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上饶的汪先生向澎湃质量观投诉平台反映称,2023年8月他在太平洋保险公司投保了48120元的“杂交水稻制种保险”,一个月后受恶劣雨水天气影响,自己种植的水稻严重减产,未达到保险合同约定的产量,要求按照合同理赔601500元,却遭到了保险公司的拒绝。
1月12日,汪先生称,在澎湃新闻介入后,双方已经就赔偿金额达成一致。
二、舆情传播
从战鹰APP舆情信息传播整体走势来看,舆情热度呈线性下滑趋势,舆情热度最高点出现在媒体曝光当日,随后舆情热度急剧下滑,网络上可见零星转载信息。
三、舆论观点
1、媒体观点
2、网民观点
1)吐槽保险机构不靠谱
@顺风顺水:最不保险的,就是保险公司。
@花生: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国人痛恨保险,诈骗公司一样。
@小太阳:中国最大的坑,就是保险的坑,这不保那不保。
2)反映投保人投保理赔难
@明齊日月:投保的时候他叫你爹,理赔的时候你管他叫爹。
@隔壁~老李:先忽悠你买,赔的时候就按合同细节慢慢来。
@一丝不苟艺术家da:平常人根本不了解保险合同,保险公司就是靠这一点推卸责任。
3)建议保险公司公平合理处理农业理赔
@弘念梦:保险公司应该更多考虑到农民的实际情况,理赔不应该那么难。
@沧海两啸:这种情况真是令人着急,希望保险公司能对农民理赔更加公平合理。
4)指责涉事保险机构骗局多
@青锋侠:太平洋保险公司的话你也信
@号:太平洋保险年年都爆出很多骗局,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买?搞不懂。
四、研判分析
1、风险研判
2、应对点评
在观察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后,我们发现涉事保险机构在应对舆情方面稍显被动。具体来说,从媒体开始介入维权到涉事双方就赔偿金额达成一致,仅仅相隔一天,这与涉事男子线下维权数月而无果形成鲜明对比。这显示出,当媒体介入后,涉事保险机构的处置效率突然变得非常高。然而,这种高效的处置方式很容易引发舆论的猜测,让人觉得涉事保险机构是因为受到媒体的压力而不得不迅速解决问题。这种情况可能会引发其他维权者的效仿,对涉事保险机构造成不利影响。
由于涉事保险机构对突发舆情事件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因此在媒体介入后,迅速地解决了理赔难问题,使整个事件得以圆满解决。尽管后来这一事件被媒体曝光,但由于涉事双方已经达成和解,有效地避免了公众的随意讨论,从而有效地遏制了舆情的扩散和蔓延。
3、案例启示
因此,保险机构在面对媒体曝光时,应采取积极、客观、公正的态度,及时回应和澄清问题。同时,监管部门也需要对媒体进行合理的监管和引导,确保媒体报道的准确性和公正性。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保险市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