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火灾危险性分析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层建筑火灾危险性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K-均值聚类;建筑物;FR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2.087

0引言

当前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新时代的主题,随着现代建筑中人员和财产的高度密集,一旦发生火灾,火势必将失去控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为了尽可能的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如何对建筑物的火灾危险性分级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问题。

1建筑物火灾危险性评判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基于火灾安全科学及工程提出了许多理论预测方法,常用的评价建筑物火灾危险性的方法大致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本文通过对36所建筑物进行评判,计算出火灾危险度FR,再利用K-均值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分级。

2K-均值聚类分析法

2.1K-均值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

K-均值聚类法的基本思想是:以K为参数,将n个对象分割成K个簇,然后用某种原则进行修改,直到每个聚类中所有值与该聚类中心距离的总和最小,每个聚类的聚类中心就是每个聚类的均值。

2.2K-均值聚类分析计算

3用K-均值聚类分析法对建筑物火灾危险性分级

3.1建筑物火灾危险性分级评判依据

本文用建筑火灾危险度(FR)来综合评价建筑物的火灾危险性:

FR=(QnC+Qi)BLHDWR

3.2K-均值聚类分析模型的建立与样本分析

4结论

基于K-均值聚类分析法,将这36所建筑物分为4类,第一类是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建筑物,称为Ⅱ级建筑物;第二类是火灾危险性最小的建筑物,称为Ⅳ级建筑物;第三类是火灾危险性较小的建筑物,称为Ⅲ级建筑物;第四类是火灾危险性最大的建筑物,称为Ⅰ级建筑物。

参考文献

[1]吴立荣.建筑火灾危险性评价研究[D].济南:山东科技大学,2006.

关键词:高层建筑;消防安全;防火;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98.1文献标识码:A

1高层建筑火灾危险性分析

1.1安全疏散困难

1.2可燃物较多

图书馆、高级旅馆、档案楼、办公楼、科研楼等高层建筑,一旦起火,发烟量大,燃烧猛烈,一般室内装修家具等可燃物较多,火灾容易蔓延。据测定,在火灾初起阶段,高层建筑因空气对流在水平方向造成的烟气扩散速度为0.3m/s。楼梯间、管道井、电梯间、风道、排风道、电缆井等竖向井道部位,一旦发生火灾就好像一座座高耸的烟囱,如果防火分隔或防火处理不好,成为火势迅速蔓延的途径。如一座高100m的高层建筑,烟气能在半分钟内达到顶层。在无阻挡的情况下,在燃烧猛烈阶段,烟气沿楼梯间或竖向管井扩散速度为3~4m/s。高温状态下,热对流而造成的水平方向烟气扩散速度为0.5~0.8m/s,火势的蔓延扩大速度也相应增加。风速增大,据测定:距地面高度10m处风速为5m/s,建筑物越高,风速越大,30m处风速为8.7m/s,60m处风速为12.3m/s,90m处风速为15m/s。日本在做过燃烧试验,在几分钟内就能把每层3500m2的二十三层大楼都充满烟气。

1.3扑救难度较大

2高层建筑防火对策

2.1消防设计把关

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考虑防火安全,必须结合建筑的各种功能要求,做好防火设计。设计人员进行防火设计,应严格按照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在进行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时,合理划分防火分区,总体布局要保证畅通安全,安全疏散路线要简明直接。设计单位的各级负责人,不得上报审批或交付使用,应对工程的防火设计负责,凡不符合设计防火规范的工程设计,尽量做到建筑物隔断、内部装修、家具、陈设的不燃化或难燃化,以减少火灾的发生和降低蔓延速度,控制可燃物的存放数量。采用先进可靠的自动报警系统,以保证火灾时结构的耐火支持能力和分区的隔火能力,并正确地处理安装位置及联动控制功能。构造设计要使建筑物的基本构件应具有足够的耐火极限,保证足够的消防用水量和最不利点的灭火设备所需要的水压,做好建筑物室消防给水系统的设计。

2.2施工阶段监督检查

凡承揽工程的施工单位,对建筑工程的技术措施、防火构造和消防措施等,必须严格按照经消防设计审核,不得擅自更改。合格的设计图纸进行施工,施工中,需要变更设计时,以及暗敷的消防电源线路等,如因材料、设备等不满足设计要求,施工单位应与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公安消防监督机关共同协商,采取相应的变更措施。对防火结构的设置于吊顶,保护层,或管井内防火分隔物,必须认真做好施工和监督检查记录。

2.3加强消防设施维护

高层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包括结构安全、设备更新等,其设备一般都有定期的维修检查制度。对于消防设施,防止需要其发挥作用时失灵,更应定期检查维修,平时不用易暴露问题,因为消防设施都在发生火灾时发挥作用,将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特别是现代化的消防设施,如火灾自动报警和防排烟设备、灭火系统、防火门、消防泵、防火卷帘和消火栓、消防控制室和仪表设备等,设专人定期测试检查,凡失灵损坏的要及时更换,维修、确保完整好用,都应该有严格的检查制度,并建立档案记录每次检查情况。

结论

[1]张鹏,朱昌明.高层建筑危急情况下的电梯疏散系统[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

关键词:城市;消防;风险;评估;分析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进入一个新的重要发展机遇期,作为海南省的省会城市,海口市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建设期。随着城市发展的进一步深化,海口市城市人口密度将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密集,道路交通和能源设施布局也越来越复杂,加上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海口市将积聚越来越多的危险源,甚至是重大危险源,根据对2000年至2009年的海口市火灾统计[1],海口市的火灾呈现出多发性、破坏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和趋向。进行城市消防风险评估对科学有效地进行城市消防规划、部署和制定消防法规,对于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保证和促进作用。

一、城市消防风险评估

(一)消防风险定义

本文引用了2004年联合国环境减灾署关于风险的定义[2],将城市消防风险定义为火灾与城市脆弱性之间相互作用而导致公民人身、财产、公共安全等受到侵害以及经济活动中断、环境破坏等有害结果或预料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以城市为基本评价单元的城市消防综合风险评估涵盖火灾危险性、脆弱性以及防控火灾能力的三个内容。

(二)城市消防风险分析

1、城市火灾危险性分析

据我国历史上发生的火灾统计,可以看出,诱发城市火灾的各类因素,诸如城市用电、燃气管网、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单位等的诱发性越强,则城市火灾危险性越大,火灾风险水平越高。

2、城市脆弱性分析

3、城市防控火灾能力分析

一般而言,消防经费投入得越多,火灾防控措施越得当,城市防控火灾能力越强,消防风险水平越低。本文认为城市防控火灾能力应从消防站建设、消防供水、消防通讯、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消防力量、医疗救护、消防经费投入、消防教育培训以及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等方面加以衡量。

关键词: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现状;防火对策

高层建筑虽然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建设带来生机,但是也增加了城市消防安全的困难和负担。由于高层建筑的建筑容积率增大,容纳人数多,纵向交通容量有限,且外部开放空间面积较少,因此,在发生地震,火灾等突发灾害时,避难和消防难度较大,特别是高层建筑中各种原因引起的火灾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所以现在高层建筑的火灾问题及其防治措施越来越受人们瞩目。

一、高层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分析

1、发生火灾概率较大

高层建筑内部功能一般较为复杂,用电设备繁多,存在多种着火源和大量可燃物,如管理不善,很容易发生火灾。特别是一些建筑面积较大、层数较多的高层公共建筑,情况就更为复杂,存在大量的火险隐患,一旦发生火灾,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2、火灾蔓延途径多,烟雾火势扩散快

3、火灾疏散困难,容易造成重大伤亡事故

4、火灾荷载大,消防装备条件有限,火灾扑救难度大

二、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现状

1、消防设计先天不足

高层建筑中不乏始建年代比较久远的建筑,因而要按现行规范改造起来比较困难,有的根本无法达到现行规范要求。有些建筑,因设计人员对消防技术规范了解不深、业务不扎实、知识更新不及时,设置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火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不符合现行规范要求,使高层建筑在图纸上就已存在消防安全隐患。

2、消防设施设置不完善

一些高层建筑中设置的火灾自报警系统、火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防排烟系统,由于缺乏有效的维修保养,故障频发,丢失损坏现象严重,已形同虚设,无法使用。很多老式高层建筑通常设置敞开楼梯间或一幢建筑只有一个楼梯,仅有少部分设置成封闭楼梯间,但没有按规范设置防火门,极少设置防烟楼梯间。

3、建筑物防火分区不规范、耐火等级低

有些高层商用建筑任意划分防火分区或者不设防火分区,导致起火后不能将火灾控制在局部区域内,不能有效阻止火灾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蔓延;建筑外墙和内部装修大量采用可燃物,无形中使建筑的火灾荷载增大,增加了火灾扑救的难度;有些不法建筑商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采购一些未经质监部门认证的不合格消防消控设备,特别是消火栓、消防水带、防火门、防火卷帘、自动消防烟温感探头等设施,以次充好,使建筑物消防工作质量难以保证,给火灾预防和扑救带来重大隐患。

4、高层建筑消防管理问题亟待解决

高层建筑内各种消防设施种类多,功能繁杂,需要严格和规范的训练才能掌握,而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一般是委托物业公司负责管理。物业公司人员流动较大,人员文化水平低,责任心较弱,消防知识不足,技能训练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若想使高层建筑的消防设施设备能够完好运行和及时报警、及时处理相当困难。

