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100位只说真话的保险er——明亮事务所
这几种人做保险经纪人,如虎添翼
找到你的天赋之地
想买保险/卖保险,都可+v咨询:tanghuang-1(备注公众号)
-01-
做保险,到底是做什么
今年是我做保险的第十个年头。
2014年12月,心理系还没毕业的我,被忽忽悠悠进入保险行业(当时说是综合理财),一开始就加入一家500强的下属中介公司,包装很好,理念很正,职场很漂亮,南京西路高档写字楼。
当时的leader,从产销分离,国十条等宏观背景给我阐述了半天,我觉得,有道理,这饼很大,未来可期。似乎进入了一个指数增长的赛道。
那时候我们问培训老师,没有客户怎么办,老师指了指窗户,说下面全是你们的客户。大家若有所思点了点头。
后来,经过了一系列曲折的发展,我也确实吃到了饼,个人业务和团队发展都不错。但和我同期的应届生们,几乎都流失了。
保险行业就是这样,下限低,上限高。
本质上,是一个靠专业和资源的销售顾问工作。
人很多,保险行业,是一个可以容纳大量劳动人口的行业。多少人来去匆匆,为行业最上层的人添砖加瓦,也为中国的保险深度和密度,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金融销售,无底薪,处于鄙视链的下游。这都是事实。
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思考,做保险,到底是做什么?
结论是:
中国目前保险公司茫茫多,人身保险公司93家,保险销售渠道包括:
电销、个险代理人、经纪渠道、代理公司、银行、邮局、4s店等
现在大家最熟悉的,还是个人代理渠道,就是保险公司的专属代理人,走街串巷,撑起了保险行业的一片天。
最高峰时,行业有900w代理人,这些代理人,就像工蜂一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行业贡献保费。
保险公司发展代理人制度是非常合理的,快速扩张,适合东亚国家国情。
没人为专业付费,大家都相信身边的人。
而数据显示,代理人月平均收入不到2000元,并且因为是代理合同,只是代理销售保险公司的产品,没有劳动合同,是没有社保的。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人口红利”。
目前的广大代理人,是处于一个萎缩阶段。代理人是保险公司的延伸,给公司和上级创造了大量利益,但是回报不太高。
一是缺乏基本的劳动保障,代理合同,没有社保,那么就是靠业绩吃饭,但是公司的管理,却很严格,像平安友邦等公司,还要考核每天的出勤,不达标还要扣佣金,这合理么?不合理。
二是基本法设置的问题,我大概了解过几家保险公司的基本法,就是利益分配机制,蛋糕就那么大,就看怎么切。保险公司要壮大的核心就是招人,有人就有业绩,因为进来后都会自买,杀熟。那么作为主管,招到足够多的人就好。
而保险公司,基本法对于组织发展有要求,如果不达标,佣金利益还会受损。
我觉得这也是不合理的。可以给我加钱,但不能因为团队没发展好,而扣个人业务的。
三是既得利益者太多,传统保险公司,是金字塔模式,要激励下面的人出单,招人,就要一层层分配利益,而这么多年来,几个大公司的代理人队伍比较稳定了,有大量的续佣和管理利益,很稳定。这些人轻易不动。
所以假设保费中销售部分手续费不变,那么管理层层级多,拿得多,一线业务员就会少一些。
长期来说,做保险,就是做个人业务,和组织发展。
这是真理,要牢记在心。
-02-
不同渠道有啥区别
电销我不建议做,银保就更不说了,长期来说银行待遇是下降趋势,如果能积累客户资源,可以。
如果有能力的人,在外面肯定赚更多。
目前代理人渠道和中介渠道,是最主流的保险业务渠道。
代理人渠道上面说过了,既得利益者很多,如果作为一线业务员,做业务,层级多的情况,到手的收入会有一些被剥削,除非你立志做组织发展,招人做团队。
那你就要看这家公司,这个地区,这个团队,是不是好招人,基本法如何,增长率如何。
一个负增长的公司,是很难招到人的。
并且保险公司的产品,有局限性,比如当年的华夏,疯狂扩张代理人队伍,产品确实好,这一波代理人,不需要能力多强,也赚到了钱。
但是如果公司经营出现波动,产品服务下滑了,代理人就会陷入业绩危机。
而中介渠道,目前主要是三种:
大型代理公司,比如大童这种,大型经纪公司,比如我们明亚。
还有互联网中介公司,很多,这种一般也会招顾问,但是他们往往有流量,有客源,顾问只转化,业绩提成会低很多。
我个人觉得,应届生去互联网中介公司做顾问积累专业是ok的,有了拓客能力再来经纪公司发展,可以最大化优势。
大童和明亚,属于中介公司中的top,差别不大。
各有侧重。产品体系差不多,理念都是讲需求分析,客户导向。
区别可能是基本法制度有点不一样,这里不详细展开,有意私聊。
我觉得大童比较适合保险公司的团队长平移,可以单聊基本法。
高知白板or大绩优or想快速组建团队,选择明亚。
至于泛华这种走人海战术的,我觉得如果是三线城市有资源,可以考虑。
永达理适合客群都是40+,销售能力不错,没有太强输出能力的人。
有一个经典的问题,保险经纪人和代理人有什么区别?
