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污染的典型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杭州市作为浙江省的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居民总体生活水平较高,但是,目前仍然较为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利于居民幸福感的进一步提高。随着杭州市成功举办G20峰会以及将要举办亚运会,国际声誉在不断提高,亟需加快环境污染治理,提高生态环境水平,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协调统一。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指排污者通过缴纳或按合同约定支付费用,委托环境服务公司进行污染治理,改变了过去“谁污染、谁治理”的传统污染治理模式,转变为“污染者付费、专业化治理”的新模式,是推进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杭州市环境污染治理现状
一直以来,杭州市政府非常重视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尤其是浙江省实施“五水共治”工程以来,污水治理工作成效明显。2016年全市安排污水治理项目944个,整治河道9200多条,排查了18462个池塘、小水沟等小微水体,完成160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此外,尽管杭州市政府在固体废弃物和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并且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离处置制度,但总体治理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杭州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成效仍与绝大部分居民的预期相去甚远,雾霾问题仍是困扰环境保护部门的重大难题。2011年到2014年,杭州市雾霾天数分别达到159天、157天、239天和154天,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造成杭州市雾霾天气的空气污染物并非来自北方,而主要是由本地区排放产生。在环境污染治理机制方面,杭州市目前主要以传统治理模式为主,于2015年8月正式成为国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单位,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
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优势
(一)降低企业环境污染治理成本
(二)提高企业环境污染治理效率
在传统污染治理模式下,政府主要通过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来监测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是否达标,污染物的治理主要由企业直接采购污染治理设备,自行掌握污染物处理技术。但是,由于污染治理并不是企业自身的业务专长,在技术人员缺乏、管理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往往导致企业环境污染治理效率低下。尽管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但实际效果却往往不佳,并且由于企业的分散性,给环保部门的监管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则由专业的第三方企业从事污染治理工作,通过实现规模效益来提高污染治理效率。实际上,对于第三方治理企业来说,处理500吨与5000吨废水的实际运行成本差别并不大,而污染物的集中处理也给政府监管带来极大的便利。
(三)促进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创新
三、推进杭州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政策建议
当前,浙江省杭州、宁波、嘉兴等城市都在积极尝试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作,但是从总体上讲,大多数企业对于第三方治理的接受程度较低。主要原因在于,第三方治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付费标准、风险管控、责任分担等多方面的问题,污染企业和第三方治理企业需要在污染治理过程中不断磨合,探索出一套实现双方共赢的商业合作模式。建议杭州市环保部门在推进第三方治理的过程中,对当前已经实施的成功案例进行梳理,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加大典型案例的宣传与推广力度,逐步转变企业的污染治理观念。
(二)加强政府监管力度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要求第三方企业具有较高的污染物处理水平,维持一定的污染物处理量以获取规模效益,制定合理分摊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并防止在污染治理效果上弄虚作假,这就要求政府不断加强监管力度,结合第三方治理特征制定监管应对措施。在当前政府简政放嗟拇蟊尘跋拢建议杭州市环保部门主要通过过程与事后监督的方式加强监督工作,在鼓励优质企业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作的同时,加强对企业污染治理效果的监测,对于未能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治理企业,通过负责人约谈、限期整改、行政处罚等方式督促企业提高污染物治理水平,定期向社会公布第三方企业的污染物治理情况,实施污染治理效率末尾淘汰制,将未按期整改或恶意偷排污染物的第三方企业纳入市场禁入名单。
(三)提供财税扶持政策
(四)处理好污染治理的跨区域协调
环境污染治理并不是单个地方政府能够独立完成的,污染物本身具有跨区域流动的特征,这就要求杭州市政府在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过程中,积极做好污染治理的跨区域协调工作,尤其是向周边省市宣传本地区的第三方治理成功案例,推动本地区优秀的第三方治理企业走出去,参与其他地区的市场竞争。同时,鉴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在我国尚属新事物,国家层面也只是从2015年初开始试点工作,并未形成完善、有效的运行模式,建议杭州市政府加快推进本地区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作,并牵头与宁波、嘉兴等市建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区域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1]叶敏,闫兰玲.杭州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现状及发展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7).
[2]田艳芳.财政分权、政治晋升与环境冲突――基于省级空间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3]刘超.管制、互动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
[4]田楠.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迎来新一轮政策利好[N].证券时报,2015-1-15.
[5]常杪,杨亮,王世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应用与面临的挑战[J].环境保护,2014(10).