三、高层建筑消防防火对策

1、做好消防设计工作

(1)合理布置高层建筑总体布局和防火分区

防火分区是延缓火势蔓延的重要措施,包括水平和竖向两种。水平防火分区是应用防火墙、防火门及防火卷帘等将各楼层在水平方向分隔为两个或几个防火分区,根据《高规》要求,每一分区内要相应装设使防火门能自动关闭的装置,并且在建筑施工时,要做到防火卷帘安装时,卷筒与梁、卷筒与墙壁之间不能留有缝隙,能充分发挥其防火、阻烟作用。竖向防火分区主要指对建筑内部的垃圾井、风道(排烟、正压送风)、水井(水管井)、电井(强、弱电)及楼、电梯间实行防火阻隔(水井、电井要求封堵),最大限度地降低火势蔓延速度,控制火灾面积。

(2)确保建筑耐火能力

(3)加强自然排烟设计及安全疏散设施设置

(4)加强硬件设施管理,增强人员消防意识

规范的防火设计、完善的消防设施,是高层建筑防火的前期条件,但要预防火灾发生,将火患降到最低,关键还在于后期的管理以及人们的防患意识。“防患于未燃”最为关键。在高层建筑长期使用过程中,内部的管理者应该做到:(1)定期检测,消除隐患。任何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消防设施、设备也是一样,因此,坚持由专门机构进行定期检测,才能发现存在的隐患问题,及时整改,保证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转。

2、更新改造,不断完善

装修、改建使高层建筑内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相应的消防设施、设备也要随着保护对象的变化而进行完善和补充。(3)正确操作、做好维护。设施、设备是由人来操作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规定,消防控制室的操作人员一要固定,二要经过消防专业培训,并取得合格证后才能上岗;上岗人员要正确熟练地掌握消防设施设备的性能、使用方法、一般故障的排除等专业技能,并坚持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及时发现、排除影响设施设备运行的不安全因素。此外,还要通过宣传教育等方法,增强人们的消防安全意识。高素质的人员是高层建筑防火安全的软件保证,增强人们的防患意识与责任感,对于消防安全十分重要。除了要树立牢固的消防安全意识,还应该增强人员自防自救能力,加大逃生知识普及力度,从而减少火灾发生时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减少,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高层建筑的迅猛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防火安全工作也越来越重要,不仅要在设计之初消除火灾隐患,而且要在思想上提高预防火灾的意识,遏制和杜绝群死群伤等重特大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不要让血的悲剧一次次重演。

参考文献:

[1]田映龙.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现状及防火对策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0)

【关键词】医用供氧装置建筑防火设计探讨

【Abstract】Basedontheincreasingapplicationinmedicalinstitutionsinthenewmolecularsieveoxygenadsorptionprocessprinciples,fireriskanalysis,combinedwithThecurrentspecification,thispaperdescribedtheconstructionofmedicaloxygenequipmentinthefireserviceshouldensurethatfiresafetydesignoftechnicalrequirements.

引言

一.医用供氧方式简介

医用供氧按其发展进程经过了氧气瓶直接进入病房或手术室的初级供氧方式,

到瓶装(或液氧)集中规模供氧,到现代的采用变压吸附技术制氧并直接连续供氧的发展过程。集中供氧基本可分为如下三种方式:

1、由高压氧气瓶组经氧气汇流排减压集中供氧(瓶装氧气由专业生产厂生产,经运输到医院供氧房);

2、由液氧储槽经液氧汽化器气化、减压、稳压后集中供氧(液氧由专业厂生产,经专业运输工具运到医院供氧房);

3、由变压吸附制氧设备生产医用氧气,直接连续供氧;

早期的集中供氧基本上都采用第一种方式。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大型制氧机的增多和专业气体供应站的兴建,液氧气化供氧逐渐成为氧源丰富地区医疗机构重要的供氧方式;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变压吸附技术的成熟,这种医疗机构自己拥有制氧设备的供氧方式马上得到医院的青睐。前两种供氧方式的氧源主要是利用低温空气分离方法由专业厂房生产(与医院非为一体),供医疗使用。变压吸附制氧则是利用吸附剂对同一压力混合气体中不同气体成分的吸附量、吸附速度、吸附力等方面的差异和吸附剂对不同气体组成的吸附容量随压力而变化的特性,将空气中的氧、氮分离,提取其中的氧气,供给医疗使用。工艺简单,设备先进,体积小,供给方便,经济性较高(单位体积成本为瓶装供氧的1/4,为液氧集中供氧的1/2)。

二.医用制氧装置及建筑的火灾危险性

氧气是助燃气体,主要表现是其强氧化性,与氧化剂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会使接触到的可燃物(特别是油脂等碳氢化合物)自燃,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引起金属的燃烧,因此其生产和储存的火灾危险性类别为乙类。可见,其危险性主要体现在高压压缩气体且具有强氧化性。传统的低温制氧法生产流程复杂,设备繁多,且在低温、高压的状态下进行,会放出大量的热,如冷却不良即会形成着火源。也可能在生产过程中操作不当也易因产生的火花或火源遇到氧气加速燃烧导致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另外,医疗机构储存的氧气钢瓶,液氧储罐均为较高压力的压力容器,一旦泄露也极易导致爆炸,特别是高压氧气流遇到油脂、有机物等,在运输储存使用诸多环节上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安全保障条件要求较高。

新型的变压吸附制氧是在常温低压(氧气缓冲罐压力0.4―0.45MPA)下运行,工作原理是:采用5A沸石分子筛为吸附剂。5A沸石分子筛的晶体是笼型结构,有非常发达的晶穴。在晶穴中具有非常强的阳离子和氧负离子,构成了极性极强的极性分子筛,而氧和氮是非极性分子。当氧氮通过5A极性分子筛时,在极性分子的作用下,氧氮产生了诱导偶极,和沸石分子筛的极性偶极作用产生一种诱导力,容易极化的氮产生的诱导力远远大于氧产生的诱导力,因此5A分子筛对氮的吸附容量大于对氧的吸附容量,使氮被5A沸石分子筛先吸附而富集于分子筛的固相中,氧富集于非固相中这就是氧的产品气。5A沸石分子筛还具有加压时对氮的吸附容量增加,减压时吸附容量减少的特性。因此又采用对沸石分子筛加压时吸附氮,减压时氮从分子筛中解吸出来的方法来变压吸附制氧。上述工艺的改进大大地降低了供氧的火灾危险性。但是因为氧气是助燃气体,生产、储存中将其确定为乙类火灾危险性,且有一定的压力,如操作管理不善,会导致火灾、爆炸的发生。场所的设置如不很好地防止火灾的蔓延及减少火灾、爆炸造成的危害,也会不同程度地危及医院及医务人员和就医者的安全。

目前我国现行的消防技术规范对医用变压吸附制氧装置建筑标准尚未做具体规定,原GB20030―91《氧气站设计规范》也只是适用于工业用低温空气分离制氧氧气站的设计,液氧气化站房的设计和汇流排间的设计。对现有民用医疗建筑附设的变压吸附制氧装置建筑无具体规定;现行GB50045―95(2005年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第4.2.6条也只是对液氧储罐间进行了简单规定。即“总容量不超过300M3时,储罐间可一面贴临所属高层建筑外墙建造,但应采用防火墙隔开,并应设直通室外的出口”;JGJ49―88《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第4.0.7条规定,“供氧房宜布置在主体建筑的墙外,并应远离电源、火源和易燃、易爆源”。此条规定没有明确具体的设置要求。尤其对变压吸附供氧这种新型医用供氧装置的消防安全保障状态形成了无章可循。据不完全统计仅BZY高效系列医用制氧装置近三年在北京等全国各医疗机构就销售安装71处125台套。为做到用氧的可靠、安全、经济、便捷,消防安全保障标准有待于尽快实施。

四.医用制氧装置建筑防火设计探讨

1、供氧设备间易单独修建,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如贴邻其它建筑修建,应采用防火墙进行分隔,且屋顶构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不燃烧体,其与贴邻建筑相通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贴邻建筑相邻房间不应设置经常有人房间及储存油脂、有机物和大量可燃物的房间;且氧气缓冲储罐总容积不应大于200M3(标准状况下);

3、供氧设备间应设置排风系统,按每小时3次换气量设计,排风口与送风口间距不应小于5米;

4、储罐、制氧设备与输氧管道之间应设紧急切断装置,并与消防报警控制系统联动,在供氧区域内发生火灾时停止供氧;

5、供氧装置的供电负荷按相应医疗机构供电负荷确定,电气控制装置和照明配电线路等按现行的国家标准《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的规定,应为22区火灾危险区;设置防雷防静电接地装置;

6、供氧设备间内装修应全部采用A级装修材料;

结语

总之,目前使用分子筛变压吸附制氧,工艺技术上已经成熟且操作简单、维护方便,如果在建筑设置上采用文中上述各项消防措施,且在日常应用中严格管理,使用中严格操作规程,应能保证消防安全。

参考文献:

GB20030―91《氧气站设计规范》

GB50045―95(2005年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关键词:建筑外立面造型与构造;天井;中庭;竖井;防火设计及措施

Abstract:Basedontheshapeandconstructionofthebuildingfacadeandtheinternalcourtyardandatriumbuildingsofarchitecturalfeatures,in-depthanalysisofthefirerisk,combinedwiththeactualProjectconstruction,raisedrelativelywellonverticalbuildingfireDesignandpreventverticalfirespreadtechnicalmeasures.

