出,大剂量补充叶酸可掩盖由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贫血和神经系统障碍,降低机体免疫力,但同时也可能导致胎儿体质量过轻、新生儿胰岛素抵抗增加以及哮喘发病风险的上升。最后,王教授还对未来叶酸代谢在RSA领域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富有远见的展望。
王芳教授:短效VS.长效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生殖医学中的应用进展
乔宠教授:早期妊娠先兆流产患者使用抗生素指征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乔宠教授指出,先兆流产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阴道流血和腹痛。若感染未得到及时处理,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研究表明,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缓解腹痛和阴道流血症状。然而,先兆流产并非总是需要抗生素治疗,只有在权衡利弊后,当预期获益大于潜在风险时,才应考虑使用抗生素。此外,确保母胎安全是治疗过程中的首要考量,医生和患者应共同进行充分沟通,确保患者对治疗方案有充分的了解并同意后,再予以进行。
张娟教授:反复种植失败的移植策略
卢伟英教授:薄型子宫内膜临床诊治的探讨
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卢伟英教授表示,薄型子宫内膜是导致临床妊娠率下降、早期流产率和异位妊娠率升高的重要因素,并且可能增加不良围产期事件的发生风险。对于薄型子宫内膜患者,需结合子宫内膜厚度、形态分型、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患者自身状态和胚胎情况,来决定是否取消胚胎移植周期。尽管其所在中心在冻胚移植(FET)中已有成功经验,但临床仍需进一步探索各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而精准施治,同时加强科普以避免子宫内膜的不必要损伤。
赵爱民教授:复发性流产风险评估模型构建及临床应用
吕良敬教授:产佳儿若烹小鲜,多管齐下助妊娠——风湿病妊娠的一些临床问题
刘珊教授:胚染异常一定要做三代试管吗?
张建瑜教授:未能诊断风湿病的RSA患者与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张建平教授:阿达木单抗在不良妊娠的应用优势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张建平教授深入探讨了阿达木单抗在不良妊娠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优势。他指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不良妊娠的发病机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阿达木单抗在治疗复发性流产(RSA)、体外受精(IVF)失败以及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等方面展现出了一定的治疗优势。通过临床案例分析,也进一步证实了阿达木单抗在备孕期、孕早期和中期,乃至哺乳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田新平教授:风湿病与不良妊娠管理——2022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殖与妊娠管理指南解读
北京协和医院田新平教授解读到,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在妊娠期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较高,可能在妊娠的任何阶段发生,包括产后。鉴于产后6个月和12个月内疾病活动度较高,建议对患者进行密切随访,并严格控制疾病活动度。总之,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面临更高的不良妊娠结局风险。临床应严格把握妊娠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并采用分层、精确的管理方法,改善患者预后的同时为其提供更加个体化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石慧教授:标准外抗磷脂抗体在不良妊娠中的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石慧教授依次介绍了不良妊娠的高危因素、常见风湿免疫疾病中不良妊娠的发病机制、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的临床表现,以及非标准化抗磷脂抗体检测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应用等。她讲到,研究结果表明,炎症反应和慢性血管病变在产科抗磷脂抗体综合征(OAPS)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产科抗磷脂抗体综合征(OAPS)患者,应进行分层管理策略,以期为不同风险等级的患者提供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潘云峰教授:免疫紊乱活动状况的实验室检测指标评价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潘云峰教授讲到,特异性自身抗体是诊断自身免疫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补体系统主要通过酶途径发挥作用,能够有效地破坏微生物、清除细胞碎片和凋亡细胞,并在炎症过程中发挥促进作用。免疫细胞的数量、急性期反应物、自身免疫抗体、细胞因子以及补体水平等是影响免疫紊乱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免疫系统、风湿病学和生殖健康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相互影响,共同决策患者生殖健康,因此需采取多学科合作的方法,以全面而精准地管理患者的生殖健康。
杨岫岩教授:从狼疮肾炎与慢性肾炎的关系,延伸到生殖免疫的思考
向卉芬教授:辅助生殖患者使用雌激素的指征、剂量及监测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向卉芬教授指出,在辅助生殖技术(ART)助孕过程中,雌激素的监测和应用非常广泛,其在生殖健康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但需注意的是,雌激素的应用必须谨慎,需要通过监测来确保其浓度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以便于获得获得较好的临床结局。当患者雌激素水平较低时,首先要对其雌二醇(E2)水平低下的原因进行细致分析,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此外,还需合理安全补充雌激素,切忌盲目用药或过量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