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5日国家卫计委公布的《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除了对建立国内远程医疗的服务体系要进行全面规划之外,也重点提出了建设远程医疗信息系统需要考虑保护患者信息隐私要求、保护会诊机构内部信息需求、业务数据库的安全防护需求,安全管理制度需求。
匆匆而过的远程医疗“元年”
在描述“远程医疗”的时候,百度百科给出的答案实际上已经包括了移动医疗和互联网医疗等范畴,这一概念在医疗业内也是非常认可的。
2014年当之无愧是“中国远程医疗元年”。1月,瑞士知名远程心脏监控服务提供商lifewatch宣布与中国电信签署谅解备忘录,这意味着中国电信将开卖lifewatch生产的全球首款医疗诊断手机,3月,华为在2014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向运营商客户展示远程医疗解决方案,表达了其致力于解决百姓看病难、看名医更难问题的决心。可以说,远程医疗的巨大潜力,已搅动了通信行业、医疗行业整合的市场。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80%分布在大中城市,而在大中城市中又有80%的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各大知名医院。”对此,总医院原副院长范利建议,加速推进远程医疗服务惠民工程,让优质医疗资源能惠及更多地区的患者。
一些传统医院中的远程医疗科室在过去填补了空缺,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真正在中国走出了医院内的空间。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通过7―8年的发展,和国家卫计委合作在安徽、重庆、山西等5个省市建设示范试点,与当地基层医疗机构达成远程医疗合作。
2014年可穿戴设备的兴起,加快了国内远程医疗的发展速度。百度的咕咚手环是一款基于百度云开发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主打“运动状态提醒”、“睡眠监测”、“智能无声唤醒”等功能。瞄准可穿戴设备的还有联想、华为、阿里巴巴、小米等企业。据国内研究机构艾瑞咨询预计.2016年中国穿戴设备将央速增至7350万台,市场规模达169.4亿元
同样在这一年,互联网行业几起高达数千万美元的融资事件也都发生在移动医疗领域。春雨医生、丁香园、好大夫在线等专注移动医疗市场的网站通过引进传统医院的医护人员,为广大用户提供在线诊疗服务。并通过和线下就诊合作打造了互联网医疗的产业模式。这种崭新的诊疗模式因为服务可靠、价格便宜在网络上吸引了数百万的拥趸,成为中国医疗行业新的生力军。
远程医疗是把双刃剑
远程医疗的优势很多,简单来说它不但能产生经济效益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性,还能给保险公司和远程医疗提供商带来收益,同时能提高医生们工作效率,减少病人上门求医次数及成本。
国外一份统计数据显示,远程医疗能将医生会诊次数减少93%,这样就能为消费者每次会诊节省103美元,紧急救助会诊节省1067美元。根据研究报告50%的医生可以提供远程服务,70%的病人电子病历也可以通过远程获取。在不断腾飞的远程医疗中.最大的受益者将会是病人。随着技术的发展,病人可以获得更快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国在推广远程医疗方面也不遗余力,从政府、市场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拉动。今年1月19日由总I里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
对于中国远程医疗市场的诱人前景,不少投资机构和企业表示会抓住机遇,推动远程医疗逐渐在全国普及但实际上在医疗界人士看来,国内远程医疗发展并不如外界认为的那么乐观。目前国内医疗机构改革尚未完成、医疗设备技术标准不统一及传统的就医习惯等因素,导致了远程医疗在发展之初就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对于安全性的问题,浙江数字医疗卫生技术研究院全科健康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郑杰对记者表示,院院之间的诊疗一般是采用VPN专网通道,两边各自对接自己的数据源,所以安全性问题不大。远程医疗的安全性问题主要指的是院外服务,患者端数据通过传感设备采集上来,服务端连接外部的广域网,这就存在一部分安全问题。此外,大范围的远程医疗包括移动医疗和互联网医疗,患者的一些信息是可以被平台运营商获得的,平台运营商本身的安全问题会变得更敏感,未来国家要在法律层面上对远程服务做一些准入和认证限制。
如何解决安全隐患?