KeyWords:Shapeandstructureofthefacade;courtyard;atrium;shaft;firesafetydesignandmeasures

建筑物发生火灾时,其蔓延扩大方式通常分为横向蔓延和竖向蔓延;横向蔓延可以通过控制防火分区面积和采用防火墙及防火门进行有效的防火分隔来降低危害程度;竖向蔓延的途径较多,也较难设防,一旦火势蔓延开则极易形成立体火灾,从而不利于开展有效,快捷的疏散和营救,给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本篇重点就是探讨建筑竖向的防火设计和防止火灾竖向蔓延的有效措施,以便大家在今后的设计中能有所启发。

一、建筑火灾竖向蔓延的途径

建筑物发生火灾时,其竖向蔓延基本上都是沿建筑外墙及外墙上的门窗洞口,建筑幕墙,中庭、天井和各类管道井等部位上下扩大的,其中尤为中庭和天井的火灾最不易控制,造成的危害也最大。

二、建筑竖向防火分区的概念及划分

2.1竖向防火分区的概念:

为把火灾控制在一定的楼层范围内,沿建筑物高度方向划分的防火分区称为竖向防火分区。

2.2竖向防火分区的主要防火分隔物:

具有一定耐火能力的钢筋混凝土楼板,其中一级耐火等级建筑楼板的耐火时限不小于1.5小时,二级耐火等级建筑楼板的耐火极限不小于1.0小时。

三、防止建筑外墙构造材料引发火灾或助燃材料引发立体火灾

四、防止火灾沿外墙门窗洞口竖向蔓延的措施

4.1下层窗口上沿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0米的防火挑檐或在上下层窗口之间设置外挑阳台;

4.2减小上下层窗口的面积;

4.3尽量不设计落地窗,如设计落地窗应加大其下层窗口的上沿高度,使上下层窗间墙的高度不小于0.8米;

4.4尽量不设计玻璃幕墙,如设计玻璃幕墙应采取必要的防火分隔措施;

五、防止火灾由玻璃幕墙竖向蔓延的措施

5.1窗间墙、窗槛墙的填充材料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当其外墙面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小时的不燃烧材料时,其墙内填充材料可采用难燃烧材料;

5.2无窗间墙和窗槛墙的玻璃幕墙,应在每层楼板外沿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小时,高度不低于0.8米的不燃烧实体裙墙;

5.3玻璃幕墙与每层楼板和隔墙处的缝隙,均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严密填实。

六、中庭、天井的防火设计

由于天井和中庭而引发的火灾逐年上升。诸如2000年日本“千日”百货大楼和2004年巴拉圭亚松森“伊瓜博拉尼奥斯”超市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火灾是层出不穷。在我们分析这些伤亡惨重的火灾案例,总结经验教训时,我们不难发现天井及中庭这种新颖的建筑形式在火灾中起的负面效应,它的出现虽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建筑形式,但同时也带来了特殊的火灾危险性。为此,针对这种以建筑内部空间为核心综合多种功能的空间结构形式一一天井及中庭,我们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保证其安全。

6.1中庭、天井的概念及特点:

天井――围合建筑中被建筑包围的露天庭院;亦或定义为短边长度不小于6m(或半径不小于6m),横截面积不小于100m2,且其共享层数不少于三层的室内庭院。

中庭――天井上加上屋盖后形成的闭合空间即构成中庭,中庭是建筑中贯通上下层的共享空间,亦可称为“四季厅”。中庭与天井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庭的上部带有顶盖,形成了一个室内相对封闭的庭院。

中庭的特点:属建筑内部贯通多个楼层的空间,多数以屋顶或外墙的一部分采用钢结构和玻璃幕,将阳光引入并充满建筑内部空间,其用途不可特定。

6.2天井及中庭的火灾危险性:

火灾发生后将会在中庭空间内不受限制的急剧蔓延扩大,烟尘迅速扩散至中庭贯通的整个空间,造成人心恐惧,疏散危险;另由于中庭空间较高,火灾探测和自动灭火较为迟缓,极易形成立体燃烧,一旦屋顶塌陷后,就会形成天井的烟囱效应,难以准确确定起火点,屋顶倒塌或散落的玻璃会造成二次伤害,给灭火救援带来严重困难。天井及中庭的建筑形式能使建筑的内部空间达到最大范围连接性,并形成整体的内部空间视觉效果以及大面积自然采光,其庄重美观、内部采光性能好、环境舒适,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潜在着较大的火灾危险性,主要表现在:

6.2.1功能复杂,可燃物大量存在

天井和中庭大部分都设置于宾馆和商贸楼等公共场所,为了满足诸多功能的需求,建筑标准高,内部装修豪华,在装潢过程中,为追求效果,大量使用木质,化纤及高分子合成等易燃、可燃材料,这样大大增加了建筑物内的火灾荷载,发生火灾时极易形成气体火灾且难以控制。

6.2.2人员众多,物资集中,易造成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

天井和中庭由于环境舒适、装潢美观、交通方便,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天井和中庭部位人员相对密集,如发生火灾,由于场所较大且人员拥挤,极易引起混乱,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同时天井及中庭相对开放,如防火分区不合理,发生火灾时极易蔓延扩大,从而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

6.2.3流动人员众多,交通复杂,疏散难度大

具有天井及中庭的建筑一般都采用电梯、自动扶梯为主要的垂直交通工具。火灾时因断电致使电梯和自动扶梯不能使用,人员只能依赖楼梯进行紧急疏散。然而,这类建筑一般供人员使用的步行楼梯设计时位置安排的比较隐蔽,每天进出的大量非固定人员对楼内结构不熟悉。火灾时,大量人员同时疏散,极易出现拥挤、混乱,造成疏散通道堵塞,加上火场内烟气浓度大,有害气体成分多,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悲惨局面。

6.2.4易形成“烟囱效应”,加快烟火蔓延速度

天井及中庭空间形似烟囱,当大楼发生火灾,室内火场温度升时,往往形成“烟囱效应”,风助火势,火借风威,烟气顺着中庭快速向垂直和水平方向扩散,造成竖向、横向延烧。

6.2.5建筑综合性强,功能复杂、多变,防火设计困难

近年来,建筑功能均向着多元化、综合性的方向发展,即融餐饮、娱乐、办公、住宿与购物于一体,场所众多,功能复杂,防火设计涉及多类场所,涵盖各个方面。加之此类建筑在规划阶段往往为敞开式大空间设计,各楼层和各部分的使用功能是建设方按建成后的出售或租赁情况再作功能进行划分,使用的灵活性相对较大,这样给防火设计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建筑防火设计人员在设计之初不能控制后期的使用性质,不能充分考虑各类场所的防火设计,给整个建筑在后期使用时带来了潜在的火灾危险性。

6.3关于天井及中庭的防火分区问题

关于天井的防火措施在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考虑到天井及中庭上下连通各层,其防火分区应着重考虑竖向分隔。因此,当建筑采用天井时其防火分隔措施可以采用以下两种:一是参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对中庭防火分区的要求,在天井周围设置耐火极限大于3小时的防火卷帘进行防火分隔,对于人员较多,设置防火卷帘会影响人员疏散的回廊等处可采用水幕系统。对水幕系统的设计要求是一定要形成水幕带,其有效宽度不应小于6m,喷头布置不少于3排,喷头的供水强度为2―3L/Sm。水幕系统的启动可采用自动或手动开启装置,确保火灾发生时水幕系统起到防火隔烟作用。由于此方案所需防火卷帘分隔的区域面积较大,经济性不理想,加之防火卷帘、水幕系统还受产品质量、后期管理维护等方面的因素影响,通常不倾向于此方案;另一种方案是在进行天井设计时对天井的宽度进行规定,使其满足防火间距的要求,即在多层建筑中天井宽度应大于等于6米×6米,在高层建筑中天井宽度应大于13米×13米,并将天井四周砌1.2米的防火墙,同时在每层楼板处设置防火挑檐。而天井两侧的敞开楼梯和自动扶梯将上下各层连通,因此应在敞开楼梯和自动扶梯四周设置防火卷帘。

6.4天井与中庭的防火设计:

高层建筑物中庭的防火分区面积,应按上、下层连通的面积叠加计算,当超过一个防火分区面积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房间与中庭回廊相通的门、窗,应设能自行关闭的乙级防火门、窗;与中庭相通的过厅、通道等,均应设置乙级防火门或采用耐火极限大于3.0小时的防火卷帘进行防火分隔;

中庭各层回廊均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淋灭火系统,并应设置排烟设施。

6.5天井与中庭的防排烟问题

火灾统计资料说明,天井及中庭建筑尤其以烟气的火灾危险性最大,火灾死亡的人数中,由于烟熏死亡的占一半以上,在被火烧死的人当中多数也是因为先中毒、窒息晕倒后被火烧死的。因此在天井及中庭设计一种合理的烟气控制系统以阻止着火空间的热气流和有毒烟气通过中庭向公共空间扩散是极其重要的。天井及中庭的排烟设计方法通常分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两种:

自然排烟:净空高度小于12米且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中庭可采用自然排烟方法,以减少烟气层化现象;可开启的天窗或高侧窗的面积之和不应小于该中庭围合地面面积的5%;排烟窗应具有方便开启的装置,如自动启闭,集中控制,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启闭。

如投资许可或建筑装修美观要求,则建议采用机械排烟措施较为稳妥。

机械排烟: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或净空高度超过12米的中庭;排烟量计算要求:中庭体积小于17000立方米时,其排烟量按其体积的6次/小时换气计算;中庭体积大于17000立方米时,其排烟量按其体积的4次/小时换气计算;但最小排烟量不应小于102000立方米/小时;另排烟风机应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控制。

