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研判风险注重固本强基不断引领创新
——国家消防救援局新闻发布会实录摘登
11月22日,国家消防救援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近期消防安全形势和当前消防救援工作。国家消防救援局新闻发言人孙毅军主持,办公室高级指挥长王玮、森林草原灭火和航空救援司一级指挥长马玉春、消防监督司一级指挥长王天瑞出席,并答记者问。
加强防范冬季火灾风险
新华网记者:冬季是火灾的多发期,请介绍一下冬季火灾主要特征有哪些,社会各界如何重点防范。
王玮:冬季火灾有六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第一,乡镇农村地区亡人火灾多发。因为现在广大农村地区还没有实现集中供暖,冬季用火、用电的取火行为也增加了火灾风险。近五年,冬季乡镇农村地区火灾起数和亡人数分别占冬季火灾总数的57.5%和亡人数的54%,高于城市地区冬季火灾38.2%和43.3%的占比。另外,乡镇农村地区较大火灾也是占城乡总数的54.1%。
第二,居住场所“小火亡人”现象比较突出。近五年年均接报冬季住宅火灾9.6万起、亡697人,分别占冬季火灾总数36.9%和82%,是火灾亡人最为多发的场所,分别占全年住宅火灾总数的39%和48.9%。其中,高层住宅火灾占住宅火灾总数的4.8%,但亡人占总数的12.2%。
第三,户外火灾发生概率明显增高。冬季气候干燥,户外可燃物多。近五年,每年四成的户外火灾发生在冬季,日均起数较夏秋季节上升了74.7%。同时,冬季大风天气多,火灾蔓延速度非常快,日均火灾损失也较夏秋季节上升33.9%。
第四,重点场所室内火灾风险上升。约有43%的冬季火灾发生在建构筑物内,室内日均火灾起数及亡人数分别较夏秋季节上升29.4%和96.3%。其中,商场、市场、医院、养老院、娱乐场所、室内交通场站、仓库、厂房及化工企业等重点单位火灾概率也较夏秋季节均有所上升。
第五,动火用电引发火灾较多。近五年,冬季接报电气故障、生活用火不慎引发的火灾分别占冬季火灾27.5%和22.6%,是冬季火灾最主要原因,遗留火种、吸烟以及燃放烟火爆竹等引发的火灾相对集中,分别占全年同类火灾的50.2%、39.5%和71.7%。
第六,夜间时段火灾亡人占比较高。近五年,冬季夜间共发生火灾52万起,占冬季火灾总数的39.8%,累计造成2380人死亡,占冬季火灾亡人总数56.1%;夜间发生较大火灾100起、亡364人,占冬季较大火灾数近七成。
针对以上这些特点,我们将加大对重点领域火灾防控力度,坚决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社会各界也要加强防范,各重点场所要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自查自纠火灾隐患,降低火灾风险。居民家庭也要增强消防安全意识,安全用火用电用气,并且学习掌握疏散逃生自救常识。消防救援队伍始终保持24小时执勤备战,提高灭火救援作战效能,随时做好“灭大火、打大仗”各项准备。
吸取事故教训补齐短板
王天瑞:我参与了江西新余和宁夏银川这两起事故的调查,事故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令人非常痛心,值得我们深思和警醒。
加强研判提升救援能力
凤凰卫视记者:进入秋冬季森林草原防火期以来,个别地区的火灾风险较大,请介绍一下近期这类火灾的总体情况,国家发展低空经济,对航空应急救援会产生什么影响?