随着在线诊疗模式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提供服务获得可观的收入。据专家反映目前患者和一些医护人员对互联网医疗好评如潮;它不仅提高了诊断的方便性,也减少了大医院的压力但是也有一部分网络用户对于那些由医生私自提供的远程服务安全性及后续的保障仍有些担心。针对此2014年国家卫计委曾经专门出台了一项通知,禁止医生私自提供远程服务,违者将会面临吊销医师执照的惩罚。
如果以数据的采集和运用方式为标准,我们可以把可穿戴设备主要划分为两种类型:用于对外界事物实现感知、控制并施加影响的一般可穿戴设备;通过人体数据采集,实现健康干预,乃至诊断、治疗、康复等功能的医疗可穿戴设备。当然,两者在实际产品及应用中可能存在交叉与融合。
不论是智能眼镜还是智能服装、甲胄,一般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功能是采集人体所发出的位置信息、互动信息、流量信息,利用和扩展人体机能,是对人自然属性的延伸。
而医疗可穿戴不管是智能手环、臂带、帖敷传感器还是体内外康复装置,主要功能则以采集到的体征数据、生电信号、生物能,用于对人体自然属性的监控、管理和辅助恢复人体自身机能。
一、2013年度可穿戴技术创业投资概况
资本实验室全球风险投资数据库显示,2013年可穿戴技术领域完成投资交易64笔,披露投资额5.6亿美元。
1.可穿戴技术投资年度变化趋势
从全年来看,各季度可穿戴技术投资保持持了持续增长。特别是在四季度,增长异常迅猛。由此可见,无论是创业企业还是投资机构都在加快抢占可穿戴技术与市场前沿的力度。
另据瑞士信贷(CreditSuisse)于2013年5月的互联网行业研究报告预测,到2015年的2至3年间,可穿戴技术市场规模将由目前的30至50亿美元,增长到300至500亿美元。这种趋势的背后是全球硬件创新企业的蓬勃发展与风险投资的快速跟进。
2.一般可穿戴与医疗可穿戴技术投资对比
在2013年度,一般可穿戴和医疗可穿戴技术同时收获32笔投资交易。其中,一般可穿戴技术披露交易额3.73亿美元,医疗可穿戴技术披露交易额1.87亿美元。
投资交易额的落差不能说明医疗可穿戴技术对资金的吸引力更弱,而是从另一个层面表明:与一般消费级的可穿戴技术相比,医疗可穿戴技术因其更高的技术与应用门槛,在投资方面更趋冷静。该领域也正在等待,或营造下一个待爆发的、更广阔的应用市场。
3.一般可穿戴技术细分领域投资对比
在2013年,众多企业的可穿戴设备走下展台,并且实现了销售数据上的不断突破。据已有的市场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约为700万件以上。尽管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相比,可穿戴设备的销量还不成构成足够的量级,却已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从目前已上市或测试中的产品来看,可穿戴设备主要有耳机、腕带、眼镜、头箍、指环、纽扣、帖敷等形式,总体可划分为4大类:腕戴式、头戴式、眼镜和传感器。
二、可穿戴技术及其生态系统的成长
1.智能手机出货量持续增长,为可穿戴技术提供厚实的市场基础
据StrategyAnalytics的调查报告显示,2013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51亿部,同比增长45%。另据IDC的最新统计数据,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0.04亿部,比2012年的7.253亿部增长了38.4%。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首次超过功能手机,占到手机产品出货总量的55.1%。巨大的智能手机保有量,为可穿戴设备稳健迈入消费市场,积累起了足够大的设备基数和运营支持平台;而智能手机市场规模的扩大,也折射出市场对可穿戴设备在内的移动智能设备,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能力。
尽管现在大多数可穿戴设备的使用还依赖于智能手机,技术和市场也亟需健全,但它们与一般移动“智能”设备有着明显区别:1.更便携和操作更简化;2.实时的数据感知与采集;3.增强现实技术相应扩展了使用者的能力。而最关键的一点是:可穿戴设备为更多技术和应用,开启了全新的平台和生态系统的入口;而人类进一步变成在线“终端”,思维的互联网正在到来……因此,可穿戴设备对智能手机的依附只是暂时的过渡,势必迎来一个更独立的发展空间。
2.多元化的移动操作系统正在加速生态圈的扩充
Android、IOS、WP等移动操作系统通过把设备接入互联网,赋予了硬件全新的生命。他们所带来的捆绑设备数量、在建的生态系统规模和未来市场的预期都必将实现惊人的增长,而这一趋势也将从智能手机市场快速延伸到可穿戴设备市场。
此外,包括亚马逊、Facebook、英特尔、三星、腾讯、阿里巴巴等在内的众多IT巨头都在开发更多的行业应用平台。这将促进软、硬件创新的进一步融合,并为可穿戴技术拓展出更多的数据通道、更广阔的应用环境。
3.云和大数据市场规模的扩大
IDC预测指出“在2014年,云市场规模将增长25%,达到1000亿美元以上,大数据技术和服务规模也将超过140亿美元”。另外,“由于云市场参与者的竞争规模不断扩大,所有IT硬件提供商采取的‘云优先’战略,将使全球数据中心和云服务数量大幅增加”。在2014年中,云服务管理下的数据中心将占到服务器出货总量的25%到30%。这一趋势必将为可穿戴设备在内的计算设备,提供更快、更大规模的数据处理、存储和传输服务。
4.物联网的铺开和所有行业的数字化
5.创新与资本合力推动可穿戴设备市场成长
在可穿戴技术的阵营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Google、Fitbit等互联网巨头与新贵的高歌猛进,还能看到联想、富士康、华为、中兴、索尼、LG、海尔等传统IT厂商的厉兵秣马,甚至还能发现BarneysNewYork、OpeningCeremony等百货、时尚品牌的跨界参与……上述企业及其他更多参与者共同构成了持续进化的可穿戴生态系统。这个庞大的系统将继续推动可穿戴技术领域投资规模的扩大,技术研发以及产品迭代的加快,也将带来穿戴设备出货量的复合型增长。