6.5.1天井的防排烟。由于天井是不带顶盖,因此在排烟方面具备良好的自然排烟条件。多层建筑中的天井,由于天井高度低,完全具备自然排烟条件,因此可不考虑机械排烟。而高层建筑中的天井,考虑到如建筑低层发生火灾时,烟气在上升过程中极有可能窜入较高楼层,可将烟气引入建筑四周的回廊(或阳台),回廊与中庭之间设置挡烟垂壁,将回廊作为贮烟仓,并在回廊内设置机械排烟系统,将烟气排除。

6.5.2中庭的防排烟。中庭的防排烟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建筑高度和中庭形式的影响较大,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笔者认为要较为理想的是采用自然排烟、机械排烟相结合的综合排烟法。设计时可在中庭四周的回廊(或阳台)与中庭之间设置挡烟垂壁,将回廊作为贮烟仓,并在回廊内设置机械排烟系统,将烟气引入回廊后排除,而其它楼层则与中庭采用卷帘等防火分隔方法封闭起来。回廓可防止发生火灾房间的烟气进入中庭,卷帘等防火分隔可防止烟气坚向蔓延,而在中庭的顶部设置面积大于中庭地面面积5%的天窗或高侧窗,统一将烟气排至室外。但这种排烟方法对中庭的高度有一定的限制,一般可在多层建筑中使用。而当中庭高度过高时,由于火灾初期烟气温度较低,烟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如受空调影响等)而使其密度加大。当热烟气流到与其密度相等的空气高度时便转由水平方向扩展并随着温度的降低还会下降,使得烟气无法从顶部高窗排到室外。因此,对于使用性质极为重要的建筑在投资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虽然具有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条件,仍应采用可靠的机械防烟装置。

6.6中庭钢结构构件的保护

在中庭的防火设计中还应充分考虑各种类型中庭结构本身的消防安全。中庭钢结构构件主要承受的是采光玻璃,对其所需的耐火极限应根据中庭在建筑物中的位置、中庭内火灾荷载的大小、以及钢结构对主体建筑的影响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于中庭上部就是主体高层建筑的,其钢结构的耐火极限应不小于1.5小时(参照楼板的耐火极限要求),采光玻璃也应为1小时以上的防火玻璃,对于展览馆、商场等火灾荷载较大的建筑物的中庭,其钢结构耐火极限应更高些,而办公楼、宾馆等建筑的中庭,其钢结构耐火极限的要求可适当降低,封闭式中庭,其钢结构可不予保护。目前常用保护措施有三种:一是冷却法。设置喷淋系统,火灾情况下对结构实施冷却保护。但对于设置了喷淋系统保护的中庭在考虑其应具有充分排烟量的同时,还应于中庭顶棚部分设计有效的“贮烟仓”。否则,火灾情况下喷淋设备会因其周围空间温度达不到动作温度而无法自动打开;二是喷涂法。将防火涂料直接喷涂在构件表面,形成保护层,使钢结构构件的耐火极限达到或大于1小时;三是包封法。外包不燃烧材料,使构件达到规定的耐火极限。

七、建筑竖向井道的防火分隔措施

7.1建筑中竖向井道的种类:

电梯井、电缆井、管道井、排烟井、送风井、排气井、垃圾道。

7.2竖向井道的火灾危险性:

因为竖向井道贯通建筑的上下各层,火灾时极易形成烟囱效应,造成火势沿垂直方向迅速蔓延扩大,发展成立体火灾,给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造成困难,直接危害人体生命和经济财产的安全。

7.3竖向井道的防火措施:

电梯井应独立设置,井内严禁敷设可燃气体和甲、乙、丙类液体管道,并不应敷设与电梯无关的电缆、管线等。电梯井道壁除开设电梯门洞和通气孔洞外,不应开设其他洞口,电梯门不应采用栅栏门。向大开间开门的电梯宜在门洞外侧设置甲级防火卷帘,或采用耐火时限不低于2.0小时的耐火时限墙围合成电梯前室,将电梯和大空间隔开;

电缆井、管道井、排烟井、送风井、排气井、垃圾道等竖向管道井,均应分别独立设置,其井道壁应为耐火时限不低于1.0小时的不燃烧体,开设在井道壁上的检查门应采用丙级防火门;

建筑高度不超过100米的高层建筑,其电缆井、管道井应每隔2~3层在楼板处用相当于地、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烧体作防火分隔;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高层建筑,应在每层楼板处采用相当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烧体进行防火分隔;

电缆井、管道井与房间、走道等相连通的孔洞,其空隙部分应采用防火材料填塞密室;

垃圾道宜靠外墙设置,不应设在楼梯间内,垃圾道的排气口应直接开向室外。垃圾斗宜设在垃圾道前室内,该前室应采用丙级防火门,且垃圾斗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制作,并能自行关闭。

八、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加强设计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和专业技能,还应加大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和审查力度,坚决杜绝不符合国家和地方安全等级的建筑材料被大量采用;对带有天井和中庭的建筑,在进行防火设计时,除了保证其美观实用的基础外,还必须依照国家规范及地方标准充分考虑到防火分区、防排烟和对钢结构的保护,从而有效解决建筑物竖向防火设计及采取正确的防止火灾竖向蔓延的措施,以保护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1]惠忠玉.现代消防管理手册[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

[2]《浅析建筑物天井及中庭的防火设计》欧阳浩.程道鹏.《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

关键词:建筑施工现场;起火原因;火灾危险性;消防安全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地新建、扩建、改建、装修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的扩大,在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由于建筑行业具有临时性强,作业条件变动大,现场环境复杂等高危行业的特点,容易引发各类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近期,建筑施工现场火灾爆炸事故时有发生。央视配楼火灾、上海静安路教师公寓火灾等都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本文对近年来全国建筑施工现场起火原因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和工作实践中发现的建筑施工现场火灾危险性,提出了建筑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的一些措施和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消防安全管理的一些措施。开展对建筑施工现场起火原因分析,一方面有助于从源头上了解建筑施工现场起火的原因,在日常消防安全管理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避免发生火灾;另一方面对火灾过后有针对性的开展火灾原因调查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建筑施工现场火灾危险性分析

(1)建筑物密集且耐火等级低。由于施工现场局限性强,人员多,现场内的办公室、员工休息室、职工宿舍、仓库等建筑相互毗邻或者成“一”字形排列,并且这些建筑大都为临时性,而且都是三、四级耐火等级简易结构的建筑物;还有一些职工宿舍与重要仓库和危险品库房相毗连,甚至临时建筑物相互间隔只是用三合板等材料简易隔开;也有的职工宿舍只有一个安全出口,一旦失火,势必造成严重后果[6]。

(2)易燃、可燃材料多,火灾蔓延速度快。由于施工工艺的要求,工地上往往需要使用、存放大量的易燃易爆及有毒材料、如木材、刨花、油漆,乙炔瓶等。特别是近年来新型建筑装修装饰材料的不断应用,使得施工现场的火灾荷载增加。加之一些建筑工地雇佣外来民工,吃住在工地,生活用品中很多都是易燃可燃材料。因此,一旦发生火灾,势必造成猛烈燃烧,迅速蔓延。

(3)明火作业多。建筑施工中普遍采用电、气焊割、电炉、喷灯等明火设备,极易引燃工地上存放的易燃材料。更有甚者,部分施工现场存在违章使用明火的现象。例如,进行电焊、气焊的工作人员无证上岗,操作时不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甚至在火灾危险场地没有事先办理动用明火审批手续,特别是一些改扩建以及建筑内部装饰装修工程,没有严格的消防安全管理,甚至边营业边施工。

(4)用电设备多,用电负荷大。建筑施工中常用的机械设备如塔式起重机、井架、龙门架、搅拌机,电焊机等种类多、用电量大,且随着便携式电动工具的普遍使用和临时照明的需要,若安全用电措施不当,线路超负荷,容易造成导线绝缘层过热或短路形成电火花。引燃周围可燃物。

(5)施工现场消防设施不足。施工现场,建筑物处于已经开始建设但仍未竣工的阶段,消防设施不完善。一旦发生火灾,建筑设计中的消防设施往往不能发挥作用。特别是对高层建筑,其发生火灾后,一般主要依靠建筑内的消防设施进行火灾扑救,而施工中的高层建筑,其消防设施尚不完善,因此其火灾扑救就更为困难。

(6)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不到位。虽然大部分施工工地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健全,但也只是挂在墙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7)施工人员安全素质较低,消防安全意识差。部分施工企业负责人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消防安全素质较差,不知道自身的消防安全职责。在进行施工现场检查时,大部分施工负责人认为一切都是建设企业的事,根本与自己无关,消防部门不应该管,主观上舍不得投入资金,购置必备的消防器材。同时施工人员多为临时性职工,文化素质较低。据统计建筑企业中从业人员约3500万人,其中大约有2500万人是来自农村的劳动力,专业人才占职工的比例只有5%左右,大量的没有经过全面职业培训和严格安全教育的劳动力涌向建筑业成为施工人员。他们消防安全意识淡薄,不了解基本的消防知识,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困难。

2建筑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措施

(1)合理规划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布局,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隐患。一要针对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的实际,合理划分各作业区,特别是明火作业区、易燃、可燃材料堆场、危险物品库房等区域,设立明显的标志,将火灾危险性大的区域布置在施工现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或侧风向[7,8]。

