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焦虑心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主题词】妊娠并发症;心律失常/护理
临床上妊娠合并心律失常并不少见,妊娠合并心律失常,根据其严重程度的不同和是否合并心脏病基础,对妊娠结局有着不同的影响。笔者对我院2001-01-2008-01心内科门诊患者进行宣教,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心内科门诊的妊娠期心律失常308例,其中初孕妇228例,年龄21~33岁,孕周6~16周。均符合频发性室性早搏的诊断标准。将308例孕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宣教组,其中宣教组150例,对照组158例。两组孕妇在年龄、孕周、病情轻重、文化程度及婚姻状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按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宣教组除常规治疗、护理外还采用了系统的护理宣教。宣教内容与措施如下:
1.2.1宣教内容(1)护理人员向孕妇讲解有关心律失常和妊娠的常识,澄清孕妇错误认知使其正确认识和对待妊娠中可能出现的心律失常等不适和常见症状,了解家属对孕妇的态度,告知家属,孕妇病情与情绪不稳定有关,保证充分的休息,防止疲劳,饮食上注意营养多样化,协助孕妇快速康复。
1.2.3行为宣教(1)在患者心悸不安、气短乏力、早搏频发时建议患者停止工作,多休息,用安慰性语言耐心向孕妇告知本病不可怕,积极治疗,消除恐惧和焦虑,说明这种情况的良性预后。(2)生活方式指导,注意营养和休息,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补充足够的维生素、铁、钙、和各种氨基酸、新鲜水果摄入,避免诱发因素,如吸烟、饮酒和咖啡、应激等。保证充足的睡眠,提倡适当运动如散步。
1.3疗效标准临床痊愈:症状全部消失,动态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症状大部分消失,动态心电图有所改善。早搏减少大于85%;无效:症状无变化或加重,动态心电图早搏减少小于50%或无明显变化。
二、结果
宣教组150例,治愈65例,显效32例,有效26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82%;对照组158例,治愈43例,显效31例,有效35例,无效49例,总有效率6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三、讨论
【参考文献】
[1]贲宛.临床心电图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65-266.
[2]叶经尚,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0.
论文的参考文献的撰写是作者对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也是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本文结合了心理护理论文参考文献的写作标准格式和要求等范例,来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心理护理论文参考文献的写作,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心理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2]赵秋歌.首次化疗恶性肿瘤患者心理护理的观察[J].医学信息,2015,28(46):168-169.
[4]崔孝菊.恶性肿瘤患者心理问题调查及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106-108.
[5]黄露,梁键,林海珍,等.中西医结合护理对恶性肿瘤患者心理状况干预研究[J].光明中医,2015,30(1):155-157.
[6]张婧.对住院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3):62-63.
[1]王怀素.心理护理干预对小儿白血病病人心理状况影响的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11):1489-1490.
[2]娄春燕.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小儿白血病骨穿和腰穿依从性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11):100-101.
[3]韩静,刘均娥,肖倩,等.学龄期白血病患儿的心理行为状况及其护理干预现状[J].中华护理教育,2009,6(5):219-221.
[4]梁艳梅,雷永红,韦慧,等.护理干预对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初次化疗的效果研究[J].内科,2014,(2):181-184,198.
[5]田艳珍,任小红.白血病患儿家属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31):3321-3324.
[6]肖智智,简黎.白血病患儿的心理特征与护理干预[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141-142.
