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企业都是要盈利,一把手都是高度重视市场与销售,对于银行就是公司部。所以有志向做一把手行长的年轻人不妨以此为起点。我们人文环境就是出问题前没有人重视,一出了问题就救火。事后诸葛亮。
风险管理大体上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大块。发达国家的银行,至少要用一半的资本抵御信用风险损失,15%-30%抵御操作风险,5%-10%的资本抵御市场风险。先说市场风险,而目前利率工具,信用工具,例如互换,信用衍生品,利率衍生品应用比较少。操作风险,银行这一块刚刚起步,比较专业的模型可以看看工总行。现在损失数据还是不全不完善。可靠的模型谈不上广泛应用,仅仅停留在诸如银行从业几十个严禁这种稽核检查,这种都是基层基础工作,也说不上技术。
现在做全面风险管理,包罗万象,科技风险,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外包风险,政策合规风险,太多了。深感有些事情纯粹是咨询公司创新能力强,不断给银行洗脑,说你看这个风险多么重要,我的工具多么先进。给银监会洗脑,搞一些莫名的新风险,新模型,评估,验收,国外的东西拿到国内,目的嘛,赚钱。
于是有了各种行业分析,Var蒙特卡罗模拟,情景分析,压力测试有,也一直在做,例如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但总感觉意义不大,但银监会的要求,行里转风险部门牵头,也是应付,疲于奔命。所以风险管理变成了打杂,给各个监管部门干活。
以前觉得这些技术很牛,现在真正做了,觉得很虚。
大家还是按实务的理解,操作风险管理变成了稽核检查,信用风险管理变成了信贷审批。
前台部门,一切都是为了把业务做成,其他部门都要支持,风险管理搞什么呢?说难听点就是有点像擦屁股。问题客户通通移交给风险管理部去做。救死扶伤。类似老军医,包治各种疑难杂症。准备各种诉讼材料,参加法院审理,执行,是主要工作。所以为什么风险管理部有很多律师出身的。市场部是和好客户打交道,都和谐。风险部则是和不那么好的客户打交道,工作的复杂决定了需要更高的交际能力和应酬能力。所谓霸气与匪气。
1.银行的主要风险还是信用风险,其中贷款风险是主要内容。
还有借款人缴税、水电费支付都是通过银行代扣代缴、工资通过银行代发。银行通过观察其支付是否中断、是否明显减少等,来判断企业经营是否发生重大变故。
所谓银行信贷风控,就是对每一个细节深入细致的熟悉,而不是空洞的FRM之类的理论。所以要到银行作风控,首先你要熟悉银行的结算系统,对公要熟悉,对私也要熟悉。
抵押物:要熟悉各种抵押物,房产,房产有几种类型,各有什么政策风险?抵押登记如何办理?他项权证也有假的哦,我亲历过,房管局和借款人串通起来骗贷几个亿!!!股权质押如何办理,政府哪个部分受理?出了风险如何处置?有哪些障碍?汽车抵押如何控制?如何拖车?
所以银行风险控制,就是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一个小细节失控,就是几个亿的漏洞!!!
2.技术与管理。
年少时,认为要专业,什么VBA\SAS\CFA\FRM\风险案例模型研究一大堆,其实到了后来发现,做好还是要团队,要管理,要整合资源。也即是另一种能力。专业的知识,可以补救,能力提升则不易。明明知道哪些事情该如何做,但是具体的事情要人去做,手下的人品质出了问题,再强大的风险控制体系,都无济于事。人防物防技防。现在过于偏重技术,例如用大数据建模筛选信贷客户,用行为模型做贷后管理。其实银行里面,更多的强调人品的作用。太过聪明的人不适合做银行。
到了一定位置,什么样背景的风控总监都有,有的来自政府,人民银行,银监局,有的来自律师,有的就是行内的,如公司部老总调任风险部老总,风险部老总调任支行行长,这种调任很普通,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因为必须定期轮岗。
所以年轻的时候,更多的要去历练,多岗位历练,不要一开始就定位,就是风险控制,这样很局限,风险控制要跳出理论框框,不懂业务能做风险控制吗?不懂业务细节,连风险在哪里都不知道,何谈风险控制?
不懂管理能做风控吗?风控措施要执行,如何激励下属去执行?
到了更高层面,一个副行长既要分管个金部,公司部、风险部等等。谁说你就不能到这个层面呢?
职业可以从行业分,专业分:风险控制、销售、财务、法务、办公室
也可以分为:研究类、决策类、执行类、协调、领导
风控知识,我相信,一年半载就都知道了,但是做好却不容易,很多事情到了风控这里,就是硬骨头,有的人领导能力强,善于协调地方政府、协调上下级,轻松搞定很多硬骨头,而有的人虽然知道事情如何做,就是做不了,协调不下来为啥干银行要好酒量呢,大家都知道和公安、法院搞好关系,对于风险控制有多么重要!!!