(2)加强对明火的管理,保证明火与可燃、易燃物堆场和仓库的防火间距,防止飞火。对残余火种应及时熄灭。

(3)加强对电焊、气焊操作管理。电、气焊作为特殊工种,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在操作时应将工作点周围的可燃物清理干净,并配备灭火器材派专人看守,作业完后,应认真检查现场,防止阴燃着火。

(4)加强电气设备管理。建筑工地电气设备虽多为临时性的,也必须由电工进行安装和修理,经专业人员检查合格后方可通电使用。严禁将电线敷设在可燃物上,检查中发现可能引起火花、短路、发热和绝缘损坏等情况,必须立即修理。

(5)加强对生石灰和易燃物品的管理。生石灰是一种易被忽视的点火源,当生石灰遇水发热时形成的高温足以引燃附近的可燃物,因此生石灰附近不可堆放可燃物。

(6)施工现场应严禁吸烟,吸烟应在吸烟室或安全地点。

(7)施工现场留出必要的防火间距加强现场道路的管理,保证发生火灾时消防车辆通行。

(8)临时工棚应单独设置,并配备消防工具和器材有条件的应设蓄水池。

3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措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国家资助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多年来一直重视将基础研究与国家经济建设整体目标的紧密结合,并积极促进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先后在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多个层次上资助了土木基础设施减灾领域的基础研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成果。同时,随着国家“科教兴国”重大战略的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将会有更大的投入用于土木基础设施减灾学科前沿的研究。

土木基础设施减灾基础研究进展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土木基础设施减灾基础研究的资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与工程减灾基础理论及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城市与工程减灾前沿领域持续地资助了大量的基础研究课题,“八五”期间由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胡聿贤和谢礼立两位院士主持收稿日期:200∞9—的重大项目“城市与工程减灾基础研究”,较为集中地体现了我国这一领域基础研究的进展。全国近2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五座示范或典型城市的100多位专家学者投入了历时4年的研究,在以下研究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1.1灾害的危险性分析与损伤评估理论研究地震、风、洪水、海潮、洪涝、滑坡、泥石流、火、燃爆、岩溶、塌陷、地基变形等各种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的成灾环境,成灾模式,灾害性荷载的特点和分布规律,并建立了相应的危险性评估理论和方法,探讨了灾害形成机制和传播规律,以及它们对工程结构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具体内容为:(1)建立了确定城市极值风速的两种危险性评估方法一组合概率法和风场函数法。(2)提出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人工智能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理论,建造了地震构造信息系统(SⅡS),从而使现有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和地震区划分法无论从精度上还是效率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通过实践和理论分析,对建筑物的火灾和烟气形成机理以及燃气爆炸规律进行了研究,编制了建筑物烟气控制系统的计算机程序和燃爆灾害预测模型。

研究并提出了城市多种灾害损失的评估模型。

在调查分析抗震结构造价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重要性建筑抗震设防的最佳标准。(4)研究了城市中地震触发滑坡、岩溶塌陷、采空区塌陷以及地震火灾和渗万方数据水引发滑坡等灾害链现象,并提出了相应评估方法。

研究并提出包括斜拉桥等大跨度桥梁结构的抗震分析和隔震控制方法。

.1.3灾害荷载作用下工程结构可靠度与优化设计理论研究多种灾害作用下工程结构的可靠度和优化理论,包括:(1)研究了抗灾结构优化设计的特点与抗灾结构最优化设防水平,进行了抗灾结构最优化设防荷载与最优化设防可靠度的对比分析。(2)研究并对比了高层建筑在风和地震作用下的可靠度分析结果。

研究并提出了结构灾害荷载可以近似为无限粗糙荷载的设想,并给出了相应荷载下的结构体系可靠度计算的近似方法。(4)根据水工结构特点,研究了坝址空间随机地震动场模型,地震动合成方法以及在平稳和强度非平稳空间随机地震动场假定下建立了计算相应的结构反应和抗震可靠度方法。(5)对铁路工程提出了滑坡、泥石流、洪水等灾害的工程预报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路段可靠度分析方法。

.1.4典型城市与重大工程综合防灾示范研究选择汕头、镇江、鞍山、唐山四座具有不同特色的中等城市作为防御多种灾害的典型,选择广州作为大城市综合防洪典型,选择多种自然灾害多发区的成昆线乌斯河一普雄段作为防御多种灾害的典型重大工程,综合运用并集成了各种工程防灾的科技成果,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仿真系统、危险性分析系统、损失评估、应急反应和决策系统、人工智能系统等各种先进的工程防灾技术,建立了相应的城市与重大工程的防灾减灾决策系统。充分发挥了高新技术在工程减灾领域中的优势,使我国大城市和重大工程防灾减灾的理论和实践达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

.2.1结构被动控制结构被动控制(包括更早开始研究的基础隔震)由于不需要提供外部能源、经济和易于工程应用的特点,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一定程度的应用。控制装置涉及金属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粘滞流体阻尼器、TMD、TLD、摆式质量阻尼器等各种耗能减振器。目前不少学者正致力于结构控制设计方法的研究,以期为我国减振结构的抗震抗风设计规范的制订提供依据。经过大量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一些耗能减振装置已开始应用于实际工程,如上海建成的两栋带竖缝的剪力墙结构、粘滞阻尼器应用于北京火车站和北京饭店等建筑的抗震加固、以及摩擦耗能器应用于沈阳市政府大楼的抗震加固等都是成功的工程实例。

.2.2结构的主动控制虽然结梅的主动控制较之被动控制效果更加明显,但由于主动控制需要输入较多的外部能源,再加上系统的可靠性问题、以及更复杂和昂贵的硬件设备等原因,在我国主动控制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主动控制算法、效果仿真分析和控制装置的试验研究等方面。

研究的控制算法主要有最优控制算法、瞬时最优控制算法、智能控制算法(如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极点配置算法、自适应控制算法等。对主动控制装置研究较多的是主动控制调谐质量控制系统、主动锚索控制系统、主动支撑系统等,其中哈尔滨建筑大学成功进行的结构主动控制试验的整套系统的设计、生产和调试均是自行完成的。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共同资助中美合作项目“南京电视塔风振控制”的研究,是由中方东南大学等单位和美方数所高校单位合作进行的。他们采用AMD系统对南京电视塔的风振实施主动控制。它的完成不仅使南京电视塔成为国内第一个实施主动控制的建筑,在国内乃至国际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将为结构控制的研究提供合适的试验场所,目前南京电视塔风振控制工程正处于紧张的现场调试阶段。

我国在混合控制方面进行了有特色的研究,提出的混合控制系统有AMD和rILD组合的混合控制系统、AND和HDS组成的混合控制系统等,并对混合控制系统的性能及对结构的抗风抗震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

.2.3结构振动的智能控制结构振动的智能控制是国际振动控制研究的前沿领域。由智能材料制成的智能可调阻尼器和智能材料驱动器构造简单、调节驱动容易、能耗小、反应迅速、几乎无时滞,在结构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被动控制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适合于土木工程振动控制的智能材料有电流变液、磁液变液、压电材料、磁致伸缩材料、形状记忆合金等。

.3。1设计地震动及灾害性风荷载的作用机理地震波的多维多点输入,近场强震和地震波的长周期分量对结构的作用,城市边界层中风特性的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建筑风洞模拟实验的基本问题和关键模拟技术,土木工程结构的数值风洞。

.3.3特大跨度桥梁的结构体系及抗风抗震特大跨度桥梁体系、特殊结构形式及空间非线性力学问题,气动参数识别、风振及控制理论,考虑桩一土相互作用的高桥墩和塔墩抗震分析理论。

.3.4大跨空间结构新体系及关键理论新型预应力张拉结构体系及其形态分析理论,大型柔性屋盖结构的风振反应及抗风设计,大跨网壳结构的抗震性能和稳定性能。

土木基础设施减灾基础研究的发展趋势为了推动学科交叉和遴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优先资助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年底召开了“重大工程灾害与防治”为主题的前沿科学研讨会。来自土木、水利、矿业、材料、力学、地球科学、信息、管理等学科的60多位专家学者,从科学发展和国家需求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对“重大工程灾害与防治”这一主题的如下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研讨和论证,并建议在“十五”期间给予优先资助。这些科学问题基本体现了土木基础设施减灾基础研究的发展前沿,也是有关专家学者结合中国国情对这一领域科学研究发展趋势的展望。

.1大型结构和生命线工程灾害响应与控制针对灾害作用的空间分布性和动力作用特性,研究大型结构和生命线工程及其周边介质相互作用的非线性时空灾害响应,研究其性态设计、控制和优化的理论和方法。

.1.1灾害场及其动力作用研究地震和风灾等危险性分析、空间分布场、衰减规律及对结构和工程系统的动力作用,为复杂的灾害响应分析提供合理的灾害作用模型。

.1.2大型结构非线性灾害响应进行建筑、桥梁、水工、海工等大型结构材料、构件和体系的灾害模拟试验,揭示其极端条件下的动力失效、破坏和倒塌机理;研究大型结构及与周边介质相互作用的材料、几何及其耦合非线性灾害响应分析和计算理论;研究新型高性能的抗灾结构体系。

.1.3结构灾害性态设计与控制研究结构多级灾害设防水准、性态水准和性态目标,建立结构灾害响应与性态的关系、以及结构灾害性态设计和控制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新型减振控制装置以及高性能、大出力、低能耗的智能驱动减振装万方数据置;研究大型结构灾害响应控制的有效措施和技术、以及智能控制集成系统。

