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是中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23年,随着新增产能逐步释放,全国煤炭产量保持增长,且进一步向晋陕蒙和新疆地区集中;煤炭进口量显著增加;下游火电行业对煤炭消费需求增长,但钢铁及建材行业需求支撑不足,煤炭价格震荡回落,行业整体盈利水平有所降低。
“富煤、贫油、少气”是中国能源资源的基本特点,既有的能源禀赋结构造成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约为56%,大幅高于27%的世界平均水平[1]。“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与欧美国家“石油为主,煤炭、天然气为辅,水电、核电为补充”的情况差别显著。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的基本特点“北富南贫,西多东少”。近年来,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行和中东部省份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煤炭产能进一步向晋陕蒙和新疆地区集中。2023年,晋陕蒙和新疆地区的原煤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1.27%。
中国原煤供给以国内为主、进口为辅。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原煤产量46.58亿吨,同比增长2.90%。随着2021年以来的煤炭增产保供政策带来的新增产能逐步充分释放,全国原煤产量增速较上年明显放缓。进口煤方面,2023年以来,中国自蒙古国的煤炭进口量明显增加;2023年2月后澳洲煤炭进口逐步全面放开,俄罗斯煤炭供应亦明显增加,使得中国煤炭进口量整体规模大幅增加。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3年,全国累计进口煤炭(煤及褐煤)4.74亿吨,同比显著增长61.80%。
中国煤炭行业的下游需求主要集中在火电行业、钢铁行业和建材行业,其余主要为民用和煤化工等领域。2023年,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向好以及夏季气温偏高等因素导致用电需求增加,全国规模以上电厂火力发电量6.2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09%,增速较上年增长5.19个百分点。同期,钢铁和建材行业需求略有下降。
2023年以来,由于海外煤炭供应较为充足,房地产行业低迷导致钢铁及建材行业需求不足等因素,国内煤炭价格从之前年度的高位震荡回落。2023年1月,由于春节部分民营煤矿休假,市场供应相对偏少,煤炭整体价格维持2022年底水平;2月以来,受宏观经济恢复速度不及预期、下游电煤需求不足导致环渤海港口煤库存累积,煤炭价格大幅回落。动力煤价格方面,在经历小幅企稳反弹后,2023年4月起动力煤需求进入淡季,随着大秦线检修完成后港口煤调入恢复,在库存压力下动力煤价格持续走弱。2023年7月以来,在国内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走高导致用电需求增长的带动下,国内动力煤消费显著增加,市场预期有所扭转,动力煤价格整体呈窄幅增长态势。
从煤炭企业盈利情况看,2023年,受煤炭价格震荡回落影响,在原煤产量小幅增长的情况下,煤炭企业整体盈利水平有所下降。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628.90亿元,同比下降25.30%。
坚持把能源保供稳价放在首位
2023年4月,国家能源局印发了《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坚持把能源保供稳价放在首位,持续增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深入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同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建立煤矿产能储备制度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7年,初步建立煤矿产能储备制度,有序核准建设一批产能储备煤矿项目,形成一定规模的可调度煤炭产能储备;到2030年,产能储备制度更加健全,产能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力争形成3亿吨/年的可调度产能储备,全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供给弹性和韧性持续提升。
价格方面,2023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发布会上强调,突出做好进一步强化能源等大宗商品的保供稳价工作。稳定煤炭生产,加强储备能力建设,持续抓好煤炭价格调控监管,引导煤炭价格运行在合理区间。
煤炭进口延续零关税
2022年4月,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自2022年5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对所有煤炭实施税率为零的进口暂定税率。2023年3月,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关于延长煤炭零进口暂定税率实施期限的公告》,自2023年4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继续对煤炭实施税率为零的进口暂定关税,此项降税政策有助于降低煤炭进口成本,促进企业扩大进口,维护国内煤炭安全稳定供应。
煤炭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
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压力长期存在
近年来,煤炭产能持续向环境承载力弱的晋陕蒙宁地区集中。同时,中国在环保领域的执法力度持续加强,煤炭开采面临的环境约束条件愈加严苛。受限于资源赋存条件,中国煤炭开采方式中井工开采比例大。井工矿在开采过程中普遍面临水、火、瓦斯、煤尘、顶板、冲击地压等安全隐患。而随着开采深度每增加10~20米,煤矿相对瓦斯涌出量平均每年增加1立方米/吨,高瓦斯矿井的比例将逐渐加大,行业性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压力将长期存在。
2023年以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先后印发了《关于开展矿山安全生产综合整治的通知》和《矿山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实施方案》,对全国所有矿山统筹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和综合整治行动。同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提出严格矿山安全生产准入、推进矿山转型升级、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地方党政领导责任和部门监管监察责任、推进矿山安全依法治理、强化组织实施七大方面意见。同年12月,国务院第21次常务会议通过了《煤矿安全生产条例》,针对当前煤矿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煤矿安全生产条例》作出了相应规定,包括确立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原则、强化煤矿企业主体责任、严格政府部门监管责任等。
新能源技术的持续进步以及碳减排趋势带动新能源快速发展,挤压传统能源发展空间,但考虑到中国的资源禀赋、新能源的间歇性特征及煤炭在钢铁生产中的不可替代性等因素,煤炭行业在中国仍有中长期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技术的持续进步,以光伏、风电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度电成本持续下降,部分国家已经具备了和传统能源竞争的优势,同时叠加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碳减排压力,新能源发展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和鼓励。中国近年来在电源结构调整、清洁能源优先并网发电等鼓励性、保障性政策的支持下,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逐步提升,火电(煤炭下游需求的主要行业)的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程度挤占。
三、行业展望
供给侧改革之后,煤炭行业集中度随着行业低谷的市场出清和政策鼓励下的兼并重组持续提升,行业竞争格局日趋稳定。2024年,国内经济复苏将拉动煤炭需求适度增长,同时较高的行业集中度能够为煤炭供给量及供给稳定性提供保障。加之进口煤炭调节,煤炭市场供需有望保持平衡态势,煤炭价格将趋于稳定且可控,煤炭行业有望实现持续盈利。
在“碳中和、碳达峰”背景下,作为传统化石能源,煤炭消费量面临一定长期萎缩压力。但考虑到中国的资源禀赋和新能源电力的间歇性特征,新能源对煤炭的替代过程是渐进的。此外,炼焦煤和喷吹煤在钢铁中的应用尚未出现替代品,现代煤化工的发展亦增加了对煤炭的消耗。煤炭行业在中国仍有中长期的发展空间。
未来,具有资金、技术、规模、产业链优势的煤炭行业龙头企业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市场份额有望继续提高,煤炭行业竞争格局将更趋稳定,有利于行业长期稳定发展,降低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对行业的影响。
[1]数据引用自《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第72版中文版,为2022年数据。
工商评级四部
刘莉婕邓淇匀
联合资信是目前中国最专业、最具规模的信用评级机构之一,总部设在北京,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信用评级和评估、信用数据征集、信用评估咨询、信息咨询;提供上述方面的人员培训。目前开展的主要业务包括对多边机构、国家主权、地方政府、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等各类经济主体的评级,对上述各类经济主体发行的固定收益类证券以及资产支持证券等结构化融资工具的评级。
公司业务资质齐全,已经完成向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备案,取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认可,是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会员单位,具有从事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的资信评级业务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