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养老金融,以专业服务助力“老有所养”,已成为保险业共识。保险机构通过不断优化“保险+”养老解决方案、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做好适老化服务等方式助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养老健康福祉。
民政部、全国老龄办最新发布的《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这部分老年人口抚养比为22.5%。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深耕养老金融,以专业服务助力“老有所养”,已成为保险业共识。保险机构通过不断优化“保险+”养老解决方案、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做好适老化服务等方式助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养老健康福祉。
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少子化叠加老龄化,人口结构变化给养老保障带来新的挑战。在基本养老保障收支平衡压力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商业养老保险在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包括三大支柱,即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第三支柱包括个人养老金和市场化的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业务。
其中,个人养老金制度是我国打造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的重要探索。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同年11月,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36个先行城市(地区)正式启动实施。目前,个人养老金已经开立超过6000万个账户,各类储蓄存款、银行理财、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超过500个。
在业内人士看来,相较于其他金融产品,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在长寿风险管理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不仅能为不同群体、不同人生阶段的人群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养老资金规划,兼具终身领取、保证领取、灵活领取等多种形态设计,还可提供抵御生老病死残等多种人身风险的综合养老保障计划,专业属性不可替代。
国务院近日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保障和跨期财务规划需求。鼓励开发适应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新产品和专属产品等。
据金融监管总局人身保险监管司司长罗艳君介绍,“商业保险年金”是对保险公司开发的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产品的统称,目的是通过简单通俗的名称,增进人民群众对商业养老保险以及其功能作用的了解,着力打造群众信赖的行业品牌。
据《金融时报》记者观察,针对老年人的风险保障和资金管理需求,保险公司不断丰富养老保障产品供给。例如,中国人寿升级开发“国寿鑫享宝专属商业养老保险(2024版)”,让养老年金领取年龄与法定退休年龄接轨,更好匹配各年龄段人群的养老保障需求。泰康人寿推出“泰康惠赢人生(优选版)年金保险(分红型)”,将资金安全性、流动性、增值性结合,同时对接养老社区入住函,提供保险保障、财富管理、养老筹资三重保障。
持续完善养老产业布局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支持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发展养老金融业务,推动养老服务更好发展。
面对养老产业和养老金融的发展大潮,保险公司加速布局养老生态,整合医疗康养服务资源,深耕养老产业。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养老呈“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在此格局之下,保险机构的养老产业布局也呈现差异化发展趋势。
针对90%左右的居家养老需求,中国平安在2022年推出居家养老服务品牌“平安管家”,依托平安医疗健康生态优势,整合社会优质养老资源,针对老年人居家养老九大痛点,以1个专属管家、10大服务场景和1套监督体系,为长者打造一站式养老服务。
虽然目前仅有3%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但保险公司依然以重资产、轻重资产结合以及轻资产三种模式深耕养老社区建设。
重资产模式以泰康为代表。“泰康之家”是泰康养老、护理、康复实体建设运营和创新服务的主要载体,旗下项目均为自建自营,可为老年人提供独立生活、协助生活、专业护理、记忆照护等一站式养老服务。目前,泰康养老社区已在全国35个重点城市布局,可提供超5.6万个养老单元,医疗床位近4300张,20个养老社区已投入运营,在住居民超过1.3万人。
轻资产模式以大家保险为代表。截至2024年6月底,“大家的家”已布局了17个城心医养社区,在杭州、北戴河、三亚等地布局多个旅居疗养社区,在北京等地建立了多个居家安养照护中心和服务网点。这种轻资产模式主要通过在城市核心区租赁物业进行改造,从而有效降低保险公司前期建设成本。
中国太平采取“重中轻”模式叠加建设养老社区。10月11日,中国太平在京津冀的重资产康养社区项目“中国太平·玉兰人家”正式投运。在自建养老社区的同时,中国太平与第三方签约合作或者以参股等方式投资养老社区。“轻重并举”模式兼具成本低、布局速度快、盈利周期短、产权关系明确等优势。
中国保险学会副会长龚明华撰文表示,保险机构投资参与养老产业,可以把刚性的养老需求与低频的保险需求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销售场景。同时,保险投资还可以向上连接医疗险、长护险、养老险等产品,往下连接慢病管理、医疗护理、养老服务等健康养老产业,拉长产业链,形成保险养老与保险主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聚焦提升适老化服务
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保险公司将适老化服务升级作为养老金融的一项重点工作。根据老年人的金融需求和特殊需求,保险公司提供便利、有效、安全的金融服务,提高老年人养老保障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理赔服务是保险业务的重要环节,但对于老年人而言,操作复杂、流程烦琐。《金融时报》记者从泰康人寿了解到,该公司为老年人特别设立了专业的理赔指导团队,为其提供详细的理赔流程和操作指引。在理赔过程中,老年人若无法亲自前往柜面办理业务,泰康人寿专业的理赔人员将上门服务,确保老年人在家中就能得到及时、专业的帮助。
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
在提升智能化服务方面,保险公司在移动端通过一系列极简化与人性化的设计,针对银发群体推出专属服务和产品,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更便捷地享受智能化保险产品和服务。如中国人保App上线“关爱版”、中国人寿推出寿险App“尊老模式”、中国太平App“关怀版”持续迭代升级等。
目前,险企移动端的适老化改造重心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方面,进一步完善老年群体的服务体验,包括增加无障碍辅助工具,增加语音识别对话功能和读报功能,简化功能模块的设置以精简操作流程;另一方面,聚焦个性化需求,以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保险理念,持续丰富升级老年人意外险产品等。
确保老年人的金融安全格外重要。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加强风险管控,对老年客户办理的、可能涉及高风险的业务开展风险排查;对涉及大额资金的交易服务进行前置提醒,谨防金融诈骗及非法集资;对老年客户借款业务进行逐单回访,确认客户真实意愿,保障资金安全。太平人寿组织基层机构长期深入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公园等老年群体聚集地,积极开展金融保险知识宣教活动,帮助老年客群提高防范意识,守护“钱袋子”。
此外,各保险公司还推出细致入微的线下服务,在营业网点为老年人配备便民服务设施,置办老花镜、放大镜、轮椅等基本设施,设置无障碍通道,方便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进出柜面。根据老年客户的习惯,开设绿色通道或专属服务窗口,通过提供指引和讲解,增强了老年客户对智能服务的了解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