结合案例教学、增强理性认识
强化科研思想、培养创新能力
突出区域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关键词: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成本控制
1概述
基于城市环境工程特点,污染治理是城市环境工程的重要内容,做好污染治理可以更好地为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服务。但是结合城市污染治理实际,在具体的污染治理中,为了达到治理目的,总体成本支出较大。为了提高污染治理效果,有效降低成本,就要立足城市污染治理实际,对污染治理进行合理分类,并提高污染治理的针对性,还要在污染治理中做好成本核算,保证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成本能够得到全面下降,提高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效果。因此,做好成本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2城市环境工程应将污染治理进行合理分类
在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中,由于污染种类较多,在具体治理中,如果不按照污染的种类进行治理,将会使污染治理出现多方冲突的现象,不但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同时也会增加污染治理成本。因此,城市环境工程在污染治理中应对污染进行合理分类,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城市环境工程应把握污染治理的分类
考虑到城市环境污染种类较多,主要有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这些污染在治理过程中需要花费较大的力气,其成本支出也是比较大的。基于这一现实,只有对污染治理进行正确分类,并按照污染类别进行统一治理,才能达到提高污染治理效果和降低污染治理成本的目的。因此,应对污染治理进行合理分类。
2.2城市环境工程应按照污染治理类别集中采取措施
对城市污染治理进行准确分类之后,应按照污染治理的类别,调配相应资源,实现对污染的集中治理,既提高污染治理的整体效果,又能够做到合理利用社会资源,达到社会资源综合利用的目的。因此,按照污染治理类别集中采取治理措施,是降低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成本的关键,对城市环境工程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2.3城市环境工程应提高污染治理的系统化
对城市污染治理而言,由于污染治理分类明确,在具体的污染治理中,只有将污染治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才能提高污染治理效果,实现多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城市环境工程应提高污染治理的系统化,保证污染治理工作能够在明确的制度和规范下进行,并对污染治理成本进行严格的管控,提高治理效果。
3城市环境工程在污染治理中应提高针对性
考虑到城市环境工程中污染治理的实际难度,在具体的污染治理中,应抓住典型污染治理案例,对其污染治理过程和成本控制方案进行深刻剖析,吸取成功经验,提高城市污染治理的整体效果。因此,城市环境工程只有提高污染治理的针对性,才能降低污染治理成本。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城市环境工程在污染治理中,应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为了有效分析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中的成本消耗,应选择污染治理的典型案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刻剖析,得出污染治理的成本构成,为后续污染治理的成本控制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证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工作能够达到预期目标,达到合理管控污染治理成本的目的。
3.2城市环境工程在污染治理中,应积极调整污染治理措施
3.3城市环境工程在污染治理中,应把握正确的污染治理原则
虽然污染治理成本是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的重要考虑因素,但是污染治理质量也是必须要考虑的。所有的成本控制和成本降低都是要以保证污染治理效果为基础的。因此,在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中,应把握优质化原则、针对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保证城市环境工程的污染治理在质量和成本控制上都能达标。
4城市环境工程在污染治理中应做好成本核算
基于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实际,要想在具体治理过程中降低治理成本,就要根据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的实际需要做好成本核算工作,严格执行工程预算,提高成本控制的实效性。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对污染治理流程进行分析,做好工程预算
为了保证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的总体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在污染治理工作中,应对污染治理流程进行有效分析,掌握污染治理工作的实际内容,并根据治理内容做好工程预算,提高工程预算的准确性,满足成本控制需要。
4.2加强工程预算的控制,对于超预算项目要加强审核
为了有效降低污染治理成本,在污染治理过程中应加强工程预算的控制,对于超预算的项目要加强审核,确保工程成本能够在预算之内得到有效压缩,提高成本控制效果,达到降低污染治理成本的目的,提高污染治理实效性。
4.3掌握污染治理的方法,准确核算治理成本
在污染治理过程中,应对污染治理工作内容和污染治理方法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并以此为基础核算污染治理成本,保证污染治理工作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提高污染治理的整体效果,有效降低污染治理成本。因此,准确核算治理成本是关键。
5结束语
参考文献
[1]王恩山.环境工程污染治理成本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4.
[2]陈钰泓.环境工程污染治理如何降低成本[D].西南财经大学,2014.
[3]薛珊珊.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具体措施及成本控制方式[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4]于波.城市环境工程控制污染治理成本的必要性[D].厦门大学,2014.
