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产业链整合;产业集群;龙头企业
一、引言
与传统农业相比,特色农业能充分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在农业领域发展特色农业,能够促进传统农业经济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有效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特色农业的发展不仅在美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得到重视,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也越来越强调依靠发展特色农业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在特色农业发展中,产业集群导向的发展战略在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方面表现突出,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日益得到重视。然而在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实践中,依靠地理位置相邻,生产和加工特色农产品的加工企业集聚并与地方政府、农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辅助机构长期互动自发形成产业集群,往往需要经历较长的发展时期。如果能够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构建和培育产业链条,对已初步形成的产业链条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汇集产业链优势,形成产业集群网络并在链网互动中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实现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壮大。
二、特色农业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农业产业链与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特色农业发展既能实现农业自身的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又能对地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农业领域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过程中,应该通过何种方式或途径来实现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是依托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链,整合产业链资源发展特色农业,还是通过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特色农业。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以及部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经验,本文认为,特色农业发展应该立足发展现实,在培育整合产业链基础上促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不断发展演化,通过产业链与集群网络协同发展促进特色农业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郁义鸿.产业链类型与产业链效率基准[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1):35-42.
[2]杨公朴,夏大慰.现代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芮明杰,等.论产业链整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王龙锋,张良成,张瑞卿.江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48-51.
[5]陈朝隆.区域产业链构建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7.
[6]黎元生.闽台农业分工深化与产业链整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7]黄海平,龚新蜀,等.基于专业化分工的农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4):64-69.
[8]肖小虹.农业产业链成长要素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1):44-47.
[9]杨蕙馨,纪玉俊,吕萍.产业链纵向关系与分工制度安排的选择及整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7(9):14-22.
一、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使传统农业从零星分散、规模狭小的个体生产转变为日益集中的,由劳动协作和日益深化的社会分工联系起来的大规模的,围绕主导产品或支柱产业进行专业化生产,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作为一个体系来运行,做到每个环节的专业化与产业一体化协同相结合。
2农业生产经营一体化。一体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特征,作为经营机制的创新,它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小农户与大市场联系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贸工农一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一体化经营体制,使外部经济内部化,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3农业布局区域化。布局区域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确立主导产业、扩大经营规模、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结果。所谓布局区域化是指产业化经营确定的主导产业或生产系列,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原则,设立专业化小区,按小区进行资源比较要素配置,安排商品生产布局以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的优势,形成多种类型与特色的作物带和动物饲养带。并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加快农业生产区域间的大规模分工与协作,促进形成主导产业,同时,必须使农户得到实实在的经济利益,以发挥区域化布局的作用。
二、保证完成国家赋予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是垦区农业坚实的历史重任
1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经济效益。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分流农业劳动力,将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可以促进农业规模经济的形成。也可以创造农业产业的聚合规模,使分散的小农户集中在“龙头”牵动的一条产业链上,实现高度集约化、商品化、专业化生产和高度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不仅扩大了经营主体的规模,还有利于形成关联产业群体的优势。
2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解决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传统农业的本质特征是自给性和封闭性,农户只能以低价出售很有限的初级产品,获取不到运输储藏和加工增值的效益。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专业化、社会化、一体化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演化过程,农业不再是传统的生产部门,而是逐步成长为产品商品化、流通市场化完全开放的现代农业。
4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培育和扶壮龙头企业,通过组织农户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充分发挥家庭经营和农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依靠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在专利、配方、品牌、包装、价格、服务等方面构造优势,就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强垦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新思路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整结构,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