.1.4生命线工程空间灾害响应与性态优化生命线工程是维系城市与区域经济功能的基础工程设施系统(如城市供水、供气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区域电力系统等),其灾害破坏可导致城市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功能的瘫痪。此领域重点研究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的空间地震响应分析;大规模工程网络抗震可靠性的高效分析方法;区域电力工程系统的风灾易损性分析;城市生命线工程和大型工程网络的灾害性态优化与设计。

.2岩土工程灾害与环境损伤防治针对岩土体介质的多相、非均质、各向异性的复杂环境特点以及大规模地下开挖工程和今后大规模地下空间利用的诱变灾害和环境损伤,重点研究工程与灾害的相互作用、灾变行为以及防灾减灾方法和新技术。

.2.1囫-气一液多相介质耦合作用与灾变动力学研究天然岩(土)体孔隙裂隙介质中液气多相流的耦合作用下,稳定与非稳定变形、破坏与状态变化及转化机理、条件与规律;固一液一气耦合作用及致灾的突变动力学数学模型,为工程灾害的控制提供有效路径与方法。

.2.2高应力深部地下工程的诱变灾害与防治高应力大采深条件下开挖岩体动力学特征及与围岩变形破坏、顶板灾害、瓦斯突出、岩爆的关系;采动岩体结构与地下承压水运移关系及深部开采的突水机理。

.2.3大型地下工程的环境损伤与控制重点研究大型地下开挖工程和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所引起的地表沉陷和控制,地下含水层和地表水的破坏机理及保护措施。

.2.4重大工程的边坡灾害防治与预警结合重大工程研究水位大幅度变化条件下的边坡稳定性、灾变机理、风险评估与防治决策支持体系,基于3S技术的边坡灾害预报系统及综合防治技术。

.2.5重大工程地基失效与防治针对岩、土等天然材料的特点,研究岩体和原位土的静、动力学性能;土体的液化和液化后大变形;建立岩体构造面的连续~非连续介质数值模拟模型,研究地基在地震等灾害作用下的失稳、残余变形及其与结构的相互作用,以及各种地基加固措施的机理与加固效果的定量评价。

.3重大工程灾变行为与健康诊断针对复杂灾变因素的耦合作用,研究重大工程的损伤积累和灾变行为的演化规律及其检测、监测与防治的先讲技术。

.3.1重大工程损伤积累与灾变行为考虑疲劳效应、环境腐蚀和材料老化等灾变因素的耦合作用。研究重大工程损伤积累与灾变行为的演化规律及其与抗灾能力衰减的关系,受损结构随机建模与分析及灾变预测。

.3.2重大工程检测与健康诊断研究重大工程检测与探测的先进技术及损伤评定与健康诊断方法;大型结构动力模态指纹分析;复杂结构系统动力复合反演理论;非线性损伤变量及其识别;损伤尺度谱与损伤定位;受损结构的健康诊断与性态分析。

。3.3重大工程的智能监测研究大型结构、生命线工程与岩土灾变体系的智能传感元件优化设置及粘贴与埋设技术,信号转换接口、海量数据的远距离传输技术和智能处理方法,研究在线损伤识另叭模型修正、健康诊断、安全评定与预警系统。

.3.4重大工程的安全评定与灾变防治研究重大工程安全评定的灾害风险分析、确定性的体系安全评定方法和体系可靠度评定方法及其目标水平,研究重大工程灾变控制的方法与技术以及抗灾加固的先进材料、装置与技术。

.4数字减灾工程与系统针对城市和重大工程灾害的复杂性和大规模分布性,利用现代的数字模拟和虚拟现实技术,研究再现灾害过程、破坏特征、灾害分布和虚拟减灾策略与减灾效果的数字减灾系统。

.4.1灾害基础数据与管理系统科学划分灾害种类和级别,系统收集和整理重大灾害成因、传播和破坏特征的历史资料,开发多媒体的灾害空间数据管理系统。

。4.2数字减灾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复杂结构灾害破坏和城市灾害数字建模、数字灾害试验过程模拟、仿真和虚拟现实系统的集成技术,为数字减灾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提供基础。

.4.3重大工程的数字灾害仿真系统基于重大工程灾害分析的精细模型和方法,研究模拟灾害工程、再现灾害破坏的数字试验装备,重点研究数字风灾试验和数字地震灾害试验的装备,研究数字灾害试验再现灾害过程和分布的方法、技术和示范系统。

.4.4城市数字减灾系统基于城市灾害评价的宏观模型,研究城市数字灾害过程、灾害分布、减灾效果的模拟试验装备,针对典型城市的历史灾害,建立城市数字减灾示范系统。

结语当今世界已进入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不同领域的相互渗透是现代基础科学研究的显著特征之一。土木基础设施减灾是一个跨学科的前沿研究领域,不仅涉及土木与防灾等工程学科以及材料、信息、地学等自然科学的众多学科,还涉及社会科学、经济学的多个方面。特别是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土木基础设施减灾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不断开拓出新的研究方向和新的课题。

关键词:市场群;提质改造;建筑防火

中图分类号:TU89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芦淞市场群位于株洲市火车站附近,是中国十大市场群之一,由43个专业市场组成,营业面积达105万m2,日均人流量10万余人,年成交额超过300亿元。部分服装市场的建筑集市场、餐饮、娱乐、仓储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具有面积规模大、人员密集、建筑功能复杂、装修和商品的可燃物多等特点,发生火灾后容易导致蔓延迅速、人员疏散困难、扑救难度及财产损失大等后果。

2芦淞市场群的建筑和火灾特点

芦淞市场群的各专业市场主要是1995年之前建成或改建的,大部分未经消防审核、验收或经消防审核、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使用。其主要特点有:

2.1多为其他性质的建筑改建而成

1989年,某单位将芦淞马路市场改建为一栋7层商住楼,负1层至地上3层为服装批发市场,4层以上为住宅。市场建成后,生意火爆。1990年开始,在“大、快、省”的经济利益驱动下,临近单位和产权业主纷纷将办公楼、酒家、舞厅、简易门店、住宅楼改建为服装市场。

2.2摊位的分隔高度不同

市场内部摊位众多,但分隔高度不尽相同,一般有三种:一是分隔至结构天花板;二是分隔至吊顶底部,吊顶上部为一个联通的空间;三是隔墙与吊顶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但隔墙高度仍在人的视线之上。摊位的分隔高度,是市场内部建筑消防设计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2.3经营商品和装饰材料多具有可燃性

芦淞市场群经营的商品主要有以下五大类:纺织服装类,包括服装、布匹和窗帘等;小商品类,包括杂货、小五金、塑料制品等;皮革制品类,包括皮鞋、皮包和其他皮制品;家用电器、灯具类;家用建筑装修材料类。市场内部主要用塑料板、木板分隔成一间间的摊位。以上五类市场和市场内的装修材料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多具有可燃性,并且极容易造成火烧连营的局面。

2.4先天和后天形成的火灾隐患并存

3市场群提质改造建筑防火设计面临的困难

3.1市场群的火灾危险性大

市场群所在的建筑属于商业建筑,但从建筑防火的角度来看,又不同于一般的大型商业建筑。一般的大型商业建筑,像株洲的平和堂、王府井、株洲百货大楼等,都为大空间建筑,上部通透性强,视野广阔,国家规范对其防火分区、安全疏散、消防设施、防排烟等均有明显规定。市场群建筑商品、人流集中,内部又被分隔成若干个小摊位,与大型商场内部的柜台设置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市场群的建筑既有大空间的要求,又不同于大空间。与大型商业建筑相比,市场群的火灾危险性更大。

3.1.1致灾要素多。市场群内部的摊位多为产权式租赁,业主和摊主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消防安全意识和素质参差不齐,消防安全意识较薄弱。此外,由于消防管理制度没有落实,吸烟、违章用火、用电、用气和大功率电热器具的现象点多面广,电器线路私拉乱接的现象时有发生,货物、手推车堵塞消防通道的情况较为突出。

3.1.2火灾荷载大。部分市场内装修采用大量易燃可燃材料,使用机制木板、三合板及塑料板等作为隔墙和吊顶等。市场内主要经营服装、鞋帽、布艺、家电、小商品等可燃物品,有的还有油漆等易燃易爆物品,而多数市场内又未设专用仓库,摊位内堆放大量存货,火灾符合大,隐患突出。

3.2市场群提质改造建筑防火设计存在的技术性难题

目前,市场群的建筑防火设计主要参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88)中有关商场的内容、要求执行,但仅根据上述规范设计,许多实际问题尚无法解决。主要表现在:

3.2.1防火分区。GB50016-2006第5.1.7条规定:商业建筑防火分区在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允许最大建筑面积不应大于5000㎡。GB50045-95第5.1.2条规定:高层建筑内的营业厅,当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淋系统,且采用不燃烧或难燃烧材料装修时,地上部分防火分区的允许最大面积为4000m2计算;地下部分的允许最大面积为2000m2。市场群的建筑内摊位分隔后,既不同于大空间建筑,又因为摊位与走道之间没有隔墙,也不能将每个摊位视为一个房间。实际情况是,市场的火灾危险性较大,决定了一个防火分区的面积不能定的太大,最起码不能超过规范对商业建筑的计算标准。同时,市场内部走道纵横,防火分区面积太小又势必会影响疏散畅通。因此,防火分区面积究竟如何确定尚无依据。