[论文关键词]环境法;教学改革;四个关系
环境法是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新增设的核心课程。与其他部门法的教学相比,环境法的教学无论内容或形式都显“稚嫩”。也正因其“稚嫩”从而为环境法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可能。本文就环境法教学改革所需要处理的四个关系发表浅见。
一、环境法总论与环境法分论
环境法总论是对环境法基本理论、原则和制度的阐述和研究,环境法分论是对具体各分支部门法的分析和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般而言,总论部分包括环境法导论、环境法的基本原理、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分论部分包括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法、生态保护建设法、环境行政法、环境侵害救济法、危害环境犯罪制裁法、国际环境责任。
二、实然环境法与应然环境法
再如,在讲授环境刑事责任时,教师除对刑法明文规定的环境犯罪罪名作深入讲解外,还可就环境犯罪的立法利弊、环境犯罪的归责原则、环境犯罪的危险犯与结果犯以及环境犯罪的刑事责任等主题开展讨论。这样的讨论,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了解环境刑法的理论前沿,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新的开拓和创新。
总之,环境法的正义不仅存在于实然之法,而且同样存在于应然之法。环境法正是在实然性和应然性的张力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的。
三、环境法学与传统法学
环境法学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并不是一门自给自足的学科。事实上,环境法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它与传统部门法学的关系至为密切。例如,对环境法基本原理的研究涉及到法理学,对环境侵害的民事救济涉及到民法学,对环境行政责任的研究涉及到行政法学,对危害环境犯罪的研究涉及到刑法学,对国际环境法的研究涉及到国际法学,等等。因此,学习环境法必须不断地从传统部门法中汲取有益养分。
然而,现实是环境法的教学缺乏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渗透,课程内容没有张力,教与学都停留在环境法课程内容本身,忽略了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接受的知识往往是孤立的、片断的、割裂的、凝固的,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无论是从环境法课程本身具有的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还是从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考虑,传统部门法都应当成为环境法教学时借鉴和参考的应有之意。比如,在讲授环境民事责任时,既要从传统民法的角度给同学们介绍一般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从而引申出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进而归纳出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与行为违法性问题;又要将环境民事责任同环境行政责任和环境刑事责任作比较,明确环境民事责任是当事人之间的责任、重在补偿,而环境行政责任和环境刑事责任则是行为人对国家的责任、重在惩罚,由此决定了环境民事责任采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而环境行政责任和环境刑事责任则采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对环境法上的三大责任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可见,强调环境法学与传统法学的衔接,不仅打破了部门法教学的藩篱,而且给了学生融会贯通的机会,既巩固了旧知,又获取了新知。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法律的生命不仅在于逻辑,更在于生活,所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环境法的教学同样如此。具体来说,环境法教学要按照实践——理论——实践的设计思想,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此亦是环境法教学改革重点之一。对此,各高校作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如组织观摩法庭审判活动、模拟法庭教学、专业实习、社会调查、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以训练学生运用法学知识解决现实社会生活问题的能力。
其实,对于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在课外实施,课堂的案例教学同样可以大有作为。诚如王泽鉴先生所言:“实例研习乃在培养处理案例的能力,可以说是为将来从事实务工作而准备,故法学教育或官方考试的题目应多依靠各级法院判决而设计之,其功用有三:(1)以实例反映社会生活。(2)结合理论与实务。(3)法院的判决理由,当事人的主张及判决评释,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的法律论证资料。”笔者近几年的环境法课堂案例教学实践,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一)精心选择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典型案例既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环境法理论,也可以燃起学生学习环境法的热情。在选择典型案例时应当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其二,案例的启发性。案例有无启发性,与案情本身的简单或复杂没有必然的联系。即使案情相对简单的案件,结论也未必是唯一的。所以,案例的选择不在于案件本身是否复杂,而在于其间蕴涵的事实问题、法律问题是否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在笔者看来,只要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和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样的案例就可以称之为典型案例。
其三,案例的全程性。呈现给学生的案例究竟应该是全程的、原汁原味的案例还是经过浓缩的、加工整理后的案例?对此,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实践中的案例往往头绪多,涉及面广,外在因素也比较复杂。如果把这些案例原封不动地端出来,不仅学生不易理解,还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负效应。笔者不赞成这种观点。因为每一个具体案件,都关涉事实和法律两个方面的问题。而就事实问题而言,不同的当事人对同一案件事实往往有不同的解释。因而如何对案件事实材料进行甄别、筛选和建构,就成了法律工作者的基本功。所以作为法科学生不仅要学会处理法律问题,而且要学会处理事实问题。遗憾的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法恰恰忽视了这方面的训练。即使是国家司法考试提供的案例也往往是经过技术处理的案例,也正基于此,即便是通过司法考试的学生在刚“入道”时也要经过一个比较漫长的适应期,这不得不引起法学教育界的反思。笔者主张,案例的选择还是应当原汁原味,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如何运用法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以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
(二)用心实施案例教学
第一,重视传统讲授与案例教学的交融,不能为案例而案例,而要寓原理于案例之中。
第二,重视讨论过程。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表达各自不同的见解,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能自圆其说,就应得到鼓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和启发,并适时提问和追问,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同时,充分的讨论也可以激发教师的灵感,正所谓“教学相长”。
关键词农村环境;自主治理模式;研究路径
1农村环境治理研究进展
