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贷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当下我国财政支农的直接补贴策略已经改变,未来将会逐步转向财政金融协同的间接补贴策略,这可以从中央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窥见端倪。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管理办法》以来,中央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24年5月21日,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在全国全面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的通知》,进一步细化了政策转向。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确指出要加大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金融助力、支持农业发展既是适应市场变革的“应变之策”,也是增强现代金融业服务能力的必然选择。

农业信贷与农业生产投资的理论关系

有研究表明,家庭特征、金融支持、信息支持是影响农户从事农业生产投资的三大因素。其中,以信贷资金支持为代表的金融支持会对农业生产经营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在农户家庭收入、耕地面积、农产品市场需求等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农户会因为获得农业信贷资金而有较强的意愿开展大规模农业生产。比如,家庭农场需要大额的资金投入开展农业生产经营,而通常意义上的家庭农场自有资金较为有限,获取信贷资金对于提升家庭农场风险承受能力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因此,金融机构对于农业信贷资源的配置策略又会对农业生产施加可变的影响,此种交互影响更加证实了金融机构供给和服务能力的改善对于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业信贷的现状与特点

(一)农业信贷的普惠性和平等性理念。农业信贷业务的定位始终围绕着乡村振兴、普惠金融展开。可以说在商业银行开展农业信贷业务的初期,对于农贷产品盈利能力的诉求被显著削弱,其更被鼓励获取较为微薄的利润从而帮助农户解决资金匮乏、农业产销机会不平等等困难。因此,农业信贷更侧重于服务“金融间接补贴替代财政直接补贴”。无论是小农户、适度规模经营农户还是家庭农场,金融机构对其从事农业生产没有职业分工上的歧视,因此在获取信贷资金上也相对平等。农业信贷要服务于城乡协同发展的目标,使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促进城乡产业融合,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水平,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信贷的普惠性、平等性根植于城乡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初衷,农业信贷借助普惠金融的叙事逻辑赋能城乡产业集群,最终旨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

(二)农业信贷的需求侧发生深刻改变。传统农户是农业信贷业务最为朴素的受众对象和客户群。然而现阶段,我国农业信贷市场的需求端涌现了包括新型专业大户、新型家庭农场、新型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一类新型农业主体。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在于,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生产。土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利用,使得农业的投入周期和回报被人为拉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于市场定位鲜明,对农业技术、生产规模、生产流程有着更为精细化的融资需求。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例,其一般采取“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通过订单农业、合同农业等利益联结方式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关系。因此,如果金融机构缺乏前期市场调研,则会导致信贷供给与需求的错配,进而导致旗下金融产品与市场需求背道而驰。

(四)农业信贷业务风险具有分散性。除了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供需关系的周期性波动、农户个人的认知能力和道德水平均会构成农业信贷业务的风险点。农业信贷领域的风险具体可以概括为自然风险、商业经营风险和农户道德风险。自然风险包括各类气象灾害、极端天气导致的农作物减产、毁损,农户主观上即使有归还贷款意愿,客观上也失去偿债能力。商业经营风险是指农户由于对供需关系、市场演变把握不准,导致农产品滞销、价格大幅下滑而账面亏损巨大。农户道德风险包括两类,一类是农户主观上没有归还意愿的套取银行、金融机构资金的欺骗行为,如果金融机构操作不慎又会为各类贷款诈骗、骗取贷款等犯罪提供温床;另一类是农户对农业信贷的性质认识不清晰,把信贷误认为补助或扶贫资金的一类行为。

现阶段金融机构开展农业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

(二)农信担保不能完全覆盖农户个人信用。农户的个人信用风险无法通过农信担保公司的担保行为加以化解。一方面,农信担保公司出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分散风险的考虑,在实际提供担保服务的过程中,往往会需要借款人提供反担保。另一方面,部分农户在申请贷款时隐瞒信息,农信担保公司由于信息不对称不能严格把关,使得贷款存在风险。一些地方尝试开展“农房抵押贷款”也是想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户资信水平较弱,且没有其他信用凭据的缺陷。因此,农户信用体系不单单是一个贷前参照体系,更是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稳定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

未来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信贷发展的主要路径探讨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推动人口、土地和资本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鼓励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经营范围、农业经营主体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农村金融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从而对涉农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提出更高要求。

(一)不断拓展农业信贷的数字化应用场景。首先,农业信贷可得性要求农户获取信贷的场景能够嵌入农户的生活居住条件,比如农户在田间地头办理农贷申请,客户经理携带设备上门办理大额贷款都是较为典型的场景。部分省市的金融机构还通过利用农业农村大数据、卫星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对农贷应用场景进行完善。其次,由于农户的脆弱性、农户对农业经营风险的不耐受,农业信贷的数字化发展成为大势所趋。有研究表明,数字金融在对传统金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基础之上,可以提升农户对正规信贷的可得性,进而促进农户创业。

基于农村客户贷款具有额小面广、量大普惠的特点,传统的信贷模式效率较低、获客成本高,在机构、渠道、数据等方面容易形成“割裂”,难以形成合力。依托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信用风险授信系统,利用线上触客和授信,既实现了支持“三农”融资贷款需求,也保证了风险可防可控。