[1]谢刚敏,刘玉馥,冯正直,杨国渝,梁莉,赵玛丽;心理护理研究方法与内容的进展与展望[J];现代护理;2003年09期
[2]汤羽达,张慧;我国近10年心理护理研究文献的调查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1999年01期
[3]赵鲁平;熊伟;;试论优化医疗执业环境[J];中国医院管理;2006年10期
[4]蔡雁;施晓群;金艳;;乳腺癌患者术后乳房缺失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年02期
[5]麻妙群;护理程序在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1999年06期
关键词:大学生;依恋方式;孤独感;恋爱经历;独生子
1引言
ヒ懒道砺鄞60年代Bowlby创立以来,已成为西方儿童社会性和个性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Bowlby把依恋定义为一种“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它能为个体提供安全和安慰”。Brennan,Clark和Shaver[1]将成人依恋分为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依恋回避以害怕亲密关系和对他人亲密和依赖感到不适为特征,依恋焦虑定义为害怕被别人拒绝和遗弃。如果婴儿期的依恋是与抚养者母亲建立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系,则成人的依恋方式则涉及到更多的人和事。
ス露栏惺堑备鎏甯械饺狈α钊寺意的人际关系时,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的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或体验。有研究发现,基本心理需求满足感在成人依恋和孤独感之间起调节作用[2]。
ゴ笱生处在青年期,艾里克森理论认为青年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马素红[3]的研究发现不安全型依恋的硕士孤独感程度要比安全型依恋的硕士要高。以往关于大学生孤独感与依恋方式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孤独感与依恋方式的关系。
2研究方法
2.1被试
コ槿×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280份,收回有效问卷243份,有效率86.79%。
2.2研究工具
コ扇饲酌芄叵稻历量表(ExperiencesinCloseRelationshipsInventory,ECR),本研究采用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李同归和日本九州大学加藤和生共同修订的中国版的ECR量表,包含有36个项目。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4]。采用Russell等编制的UCLA孤独问卷,共20个题目,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5]。
2.3数据处理
ソ测评数据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3结果
3.1大学生依恋方式在有无恋爱经历上的差异
ザ杂形蘖蛋经历以及是否独生子被试在依恋方式的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有无恋爱经历大学生在依恋回避得分上差异显著,t=-5.679,P
3.3孤独感对依恋方式的影响
ソ大学生的一般孤独感总分由低到高排序,然后取首尾各27%组成孤独感高分组与低分组(各66人)。以孤独感(高/低)、恋爱经历(有/无)和独生子(是/否)为组间变量,分别以“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为因变量,进行2×2×2的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依恋回避维度上,孤独感主效应显著,F(1,132)=9.18,p
4讨论
ケ狙芯勘砻魑蘖蛋经历大学生在回避维度上得分高于曾恋爱过的大学生,有恋爱经历的个体能够适当的表达自己并寻求心理支持,对有人可依赖的这种亲密体验更深,因此可能更容易适应与他人的亲密相处。有研究发现依恋方式能一定程度上预测个体的恋爱行为,低依恋回避组恋爱的比例要高于高依恋回避组[6],说明依恋回避与恋爱经历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依恋方式特别是依恋回避。
ビ醒芯糠⑾执笱生产生孤独感时会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8],这种应对策略可能激活了个体的依恋模式。Bowlby认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是人们形成关于自我和他人的内化表征,当人们遇到困难或危机时,这种内部工作模式会激活,并以不同的依恋行为方式表现出来。个体体验到高的孤独感,采取回避策略的个体可能不会向他人寻求帮助。有研究发现[9]羞怯内向的个体可能社交能力较差,一方面他们可能在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上有困难,从而产生回避的倾向;另一方面,高孤独感大学生由于自卑可能害怕被拒绝而对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产生焦虑。但孤独感是否之直接影响和激活依恋工作模式,应对策略是否也会产生影响等需要进一步研究。
5结论
おおおげ慰嘉南祝
[1]BrennanKA,ClarkCL,SliaverPR.Attaehmenttheoeryandcloserelationships[M].NewYork:GuilfordPress,1998:46-76.
[2]MeifenWei,PhilipAShaffer,ShannonKYoung,RobynAZakalika.AdultAttachment,Shame,Depression,andLoneliness:TheMediationRoleofBasicPsychologicalNeedsSatisfaction[J].JournalofCounselingPsychology,2005,52(4):591-601.
[3]马素红.在校硕士研究生孤独感状况及其依恋类型、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
[4]李同归,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J].心理学报,2006,38(3):399-406.
[5]刘平.孤独的评定.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82-289.
[6]林玲.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恋爱行为关系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8,3:65-70.