此外,GB50016-2006第5.1.10条规定:建筑内设置中庭时,其防火分区面积应该按上下层相连通的面积叠加计算;当超过一个防火分区最大面积时,要求房间与中庭相通的开口部位设置能自行关闭的甲级防火门窗;与中庭相通的过厅、通道等处应设置甲级防火门或防火卷帘。市场内建筑设置中庭比较普遍,中庭开敞明亮,贯穿多层,摊位与中庭之间往往难以设置实体防火墙,而中庭形状不规则,设置防火卷帘困难,且大量采用防火卷帘,其安全度大大降低(防火卷帘一般要求不应超过其所在分隔墙分隔总长度的30%。)

3.2.2安全疏散。疏散宽度的计算是市场群提质改造建筑防火设计中的另一难题。GB50016-2006和GB50045-95均对建筑设计的疏散宽度指标有详细的规定,但对人员指标,GB50016-2006第5.3.17条引入了面积折算值、换算系数等参数给出了人数确定方法,而GB50045-95未给出人数确定方法。此外,芦淞市场群多以批发性质为主,市场内商品和人员均较为密集,且一次购物数量较多,有的还借助于推车,单股人流疏散宽度显然比大型商场所需要的大。仅参照GB50016-2006和GB50045-95对商场疏散走道和安全出口的宽度及数量的计算方法,难以满足市场内部情况的实际需要。其次,由于临时货物和货架的安放,疏散距离的直线往往变成了折线。

3.2.3防烟排烟。市场的经营品种火灾危险性高,一旦发生火灾,将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C0、H2、CO2等有毒气体和浓烟颗粒,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后果。因此,市场的防烟分区如何确定,一个防烟分区的面积多少合适,如何将烟火控制在起火摊位内,采用自然排烟是否有效,若设机械排烟,其排烟口怎么样设置、排烟量的计算,等等。这些都有分析和探讨的价值。

4市场群提质改造建筑防火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构想

加强建筑防火设计审核工作,真正把好消防监督管理的源头关,把火灾隐患消除在设计阶段,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发生建筑火灾。一旦发生了火灾,也能有效地阻止火灾的蔓延和扩大,为扑救火灾创造有利条件,最大限度控制受灾区域,降低火灾损失。根据市场群的建筑和火灾特点,确保人身安全是防火设计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需要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4.1市场提质改造建筑防火设计的基本要求

4.1.1建筑物中容易起火的房间和摊位尽可能的小,防火分区的面积不能超过规范对商场的计算面积。建筑构件和摊位分隔材料的耐火标准有严格的规定。

4.1.2一旦起火,应将火势限制在一个较小范围内,并能尽早发现并扑灭。

4.1.4限制烟的水平扩展并保持烟和高温气体层的下表面高于人的头顶,并能快速将其排出室外。

4.2市场提质改造建筑防火设计的构想

市场提质改造工程建设是提升市场群消防安全防护等级的重要途径,在消防设计阶段既要对其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严格按照国家规范和标准执行,又要符合市场建筑的实际功能需要,使整个市场群逐步走到规范化的良性发展轨道上来。结合芦淞市场群的消防现状和市场功能需要,市场提质改造的建筑防火设计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完善:

4.2.1总平面布局

在对市场提质改造建筑防火设计进行审核时,一方面要严格按照国家规范,审查其防火间距、消防道路、消防水源、消防供电等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提质改造的市场多为1990年以前的建筑,要根据建筑的耐火等级限制市场的规模,防止趁提质改造的机会盲目扩建。此外,要在市场四周设置环形消防车道,清除占用消防车道的临时搭建的、影响灭火救援的建(构)筑物。设置专门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地,防止因车辆乱停乱放而影响人员疏散和消防车停靠。

4.2.2防火分区

设置防火分区的主要目的是将火势阻挡在一定范围内,防止火灾蔓延。市场内部摊位众多,如果分区面积要求过严可能引起疏散不畅,但其火灾危险性又要求一个防火分区的面积不宜太大。在实际操作中,建议在强调防火单元的基础上,可适当放宽要求,按照规范对商场的指标要求来设置防火分区。即将每一个摊位视为一个独立防火单元,四周采用一定耐火极限的不燃材料相互隔开,可燃商品应放置在隔断下面,从而在火灾初起时可将火势控制在一个防火单元内,防止其迅速蔓延。此外,还要根据摊位的性质,来决定防火分隔的要求。对未设专门仓库、长期存放可燃商品的摊位,要求摊位之间的隔墙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小时,且摊位之间必须隔断至楼板或梁底;对主要用于展示、设有专业仓库且内部通透、视线好的摊位,则摊位间的分隔高度及隔墙的耐火极限可适当放宽;中庭周边的摊位,在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小时的隔墙和不燃烧屋顶外,同时内部应设置火灾报警、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及机械排烟系统,并适当控制其面积;中庭内严禁设置摊位,并控制用不燃材料装修,以确保该区域火灾时作为相对的安全区域。

4.2.3安全疏散

此外,市场的疏散体系,包括水平的疏散走道和垂直的疏散系统,应采用独立结构并规定构件的耐火标准,在火灾情况下确保人员可以从建筑内的任何部位直接通到地面层并直通室外。具体操作中,应将走道和楼梯作为相对独立的安全区域,走道与其他部位之间应采用一定耐火极限的不燃材料分隔,一般应分隔至楼板或梁底,若只能分隔至吊顶下部时,应有防止烟气进入走道或将烟层维持在一个高平面上的措施,以使人员能在烟层之下安全出入;楼梯应为封闭楼梯间和防烟楼梯间,敞开楼梯及畅开楼梯间不计入疏散指标。同时,针对摊位和货架非直线布置特点,可考虑在地面上增加一些灯光疏散指示标志和辅助发光标志。在转角处,多安装一些指示标志,以满足要求。

4.2.4防烟排烟

市场内部均应设有防排烟设施,其目的是限制烟的水平扩张及保持烟和高温气体层的下表面要高于人的高度,因此,市场防排烟设计应该包括防烟分区和排烟设施两个方面。

每个防烟分区的面积不宜超过500m2,且防烟分区不能跨越防火分区。市场内可用挡烟垂壁从天花板向下延伸,把天花板下面的空间分隔成若干个防烟分区。如果设有吊顶,那么由吊顶设置挡烟垂壁向上延伸到天花板构成防烟分区,吊顶上方的空间全部被包含在防烟分区的深度内。挡烟垂壁应尽可能深,但是它的下缘离地至少应在2.5m。

由于市场采用自然排烟的可能性小,应对市场强调采用机械排烟措施。根据市场内部摊位分隔的高度不同,其排烟方式也有所分别。摊位之间分隔至天花板的,可采用走道排烟,摊位内部设排烟,但为了防止走道未排出的烟气溢入其他未起火的摊位,应在摊位与走道之间设挡烟垂壁;摊位之间分隔至吊顶底部,则可采用吊顶排烟方式,利用吊顶上均匀布置的回风口,使室内的烟气直接进入吊顶,通过吊顶内的排烟口排出室外;假如吊顶底部与摊位隔墙之间留有一定高度的空间,则可采用大空间排烟的方式。

4.2.5消防设施和器材

市场内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主要目的是限制可能发生的火的大小,应在每个摊位内布置喷头,并应设在烟层上方;火灾探测器的布置,应根据摊位分隔的高度而定:摊位分隔至天花板的,应将每个摊位内吊顶上、下设置为一个报警区域;对于分隔至吊顶底部的,应将火灾探测器与每个摊位相对应;而对于摊位之间分隔至吊顶下部的,则将火灾探测器在吊顶上均匀布置。此外,还应根据摊位内不同种类物质和火灾危险性,在每个摊位内配置灭火器。

【关键词】批发市场;消防设计

1.该类市场的特点

(1)建筑面积大。该类市场建筑面积都在好几万m2以上。目前株洲在建的几个市场建筑面积均在50000万m2以上,其中汇亚服饰广场总建筑面积就达200000m2;

(2)火灾荷载大。该类市场一般为分隔摊位,每个摊位面积20-200m2不等。摊位前部为吊架垂挂样品展示,后部水平堆积待批发的服装。而此类市场每个摊位均堆积有数百公斤的服装。尤其在销售旺季摊位中全是堆积的服装,燃烧时产生的燃烧热将是非常惊人的;

(3)可开启外窗面积小,自然排烟能力差。此类市场为布置摊位营造商业气氛,外开窗户均被封闭或设固定窗户。无法利用外开窗户进行自然排烟;

(4)人员集中,火灾危险性大,消防扑救难度大。发生火灾后易造成群死群伤及重大经济损失。此类市场摊位一般靠外墙布置,将原设置窗户封堵,难以进入市场内部进行扑救。

2.消防设计要求

2.1防火分区防排烟设计

2.1.1防火分区设计要求

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5.1.1条要求:多层市场每层防火分区面积最大允许为2500m2,在设有自动喷水灭火设施时可以达5000m2。依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5.1.2条要求,高层市场地上每层防火分区面积最大允许为1000-1500m2,在设有火灾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时可以达4000m2;地下市场每层防火分区面积最大允许为500m2,在设有火灾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时可以达2000m2。进行防火分区一般采用防火卷帘和防火墙进行分隔。经过对地上无窗市场的火灾危险性分析发现与地下建筑火灾危险性一样,在美国也将地上无窗房间的火灾危险等级划到地下建筑一类。所以对于没有设置窗户的市场在防火分区面积确定时应按地下建筑要求设置。