三、配套技术为可穿戴设备提供有力支撑
1.芯片技术
随着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逐步升温,芯片制造商开始加大该领域拓展力度。例如:英特尔了多款针对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名为夸克(Quark)的处理器;德州仪器(TI)推出了一款能够植入可穿戴设备的投影芯片;博通展示了业界首款用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单芯片解决方案(SoC),直指低功耗可穿戴市场;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最新研发的微控制器KinetisKLO3MCU正试图在可穿戴市场分一杯羹;而三星、高通更是直接推出了搭载自有处理器的智能手表。
2.传感器技术
作为可穿戴设备的重要基础,可穿戴传感器技术同样在快速进化,并形成一个规模可期的市场。据ABI公司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到2017年之间,可穿戴式传感器市场将会以41%的年增长率增加。到2017年,可穿戴式传感器的数量将达到1.69亿个,其中,60%的装置将用于健身监测,23%用于老年人健康监测,7%用于远程病人监测,剩余7%用于医疗护理监测实用。
3.NFC技术
据ABIResearch报告显示,2013年具有NFC功能的设备出货量较去年增加了129%,这一增速在2014年还将显著提升,或将推动可穿戴技术及应用的拓展。
4.人机交互技术
可穿戴的人机交互技术打破了传统的鼠标、键盘录入或使用机械语言对话的屏障,进化到使用眼球追踪、语音识别、远程触控、意念控制等技术为入口的全新控制手段。人们可以解放双手,随意通过设备完成计算,得到需要的结果;同时,可以接纳更多交流者即时在线协作,智慧的众包、思维的互联将成为现实。
5.屏幕技术
微流体屏幕技术和弯曲屏幕技术的开发正在推进,可以进一步加强可穿戴技术界面操控的精度和呈现效果。
TactusTechnology展示的微流体屏幕技术,在小屏上做出凹凸,给触摸以物理键盘那样的质感和反馈,使小屏设备操作更精确甚至实现盲打。日前有消息称Tactus已经在日本注册了专利,首款配有微流体技术的产品将会在2014年下半年推出。
相对于微流体屏幕技术,技术大佬们在弯曲屏幕上的竞争更直接一些。三星GalaxyRound手机、LGFlex弯曲智能手机都已显露真容。苹果也于12月10日公布了名为“弯曲触摸感应器”的弯曲屏幕技术专利,并强调这项技术不仅可以降低屏幕厚度,还能保持触摸的高精度。更有趣的是它可以像波浪那样有多个弯曲,而随着技术发展,大尺寸屏幕很可能像纸一样制成卷轴随身携带。
6.机器人技术
可穿戴设备与机器人技术的开发之间同样存在更紧密的联系,:在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过程中,可以将可穿戴设备捕获和加工的人类智慧与行为数据,传输给机器人,赋予它们仿生特性和“思考”的能力。这为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提供了设计、测试和人机交互等方面的有力辅助。而可穿戴技术在向更大的应用范围扩展中,也可以将智能机器人作为人体的替代,特别是在高危环境下完成可穿戴产品的测试,获得精准的试验结果。
1药品的市场销售排序信息
1)登陆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全国医药商品信息网”,从“全国药品销售分析报告”栏目可以查询到历年27家样本商业公司1500多种药品的市场销售金额排序;从“全国医药商品信息”栏目可以查询到42家样本商业公司150多种药品的市场销售金额排序以及主要生产厂家的销售金额。
2)通过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或者艾美仕市场调研咨询(上海)公司网站的“中国城市样本医院数据库”,可以分别查询到历年全国20余个城市300多家样本医院、3000多种药品的购药数量、金额、剂型规格和生产厂家的市场份额。
3)如想了解某个药品的一般销售排序情况且该药品所占市场份额较大,可以登陆安徽“华源医药网”(省略)或湖北“九州通医药网”(省略),这两个网站有大宗药品的定期销售排序情况。
4)如想了解某个非处方药品在药店零售排序情况,可以登陆广州“中国医药经济信息网”(省略)和北京“中国健康网”(省略),从中可看到某月某类药品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大城市药店销售的排位前10位药品排序。当然,想掌握某类药品在零售药店中的详尽市场占有情况,也可以与艾美仕市场调研咨询(上海)公司或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联系,委托这些机构做产品专题调研或者向其购买已有产品零售市场的研究报告。
2“药品招、投标”、“医保目录”收载情况
如想查询药品是否进入“医保目录”或“招、投标”的情况,可以登陆“百度虫医药商务网”(省略)。该网是杭州百度医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下辖的门户网站,在这里可以进行全国及各省、市“医保目录”以及全国各地“药品招标”信息的查询。有些药品未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但可能进入某省、市的“医保目录”,检索时要仔细。
3药品的市场竞争信息
2)如想得到系统的市场分析报告,可以进入“中国报告大厅”(省略)网站。该网站成立于2002