(三)立足各地本土产业发展方向配置信贷资源。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气候条件,如降水量、光照、积温等自然因素,无论是国有大行还是各地城商行,均根据属地银行的自然资源禀赋展开农贷产品设计。“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农业信贷领域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合各地农业生产特点延长金融服务链条。目前全国各地的涉农贷款产品主要有三大类:一是依托土地和农业资源,如江西吉安首创的“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江西彭泽面向有节水项目融资需求企业的“节水贷”等。二是以地方特色产业为核心,如茂名的“荔枝贷”、兰考的“大棚贷”等。三是基于人群作为划分依据,如云南永平农商银行为外出务工人员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务工安心贷”,许多地方银行针对农村妇女设立的“巾帼创业贷”“巾帼信用贷”“巾帼芳华贷”等。事实上,农业生产的金融服务链条并非止步于种植、育苗阶段。包括农作物田间管理所需的灾害预防、农作物丰收后农产品的加工、运输、仓储、市场营销等诸多环节均有配置信贷资源的可能。

(作者:肖素琳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

公式

①尹文静,王礼力,TedMcConnel.农民生产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监督分组的主成分回归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02):19-26.

②郭敏,屈艳芳.农户投资行为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2(6):86-96.

③林建华,鞠智超.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与机制研究——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4):106-119.

④温涛,中国农贷市场的精英俘获与包容性成长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36.

⑤刘明,农贷配给、农户意愿与农业资本市场——基于农户调查、农贷与资本市场数据计量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44.

⑥方师乐,黄祖辉,徐欣南.数字金融发展的包容性增长效应——农户非农创业的视角[J].农业技术经济,

THE END
1.农业信贷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2024年5月21日,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在全国全面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的通知》,进一步细化了政策转向。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确指出要加大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金融助力、支持农业发展既是适应市场变革...https://csxl.scdsjzx.cn/xysc/c100540/202411/7ca572244c1e47c1a1651bfdc56d9965.shtml
2.企业中高层时事解读课2021第7期(总期57期)在线培训课程目前,除天安财险、易安财险2家由银保监会接管的公司外,34家直管财险(再保险)公司的主监管责任人,分别出自银保监会财险部的大型公司监管一处、大型公司监管二处、创新型公司监管处、农业保险公司监管处、再保险公司监管处。比如,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财险、国寿财险、中华财险的主监管责任人,都为财险部大型公司监...https://www.zzqyj.net/?list_89/1283.html
1.经贸大讲堂——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11月21日下午,经济与贸易学院特邀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农业保险研究院/乡村振兴部副院长、总经理王俊在英才校区E210为师生作了“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我院副院长杜玲主持,我院22级、23级农林经济管理和商务经济学两个专业200余名学生和部分教师聆听了讲座。 https://jjmy.hnuahe.edu.cn/info/1255/3235.htm
2.发挥双层经营体制优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并从深化三权分置改革、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等方面作了具体部署。会议释放出三大信号:一是稳中求进的发展思路,二是发展适度规模原则,三是保障小农户合法权益的决心。 http://www.zgxk.org/xinwentoutiao/2024-11-18/360394.html
3.保险制度论文审视我国责任保险市场的现状,我国责任保险制度中存在的产品和服务供应不足、法律环境不完善、政府工作错位等现象。 1、责任保险产品和服务供应不足 首先,责任保险产品的设计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迈向信息经济,但是责任保险产品设计思路,还是寻求法律、法规对损害赔偿的规定,远远跟不上日益...https://www.ruiwen.com/lunwen/7055747.html
4.浅析中国农业保险发展问题(通用8篇)由于保险主体面对农业的非系统性风险需要独自承受高额经营成本,遇到特大自然灾害时更是回天无力,没有农业再保险的支持很难发展。因此,政府一方面可以利用通过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来扩大风险分散面;另一方面可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以进一步增强抵御大灾风险的能力,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https://www.360wenmi.com/f/fileppixxfe8.html
5.郭晓鸣等:农业保险应当如何突破困境三农论剑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为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保险以其独特的风险阻隔和经济补偿功能,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迎来了新的重要发展机遇。截至2021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已突破976亿元,同比增长近19.8%,为1.8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超4.7...https://www.zgxcfx.com/sannonglunjian/122391.html
6.2024年中级《农业经济》11.16上午——单选题中级经济师B. 生态农业 C. 立体高效农业 D. 高科技型农业 参考答案:D 2. 根据农村集体经济会计制度,属于非...6. 中国农业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时的最大股东是()。 A.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B. 农业农村部 C. ...史沿革的(). A.村治转型与乡村共治阶段 B.人民公社制阶段 C.乡镇自治阶段 D.乡政村治确立阶段 ...https://www.educity.cn/jjs/5355520.html
7.保险的调研报告(二)加强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主要包括:一是加强农业保险立法和完善的制度环境,政府应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农业保险的顺利开展;二是实行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再保险政策,支持保险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很多优惠政策支持农业再保险市场,扩大风险分散面,达到风险分散的目的。 https://www.yjbys.com/diaoyanbaogao/3541499.html
8.2013年前十月我国农业保险金额突破1万亿元【编者按】据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1月至10月,我国农业保险主要农作物承保面积突破10亿亩,保险金额突破1万亿元。怎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农业保险工作,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召开的全国农业保险承保人联席会第五次会议上,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指出,要准确把握当前农业保险发展形势,充分认识到我国农...https://m.vobao.com/news/772883167979.shtml
9.保险业发展研究12篇(全文)我国补充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制度建设起步较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劳社部令20第20号)、《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劳社部令年第23...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体系”, 标志着再保险体系的发展进程由建立阶段进入到健全完善阶段。然而, 较...https://www.99xueshu.com/w/ikeyqh6wdvj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