做了那么多调查研究,模型数据分析,最后应该是一页A4纸,上面列出要找谁,解决什么问题,到此为止,切入正题,约出来吃饭,喝酒,酒场搞定问题即可。
模型也好,分析也罢,都是knowwhy,要解决问题,要knowwho
为啥销售也能作风控,就是他不需要知道前面的细节,只要解决掉A4纸上面的问题即可。
找到目标关键人物,投其所好,吃喝玩乐,吹拉弹唱,搞定这个人,又是另外一种本事
跳出风控看风控,你会看到另外一个世界。
举个例子,一笔抵押贷款,抵押资产是商业房产,但是历经几任行长都没能彻底妥善化解掉。官司打到最高人民法院而且胜诉。但是至今无法执行。其中故事可以写几本书。
大家都以为房地产抵押最保险而且银行最多的贷款也是房产抵押贷款,风控处置流程知识大家都知道。但是具体如何操作,真的要靠交际能力,和人民银行银监局地方政府(甚至消防队这种部门)法院媒体地痞流氓方方面面搞好。你处置了这个房产,举报纪委来查你处置流程,虽然是真金不怕火炼,但是搞得行内行外沸沸扬扬,搞得你声名狼藉一身骚,就这样一个最简单的最安全的房产抵押例子,都有这么复杂,更不要说什么担保公司担保汽车抵押股权质押人保货押乃至信用类。这个FRM教材不会写。在银行有很多这样的陈年老帐,风控都不愿意碰。而真正有魄力啃下这些硬骨头的往往是非科班出身的,退伍兵,销售出身之类的,脑子灵活下手够狠。赖账的很多都是狡诈之徒,学历往往不高,大学出来的风控人员按常理出牌反而畏首畏尾,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所谓妥善处理,就是摆平方方面面的关系。一个方面没有照顾到,留下尾巴,就为更大的风险埋下伏笔。关系处理不好,就是矛盾,迟早要产生风险。风险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博弈,斗智斗勇。
3、风险管理本质上还是管人
现在技术发达了,企业上了ERP,银行上了信贷管理系统,加上互联网,大数据横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变大了,贷款从网上手机上申请,银行也用大数据建模型管理贷款。从原始社会的打架,到现代黑客战,类似于军备竞赛,反欺诈手段高明了,欺诈手段也升级了。信用还是要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建立的,银行与企业之间没有合作与感情,那么很难说风险管理就很强大。要让企业认为这个银行是值得尊敬的,是有血有肉的,是值得长期打交道的,而不是冷冰冰的数据与模型。一旦大数据系统检测到企业数据指标不合格,立马停止授信额度,抽贷,断贷,逼死企业。这种大数据征信,防范了一时的风险,但是伤害了企业。
4、趋势。
未来是不是银行都要变成互联网技术公司?我感觉传统的银行,人海战术,社区金融,身边的银行,小区银行,这种方式还是有生存空间的。隔壁王二狗要贷点款,填一堆报表,该网点客户经理到网上去录入一大堆数据,电脑自动到满世界去搜索一下王二狗的活动(微博发言、qq记录、大众点评,可穿戴设备数据库看看他几点起床、在哪里吃饭,在哪里活动,有没有出入不良场所,心跳多少,脉搏多少,健康几何),再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技术,给王二狗画一个像?一分钟后,机器说,能批多少多少?这种模式很快,速度快,效率高,机器学习,就是人给机器打工。甚至以后连信息录入的工作都不需要人工了,自助贷款机,的确,我们连身边的活生生的人都不相信了,反而要依靠机器才能认识一个人,王二狗人品如何,邻居说了不算,机器说了算,而且机器可以积累经验,增长智慧。一个审批人的经验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机器学习智慧的积累程度。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了。
借用一段时髦的话,“无信任不金融,互联网降低了金融准入门槛,但信任门槛永远在那里。金融的发展基础,是建立在“信任”之上,信任的门槛永远摆在那里,金融机构只有通过服务的方式取得客户信任,才有机会开展金融”。至于该如何获取信任,绝不仅仅是技术。
一些贷款公司找来一些大数据科学家和互联网科学家,就说能够取代银行?但是我觉得,做自己能做的事,挣自己应挣的钱!!!