年10月,是由厦门宇博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通并运营的一家大型专业化市场研究网站,提供针对企业用户的各类信息,如研究报告、市场调查、统计数据等。该网主页上有不同行业研究报告分类目录,其中“医疗医药保健”栏目下又分化学药、原料药、中药、医疗器械、保健品和其它有关条目,内有一些报告是可免费阅读和下载的。当然,也可以选择须付费的在线专项报告定制业务。
4国家医药政策和法规信息
5卫生资源信息
1)如想了解国家有关卫生资源的信息,如各地的医院、卫生院、诊所、医生的分布和数量,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等,可以登陆国家卫生部的网站(moh.省略),点击“卫生统计”栏目,即可看到各年度的“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中国卫生统计提要”等文件,查阅所需的信息。
2)如想了解“新农合”的有关情况,可以登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省略.cn)。该网站是在卫生部农村卫生管理司及其国外贷款办公室的指导下,在英国国际发展部、世界银行和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的支持下,于2004年6月开通的一个公益性的专业网站。目前设立的栏目有:政策法规、动态消息、试点工作、活动图片、专家文库、学术园地、国际信息和在线咨询等。
6药品的临床医学文献
1)如想了解有关药品的临床医学文献和信息,可以登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网站(nstl.省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是2000年6月组建的一个虚拟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其网站列有中、外文期刊、图书、会议资料、科技报告、学位论文等文献数据库栏目,免费提供题录和摘要,但索要全文则需要付费。
2)也可以选用“中国知网/CNKI”(省略)上的数据库。CNKI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始建于1999年6月。它采用自主开发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数字图书馆技术,建成了世界上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CNKI数字图书馆”。CNKI收录范围包括期刊、报纸、博、硕士论文等,可以向用户提供1500万余条文献题录,800多万篇全文文献。
7新药研发数据库
“CNPD”目前已收集了57000多个天然产物,涵盖天然产物的37个类别。类药性分析结果标明,“CNPD”中有约70%的分子是类药性分子。
8“非专利药仿制和医药中间体的信息情报数据库/HorizonGlobal”
9结语
2014年,中国数字化医疗市场获得的风险投资约45亿元人民币,投资领域从医药电商、医患在线交流服务、到疾病管理应用软件,不一而足。而这一切仅仅只是开始。
随着各类移动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利用,为更好地服务于中国13亿人口的医疗市场需求,中国的数字化医疗市场将呈指数级增长。我们预计,到2020年,这一市场规模(按照应用数字化医疗的支出计算)将达到近7000亿元人民币,较2014年约200亿元人民币的水平有极大提升。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医疗行业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疗行业价值链的每个环节都会受到影响,其中包括对患者的诊疗和管理方式、医生的工作方式和医院的运营模式、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供应和使用方式,以及保险机构的产品结构和服务方式等。
一些机构和企业将有机会通过实现现有流程的“数字化”来提升效率。而另一些将更多地面临出局的风险。但对于其他一些机构和企业而言,技术进步将有助于他们打造全新的数字化医疗业务。
探索新业务模式
然而,不论属于哪一类,所有涉足医疗行业的机构和企业都必须开拓新思路,并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
医药分销商和零售商必须快速采取行动,以避免作为中间商被电商所取代。此类企业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打造自身的电商能力,要么与新兴的电商企业携手合作。
面对中国医疗市场的数字化转型大潮,上述四大类企业都有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大趋势推动数字化医疗改革
中国数字化医疗市场业已起步,目前共有三大趋势推动着中国数字化医疗改革的大潮。趋势之一是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比如移动设备、云计算以及大数据分析等等。
趋势之二是中国政府不懈致力于解决医疗体系长期存在的效率低下问题以及满足那些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在这些方面,数字化医疗可助一臂之力。例如,远程医疗咨询和网上预约挂号有助于缓解大医院医疗资源过度使用、而基层小医院医疗资源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在中国,许多患者仍会为续方等基础需求涌向大医院)。此外,从长远来看,帮助医患之间持续开展有效沟通的创新解决方案也将极大地提升患者服务和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趋势之三是监管环境日趋利好。2012年中国卫生部(现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投资600亿元人民币,用于开发电子病历(EMR)和改进医院信息系统。