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农村环境污染也日益严峻。过量的农药、化肥和地膜的使用,使得土壤受到严重污染,也直接威胁到人体健康;此外,我国每年畜禽粪便产生量约为25亿吨,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4倍[1]。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成为中国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新重点和难点。2008年中国投入5亿多人民币用于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600多个环境问题突出的村庄得到治理。然而,全国有4万多个乡镇中绝大多数没有环保基础设施;在60多万个行政村中,绝大部分污染治理还处于空白状态。以政府为主体的农村环境治理模式,相对于广大的农村来说实在有限,实现农村环境治理模式的转变和创新是当前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问题。
2自主治理理论与农村环境自主治理
2.1自主治理理论
2.2环境自主治理模式研究
我国的环境治理制度的安排经历了以政府强制型为主的单一管理模式、逐步引入产权和市场制度的市场管理模式,以及当前多种制度安排共存并相互补充的多维管理模式,自主治理制度不断完善,成为衡量环境治理活动是否优化与深化的标志。自主治理制度在生态治理中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自主治理制度无须借助外部强制力。第二,自主治理制度使个体间合作博弈,实现“合作解”的一种制度安排。第三,自主治理制度是建立在个体的相互信任、道德和利他行为等社会资本基础之上的,具有较低的运行成本[11]。
2.3农村环境的自主治理
从研究角度上,我国的农村环境治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哲学、法学、环境伦理等领域,而公共管理以及政策分析领域的研究较少。如,有关学者从法学的角度分析认为,法律应该能够引导农民民主参与环境管理,保障农民能有组织地、自觉保护农村环境[17]。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从现有治理机制的对比研究中,分析农村自主治理模式选择的必然性和基本条件。有研究认为,目前我国政府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从中央到地方是一个倒“金字塔”结构。我国的县乡基层环保部门的人员数量少,专业知识水平低[18]。基层环境监管执法能力的薄弱现状造成政府在执行环境管理职能时的信息不完全,农村自主治理模式恰恰避免了这一制度缺陷。自主治理模式的有效实施的基本假设包括:当地居民长期生活在社区、最了解当地的资源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同时他们也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自然资源[19]。
3中国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理论与治理模式研究路径农村环境自主治理模式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理论及其基本假设研究;中国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的典型模式研究;我国农村环境自主治理制度构建的政策建议。
3.1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理论及其基本假设研究
3.1.1农村环境自主治理制度的前提条件分析
任何有效制度都是特定情境下的。同样,自主治理制度也不是绝对“积极”的,必须要在一定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即要具备自主治理模式的基本假设。奥斯特罗姆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8条设计原则,以此作为长期有效的公共池塘资源自主组织、自主治理制度的基本构件。即,(1)清晰界定的边界。(2)占用和供应规则与当地条件保持一致。(3)集体选择的安排。(4)监督。(5)分级制裁。(6)冲突解决机制。(7)对组织权的最低限度的认可。(8)分权制企业。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具有以下基本特点:第一,村庄已经形成或初具规模,具有一定数量的共同生活人群。第二,同一行政村区域。第三,村民在感情上和心理上有认同感和归属感[20]。以自主治理制度的设计原则和基本构建为框架,分析有效的中国农村环境自主治理模式建立的前提条件和基本假设。当现实条件逼近模型中的假设条件时,实际的行为和结果将与预测的行为和结果非常接近。
3.1.2农村环境自主治理模式的博弈关系研究
农村环境治理系统中,环境的污染者不仅仅是区域系统外的污染者,更多的是区域内的村民,污染的实施者和污染的受害者体现在一个主体身上。环境自主治理的关键是如何协调众多的受害者的行动,尤其是当受害者无法确认或受害者无法沟通时,集体行动的困境将使受害者面对的是不利的“个体索赔―治污”博弈而不是有利的“集体索赔―治污”博弈。此外,农村环境自主治理模式中,集体执行索赔是博弈中的关键要素,集体索赔的概率决定了博弈的最终结果。此外,索赔效果的达成离不开法制环境的保障,需要通过各个限制条件的具体分析,丰富博弈模型,确定博弈过程中政府和村民、社区之间的关系。
3.2中国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的典型模式研究
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的研究结果要具有可实施性,要从自主治理的理论分析转向农村自主治理结构及运行模式的研究。需要对我国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的典型模式进行具体分析。
3.2.1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结构研究
自主治理结构是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的实施框架,将为实践提供直接的建议。环境自主治理模式的关键要素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管理方面:社区愿意采用此制度、社区对环境有管理权、社区有有效的方法和技术来确保环境质量、社区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并且能够有效地进行环境管理、政府可以经常为社区行政区提供监管信息、政府机构一直为社区提供支持。(2)经济方面:从自主治理制度中获得的收益可以改变社区行为,可以改善社会服务、自主治理制度的实施要增强社会整合度、环境自主治理制度要满足社区成员的期望收益。(3)治理组织方面:要有规范和社区成员积极参与的村民集会制度、做决策时要依靠村民、财务透明等[15]。
表1农村环境自主治理层次
Tab.1Ruralenvironmentself-governancelevels
3.2.2农村环境自主治理典型模式研究
农村环境自主治理典型模式的研究要以大量的实地调研资料作为支撑。借鉴当前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CBNRM)的分析框架,调研主要从农户收入和环境的可持续性2个方面来进行,这也是当前比较成熟具体的研究方法[23]。分析的主要指标包括:农户拥有的财富情况、环境水平、当地的收入、获得资源的途径、对环境和资源的控制情况、参与社区事务的能力、村民影响社区事务的能力、社区冲突、社区对环境管理的认识等。
表2农村环境自主治理典型模式调研
Tab.2Typicalmodelsurveyofruralenvironmental
selfgovernance
3.3完善我国农村环境自主治理制度的政策建议
第二,自主治理组织自身的结构优化和运行高效性问题。即通过农村环境情景分析、自主治理活动的层次定位、自主治理的流程设计等,构建高效的农村环境治理组织结构。包括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对违规者的监测和管理、对自然资源变化的监测等具体内容。
4总结
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理论以及治理模式的探索研究将是环境治理的崭新方向和视角。对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理论及其模式的探索有两个主要的层次:首先要从基本理论出发研究农村自主治理制度的前提条件。每种经济制度的制定以及效应的最大化都有特定的假设条件,对中国农村环境自主治理制度的实施的背景条件和总体局势给予判断和分析。第二,面向制度制定与实施层面,对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的典型模式的研究。借鉴已有的研究框架,选择关键的指标进行实地调研,具体分析我国农村典型的自主治理模式的关键要素、自主治理系统的构成及其特点,确定我国农业环境自主治理路径的基础和方向,并提出政策建议。对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理论和运行模式的探索将使环境治理系统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陶爱祥.基于循环经济的农村环境治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7023-17026.[TaoAixiang.StudyonCountrysideEnvironmentRectificationBasedonCircularEconomy[J].JournalofAnhuiAgriculturalSciences,2009,37(34):17023-17026.]
