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的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人寿”,601628.SH,2628.HK),将迎来自己的首位“70后”总裁。
7月13日刚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下称“农发行”)回归为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下称“中国人寿集团”),出任党委委员、拟任副总裁的赵鹏,12天后又重任在肩:接替苏恒轩出任中国人寿党委书记、拟任总裁。
据了解,因为健康原因,59岁的苏恒轩将不再兼任中国人寿党委书记、总裁,只保留中国人寿集团党委委员、副总裁之职。
赵鹏由此成为中国人寿史上首位“70后”总裁(拟任),也是继中国人保集团总裁于泽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总裁盛和泰之后,第三位“70后”国有保险公司总裁。
此前的5月31日,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白涛已获核准兼任中国人寿董事长。如今赵鹏上任后,中国人寿开启了新的历程。
四年前(2018年9月17日),中国人寿从集团到旗下几家子公司,发生了一系列高层更迭。其中,中国人寿时任总裁林岱仁到龄退休,当年3月刚从国寿养老险公司总裁升任国寿集团副总裁的苏恒轩,接过了中国人寿的接力棒。
近些年,中国人寿的高层更迭以四年为一个频度。上上次中国人寿系统发生高层更迭潮则发生在2014年,其中亦包括中国人寿。那一次则是万峰辞任,由时任副总裁林岱仁续任。
中国人寿培养的个险老将苏恒轩彼时回归中国人寿之际,正值业界处在寿险业“一哥”之争的舆论波之下。四年来,在苏恒轩的带领下,中国人寿“鼎新工程”已到了收官之时。
年富力强的赵鹏以新身份重返中国人寿,将带来什么样的新气象,值得期待。
赵鹏执掌老东家
对于职场打工人来说,第一份工作往往决定了其职业生涯的起点。在中国人寿的历任总裁中,赵鹏是目前唯一一个从中国人寿总部开始职业生涯的总裁。
1995年从湖南财经学院(2000年并入湖南大学)精算学专业毕业后,赵鹏进入中国人寿,成为计划财务部的一名年轻员工,从财管处科员一步步成长为资金处处长。
现如今的职场年轻人,很难再像以前的前辈们那样亲身经历金融改革的时代洪流。当年的年轻人赵鹏,则参与了中国人寿从重组、改制、上市到集团化发展的全过程。直到现在,仍有昔日同事回忆起当年和他一起参与的那些激动人心的重大时刻。
重组分拆的2003年,作为改革骨干成员的赵鹏,提拔为中国人寿集团财务部资金管理处处长,进而又升为总经理助理,直至部门总经理。
2014年3月,42岁的赵鹏“下基层”,出任中国人寿浙江省分公司副总经理(省分公司总经理级),次年升任分公司总经理。在浙江的三年,赵鹏积累了对基层业态的洞察以及对基层机构的管理经验。而这些经验,将在以后的岁月成为他的企业管理“养分”。
2017年5月,赵鹏返回总部,职级升为中国人寿总裁助理,开始进入管理层。八个月后,任为中国人寿党委委员、副总裁,并自2019年7月起,接替赵立军兼任财务负责人。同月,获提名中国人寿执行董事候选人。
2019年12月,赵鹏出任中国人寿集团首席财务官,干回多年前的老本行。
2020年3月,赵鹏华丽转身,跨界进入银行业,来到相距中国人寿不远的农发行,出任该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2022年7月,在农发行干得顺风顺水的赵鹏,肩负重任回到老东家,从老同事苏恒轩手里接过带领中国人寿继续改革和转型的重任。
保险业经常流行这样一句话“跳出保险看保险”。从近年来金融业的高管更迭的情况来看,拥有多重领域工作经验的复合型金融业人才尤其受到重视。而这种丰富的历练,亦有助于加强其对金融业的了解,拓宽其管理纬度。
从农发行归来,此时的赵鹏想必已不同于两年前的赵鹏。
如今,赵鹏不仅成为中国人寿首位“70后”总裁,还是该司首位精算专业出身的总裁。随着IFRS9和IFRS17的实施,国内保险公司的精算及财务报告流程、信息系统、风控体系、KPI体系,乃至人员队伍和公司运营风格都将发生重构。
作为精算专业、CFO出身的总裁,赵鹏对于新会计准则带来的行业和公司的变化,会从更加专业的视角有更加深刻的领悟,而这或许会为中国人寿带来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
老将苏恒轩交棒
59岁的苏恒轩,是个险领域的老将,见证了中国人寿乃至寿险业个险的整个发展历程。
早年,苏恒轩起步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即“老人保”)河南省分公司人险处,一步步从科长、副处长做到处长。
中国人寿从1996年开始开办个险业务,是国内开展个人营销业务的保险公司(当时叫中保人寿)。在中国人寿的个险元年,苏恒轩已成为中保人寿河南省分公司寿险处处长,可以说是中国人寿的个险渠道的元老。
到了2003年,苏恒轩也迎来重要的职场拐点——出任中国人寿个险销售部总经理,赵鹏则在这一年出任中国人寿集团财务部资金管理处处长。