在上述三大趋势的推动下,数字化医疗蓬勃发展。不论是在医疗服务领域还是在电商领域,各类新兴业务模式层出不穷。
新入数字化企业成为生力军
新近涉足医疗行业的数字化企业(包括知名大企业和新创企业)是推动业务模式创新的生力军,他们在医疗市场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并在塑造数字化医疗市场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百度为例。作为一家搜索引擎企业,百度积极利用其核心业务为消费者提供医疗健康资讯,并为消费者提供网上预约挂号和远程医疗咨询等服务接入。此外,百度还通过Dulife品牌销售可穿戴智能设备。百度通过与北京市政府开展合作,利用可穿戴智能设备来跟踪并分析北京市民的健康信息,旨在为北京市民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阿里巴巴集团将网上药店纳入其电商平台。同时,该集团正在开发和优化一款应用软件,帮助患者使用支付宝在线上按处方购药。此外,该集团正在打造一个全新的服务平台,以帮助医疗机构的医生在该平台上进行远程诊疗。阿里巴巴还在加速推进阿里“未来医院”计划,旨在帮助医院实现患者服务流程的数字化发展。
与此同时,春雨和杏仁医生等拥有风投背景的新兴企业也在开发诸如远程医患沟通等新的服务产品。
随着新进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多以及投资额的不断加大,数字化医疗的发展势头已不容小觑。我们预计,中国的数字化医疗市场将在未来五年保持高速增长: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近7000亿元人民币(按照应用数字化医疗的支出计算)。其中,数字化医疗服务所占份额最大,达到约6000亿元人民币,而电商将达到约1000亿元人民币。
这一增长将涵盖众多数字化医疗服务领域,其中在市场规模方面绝对增幅最大的是疾病管理和医患沟通服务,这两个板块将初具规模。
数字化颠覆力量将影响价值链各环节
当然,阻碍数字化医疗在中国发展的因素也不在少数。
首先,远程诊疗、网上处方药销售以及患者报销在监管政策方面依然存在不确定性,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上述服务的推广速度。
此外,不同医院所采用的电子病历系统差异颇大,这将为医院数据库的全面联网带来极大挑战。而且中国目前在大规模医疗数据管理方面总体而言还缺乏足够经验,因此会不可避免地走一些弯路,需要经历一个快速提升的学习过程。
借助新的数字化工具,患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优质的医疗服务,有效改善生活方式,并对慢性病进行更好的管理。医院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医疗设施的使用率,
数字化医疗生态系统中的企业也同样需要调整适应。例如,新进入的数字化企业不仅有机会推动现有医疗流程(包括挂号预约、按处方购药等)的全线数字化,还有机会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打造各类全新业务。制药企业和医疗科技企业将有机会利用数字化工具来提高多项领域的效率和有效性包括销售和营销,以及产品组合策略。
而医药分销商和零售商若不能及时利用更具成本效益且更加便利的电商渠道,就极有可能面临作为中间商出局的风险。保险机构的机会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通过数据分析优化现有业务,以及开创有价值的新服务。
价值链各环节企业都需制订新战略
价值链各环节的企业都必须立刻行动起来,充分把握这一变革带来的机遇,并积极直面随之而来的挑战。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房地产企业可以与保险机构和医疗服务提供商合作打造独树一帜的社区数字化医疗服务。针对此类服务需求较大的老年人群体,这类社区服务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其他尚待开发的机会还包括:制药企业与医疗科技企业、医院和保险机构联合起来,专门针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成立“卓越中心”。例如,可以建立一些针对癌症患者的设施,他们在接受前沿疗法的同时可以住在这里,并享有数字化医疗服务。另外,利用大数据分析某些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还会发现其他一些机会,比如肺癌和胃肠道癌这两种疾病在中国的发病率比其他很多国家都要高。这些分析对于正在寻找研发目标的制药企业而言极具价值。
对于希望准确把握机会的企业,可以将目光投向在数字化医疗领域走得更远的其他市场,借鉴它们的创新和方向。例如,美国在数字化医疗领域的投资远远超过中国。研究美国等市场的数字化医疗创新实践,可以帮助中国的企业识别那些具有不错前景、可能适合中国市场的做法。这些洞察有望帮助后来者迈入发展快车道。
新进入的数字化企业
对于大型互联网和高科技企业而言,最主要的机会在于提供涵盖整个医疗价值链的高价值服务。为了充分把握这一机遇,此类企业需要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比如帮助患者寻找好医生、预约挂号到远程病患管理等。
对于制药企业而言,数字化医疗机遇主要集中于以下四大方面。
第一是提升销售与营销效率。
第二是电商领域。
近年来,非处方药、保健品和膳食补充剂、以及家用医疗器械网上销售的势头十分迅猛。而随着未来政策放开,将允许消费者在网上凭处方购药。