2.1.2防排烟设计要求

市场的机械防排烟方式有如下几种:

(2)机械送风、机械排烟。在不具备自然送风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机械送风、机械排烟。对于地上无窗和地下市场应采用此设计。排烟系统的排烟量按其所负担防烟分区建筑面积排烟量为60m3(m2/h)和120m3(m2/h)的防烟量计算,送风量按负担防烟分区排烟量的50%确定。按规范要求一个防烟分区500m2进行排烟设计计算发现,按规范要求设计排烟量较大,风管有效截面积达1m2,防烟分区内排烟口的有效截面积达1.67m2。这样因风管占用的空间高度就在1m以上。通过提高建筑层高解决商场营业厅高度将大大提高建筑造价。

因该类市场均设置了空气调节系统,将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和机械排烟系统合用在规范中也是允许的。经过设计计算得知,排烟风管有效截面积与排风风管、送风风管有效截面积相近,因此在设计机械排烟系统时可以将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和机械排烟系统合用。设计中一般采用通风系统或排风系统的风管为排烟管。但风管应符合排烟风管的要求。对于与排风系统自用可以考虑采用耐高温、强度高、≥280℃时可以连续工作30min以上的双速消防排烟轴流风机,平时低速运行排风,火灾时高速排烟。对于与送风系统自用合用应在风管末端分别设置送风风机和排烟风机,采用防火阀分隔。平时,开向送风风机的防火阀打开,开向排烟风机的防火阀关闭,送风风机启动送风;火灾时送风风机和开向送风风机的防火阀关闭,排烟风机和开向排烟风机的防火阀开启排烟。

对于合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采用可以由报警系统控制关闭功能的送风口;

(2)排烟口平时关闭,火灾时有控制系统开启;

(3)应按有关技术要求核算送风口和排烟口的有效截面积,合理布置送风口和排烟口;

(4)对于与排风系统共用的风机和排烟风机应由消防供电回路供电,排风风机平时用动力供电回路供电,火灾时切换为消防供电回路供电;

(5)排烟口设置自动排烟防火阀,可以关闭气体温度超过280℃的排烟口,整个系统仍可以继续工作,保证整体的排烟效果,防烟分区的面积规范中要求≤500m2。通过对此条文说明可以知道,规范按500m2划分主要是考虑排烟竖井过多影响建筑设计。对于大型商场在顶棚上设置过多的挡烟垂壁难度较大,所以可以根据实际将防烟分区面积加大。在汇亚服饰广场采用2000m2为一个分区,每个分区采用独立的排烟系统。经过分析挡烟垂壁高度为地面到天花板高度的20%最佳,按营业厅高度3-4m计算挡烟垂壁的有效垂度以60-80cm为宜。考虑到市场的特点多采用自动挡烟垂壁,平时垂板在吊顶的位置,垂壁与装设的火灾探测器相配合,一旦发生火灾,火灾探测器报警,同时驱动自动挡烟垂壁开启下垂90°。挡烟垂壁要在热烟流中不被破坏才可以保证储烟仓不被破坏,所以应采用耐高温坚固的不燃材料做挡烟垂壁。为了市场美观还可以采用防火玻璃制成的挡烟垂壁。

防烟设计主要是对疏散楼梯间和前室送风,按规范要求对于疏散楼梯间每隔2层设置百叶送风口。因规范对于前室送风只要求每层设置,没有明确如何设置,设计中容易引起错误。前室送风量的确定是按开启2-3扇门时以保证门洞一定风速,火场人员疏散属于连续疏散,届时所有门均可能开启,如果采用百叶送风口,若风量不足将无法保证门洞所需风速。所以在设计中前室送风口时应采用带电子阀的常闭式送风口,火灾时由控制中心开启着火层及上一层前室送风口,20层以上的开启3层送风口。

门洞所需风速规范要求为0.7-1.2m/s,根据对门洞有效防止烟气影响人员疏散所需风速的研究发现,门洞风速要达到4m/s才可以有效控制烟气对人员疏散的影响,所以在设计中建议采用4m/s的参数设计。

在实际设计中应注意建筑物中的排烟系统设计和其它设施系统设计,均应按每个防火分区为独立单元设计,这样以保证设施在火灾中的安全性。

2.2安全疏散设计

2.2.1安全疏散总宽度的确定

目前执行的国家规范对占用人荷载的核定指标因规范制定年代已久,难以合理确定人均占有的设计面积。在NFPA101中对于在商场营业厅中的人员密度按2.8m2/人确定。笔者通过对国内部分已建市场的分析,建议对于地上部分采用2m2/人为计算密度指标,地下部分按1.5m2/人确定。

THE END
1.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模板范本.docx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模板范本.docx 5页VIP内容提供方:abcabc 大小:12.52 KB 字数:约2.19千字 发布时间:2023-10-13发布于四川 浏览人气:7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模板范本.docx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https://m.book118.com/html/2023/1010/6102004200005240.shtm
2.昌乐县朱刘精细化工园区火灾爆炸事故专项应急预案此外园区内包材、办公用品、可燃液体物料、固体物料等也是发生火灾的重要危险源。 2.1 物质本身燃爆危害特性分析 (1) 易燃气体的主要危险特性包括: ①氢气 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或明火即爆炸。气体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时,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遇火星会引起爆炸。氢气与氟、氯、溴等卤...http://www.changle.gov.cn/CLXXXGK/ZLJB/202012/t20201224_570489.html
3....分析合格并采取安全隔离措施后,可根据其火灾爆炸危险性大小...题目 凡生产装置或系统全部停车,装置经清洗、置换、分析合格并采取安全隔离措施后,可根据其火灾、爆炸危险性大小,经所在单位安全管理部门批准,动火作业可按()管理。 A.特殊动火作业; B.一级动火作业; C.二级动火作业; D.非动火作业。 优质答案 查看答案...https://huizhou.huatu.com/tiku/2552444.html
4.有关安全评价方法核心内容:关于安全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十种,分别是安全检查表法、专家评议法、预先危险分析法、故障假设分析法、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故障树分析方法、事件树分析、日本劳动省化工企业六阶段安全评价法、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蒙德火灾、爆炸、毒性指标评价法。以下就由法律快车小编为你详细介绍。 一、安全检查表法...https://www.lawtime.cn/info/shengchan/aqsczd/2012071145607.html
1.防火防爆技术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pptx防火防爆技术一、生产和储存的火灾危险性分类项目二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为防止火灾和爆炸事故,首先必须了解生产或储存的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后火势蔓延扩大的条件等,这是采取行之有效的防火、防爆措施的重要依据。生产和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二、爆炸性环境危险区域划分项目二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依据国家标...https://m.renrendoc.com/paper/298037876.html
2.处理过氧化物过程中的危险性分析与事故预防处理过氧化物过程中的危险性分析与事故预防 过氧化物在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中起着显著的作用,在高分子化学、精细化工、纺织印染、食品加工、家具制造等领域作为固化剂、催化剂、漂白剂、除臭 剂、防腐消毒剂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过氧化物是非常不稳定的物质,火灾爆炸危险性较大,近年来由它引起的重大火灾爆炸事故...https://sysaq.wmu.edu.cn/redir.php?catalog_id=122&object_id=2624
3.加油站火灾爆炸应急预案范文(通用10篇)加油站火灾爆炸应急预案 3 1、编制目的 为预防事故发生,规范加油站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迅速有效地控制和处置可能发生的事故,降低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制定本预案。 2、危险性分析 2.1企业概况 某加油站位于北京市xxxxxx,现有从业人员22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3名。加油站主要经营:车用燃油(汽油90#、93#、98...https://www.cnfla.com/yingjiyuan/3570891.html
4.加油站火灾处置方案(通用11篇)加油站火灾处置方案 2 一、编制目的 为预防事故发生,规范加油站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迅速有效地控制和处置可能发生的事故,降低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制定本预案。 二、危险性分析 2.1企业概况 某加油站位于北京市xxxxxx,现有从业人员22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3名。加油站主要经营:车用燃油(汽油90#、93#、98#...https://www.unjs.com/fanwenku/267458.html
5.氢工艺危险性及初期处置要点二、火灾危险性分析 加氢反应为强放热反应,且工艺过程大多是在高温高压下进行,加之氢气及大部分物料、产品、中间产物具有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危险性,一旦出现泄漏,极易引发火灾或爆炸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一)物料固有的危险性 1.火灾危险性。一是氢气极易燃,其引燃温度为400℃,在空气中的最小点火能量为0.01...https://www.fx361.com/page/2021/0430/8264296.shtml
6.加油起火应急预案范文(精选11篇)油品的危险性:其蒸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易引起燃烧、爆炸。 危害程度的范围:以加油站为中心, 50米为半径的建筑物、设备及人员有可能受到危害。 对建筑物设备危害程度的预测:汽油、柴油一旦着火,容易发生爆炸,并伴有强烈的震荡、冲击波,同时散发大量的热量。汽油造成的火灾具有强烈的突发性,高热辐射...https://m.yjbys.com/yingjiyuan/3137477.html
7.有限空间应急处置方案(通用9篇)公司主要存在有限空间类别;共xx处。有限空间,在生产、管理和维修的过程中,由于有限空间本身具有进出口受限制、密闭狭窄、通风不良、潮湿等特点,其作业环境易出现缺氧和有毒有害物质造成中毒或触电,且易导致火灾爆炸,在有限空间环境下作业是危险的。 2、危险分析:...https://mip.oh100.com/a/202301/6012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