短期内,大家还不懂,跨界有红利,但是长期一定会均衡。
未来一定会有专业的征信公司,他们是大数据科学家和互联网专家,专门从事资信调查,不仅服务与信贷公司,还服务其他私人调查。当然是要收费的,而且会有很多家不同的征信公司,这些科学家之间会互相竞争,导致价格维持一个均衡。由于模型一旦成熟,这些工作基本上边际成本很低很低,多查询一份,几乎是零成本。所以,这个行业未来,一旦技术公司互相竞争,价格归零,最后得利的还是银行。银行不会自己去生产ATM,ATM厂商会竞争。ATM取代不了银行,而是银行应用了ATM。所以银行大可不必自乱阵脚,专业的事情,让专业机构去做。作为一个金融从业人员,我们不是要变成数据科学家,要做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服务活生生的人。
5、对政策法规要相当熟悉。
做风险的很多时候要和法律打交道,而法律法规经常变化,有时候一个不经意的变化,就会导致很多业务翻新。例如,2015年8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核心是企业间直接融资渠道的逐步合法化、废除四倍利率上限标准、网络借贷平台担保的合法。大家可能不会太在意这个东西,但是,这个却极大的影响征信模式。这个司法解释,明确了企业借贷的合法性,而目前悲催的是企业之间的借贷未入人行征信而且技术上也不可能纳入!!!依靠征信系统的银行将无法掌握企业的实际负债情况。而且企业法人或负责人的个人借贷行为有可能需要企业承担责任,这一部分在企业的财务报表里无法反映,会增加银行授信调查工作的难度。
6、对政府办事流程要相当熟悉。
公安、国土、房管、工商、税务、保险、证券、社保、邮政、金融、电信等部门。
7、要在银行干,必须懂得社交。
很多人会说不善社交,于是躲在银行后勤做风险,而支行的风控要和客户打交道,就躲到分行去做风控,分行要和客户打交道,就躲到总行去,而总行呢,需要更多的管理与协调能力,无穷无尽的会议,与银监会政府沟通请示汇报,下去指导考察调研,讲话,出席活动,比基层更加务虚,很多课题只是牵头,具体都找研究所的科学家,那咋办,去做博士后吧,做课题,做风险模型,达成所愿,但是似乎又太冷门了。就好像本科找不到工作就读研,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就读博。其实呢,要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领导能力,营销能力,交际能力。银行工作就这些,无论哪个层次的风险管理,都是,社交第一。风险管理,有的时候是很强调及时性。过时的信息没意义。体现着资料上的,都是历史信息,什么企业审贷资料。要像情报人员一样去了解信息,而很多谍报人员,都是社交高手。千万不要迷信技术。你说审查技术高,是神仙,掐指一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8.看企业,管理很重要。
风控这些年,见证大大小小数十个企业集团从兴旺到破产。多少富一代创业艰辛。多少富二代,接班短短几年,败光几十亿家产,负债累累,还锒铛入狱。屌丝不必不妄自菲薄。作为一个董事长,法人代表,要签署太多的合同,这些合同标的不小,创始人一路走来,从几千块的生意做起,商场上的猫腻,驾轻就熟。接班人则一不留神就陷入进退维谷。听谁的,谁可以信任,外面的法律顾问?托孤大臣?其中故事堪比宫廷戏。做风险控制有必要多看看历史书,例如《资治通鉴》。民营企业,要看实际控制人(真正的老板)家庭结构。创业团队成员的契合度。这些信息,要通过一次一次的接触,例如宴会细节,去感悟。
第一步是很重要,所谓人生的机遇,第一桶金。企业家,第一个成功案例做出来了,以后就是商业模式(所谓的故事)资金(贷款、各种基金),在不同城市批量复制,扩张。短短几年,滚雪球一样,迅速做大。这个成功很简单,也很难。第一步很难,实现了“屌丝的飞跃”,很多企业家,搞了几十年,换了无数行业,一直在模仿,从来未超越。创始人,就是经历了无数个0,做成了1,有了这个起点,再招聘职业经理人,员工,就能从1,变成10,变成100。从0到1,其实需要的资金倒不是很多,从1到100,需要大量的资金。当然故事好了,自然有资金找上门。
反过来,从我们风险控制的角度看企业。看企业集团,就要从纷繁复杂的集团结构中跳出来,看到他的1在哪里?集团再大,一定有个主业,这个主业有什么风险?哪些因素会影响这个主业?主业一旦衰败,集团也不长久了。
通过这几百家店去融资,资金归集以后,投资房地产、4S店、进军不同的领域。其实转行,光有资金是不行的,无数个0投下去,未见得会做出个1来,而且现在做事的心态与当年做小超市的心态是不一样的(高富帅心态与屌丝心态)。而我们看到那些做出了1的,无不是,摸爬滚打,为伊消得人憔悴,历经无数失败才侥幸成功,创业往往输得起,从小做大,亏也亏不了多少钱。转行拿资金砸的,往往输不起,失败了,直接导致主业资金紧张,最后,资金链断裂,门店被其他收购,多年心血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