(1)尽快从传统的“重农轻工”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作为农垦企业,大农业是基础型产业,重视并搞好农业生产固然重要,“无农不稳”。但是,“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也是任何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现实表现。所以,在应当在重视农业生产的同时,高度重视发展工业和以商业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
(2)尽快摆脱计划经济的传统影响,牢固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农垦有几十年的“国营”农场历史,“种粮交国家、工资领回家”,农场盈亏与职工个人无关,都由国家承担。改革开放以来,农场虽然属于国有,但是不再国营,对农业职工实行了“两自理、四到户”(生产费、生活费自理,土地、农机、盈亏、核算到户)。因此,农业生产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来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来安排生产。
(3)加快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重点地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资本结构、人才结构。发挥垦区自身的地理、资源、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技术、劳动力等诸多优势,大力培育工业龙头企业,协调和密切龙头与基地的关系,努力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3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垦区的基础产业仍然要定位于大农业,要按着发展大农业的思路进行基地建设,这是农业产业化的落脚点。离开农业这个基础讲产业化,就变成其他行业的工作了。在大农业中,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仍然是基础的基础。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搞好国家级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同时,为了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种植业的产品方向应适当分流。
【关键词】公路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公路经济
在我国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基础交通设施水平对于整个农业产业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一些相对偏僻的地区,道路交通设施是农村地区与外界环境联系的重要条件,也是各项产业力量发展的有效推动力。公路经济的发展,从另一层面来说,也带动了整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实现了对农业产品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下文对于公路经济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联系进行了分析,并且探讨了公路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几个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公路经济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联系
当前我国社会城市化建设进程虽然已经在快速的进行当中,但是整体城市化水平依然较低,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依然在我国整体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当前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整体产业化水平相对落后,并且分散经营的模式也难以实现对农产品和农业资源的高效开发。在一些地区相对偏远的农村,各个层级的市场之间沟通存在较大的困难,买卖行为相对脱节,对于产业化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在我国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趋势的大潮下,优质的交通运输条件,可以为农民解决上述诸多问题,提高农产品与农业资源的开发效率,缩小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差距,更好地促进当地农业实现产业化发展。
三、公路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动作用
1.公路经济的发展对于当地农业市场有着良好的推动意义
公路经济的发展,促使农村地区的交通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带动了诸多农业产品流通渠道的增加。以往传统独家、小户经营模式逐渐产生了变化,个体经营、集体经营、国家经营等不同经营模式,对于农村地区的农业市场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农村地区市场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企业也逐渐进驻到了农村地区,并且更好地带动了整体农村地区产业环境的发展和完善。跨区域生产的模式,是现代众多企业对于自身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进行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选择。另外,公路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区域市场的形成,提高了当地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有助于打造全国性的地方特色市场。
2.农产品的物流运输水平大幅度提高
物流运输水平的提高,是公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个最显著的优势和体现。农业生产属于第一产业,其生产对象是农副产品。高水平的物流运输,可以有效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并且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我国农业生产与经营组织较多,整体农业生产相对混乱,并且很多不良竞争也不利于农产品市场的有序发展,农民在进入市场中,其缺乏有效的规范管理。作为市场交易中弱势的一方,农民难以对自身的经济利益进行保障。公路经济的发展,促使地方的物流运输水平大幅度的提高,对于地方农业产业中的空缺进行了弥补,并且通过对产业组织的合理构建,实现了市场、农民、物流公司的产业链组合。农民只需要结合市场的需求来进行生产,再联系物流公司进行运输,就可以实现整个交易过程。物流运输过程通过构建一套完善的物流载体,让农民交易成本和交易难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并且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这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保障农民切身利益是非常必要的。
3.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有效的调整
四、结束语
[1]程达文,赵琳,常晓靓.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的制约分析[J].知识经济,2012(11)
>>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模式、困境及路径选择西南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产业化路径福建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滦模式破解文化产业化之谜河南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运作模式探析民族村寨旅游环境困境及路径选择公共服务市场化:成效、困境及路径选择浅析黑龙江省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开发的实现路径新疆文化资源产业化现状、问题及对策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模式选择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模式选择及困境突破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及模式选择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开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对策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及路径选择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困境及路径选择中国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及现实路径选择虚拟产业集群的构建与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政府合作治理模式及路径选择百色市产业结构优化模式及路径选择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7]于栗,周鸿,廖明君.广西特色文化发展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