马玉春:进入秋冬季森林草原防火期以来,全国气温与往年相比总体偏高,同时,部分地区降水总体偏少。重庆、贵州、江西、福建、湖北、广东、辽宁等省(直辖市)森林火险等级总体偏高,发生了一些森林火灾,但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没有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
据预测,秋冬防后期,华中、华东、华南、西南部分地区森林火险等级将比较高,需要重点加强防范。前期,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按照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的要求,先后组织了8800余人深入370余处重点区域开展防火专项行动,配合地方对林(牧)区易燃可燃物进行计划烧除,点烧防火隔离带1700余公里,同时形成5.4万余公顷阻火隔离区,派出6400余人和8架直升机在25个省靠前驻防,高效处置森林火灾16起,有效防止小火酿成大灾。下一步,国家消防救援局将持续加强风险研判,指导队伍进一步做好森林草原火险应对处置工作。
发展低空经济对航空应急救援的影响,可以概括为四个促进作用:一是促进基础设施持续优化。发展低空经济,能够推动更多通航机场、直升机停机坪、无人机起降点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航空应急救援力量的布点,总体提高救援效率。二是促进航空应急救援技术创新。吸引更多科研力量和资金投入航空器技术研发,推进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不断创新、升级换代,为救援行动提供有力支撑。三是促进航空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完善。发展低空经济将推动各部门、各领域在航空应急救援中更加紧密合作,逐步建立起更加高效的协同机制。四是促进航空应急救援专业队伍不断壮大。低空经济发展将带动航空应急救援产业发展,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航空应急救援队伍中来,从而提高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整体实力。
作为航空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我们将借助国家发展低空经济的东风,加快推动力量布局、装备革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在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中作出更大贡献。
完善线上线下培训机制
九派新闻记者:近期,国家消防救援局联合有关部委专门针对重点行业领域举办了全国消防安全系列培训,举办这次培训基于什么考虑,取得了什么效果?
王天瑞:经国务院领导批准同意,近期国家消防救援局联合卫健委、民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文物局,共同举办8期消防安全系列培训。目前已成功举办6期,累计现场培训将近7.5万人,线上收看培训224万余人次,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是消防监督转型的需要。做好消防工作,单位是内因。全国消防监督干部目前有1万多人。改革转隶和职能调整后,消防救援部门主要承担发动、指导、督促等综合监管职责。国家消防救援局开门搞培训,就是要推动行业和单位树牢“三管三必须”意识,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负责、自我提高”。
三是提升单位本质安全水平的需要。我们在火灾事故调查实际发现,单位消防主体责任不落实是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责任人,消防安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不过问、不了解、不熟悉消防职责的大有人在。通过集中培训这种示范效应,促使单位领导从思想上真正重视,不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二是现身示范。选取这些行业消防工作先进典型,介绍自己消防安全经验做法,贴近实际,避免空谈教学,给人启发和启迪。
三是实操实训。利用天津消防训练总队完备的训练设施,组织培训学员开展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系统模拟实操及疏散逃生演练,让大家在“真刀真枪”中增强意识,提高本领。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总结经验、固化机制,建立和完善线上线下培训机制,打造布局合理的实操实训基地,切实为各个行业培养一批消防安全管理“明白人”,为各个行业留下“不走的安全检查组”,有效提升单位消防安全自身管理水平。
消防宣传注重久久为功
南方都市报记者:11月是全国消防宣传月,请介绍一下消防宣传月活动的总体情况和亮点,以及接下来对提升全民消防安全素质还有哪些方面的计划和规划。