2006年,凭借在其带领下表现出色的个险业绩,苏恒轩升任总裁助理,开始进入管理层。两年后,苏恒轩升任副总裁,曾分管个险、教育培训、品牌和健康险等部门。
2015年2月,苏恒轩调任中国人寿养老险公司,出任总裁。2018年3月,55岁的苏恒轩升任中国人寿集团副总裁,进入集团管理团队。
从这一年开始,保险业以及诸险企开始踏上回到保险本原的转型之路,2018年亦被中国人寿视为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元年。
老将苏恒轩出山,临危受命成为中国人寿新一任总裁。彼时赵鹏刚从总裁助理升任副总裁,与苏恒轩搭班子。
自2019年开始,中国人寿开启了以三大转型、双心双聚、资负联动作为战略内核的“鼎新工程”。
2019年,中国人寿基本完成了组织架构的调整,其中一项重要变化就是从以往的三大渠道向“一体多元”布局转变。
所谓“一体”是指聚焦于个人客户市场,形成体系化的作战集群;“多元”则是面向机构客群,涵盖银保、团险、健康险等专业渠道。最终实现规模与价值的有机统一。
2020年,中国人寿全面启动变革转型项目,推进经营机制落地,进一步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一体多元”销售布局,个险渠道月均有效销售人力同比提升9.7%。内含价值同比增长13.8%,总保费首次突破6000亿元,同比增长8%。
2021年,中国人寿的变革转型项目全面落地,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其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构建“大后台小前端”的模式,科技产品制全面落地,集约共享亦实现关键突破。
当然,不可否认,包括中国人寿在内的诸险企锐意改革之际,与新冠肺炎疫情这只黑天鹅“撞了个满怀”,如今已过了三个年头,黑天鹅依然挥之不去,加之国际局势和经济环境变数频生,这对于保险业的改革成效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带领中国人寿负重奔跑,苏恒轩四年来枕戈待旦,沤心沥血,日渐消瘦。
不久前,已年近花甲的苏恒轩累病住院,只好卸下中国人寿总裁的重担。
7月26日,中国人寿集团召开半年工作会议。赵鹏和苏恒轩分坐主席台两端。这是赵鹏回归中国人寿后,首次在公司大会上出现,亦是与苏恒轩首次同框出现。
而在前一天,中国人寿的两代总裁,完成了交棒。
新篇章如何落笔
7月26日召开的中国人寿集团半年工会议上,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白涛表示,2022年中国人寿系统重点要以体制机制改革固本培元,推动发展格局、运营效能与全面风险防控提档升级,确保取得实质性成效。
白涛提到了四个方面的重点:加快数字化转型、完善一体化建设、推进综合化经营、加快营销体系改革。
对于作为系统内最重要子公司的中国人寿来说,加快营销体系改革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中国人寿集团的工作会议召开后,中国人寿会紧随其后召开自己公司的工作会议。届时赵鹏将首次以中国人寿新党委书记、拟任总裁的身份主持该会议。
目前尚不知赵鹏对于中国人寿下一步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新思路。从中国人寿集团工作会议上释放的信息来看,继续推进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将是当下的工作方向。
中国人寿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早在三年前,赵鹏在参加“2019(第四届)中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年会”时,在题为《寿险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探讨》的演讲中,曾详细地阐述过自己对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的看法。
这篇演讲逻辑清晰、观点鲜明、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几乎可以说是赵鹏对于行业乃至中国人寿如何高质量发展的通盘思考。从中或许可以管窥赵鹏未来对于中国人寿的管理思路。
彼时,赵鹏表示,中国寿险业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单纯追求量或追求利润,而是如何通过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和资产负债联动管理来创造价值,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如何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呢?