制药企业需要顺应这一趋势,这意味着制药企业需积极与医药电商企业结成合作关系,无论是新进入的数字化企业,还是部分已建立电商能力的传统分销商和零售商。网上药店是一种成本较低的销售渠道,不仅能够缩短制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而且还能因剔除供应链的中间环节而促使制药企业的利润率提升。制药企业需要慧眼识珠,识别那些能够成功的电商平台并与其结成合作伙伴。而在确定合作对象时,自身产品组合的特征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第三是蓬勃发展的患者管理服务。制药企业可以与提供移动诊断、医患沟通与长期疾病管理的企业合作开发全新的服务。这些服务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例如通过这些服务使得更多的患者遵循其处方药给药方案。
上述四个方面同样也适用于医疗科技企业。更进一步的是,医疗科技企业可以采用新的方式,为使用其设备的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更多的支持。例如,超声设备的内嵌软件可以在机器的使用和检测结果的解读方面提供更详细的指引。
分销商和零售商。上述数字化机会领域为制药企业和医疗科技企业带来重大利好,但分销商和零售商的处境却有些不妙,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数字化医疗(尤其是电商)很有可能抢占其现有的市场空间。
他们必须无缝整合其线上业务与线下实体业务,以积极提升客户体验,其针对的客户包括患者以及部分中小型零售药房。
最后,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建立电商平台的小型企业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专注于某些专业细分领域如特药,要么黯然退出市场或被并购。
能够实现电商转型的分销商和零售商还会迎来新的业务机会。比如,他们可以根据疾病治疗数据,向制药企业提供数据分析等增值服务。此类服务有助于其维持整体利润,并巩固市场竞争地位。
一些领先的分销商和零售商已经积极行动起来。
上海医药集团作为一家领先的制药分销与零售企业,率先涉足电商领域,近期正在与京东合作建设大健康云商平台,致力于透过该平台向消费者和其他零售药店销售药品。
上海医药集团立足于与医院之间的长期合作优势,以确保其电商业务能够获取相当规模的患者处方流量。而与互联网巨头京东的合作,能够带来巨大的在线客流量,并实现直接为患者送药上门。京东具备的“最后一公里”配送能力与上海医药集团分布全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形成了有益互补。
对于保险企业,数字化医疗打开了一扇机会之门,即有望从医疗费用的承担者一跃为医疗福利的高效管理者。保险企业可以利用数字化工具开发在线诊疗服务,这有助于短期内扩大客户群。
长期来看,保险机构能够对治疗结果进行大数据分析,识别针对某些病症最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手段,从而为其客户(尤其是大型企业雇主)制订极具吸引力的患者管理计划。
总结:数字化医疗时代制胜之道
中国医疗市场的未来发展轨道已经显而易见。数字化医疗正在迅速升温,因此价值链各环节的企业亟须实现业务转型。了解自身会受到哪些影响以及制订有针对性的战略对这些企业今后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某些企业而言,顺应数字化医疗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现有流程要实现数字化,以提升效率。
以制药企业和医疗科技企业为例,由于他们要将数字化工具用于营销与销售以及产品组合优化等领域,因此数字化转型就成为了这些企业的重头戏。
而分销商和零售商等其他企业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他们受到的主要影响就是可能面临出局的风险。因此,他们必须迅速行动起来,开发新的业务模式,以在数字化医疗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关键词:健康旅游;保健旅游;医疗旅游;研究现状;研究趋势
一、健康旅游的定义
(一)保健旅游(Wellnesstourism)
保健旅游的概念兴起于西方,是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的旅游形式,也可联系到养生的内涵。不同国家和地区利用其不同的资源优势发展保健旅游。如温泉、瑜伽、香料、武术、太极和气功等,利用其有利的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打出健康、健身、保健等口号来招徕旅游者。同时,有些国家和地区还联合起来发展健康保健旅游,如奥地利联合斯洛文尼亚和匈牙利开展了一个欧洲健康旅游的项目,使这一地区成为欧洲高品质健康旅游目的地。
JonathanN.Goodrich和GraceE.Goodrich(1987)探讨了保健旅游的概念,并基于涉及旅游者、旅行商、医生(包括两个中医)的调查初步探讨了保健旅游的发展和未来研究领域的建议。
Goodrich(1990—1991)对加勒比地区(覆盖牙买加、巴哈马、维京群岛等14个国家)的健康旅游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对该地区旅游保健设施和服务进行了调查及分析。
MuellerH和KaufmannE.L(2001)以酒店调查为基础,将健康旅游市场分成:健康需求客户;特殊需求客户;寻求治疗的客户;侧重于娱乐和其他需求的客户等四类,并对相应客户的特征和对酒店产品的需求进行了分析。
国际Spa协会2002年进行了一项研究,定量分析消费者趋势以及对Spa产业的影响,指出东方或亚洲健康项目将继续非常受欢迎。
奥地利经济和劳动部(2002)对英国的健康旅游市场专门做了研究,为奥地利的健康旅游供应商提供市场信息和数据。