[2]张晖,胡浩.农业面源污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验证―基于江苏省时序数据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4):48-53,71.[ZhangHui,HuHao,Verificationof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ofAgriculturalNon-PointPollution:BasedontheTimeSeriesDataofJiangsuProvince[J].ChineseRuralEconomy,2009,(4):48-53,71.]
[3]刘建昌,张珞平,洪华生,等.基于面源污染控制的农业土地利用系统优化[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2):442-447.[LiuJianchang,ZhangLuoping,HongHuasheng,etal.AnInexactSystemProgrammingforAgriculturalLandUtilization:BasedonControlofNon-pointSourcePollutioninWuchuanCatchment[J].JournalofAgro-EnvironmentScience,2006,25(2):442-447.]
[4]何浩然,张林秀,李强,农民施肥行为及农业面源污染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6,(6):2-10.[HeHaorang,ZhangLinxiu,LiQiang.ResearchontheFertilizerBehaviorofFarmersandAgriculturalNon-PointPollution[J].JournalofAgrotechnicalEconomics,2006,(6):2-10.]
[6]左停,我国农村环境资源管理的非集中化实践―概念、背景与案例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2004,(3):5-8.[ZuoTing.ThePracticeofDecentralizationManagementofRuralEnvironmentandResource:Concept,Background,andCaseStudy[J].RuralEconomy,2004,(3):5-8.]
[7]ArnsteinA.ALadderofCitizenshipParticipation[J].JournaloftheAmericanInstituteofPlanners,1969,26:216-233.
[8]RichardsC,BlackstockKL,CarterCE.PracticalApproachestoParticipationSERGPolicyBriefNo.1[M].2nded.Aberdeen:TheMacauleyInstitute,2004:12-14.
[9]TippettJ,HandleyJF,RavetzJ.MeetingtheChallengesofSustainableDevelopment-AConceptualAppraisalofaNewMethodologyforParticipatoryEcologicalPlanning[J].ProgressinPlanning,2007,67:9-98.
[10]RoweG,FrewerL.PublicParticipationMethods:AFrameworkforEvaluationinScience[J].TechnologyandHumanValues,2000,25:3-29.
[11]樊根耀.生态环境治理的制度分析[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PanGenyao.TheInstitutionalAnalysisofEcologyEnvironmentControl[M].YangLing:NorthwestSciTechUniversityofAgricultureandForestryPress,2003.]
[12]姜爱林,钟京涛,张志辉.城市环境治理模式和体系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2):1-5.[JiangAilin,ZhongJingtao,ZhangZhihui.ATheoreticalStudyonHarnessPatternsofUrbanEnvironment[J].JournalofLuoyang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2009,24(2):1-5.]
[13]杨曼利.自主治理制度与西部生态环境治理[J],理论导刊,2006,(4):55-57.[YangManli.SelfgovernanceSystemandEastEcologyEnvironmentControl[J].JournalofSocialistTheoryGuide,2006,(4):55-57.]
[14]邓维杰.谁是自然资源保护的主体[N].中国青年报,2002-01-30.[DengWeijie.WhoaretheProtectionSubjectofNatrualResource[N].ChinaYouthDaily,2002-01-30.]
[15]左停,苟天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CBNRM)的国际进展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6):21-25.[ZuoTing,GouTianlai.SynthesisofInternationalStudiesonCommunityBasedNaturalResourcesManagement(CBNRM)[J].Journalof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2005,10(6):21-25.]
[17]陈丽华.论村民自治组织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中的法律地位[J].求索,2007,(12):70-72.[ChenLihua,AnalysisofLegalStatusforFarmersSelfgovernanceOrganizationinthePracticeofRuralEcologyEnvironmentProtection[J].Seeker,2007,(12):70-72.]
[18]康洪,彭振斌,康琼.农民参与是实现农村环境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5):579-583.[KangHong,PengZhenbin,KangQiong.Farmer’sParticipationisanImportantApproachtoRealizationEfficientManagementofRuralEnvironment[J].Researchof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2009,30(5):579-583.]