[8]黄新宇.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1.1休闲农业发展的目标导向
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必须服务于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目标要求。具体来说要以《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福建省“十二五”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等政策为其发展导向。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目标约束着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依据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目标做出的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未必必然正确。实际上,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目标是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正确选择的必要条件。只有当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目标能有效挖掘休闲农业资源时,才能说符合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的正确选择。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并不是目的,它只是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手段。同时,福建不同的休闲农业发展目标,引导着不同的休闲农业类型,不同的发展类型又要求选择不同的技术创新作为基础和保障[2]。
1.2休闲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性
通常情况下,行业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休闲农业作为农业与旅游业交叉形成的新型行业。其也必然可划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而每个阶段都对应不同的技术创新路径选择。在休闲农业幼稚期阶段,主要以模仿创新为主进行技术创新路径选择;在休闲农业成长期阶段,主要以合作创新为主进行技术创新路径选择;在休闲农业成熟期和衰退期阶段,主要以自主创新为主进行技术创新路径选择[3]。据福建农业资源区划部门统计,2011年全省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企业500多家,其平均投资额达2000万元,投资总额近100亿元,从业人数25万余人,年接待游客近2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30亿元。因此,从投入水平及效益水平来看,目前福建休闲农业产业已经处于从幼稚期向成长期过度。在此阶段,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要从模仿型向合作型转变。
1.3休闲农业的资源禀赋
休闲农业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三个层面。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受到休闲农业资源的制约,如土地、气候、乡村景观、农业作物、农耕文化、区位经济等,这些因素决定休闲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休闲农业作为自然和经济再生产的过程,对休闲农业资源的依赖是一种连续的、持久的经济过程。当前,福建休闲农业资源可划分为6种类型:特色农业资源、森林生态资源、休闲渔业资源、高优茶区资源、观光果园、民俗农庄资源[4]。这6种资源类型都决定了相应的休闲农业技术创新方向。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目的在于通过选择适当的休闲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建立更加有效的资源配置,发挥福建休闲农业的资源比较优势,形成持续的竞争力,提升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益。
2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的选择
当前,福建休闲农业正处于转型期,经历着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单一型向多元功能型,从注重休闲产品数量向休闲产品品质等方面的转型。要实现上述的转型,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来实现,并且随着福建休闲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赖性越强。福建休闲农业企业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结合休闲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和福建休闲农业资源禀赋,进行合理定位,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技术创新路径。
2.1政府部门制定以合作创新为主、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为辅的战略框架
首先,休闲农业技术创新实质是为满足休闲者的需要,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技术创新成果引入到休闲农业项目中来,实现休闲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提供新的休闲产品与服务。由于,休闲农业技术创新对其他产业技术创新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加强福建休闲农业产业与旅游业、服务业,餐饮业的技术创新合作是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必然的选择[5];其次,福建休闲农业当前正处于成长期这个阶段,根据上述技术创新模式与行业生命周期的关系分析,选择合作创新能较好的促进当前福建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最后,目前福建省休闲农业已经逐步形成西部山区生态型休闲农业产业带、中部都市城郊型休闲农业产业带、东部滨海、岛屿蓝色型休闲农业产业带的格局,且福建三个产业带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协调发展各个区域的休闲农业,需要建立以合作创新为主、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为辅的技术创新路径。
2.2中介服务部门建立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的互动式信息平台
2.3休闲农业企业加强吸收与转化其他行业技术创新成果
休闲农业产业横跨了第一、二、三产业,其技术创新融合了三大产业技术创新成果,并通过创意元素,进行新的要素组合。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高是建立在对其他行业技术创新成果的吸收与转化的基础上[6]。因此,为了避免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陷入“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技术创新“陷进”,应加强对其他行业引进技术的模仿、消化与吸收,实现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与其他行业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特别是营销、服务、信息等技术创新成果的引进、吸收与消化,这些技术创新成果的引用能直接提升当前福建休闲农业经济效益。但,在引进、吸收、消化的三个环节中,始终以掌握核心技术为最终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福建休闲农业发展需要,对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具有福建休闲农业特色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争取早日实现从模仿创新向合作创新及自主创新的自然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