这里的经纪人,其实指的就是明亚这种经纪公司的从业者,广泛点来说,大童永达理小雨伞的都算。
代理人是说保险公司的专属代理人(保险代理公司其实也叫代理人)。
有啥区别?
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经纪人可以卖的产品是代理人的上百倍。种类更全面,高端医疗、团财险、养老社区,啥都有。
可以满足各种客户的99%保险需求。
可以说,如果只是从满足客户需求来说,经纪人绝对更适合。
但是代理人肯定也有优势,因为历史悠久,更稳定。
平安等公司,代理人队伍,尤其是上层主管,利益很高,资源好,服务好,掌握了优质客户资源,和公司资源。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保险代理人的服务更落地,因为就是线下展业,走心,他们出单不容易,更多是主动找客户买,所以会更热情。
而保险经纪人的权限,其实不高的,很多保险公司不给经纪公司保全和理赔的权限,导致经纪人帮客户做服务的时候,保全理赔,不能客户告诉经纪人就搞定,有的还要客户自己找客服or官微处理。
而代理人,可能上门ipad就搞定了。
这是大实话,如果是单一保险公司的一个产品的后续服务,代理人可能更方便。
但如果是整体家庭保障的后续长期服务,那肯定还是经纪人方便,要整理,汇总,多家投保理赔,专业度要求很高,只有经纪人能做。
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保险公司的产品,要找经纪公司卖?
是保险经纪公司只卖小公司高佣金产品么?
我觉得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小公司凭什么可以卖高佣金产品?不应该是大公司更有钱么?
为什么保险经纪人只推荐小公司的产品?
买保险,一定要买小公司!
买哪家公司的保险好?
事实上,保险经纪公司的一线业务员的同期佣金,就是比大部分保险公司的一线高,因为保险经纪人,成本更低。
这句话要牢记,保险经纪人,成本更低,这也是长期的竞争优势。
很多发达国家,经纪公司非常发达。为什么?
保险公司,负责生产保险产品,销售和服务,交给专业的经纪公司做。
这样长期来说,分工合作,效率更高。
从我们公司来说,人均产能,是全国代理人的5倍以上。
人均产能高。管理层级少,意味着有钱可以留住高产能业务员。而业务员的专业也能得到保证,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而目前的代理人队伍,平均人均产能低,并且对于大部分保险公司来说,要建立代理人队伍,很难,不如交给现成的经纪公司销售。只需要把产品做得有竞争力就行。
当然,现在几家老牌公司的代理人队伍仍然将长期存在,未来10年,都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趋势。
做保险,看趋势很重要。
-03-
过去和未来,风口和挑战
这几年卖保险,我觉得是容易的。
比如说15年后,费改,那时候的重疾险,年金,万能,都是香饽饽,放到现在简直是梦幻产品。
后来的4.025,3.5%下架,也让行业席卷了一大波储蓄保费。
保险是有周期性的,作为金融产品,利率影响很大。
想都不敢想,什么康宁2012,平安xx星这种产品都能卖得出去。
那时候的人太苦了。所以这么多人买hk保险,有道理的。16年以前,hk保险确实完爆内地。(现在我觉得各有优势)
这一波周期,很多人保险卖得不错,其实是吃到了红利。
确实保险好啊,银行利率下跌,没什么刚兑的资产,储蓄保险就是好啊!