[19]董海荣,左停,李小云,等.社区自然资源管理与社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河北省易县南城司乡南台村实地调查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4,(7):34-35.[DongHairong,ZuoTing,LiXiaoyun,etal.ManagementofCommunityNaturalResourceandtheStableofCommunityAgriculturalEcologicalSystem:ACaseStudyofaVillageinHeBeiProvince[J].RuralEconomy,2004,(7):34-35.]
[20]李方才.对农村社区的定性分析和定位探讨[J].中国民政,2007,(10):19-20.[LiFangcai,QualitativeAnalysisandOrientationDiscussionofRuralCommunity[J].ChinaCivilAffairs,2007,(10):19-20.]
[21]尚宇红.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经济博弈分析[J].理论探索,2005,(6):93-95.[ShangYuhong.AGameAnalysisonEnvironmentalPollutionControl[J].TheoreticalExploration,2005,(6):93-95.]
[22]MargerumRD.ATypologyofCollaborationEffortsinEnvironmentalManagement[J].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08,41:487-500.
ResearchPathofSelfGovernanceModelofRuralEnvironment
LIYingming1SONGJianxin2HUANGBaorong1WANGHaiyan1
(1.InstituteofPolicyandManagement,ChineseAcademyofScience,Beijng100190,China;2.NationalScienceLibrar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190,China)
镉是当前主要环境污染物之一
镉在常温条件下为银白色或略带蓝色光泽的软质金属,1817年,德国哥廷根大学化学和医药学教授斯特罗迈尔从不纯的氧化锌中分离出褐色粉末样物质,将其与木炭共同加热,制得镉。自20世纪初以来,镉及其化合物广泛用于制造镍镉电池、颜料、合金,也可以用于电镀及塑料制品中的稳定剂。镉的产量及用途在不断增加,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向环境中释放的镉达30000吨左右,其中80%以上的镉会进入土壤中。
关于本次龙江镉污染的原因,有关部门已经初步锁定是由于企业长期堆放矿渣和污泥。这种污染方式预示着一旦处理不当,有可能成为长期的污染源。关于本次龙江镉污染的应急处理,首要目的在于保证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作为一个整体环境污染问题,恰如环保专家所言,约80%的镉污染会沉淀江底。镉是蓄积性毒物,其污染可通过食物链传递、富集和放大。以往的研究证实,由于镉进入土壤,我国许多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粮食、蔬菜镉污染现象。长期接触一定剂量的镉会导致肾脏损害
镉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人体毒性最强的重金属之一,是环境中常见的化学毒物。由于人类的不规范生产活动,镉已经广泛地分布并存于自然界中,容易造成环境及食品的污染。有研究称,我国部分地区存在以原始无序方式掠夺性开采矿产资源的现象,既浪费资源又使污染物排放量大,每年仅随工业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的镉就超过680吨。
应对环境镉污染应以预防为主
2005年广东北江的镉污染和2006年湖南湘江的镉污染,都给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因此,我国科技工作者针对水体镉污染进行了有效处理方法的研究,包括化学沉淀、离子交换、吸附、絮凝等应急处理措施。
镉在水中通常以Cd2+形式存在,在高浓度镉污染情况下活性炭吸附清除效果有限,单纯提高混凝剂投放剂量并不能相应提高对镉的去除效果。有关研究证实,镉离子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形成难溶的氢氧化镉沉淀物,因此可用碱性沉淀法加以去除,降低水中镉含量。
我国科技工作者曾报道,在模拟遭受突发性镉污染的水体,观察化学沉淀技术对镉污染水的应急处理。结果表明,当分别采用三氯化铁和聚合氯化铝为混凝剂时,分别将滤后水pH值控制在8.69和8.58以上时,可有效去除超标50倍的镉污染物,且对镉的去除率随着pH值的提高而提高。根据有关部门报道,本次龙江镉污染超过国家有关卫生标准1~5倍,因此,当地环保部门关于保障饮用水符合国家相应卫生标准的承诺存在客观的技术依据。
[关键词]台州农村;经济增长;环境污染;双向影响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210
1导论
2对台州农村地区的调查
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随着经济增长,环境污染会越来越严重,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环境污染程度又会逐渐减轻。近几年来,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农村的环境被严重破坏了。几乎每个农村都会遭遇环境污染的情况,只是环境污染程度大小不同。在调查的农村地区,环境污染主要有这几方面(见表2)。
一是农业生产污染,主要是指在农作物生产中所产生的污染物。调查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污染多集中在秸秆、地膜、化肥包装袋和农药瓶等废弃物上。近10年来,农村地区农田秸秆就地焚烧问题依然存在,但情况相对减轻,而95%以上地区的地膜、化肥农药用量均有所增加,对地膜、化肥包装袋及农药瓶等废弃物随意丢弃处置或焚烧占了35%以上(见表3)。
集处理焚烧和
填埋10%5%82%3%
二是乡镇企业排放污水废气造成的污染。台州是民营经济发源地,因此在台州农村地区存在相当多的乡镇企业。调查发现,这些农村乡镇企业大多数没有设置环境保护设施和专门的废弃物处理设施,企业生产造成的“三废”产品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其中超过90%的村子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较为严重,对农村居民的生活产生了影响。