加拿大Spa协会(2004)对加拿大的温泉旅游现状进行了统计调查,预测了未来10年的健康旅游产业一些发展趋势,指出古代处方和产品将越来越受欢迎。
SpaFinder(2004)全球最大的Spa度假旅行批发商,就Spa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分析,其中包括Spa产品的变化、消费群体和消费行为的变化等。
HunterJonesP(2005)通过对英国癌症病人旅游倾向的实证调查研究,探讨癌症与旅游之间的联系,发现癌症病人也有旅游需求,他们会根据病情的不同程度对旅游产品有不同的需求。由于身体易疲劳、经济条件限制、自信心缺乏,他们一般会选择短距离、包价旅游产品,目的地也集中在说英语的国家和地区。
MuratSayilia等(2007)指出温泉旅游在健康旅游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土耳其有众多的温泉资源可以用于治疗一些普通疾病,其中坎加尔鱼温泉以其天然的鱼医生治疗牛皮癣而闻名。作者主要对坎加尔鱼温泉做了社会经济调查,对104名旅游者进行了调查,对其特征和对目的地的感知特点做了分析,并对土耳其未来健康旅游的发展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AdrianK和AdamR(2008)分析了1949—2006年波兰温泉Spa的发展,并对这一时期Spa与健康旅游的历史事件进行了分析。
RobynBushell和PaulineJ.Sheldon(2010)从健康与旅游间的理论联系、健康与旅游间的矛盾以及健康旅游者的动机与经历等三方面通过案例分析来对健康旅游进行了分析。
(二)医疗旅游(Medicinetourism)
世界旅游组织将医疗旅游定义为以医疗护理、疾病与健康、康复与休养为主题的旅游服务。Gupta(2004)定义医疗旅游是指与旅游业合作为病患提供一种经济高效的医疗服务。该过程通常在私营医疗服务部门进行,但涉及旅游业的私营和公共部门。医疗旅游者可以在进行医疗手术或治疗的同时进行旅游活动。Connell(2006)认为医疗旅游是指人们旅游度假的同时获得医疗、牙科和外科服务的远距离旅游。获得的治疗不仅包含美容和牙科服务,也包括要求复杂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外科手术。
(1)医疗旅游的作用
RamirezdeArellano(2007)指出医疗旅游的投资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而且可以产生外汇收益,使国际贸易更加平衡,并且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Bookman(2007)指出很多第三世界国家为国外医疗旅游者提供专门的医疗设施和服务,医疗旅游在全球经济中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医疗旅游的市场分析
Awadzi和Panda(2006)强调应制定适当的指导和认证程序来确保医疗旅游者权益的重要性。
Heung,Kucukusta,andSong(2010)提出了医疗旅游的概念模型,分析了该行业的供应和需求的全貌。
(3)地区和个案分析
Chacko(2006)指出印度医疗旅游业的主要吸引力是其低成本。此外,印度有受过良好教育的知名医生及护士组成的人力资源队伍,同时英语使用广泛,沟通不成问题。
Tata(2007)详细分析了亚太国家医疗旅游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Leng(2007)和Yap(2007)分析了马来西亚政府推广医疗旅游所举办的各项活动,指出马来西亚的医疗旅游者主要来自印尼、新加坡、日本和西亚国家,价格优势是其主要的竞争优势,34家私家医院在马来西亚从事健康旅游,其中很多均得到国际组织的标准化(ISO)认证。
Singh(2008)统计出哥伦比亚、新加坡、印度、泰国、文莱、古巴、中国香港、匈牙利、以色列、约旦、立陶宛、马来西亚、菲律宾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已成为主要的医疗保健目的地;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和土耳其正在把自身打造成医疗旅游目的地,特别是在美容旅游方面。
Singh(2008)分析了亚洲主要医疗旅游目的地国家情况,如泰国、新加坡等。
ChewGingLee(2010)研究了国际旅游业中卫生保健部门的作用和新加坡的卫生保健状况对其国际旅游业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而言,卫生保健对国际旅游业的影响是正面的。不过,短期而言,两个变量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当前的新加坡政府正努力使其成为领先的医疗中心,使其就长远而言,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VincentC.S.Heung,DenizKucukusta和HaiyanSong(2011)对影响香港医疗旅游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主要用定性研究方法收集有代表性的私人和公共医院、政府机构和医疗机构的数据,分析出政策法规、政府支持、成本、容量问题和当地社区的医疗需求是发展的主要障碍。同时提出了解除这些障碍的几种策略建议,如新的促销活动政策,政府对投资医疗旅游市场的鼓励活动,接待部门和医疗机构合作开发医疗旅游产品等。
FarhadMoghimehfar和MohammadHosseinNasr-Esfahani(2011)以伊朗城市伊斯法罕的生育医疗旅游为例分析了在医疗旅游目的地选择中的决定性因素。
三、结论
[参考文献]
[1]白鸥.健康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研究,2010,9(3):44-49.