[7]黄海.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关键词:田径;100米;状态焦虑。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参加2014年湖北省全国统考的众望高中和一中体育特长生,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参加考试的全部体育特长生。
表1
男女总人数
个数492170
百分比70%30%100%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
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与焦虑和行为表现有关的论文、心理学专注以及各种心理报刊等,分析不同的运动专项关于焦虑和运动表现的实证研究方法,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并确定了实验的过程。
1.2.2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采用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匹尔格(C.D.Spielberger)制定的《考试焦虑量表》用以测量个人对考试紧张程度的感觉。该问卷共20题均分,为自陈题式,采用里克特式4点积分法。
表2
从未有有时有经常有常有
1234
得分最低为20分,最高为80分,如果一个人的得分低于35分,则其考试焦虑偏低,如果其得分高于50分,则其考试焦虑偏高。
1.2.3统计分析法
记录考生的运动成绩,统计其相应的《考试焦虑量表》得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总体分析
2.1.1总体《考试焦虑量表》各分量表得分分析
研究中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各分量表得分(原始分)根据指定出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见表3)。
表3
水平
得分
区分标准人数百分比
低[20,35)2434.3%
中[35,50]4260.0%
高(50,80]45.7%
由上表可看出有总数34.3%受测者考试焦虑状态处于考试焦虑偏低水平,有总数60.0%受测者考试焦虑状态处于中度水平,有总数5.7%受测者考试焦虑状态处于考试焦虑偏高水平。这说明有总数34.3%参加这次体育高考的学生能以较轻松的态度对待考试,若分值很低,说明你对考试过分不在乎;有总数60.0%参加这次体育高考的学生面临考试有点惶恐不安,但这种轻度焦虑有助于你发挥的更好,有总数5.7%参加这次体育高考的学生面临考试心情过于焦虑,难以考出实际水平。
2.1.2总体运动成绩分析
研究中将考试成绩下降的划分为低运动表现水平组-1组,考试成绩上升的划分为高等运动表现水平组-2组(见表4)。
表4
组频数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
14057.1%57.1%57.1%
23042.9%42.9%100%
Total70100%100%
由上表可看出有57.1%的受测者成绩处于低运动水平表现组,处于此阶段的人数40人。有42.9%的受测者成绩处于高等运动表现组,共30人。说明此次参加考试的学生在身体机能正常的条件下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运动表现不佳。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由于采用的量表《考试焦虑量表》对这一特定群体、特定考试不能准确的测量,因为《考试焦虑量表》并不是专门为运动员设计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还有其他的不可抗的因素如:天气、温度、场地等也有可能会影响100米成绩的发挥。
2.1.3受测者考试焦虑量表得分与100米成绩显著性分析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5)。
表5
平方和df均方F显著性
组间10.14633.3822.779.050
组内63.289521.217
总数73.43555
由上表可看出考试焦虑得分与100米成绩的相伴概率p=0.050,因此可以得出在身体机能正常的条件下考试焦虑对100米成绩具有显著性影响。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由于采用的量表《考试焦虑量表》对这一特定群体、特定考试不能准确的测量,因为《考试焦虑量表》并不是专门为运动员设计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还有其他的不可抗的因素如:天气、温度、场地等也有可能会影响100米成绩的发挥。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2参加这次体育高考的学生在身体机能正常的条件下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运动表现不佳。其中绝大部分学生《考试焦虑量表》得分要么偏高,要么偏低,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受外界不可抗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100米成绩的下降。
3.2建议
3.2.1建议制定专门适用于体育高考特长生这一特定人群考试焦虑测量工具,用以区分其他人群的研究。
3.2.2建议针对体育特长生增加体育高考前的心理辅导课程,有助于这一特定人群的应考能力。(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运动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大学生拖延行为认知—行为团体干预
1.引言
拖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Ellis和Knaus[1]曾预计大学里有将近9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行为;陈宝华[2]调查结果显示,有大约20%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学习拖延。Mccown和Roberts(1994)[3]研究发现拖延是学生的一个重要压力源,而且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2.方法