三是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污染。农村生活垃圾主要有四大类:剩饭菜,菜根菜叶等厨余垃圾,塑料、废纸、碎玻璃、金属等可回收垃圾,废电池、废灯管、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和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等其他垃圾。调查表明厨余垃圾在农村生活垃圾中占比重最大,高达78%,其次是卫生间废纸等其他垃圾,占农村生活垃圾总量的15%,最后是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在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上,91%的是村统一收集后处理,5%的选择自己回收再利用,3%的是焚烧和填埋,其余的则是随意处理(见表3)。
3对策建议
31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农村环境意识
调查发现,农村居民对于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意愿不高,只有少数居民表示愿意出钱或出力来处理村里的生活污染问题,大多数居民则希望由政府部门来帮助改善环境问题。而有些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薄弱,更多的是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环境的保护。因此农村环境问题严峻关键还是环境意识没有深入人心,开展宣传教育目的是启发人们觉悟,提高认识,规范人们行为,只有加强环保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环保违法典型案例的宣传教育,才能逐步增强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树立自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紧迫感。
32建立生态产业体系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应用生态工程的方法。突出了整体预防、生态效率、环境战略、全生命周期等重要概念,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的一种高效的产业体系。生态产业是包含工业、农业、居民区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状况的一个有机系统。建立这样的生态产业体系,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农村环境质量的改善作用也会明显。
33政府加强对农村经济与环境的综合管理
[1]包群,彭水军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J].世界经济,2006(11):48-58
[关键词]农村环境责任保险;信息不对称;博弈模型
一、引言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目前,由于农村缺乏有效的救济体系,加之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农村地区发生污染事件危及农民权益时,不能妥善解决,权益无法保障。鉴于此,为农村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救济体系引入保险机制,即在农村地区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能够及时救济受到损害的农民,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资金支持,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环境责任保险,也称之为“绿色保险”,企业因污染行为使第三人遭受损失而需承担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即在农村区域实行的环境责任保险。农村区域不仅包括广大农村地区,也包括城乡结合部和小城镇。农村区域的乡镇企业、由城镇转移来的工业企业对农村地区造成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极大损害了农村环境和农民权益,所以研究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有效解决农村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救济问题,本文将从经济学视角研究农村地区如何建立和完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为环境责任保险发展提供经济理论支撑。
二、文献回顾
三、信息不对称在农村环境责任保险的表现
1.逆向选择
2.道德风险
3.典型案例分析
虽然农村环境责任保险研究缺乏系统性,但实际上环境责任保险试点过程中就出现了有关农村环境责任保险的典型案例。2014年7月5日,贵州省某公司生产原料泄漏扩散,导致厂区附近农民庄稼和鱼塘受损,当地环保部门和人保财险贵阳分公司经现场抽样调查及后续送检分析,判定本次事故为污染责任事件。保险公司依据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根据保险责任和实际损失情况,赔付28万元。此次环境事故,是贵州实施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以来的首例报案。通过这次事件,当地环保部门和企业对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有了新的认识。首先,企业加入污染责任保险后,认定责任事故后,保险公司将成为投保企业的坚强后盾,减少企业经济损失;其次,发生污染事故纠纷时,保险公司作为中间第三方协调农民和企业关系,解决方案可安定民心,减少后期纷争。在博弈模型中已分析出企业最佳策略是投保,在贵州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人保财险公司承保,使得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事故顺利解决。目前贵州大力推荐环境污染责任保险,2014年全省投保该险种的企业超过70家,贵州保险业为环境污染事故损害承担风险保障超过2亿元。
四、对策建议
〔1〕Zhao,X.B.DevelopinganAppropriateContami-natedLandRegimeinChina[M].BerlinHeidelberg:Springer-Verlag,2013.
〔2〕Feng,Y,Lu,Y.L,He,G.Z.EnvironmentalPollutionLiabilityInsuranceinChina:InNeedofStrongGov-ernmentBacking[J].AMBIO,2014,(43).
〔3〕黄季火昆,刘莹.农村环境污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村经济,2010,(11).
〔4〕杨兰阁,刘汉利.农村污染事故的经济补偿问题研究[J].管理学报,2010,(11).
〔5〕孙武军,顾久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国际借鉴[J].经济纵横,2015,(06).