[2]AnnaG.A.TheDevelopmentofHealthTourismService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5,32(1):262-266.
[3]BookmanM.Z&BookmanK.R.Medicaltourismindevelopingcountries[M].NewYork:PalgraveMacmillan,2007.
[4]ChackoP.MedicaltourisminIndia:issuesandchallenges[J].MBAReview,ICFAIUniversityPress,2006,4(12):123-129.
[5]ChewGingLee.Healthcareandtourism:EvidencefromSingapore[J].TourismManagement,2010,31:486-488.
[6]ClaudeK.Anewleaseonlifeforspaandhealthtourism[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0,17(2):298-299.
[7]ConnellJ.Medicaltourism:sea,sun,sandandsurgery[J].TourismManagement,2006,27,1093-1100.
[8]Erfurt-CooperP&CooperM.Healthandwellnesstourism:Spasandhotsprings.Bristol:ChannelViewPublications.2009.
[9]FarhadM&MohammadH.N.Decisivefactorsinmedicaltourismdestinationchoice:AcasestudyofIsfahan,Iranandfertilitytreatments[J].TourismManagement,2011(32):1431-1434.
[10]GoodrichJ.N&GoodrichG.E.Health-caretourism:anexploratorystudy[J].TourismManagement,1987,8(3):217-222.
[11]GoodrichJ.N.SocialistCuba:astudyofhealthtourism[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3,32(1):335-346.
[12]GoodrichJ.N.HealthTourism:ANewPositioningStrategyforTourismDestination[J].GlobalTouristBehavior(ed:MuzafferUysal).Philadelphia:TheHaworthPress,1994.
[13]HeatherM.Tourism,healthandthepharmacy:towardsacriticalunderstandingofhealthandwellnesstourism[J].Tourism,2005,53(4):335-46.
[14]HendersonJ.C.HealthcaretourisminSoutheastAsia[J].TourismReviewInternational,1992,7:111-121.
[15]HeungV.C.S,KucukustaD&SongH.Aconceptualmodelofmedicaltourism:implicationsforfutureresearch[J].JournalofTravelandTourismMarketing,2010,27(3):236-251.
[16]HunterW.C.Medicaltourism:anewglobalniche[J].InternationalJournalofTourismSciences,2007,7(1):129-140.
[17]JiYunYu&TaeGyouKo.Across-culturalstudyofperceptionsofmedicaltourismamongChinese,JapaneseandKoreantouristsinKorea[J].TourismManagement,2012,33(1):80-88.
[18]LehtoXinranY,BrownS,ChenYi&AlastairMorrison.YogatourismasNichewithinthewellnesstourismmarket[J].TourismRecreationResearch,2006,31(1):25-35.
[19]LengC.H.MedicaltourisminMalaysia:internationalmovementofhealthcareconsumersandthecommodificationofhealthcare[DB/OL].AsiaResearchInstituteWorkingPaperSeries,83.2007.
[20]MuratS,HasanA,TeomanD&KemalE.Psoriasistreatmentviadoctorfishaspartofhealthtourism:acasestudyofKangalFishSpring[J].TourismManagement,2007,28:625-629.
[21]MuellerH&KaufmannE.L.Wellnesstourism:marketanalysisofaspecialhealthtourismsegmentandimplicationsforthehotelindustry[J].JournalofVacationMarketing,2001,7(1):5-17.
[22]RNCOS.Asianmedicaltourismanalysis[J].India:RNCOS.2008.
[23]RobynBushell&PaulineJ.Sheldon.Wellnessandtourism:mind,body,spirit,place[M].Elmsford,N.Y:CognizantCommunication,2009.
[24]SmithM&PuczkoL.Healthandwellnesstourism[M].Oxford:Elsevier,2009.
[25]TataS.MedicaltravelinAsiaandthePacific:Challengesandopportunities.UnitedNationalEconomicandSocialCommissionforAsiaandthePacific[DB/OL].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