赵鹏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谈了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解。一是从国家经济层面来说,高质量发展要求公司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二从保险行业层面来看,保险行业已站到了新的起点,该新起点最鲜明的特征就是走向高质量发展。
而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五大举措:
1)形成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各项政策指标体系,用以评价寿险公司的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情况。
2)建设和完善监管制度环境,鼓励寿险公司更有价值、更有效率地发展,特别是在监管评级和偿付能力监管上赋予“质量指标”更高的权重,营造更加公平、良好的市场监督环境。
3)推动保险业转变发展方式。当短期高现价产品当道,一旦投资回报很难覆盖负债成本,保险公司往往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当期亏损,要么投资高风险资产,只能靠不断追加资本满足偿付能力的监管要求,这种粗放经营的恶性循环必须改变。
4)要转换增长动力,以往的机构扩张和人海战术的旧路,还要不要走?
5)增强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从寿险公司层面来说,高质量发展有五个主要方面:以客户为中心、服务经济社会大局、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科技先导、坚决防范风险底线。
具体到中国人寿而言,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重点便是三大转型、双心双聚、资负联动,而这正是苏恒轩推行的“鼎新工程“的战略内核。
至于如何实现实现高质量发展路径,赵鹏从销售、产品、科技、风险四个层面进行了阐述。
在赵鹏看来,国内保险业不可能完全不要规模,但要首先聚焦于价值,那么现有的各销售渠道需要为此而变化。
对于产品,赵鹏认为未来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更是服务和技术的竞争,是平台和生态的竞争。
不过赵鹏同时提醒,现在有一种过于看重服务,力图通过服务吸引客户的倾向。在其看来,产品是第一位的,过度包装服务,忽视了产品本身,并不利于发展。
赵鹏还提到关于保险回归本原的一个认知误区:一提发展保障型产品就都去销售重疾险。他不完全认同这种观点,而是认为客户的需求肯定不止重疾险,也要满足客户的其他保障类需求。比如,高净值人群的风险保障是有上限的,但是理财的需求是没有上限的,因此“全行业不能只是盯着这一小块需求竞争,而是在更宽广的领域来看“。
赵鹏还作为精算专业人士给大家提了个醒:在通过销售、产品、科技的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要防范高质量发展中的风险。比如发展高保障产品需要防范定价风险,尤其是长期的收益率能否覆盖负债成本,而这是行业面临的最大的风险。
外界对于中国人寿如何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可能只是笼统地知道通过“鼎新工程“来实现。但在中国人寿内部,则有一套详细的指标体系,比如,战略经营能力的基础指标(包括业务发展能力、队伍建设能力、客户经营能力、市场竞争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变革发展能力的新动能指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能力指标)等。
如今,赵鹏在经历了跨界银行之后回归中国人寿,对于寿险业和中国人寿高质量发展,是否又有了新的理解?结合中国人寿集团确立的最新工作重点,如何落笔勾勒中国人寿高质量发展之路,或许不久便会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