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以“智联未来创新发展”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重庆)物联网创新应用大会在位于南岸区的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会上,市经信委发布了“2021年重庆市物联网十大应用案例”。
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是重庆发展数字经济、打造“智造重镇”、建设“智慧名城”的重要支撑。为贯彻落实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充分展示重庆物联网应用成果,以典型案例示范应用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全市物联网应用高质量发展,市经信委组织开展了“2021年重庆市物联网十大应用案例”评选。
经企业申报、专家评审、综合审核和公示等程序,最终评出了“2021年重庆市物联网十大应用案例”。十大应用案例涉及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社区、安全监控及电梯维保等多个物联网应用领域,均已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创新模式,取得良好的应用示范效果。
它们是:
重庆京东方智慧电子系统有限公司的绿色办公智慧解决方案,
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的慧梯宝智慧电梯,
中国联通重庆市分公司的智慧工厂AGV小车改造,
重庆新安碧捷物联科技有限公司的安欣舒智能化安全输液控制系统,
重庆天智慧启科技有限公司的基于物业服务设施设备管理的IBMS管理系统,
重庆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的山区高速公路大数据智慧管控服务平台,
重庆邮电大学的实验室危化品管理及巡检平台,
中科计算技术西部研究院的智能吊篮工程安全管理系统,
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的OneBox5G智能网关应用,
中冶赛迪重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基于工业物联网平台的铁区一体化智能管控系统。
这些物联网创新应用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
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生病输液时滴速过快,造成身体不适甚至引发生命危险;还有的人,因疏忽大意,在输液完成后才想起来喊护士关闭输液器,以至于担忧空气进入了血管。不过如今,仅需一套智能安全输液控制系统,就可为大家消除这些风险。
7月16日,第四届中国(重庆)物联网创新应用大会发布了“2021年重庆市物联网十大应用案例”,其中,由重庆新安碧捷物联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安欣舒智能化安全输液控制系统,就有这种神奇的功能。
这是一款基于物联网技术,在用于输液的药袋管线一端加装滴速式输液控制器,并以智能穿戴设备为载体的安全输液控制系统。有了它,护士只需事先按照医嘱设定滴速,就能对病人输液时的滴速进行精准控制,并对病人输液当中出现的心率过快等风险进行智能的识别。当输液完成之后,它会及时自动锁死输液管路,并提醒护士前来拔管,防止空气进入血管、血液倒流等输液事故发生。
另一方面,在护士站管理中心的大屏幕上,可实时显示出滴速式输液控制器所监控到的输液信息。同时,护士所佩戴的智能穿戴设备,也会实时为其推送所负责病人的输液异常情况。通过大屏幕和智能穿戴设备,每个护士都能及时、清楚地掌握其所负责病人的输液情况。由此,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能及时处理。
据悉,目前,这套智能化安全输液控制系统已经在重医附二院、新桥医院等5家医院使用。
除了这款智能化安全输液控制系统,当天发布的“2021年重庆市物联网十大应用案例”,均以其独特的“智慧”,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
如,吊篮在建筑外墙高空作业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在我国,每年吊篮使用量高达3000万台,但大多是传统电动吊篮。不过,传统电动吊篮主要依靠机械式安全锁和人工监管,存在安全隐患——数据显示,因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普遍薄弱、监管人员疏忽和监管不到位、吊篮设备老化、天气变化等多种因素,导致我国每年发生吊篮施工安全事故近千起,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损失。
针对上述痛点,中科院计算技术西部研究院及中科旭峰联合开发出了国内首个智能吊篮工程安全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基于物联网技术,融合AI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云平台超算技术与传统建筑吊篮施工管理规范,实现了施工作业智能安全监控、吊篮超重倾覆断电异常自动预警、施工人员考勤与身份审核、人员遇险SOS一键呼救、吊篮设备损毁夜间防盗预警等功能。当环境不满足作业要求时,系统能实时发现并自动报警,及时通知安全监管人员,从而让安全监管人员能够及时处理,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专家观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
重庆物联网产业发展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
“近年来,重庆物联网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但同时,在成渝区域一体化协同下,重庆物联网产业发展也面临市场、人才、创新和标准等四个方面的挑战。”7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在第四届中国(重庆)物联网创新应用大会作主旨报告时表示,重庆要推动物联网产业持续在全国领先,需千方百计应对这些挑战。
张平认为,在市场方面的挑战是:物联网涉及面较广、产业链环节长、产业结构复杂,各行业间存在壁垒。同时,物联网市场仍存在供需双方难以对接的局面,需要中间力量进行协调引导。
创新方面的挑战是:核心芯片、智能传感器、高端软件等关键技术领域自主创新不足;物联网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缺乏技术研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
人才方面的挑战是:高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两头缺”,尤其是民企更缺乏物联网人才,还需要加强物联网研发、垂直行业应用等方面的人才建设。
标准方面的挑战是:物联网标准研发难度大,需兼顾行业应用实际需求。同时,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互联互通仍存在问题等。
面对这些挑战,重庆如何应对,才能更好地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打造全国物联网产业高地张平建议,重庆可集聚信息通信未来产业“卡脖子”技术和“长板”技术,加强材料、器件、封测、仪器仪表等交叉应用创新服务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搭建具备引领性、原创性、标志性的国家级协同创新平台,聚才引智,打造标杆项目。如,加大国际智联基础应用研究投入和布局,建设6G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搭建面向重大需求的升级智联科创平台,打造战略新兴智联产业集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