今年的消防宣传月活动,国务院安委办印发通知进行了部署安排。国务院安委会、应急管理部、国家消防救援局举行了启动仪式。各地、各部门围绕这一主题,广泛开展消防安全学习教育、消防技能培训演练、问题隐患排查曝光、消防宣传“五进”、消防安全参观体验等活动。其中,在消防宣传“五进”活动中,还部署了“五个一”活动:比如,安排各类学校上一堂消防安全课,企业要组织职工排查一次身边的消防安全隐患,号召居民家庭绘制一张家庭逃生路线图,推动社区开展一次电动自行车安全检查,动员乡村开展一次消防安全技能培训。同时,各地也有一些创新做法。比如,四川成都的“爬墙熊猫变身消防员”成为网红“打卡”点,陕西利用秦腔、陕北说书、陕南花鼓戏等形式编排了一些消防主题曲目等,广州塔上演消防主题灯光秀,消防元素巧妙融入了群众生活,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季节特点,利用各种媒体、平台、渠道,在提升全民消防安全素质上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一方面,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扩大宣传覆盖面,开发推广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消防科普作品,注重用身边的火灾案例教育群众,加大消防科普教育基地、消防救援站的开放力度,增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组织各类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及消防安全全员培训,强化特种作业、重点岗位人员实操实训,全面提高火灾隐患排查、初期火灾扑救、组织人员疏散和消防教育培训的能力。
科技创新引领事业发展
马玉春:国家消防救援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技创新引领消防救援事业发展,推动消防治理模式转型与消防救援的新质战斗力生成,不断加强新技术、新装备研发,推动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在防灭火和应急救援工作中发挥更多的作用。
针对消防救援队伍职能任务拓展,我们组织研发了多功能快速反应前突消防车。该车动力足、爬坡涉水能力强,采用模块化设计,在森林火灾扑救、水域救援等任务中,能整体快速更换上装模块,目前已在陕西省消防救援总队配备。我们组织研发的MIMO雷达生命探测仪、人体痕量气体生命探测仪、无人机载航磁探测系统、多功能破拆机器人等系列生命搜救装备,在长沙“4·29”自建房倒塌事故、“3·7”泉州酒店坍塌事故、“9·5”四川甘孜州泸定地震等灾害事故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近年来新能源火灾高发的现状,我们组织研发了系列火灾防控新技术、新产品。其中,分布式光纤感温火灾探测器可实现对锂离子电池发热的早期探测,并精准定位发生热失控的电芯堆垛位置,为后续开展精准灭火和应急处置提供支持。多光谱测温热灾害检测预警装置可实现对锂电池热失控的早期监测预警,而且监测范围广、响应速度快,探测精度也很高,轴向探测距离不低于60米,对直径2厘米热点的探测误差不超过1摄氏度,适用于锂电池存储场所的火灾早期监测预警。新型液氮灭火抑爆装置可在5秒内扑灭明火,并通过液氮的高效降温作用防止锂离子电池发生复燃。同时,液氮气化后充斥在预制舱受限空间内,能实现高效惰化抑爆功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用于储能电站、数据中心等锂电池应用场所的消防安全保护。该成果已在佛山南河中压型储能电站、佛山南海常规型储能电站和深圳比亚迪用户侧储能站等场所得以应用。
为实现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我们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了隐患信息全面感知、多源数据汇聚融合、泛化模型智能研判等技术难题。我们开发的火灾与警情研判智能一体化平台,可以对不同地区的火灾风险进行等级评定与预警发布,目前已在北京、广州、济南、延安、郑州和南昌等地开展试点应用,为消防工作数字化转型提供科技支撑;消防安全社会化云服务平台可为城市区域、行业领域、重点单位等分别提供实时化、智能化、差异化消防安全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服务,为构建城市消防安全“点、线、面”全域覆盖监测网络提供有效手段。
巩固治理成果持续发力创新
中国应急管理报记者:电动自行车全链条整治行动目前取得了哪些最新具体成效,同时,电动自行车锂电池也属于新能源,请介绍一下消防救援部门是如何服务保障新能源产业安全发展的。
王天瑞:电动自行车专项治理半年以来,有三点最深感受。第一点,整治不是简单的上路查车,我们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突出标准制度建设,突出打击非法改装,突出生产销售、停放充电、报废回收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力争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安全的产品。第二点,各级专班作用发挥明显,涉及整治工作的14个部门,通过专班这一平台,每半个月调度会商、每个月调度,定期研讨,增加了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少了“文来文往”,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三点,达成共识,形成合力,电动自行车专项整治工作目前正在有力有序展开,充分说明国务院决策部署的正确性。
总之,人民群众满意是我们的工作动力和努力方向,让人民群众骑上更合格、更安全的电动自行车也是整治行动的终极目标。我们将再接再厉,切实把电动自行车整治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从近年来发生的新能源火灾事故中能看到存在两点突出矛盾:第一,锂电池热失控不可避免;第二,灭火救援难题还没有有效解决。
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共同发力、破题创新:
一是转变防控理念。锂电池起火即爆炸,传统的消防设施,比如报警喷淋,难以发挥作用,必须在建筑防火、生产工艺、火灾防控、安全管理等方面转变理念,真正满足新能源行业的实际需要。
二是提高设防标准。比如,立足易燃易爆特点,提高厂房仓库的设计标准;强化防火分隔,发生火灾后难以处置,就把它限制到一定单元,也就是限制到最小单元;立足于早发现、早处置,推动各厂商建立专职消防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