〔7〕陈冬梅,夏座蓉.环境污染风险管理模式比较及环境责任保险的功能定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关键词:应急监测:影响因素
引言
影响应急监测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基础数据库的完备程度、应急监测预案的可靠性和合理性、人员技术水平、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的有效性、量值溯源的不间断性、质量管理的有效性等。其中人员对技术规范等监测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计算机技术和仪器维护操作水平决定了布点、采样、分析、数据处理和结果表述的质量,是应急监测质量的根本保证;仪器设备维护保养、量值溯源和期间核查、方法确认等是保证应急监测质量的基础。把应急监测质量管理纳入现行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从人员、仪器设备、方法比对、量值溯源、期间核查、基础数据库维护与升级等方面进行控制,及时发现、纠正监测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使应急监测过程能连续地保持在准确度受控范围内,才能保证应急监测的速度和质量,充分发挥应急监测在突发环境事件中的技术支持和预警作用。
一、应急监测基础数据库
环境突发事件具有突然性、不可预见性、危害的严重性、形式和种类的多样性、处理处置和恢复的艰巨性等特点,为保证应急监测的时效性,建立并不断更新基础信息库,在事前标记好可能会发生污染事故或存在有安全隐患的重点事故源的各类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基础数据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辖区内的危险源动态档案数据库,包括从事有毒有害物质生产、加工、储运、处理的单位名录,这些单位存在的危险源种类、规模、位置等基本情况;企业概况、存储物质情况,总图布置,周围敏感点人口分布等信息。如有可能还可以建立辖区内的危险源地理信息系统,便于突发事件发生后评估对周围的影响。
2.应急监测技术咨询数据库,包含常见化学品和污染物的标识、理化性质、毒性、化学性质、防护措施、应急消解措施等;有关应急监测仪器的操作步骤和使用信息;各类应急监测仪器和后勤器材的维护和管理信息;应急监测分析方法信息;应急处置(泄漏处理、消防措施、现场急救等)措施。
3.环境应急专家库,应由在化学、应用化学、精细化工、地球化学、生物科学、大气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安全工程、制药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给排水工程、应急管理等专业领域的专家及有关人员组成。专家库建立后,专家们将通过指导应急处置工作和参与环境应急日常业务咨询工作,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建议、专业咨询、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5.建立典型污染事故案例数据库,通过对以往发生的典型污染事故案例分析和评估,为今后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提供借鉴资料。
二、环境应急监测预案
三、人员培训
四、仪器设备维护和保养
应急监测仪器多而杂,包括现场采集,测试分析水、气、土壤、生物等样品的专用仪器及一些特殊设备。做好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维护保养,使仪器设备始终处于完好状态,是应急监测数据质量保证的重要一步。仪器维护保养应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日常维护,如试剂和耗材的更新、仪器定期开机、便携式仪器的充电、定期更换干电池、更换干燥剂等;二是做好关键部位保养,如定期检查、维护现场仪器探头,定期检查和清洗气体分析仪管路。为保证仪器设备维护保养到位,质量管理部门应把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维护保养作为例行质量检查的重点,在例行检查中检查快速检测管、试纸及其他耗材是否在使用期内,检查设备保养维护记录,抽查部分仪器设备的状态,通过监督检查,确保在用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完好率100%。
五、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的选择
一般通用的是首先根据事故的性质(爆炸、泄漏、火灾、非正常排放、非法丢弃等)、现场调查情况(危险源资料、现场人员提供的背景资料,污染物的气味、颜色、人员与动植物的中毒反应等)初步确定应监测的污染物。其次,可利用检测试纸、快速检测管、便携式检测仪等分析手段,确定应监测的污染物。这几种方法可同时并用,结合平时工作积累的经验,经过对获得信息的系统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为迅速查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程度和范围以及污染发展趋势,在已有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场快速监测方法和实验室现有的分析方法进行鉴别、确认。现场首先可采用如下的快速监测方法:
1.检测试纸、快速检测管和便携式监测仪器等的监测方法。
2.现有的空气自动监测站、水质自动监测站和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等在用的监测方法。
3.现行实验室分析方法。
实验室应优先采用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或行业标准。当上述分析方法不能满足要求时,可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和仪器设备条件,选用其他适宜的方法如ISO、美国EPA、日本JIS等国外的分析方法。
六、量值溯源和期间核查
量值溯源对于保证测量或检验的准确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的量值定期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上,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准确和统一。量值溯源对于保证测量或检验的准确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的量值定期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上,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准确和统一。对于测量原理与实验室仪器相似的便携式气相色谱仪和便携式分光光度计,可用委托检定的方式完成量值溯源。对于目前国家尚未建立检验规程的应急监测仪器,个别仪器可以通过自校准的方式来实现量值溯源。校准是对照计量标准,评定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确保量值准确的一组操作,必须具备高出一个等级的标准计量器具,且使用处于有效期内的有证标准物质或样品。
期间核查的目的是在两次正式校准或检定的间隔期间,防止使用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设备,保证仪器设备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期间核点之一就是对使用频繁或经常携带到现场监测及在恶劣环境下使用的仪器设备的功能稳定性检验,应急监测仪器就属于此类。依据本站仪器设备期间核查程序,确定应急监测仪器核查清单。期间核查一般采用合理、简便、可靠的试验方法证明仪器是否持续稳定可靠,方法有使用有证标准物质、与实验室同类仪器比对和使用标准参考设备,采用高一精度等级的计量标准作为核查标准。常用应急监测仪器期间核查方法见表2。对期间核查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确定仪器状况。合理的期间核查能及时预防和发现不合格的仪器,保证检测结果持续的准确、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