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双碳”目标,既需要资金支持,也离不开风险保障。
ESG建设是绿色发展下的时代命题。
珍惜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棵树……近年来,绿色发展已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也为金融部门改革创新赋予了新的使命。
绿色金融随之蓬勃兴起,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提供了经济支持。作为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保险行业更是迎来了新机遇。
从投资偏好到产品保障、再到经营管理……近些年,ESG理念(环境、社会、公司治理)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同。我国多个领域积极也践行ESG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
而集风险管理者、风险承受者、主要投资者于一身的保险业,参与ESG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提升,而且颇具成效。
ESG与保险业
有着天然的密切关联
实现“双碳”目标,既需要资金支持,也离不开风险保障。绿色保险一方面可以为绿色领域提供风险保障、风险管理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也可以让保险业进一步回归保障的本源。
绿色保险的“繁荣”,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规范。为了让我国保险行业更好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原银保监会曾推出一系列政策,促进绿色金融在保险业的发展壮大。
一个月后,原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引导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积极服务兼具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各类经济活动。其中,ESG投资及评价理念首次被明确提及。
该《指引》的出台,将之前对绿色金融发展要求,从侧重环境一个维度,提升至ESG的三个维度;同时,也倒逼融资主体加强ESG建设,加速了金融保险业自身的ESG建设。
2022年10月,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2022年11月,原银保监会印发《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明确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内容、填报机构以及报送口径。绿色保险负债端业务包括“保险机构围绕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的保险产品和服务”;绿色保险资产端业务是“保险资金在绿色产业进行的投资”。
“点绿成金”
保险机构深挖ESG价值
在企业的自主意识与主管部门的政策规范的加持下,我国保险机构将自己的业务领域与国家发展战略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以ESG为着力点,探索绿色保险的特色发展路径。
比如,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发布了2022年ESG暨社会责任报告。报告显示,中国人寿寿险公司的ESG实践受到社会广泛认可,被国际权威评级机构MSCIESG评为BBB级,处于国内寿险行业领先梯队。2022年,中国人寿寿险公司还把原有ESG管理架构升级为ESG和绿色金融管理架构,确保ESG和绿色金融管理工作的职责清晰,权责明确。
该规定涵盖了ESG和绿色金融的组织管理、常态化建设、ESG风险及内控管理等重点领域,对绿色投资、绿色保险、绿色运营、绿色办公、环境目标管理、ESG评级管理、气候变化应对、ESG供应链管理、社会公益等主要工作事项进行了制度化和流程化规定。
近日,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养老险”)也发布了《2022年绿色金融报告》,这是中国商业养老保险行业的首份绿色金融报告。
在负责任投资绩效方面,平安养老险充分发挥养老资金长期性、公共性的天然ESG属性,并在平安集团责任投资体系的指引下,将ESG理念贯穿在投资项目决策过程中,持续加大绿色和责任投资比例。同时,平安养老险印发《ESG及绿色金融管理制度(2022版)》,进一步规范绿色投资实践。
它们的改革创新,是我国保险机构大力发展绿色保险,推动ESG建设的缩影。ESG与绿色发展理念目前已融入到我国保险机构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并成为重要驱动力,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
ESG建设与投资
保险业仍需爬坡过坎
也应该看到,在成绩的背后,我国绿色保险创新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难点与挑战。比如:
——一些人和企业对绿色保险的认知有偏差,还停留在环境污染治理补贴的程度,无法跳出“绿色保险等于环境责任险”的惯性思维,造成助推绿色保险发展的各类要素间不尽协调;
——保险机构的产品供给动力有待提高。绿色保险具有一定“低频高损”的特点。出于追求利润最大化和业务目标考核要求,一些保险机构更倾向把有限的资源投给更成熟的传统市场;
——大部分绿色险种渗透率较小。头部保险企业对创新绿色保险产品积极性较高。创新投入大、投保企业少、责任认定难等问题让一些实力有限的企业望而却步;
虽然很多艰难险阻,但ESG建设是绿色发展下不可回避的时代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