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催化下,我国互联网医院发展进入快车道。但随着政策监管趋严,行业出清,互联网医院增速明显放缓,2022年互联网医院数量达1741家,同比增长9%。未来中国互联网医院行业监管和规范持续加大、向着专业化发展、差异化定位、院企合作等方面发展是主流趋势,互联网医院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1.1.12023年中国互联网医院市场规模统计分析
一、中国互联网医院数量规模
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8年中国互联网医院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疫情期间,我国互联网医院数量高速增长。2022年随着政策监管趋严,行业出清,增速明显放缓,同比增长9%至1741家。
图表2016-2022年中国互联网医院数量及增速
二、中国互联网医院区域布局
根据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8年中国互联网医院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北京、上海等地近两年来发展迅速。2021年3月,协和医院获批成为北京市首家互联网医院;截至2022年8月,北京建成互联网医院40家,150家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
2022年10月,上海公示的互联网医院共有84家,并已将136家定点医疗机构提供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作为全国首个“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截至2022年9月,宁夏已有182家第三方及实体医疗机构互联网医院。
图表部分省市互联网医院建设情况
三、中国互联网医院质量安全管理
2022年,依托互联网医院构建业务模式的智云健康、叮当健康成功IPO;加上此前已上市的阿里健康、平安健康和京东健康,业内有5家上市公司。二级市场对合规经营、质量把控与提升有着更严格的要求,企业更透明地接受社会监督,对企业规范化经营要求进一步提升。
目前,几家上市公司在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上采取了诸多措施。
制度层面,按照政策要求、或严于政策要求进行互联网医院建设和运营;制定严格的医生准入和工作制度,将人员管理、诊疗行为、患者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等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或项目组,甚至引入外部专家,共同开展质控工作。
技术层面,建立医疗质量、合规风控、信息安全等各个环节的管理系统,对诊疗全流程进行质量监测;运用AI辅助人工完成质控流程,提升效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打通线上线下、医疗机构间的数据壁垒,使医生能获得患者更完整的就诊信息。
服务层面,在复诊开方基础上延伸服务范围,大力推进全病程服务,及时了解和干预患者病情;在相应学科临床专家的指导下,探索制定和实施线上诊疗和疾病管理的标准化流程,以提升服务的一致性。
2022年,圆心科技更新招股书,也在其中多次提到对医疗质量支撑的举措。例如,搭建满意度评价系统,激励医疗团队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与知名医药公司合作,提供为重大疾病患者而设的创新、复杂及高质量的专科疗法;覆盖广发的药房内,可提供医保目录内药物、医保外的处方药,以及社区药房没有的创新、复杂及高质量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