说实话,这几年,客户买保险产品,什么万能,4.025%年金,3.5%增额,或者一些top重疾险,买到就是赚到。
无论是经纪人还是互联网,都是发福利,要知道,前几年,消费者还只能买什么平安福这种……我家里买过以前一些老产品,真的一塌糊涂。
这几年买保险,纯纯吃到了时代红利。因为以后保险产品都在下降,砍责任,加保费。我自己都在这几年配置全了保险。
那接下来10年,保险利率下调,新的风口又是什么呢?
我觉得作为从业者,还是要打好基础,服务500个家庭,你就吃得饱饭。
做好基本保障规划,意外、医疗、重疾险、寿险,一年期的产品,不受报行合一影响,是你的底薪。
医疗险,做好服务,因为DRG改革,要做中高端医疗,这是长期的黏性,是最有社会价值的。
第四套生命表,社保基金的情况,延迟退休,意味着未来养老规划,是重中之重,这是刚需。
我和新加坡台湾的同行聊,他们目前主要做的,其实都是短期投资理财保险,寿险功能,账户进去可以选择各种组合,类似于卖基金了。
在国内相当于投连险。而目前国内的保险公司,做投连险的能力和环境还比较一般。
但这肯定是未来的趋势。
如果说,你是客户,该买的保险还得买。找经纪人好好规划一下,听ta的专业意见就行。经纪人可能对于产品有自己的偏好,但是整体上肯定是客户利益最大化的。
这些年来,我给客户推荐的任何一款产品,我觉得都是我心中90分以上的,买到都是赚到。如果你放在市场上去对比,100款产品,至少top5。
至于我们选择产品的逻辑
一份中庸的保险方案是什么样的?
如何挑选保险公司?高频看公司,低频看产品
-04-
报行合一的影响
报行合一在各个渠道掀起了轩然大波。
业内人士都懂,对业外人士我简单说一下就是,以前保险的营销费用,监管觉得太高,虚报,要砍一大截,所以各个渠道的手续费收入要大打折扣,几乎腰斩。
这件事儿影响所有业务员的利益。
中国的保险业务员是真的苦,银行也就罢了,能卖得太多,保险业务员绝大部分月入不过5000,现在砍到不过3000,这还怎么生活,所以过往的那种粗放代理模式,早晚被淘汰。
未来只有高产能的业务员才能存活,尤其是多面手业务员,可以有多元化收入的。
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更难,很多人觉得卖保险赚的多,其实是因为这个行业金字塔分布,上头赚麻了,但是任何一个行业的顶尖,都有可能名利双收,而保险行业的社会美誉度其实不高,大部分人都挣扎在温饱线上,做个兼职。
既然事儿发生了,怎么办呢?
我觉得长期来说,一二线城市,保险从业者会越来越精英化,大家会主动找专业的保险顾问配置,销售收入下降了,但是效率提高了,服务客户多了,金字塔层级低了,也是一种新的平衡。
作为从业者,我们要有勇气迎接这种变化。
btw,hk保险凭什么能这样,运营成本岂不是要破10%,谁懂?
-05-
落地建议
对于想从事保险行业的人,或者已经从事的er,提几条建议吧。
一、认清楚现实,我觉得报行合一结合目前的经济情况,保险行业肯定不是前几年的上升繁荣期,是一个蓄势期。
二、保险行业的本质,就是营销,要做个人ip和有销售转化的能力。业绩是核心,做个人业务和团队业务。两手都要抓。可以通过团队分工的形式做。
三、业务方面,不要忽视家庭基本保障,中高端医疗是立身之本。养老规划是我们和别的金融销售比最有差异化优势的地方。
四、从帮客户买到合适产品方案的角度,做经纪人是最适合的。
五、保险板块很大的,医疗、重疾、寿险、传承、养老、社区、境外、团财…不同时期可能是东方不亮西方亮,抓住当下的热点就行。
保险这碗饭,可以长期吃。
六、不用计较一个月or一年的收入,看长期,你的客户数量有没有提高,你的专业有咩提高,你的团队规模有没有变大,你的业务流程有没有跑通。
我知道的有办法的保险er,哪怕不做业务,每年光卖课就年入几十上百了,条条大路通罗马。
一个计划,让新人做保险更容易
【明亮事务所】一群只说真话的保险经纪人
工作内耗怎么办?还可以卖保险啊
明亚精英转型案例汇总
部分优秀伙伴:
明亮人物志丨在字节半年跳一次职级的他,居然转行做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