2.2.1一般拖延量表
ClarryH.Lay于1986年编制的一般拖延量表[7]。该量表20个题目,采用5点评分;全部题目相加得到总分,量表为单一维度,得分范围为20-100,总分越高,代表拖延行为越严重。Lay在修订此量表时,测得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楚翘等人测得该量表α系数为0.833[7],国内包翠秋2007年报道其α系数为0.803[8]证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2.2.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共10个项目,GSES采用利克特4点量表形式,各项目均为1~4计分。GSES为单维量表,没有分量表,因此只统计总分。把10个项目的得分加起来除以10即为总量表分。根据Schwarzer的报告,在不同文化的多次测定中,GSES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5和0.91之间,一直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2.4焦虑自评量表
焦虑自评量表(SAS)由华裔教授WillianW.K.Zung于1965年编制。SAS采用4级评分,共20个项目,统计指标为总分。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陶明等测得该量表的一致性系数为.931,与SCL-90的焦虑抑郁和与DSM-IV的诊断符合率在90%以上[14]。
2.2.5自编拖延行为认知—行为干预方案
3.研究结果
3.1实验组、对照组在各变量上的比较
3.1.1前测两组组间比较
表1实验组、对照组前测的结果比较
注:*表示P≤.05;**表示P≤.0l。下同。
3.1.2后测两组组间比较
在为期6周的实验处理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用同样的工具进行重测,结
表2实验组、对照组后测的结果比较
3.2实验组、对照组各变量的前后测比较
3.2.1实验组的前后测比较
表3实验组前后测的结果比较
3.2.2对照组的前后测比较
表4呈现了对照组各变量在前后测成绩上的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在各个变量上都没有显著变化。
表4对照组前后测的结果比较
4.讨论
4.1干预显著地降低了大学生的拖延行为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认知—行为团体干预显著地降低了大学生的学习拖延行为。与国内仅有的干预研究结果相同。例如邱[4],徐丹丹[5]和吴进华[6]分别在他们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本实验在他们的基础上,对额外变量进行了更加严格的控制。被试的选择是在前期拖延现状的调查基础之上的,严格匹配了性别比例,并尽可能地保证额外变量相同。从认知、行为和情绪三个方面设计了干预方案,并通过模拟预测和询问老师意见进行了完善。
4.3干预有效地改善了大学生的焦虑水平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干预前后,实验组的焦虑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而对照组的焦虑水平却有一定幅度的上升。实验组对照组后测结果对比显示,两组在焦虑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说明该认知—行为团体干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大学生拖延者的焦虑水平。
4.4干预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增强效果不明显
从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干预前后,实验组的自我效能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对照组的成绩有稍微的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
5.结语
5.1认知—行为团体干预能改善大学生短期内的拖延行为。
5.3认知—行为团体干预能降低大学生拖延者的焦虑水平。
5.4短期的认知—行为团体干预对大学生拖延者的自我效能感的改善效果不大。
[1]王娟.关于影响拖延行为的因素研究综述.百科论坛:285-286.
[2]陈宝华.大学生学习拖延的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MccownW.PetzelT,RupertP.Anexperimentalstudyofsomehypothesizedbehaviorsandpersonalityvariablesofcollegestudentprocrastinators.Personality&Individualdifferences,1987,8,(6):781-786.
[4]邱.大学生学习拖延认知-行为团体干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毕业论文.
[5]徐丹丹.大学生学业拖延的类型比较及干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6]吴进华.师范大学生学习拖延特点及其团体干预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7]楚翘,肖蓉,林倩.大学生拖延行为状况与特点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8):970-972.
[9]Schwarzer,R.&AristiB.(1997).Optimisticself-beliefs:Assessmentofgeneralperceivedself-efficacyinThirteencultures.WordPsychology,1997,3,(1-2):177-190.
[10]Zhang,J.X.&Schwarzer,R.(1995).Measuringoptimisticself-beliefs:AChineseadaptationoftheGeneralSelf-efficacyScale.Psychologia,38(3),174-181.
[12][美]尼尔·菲奥里著张心琴译.战胜拖拉[M]东方出版社.
[13]WilliamKnaus著.陶婧等译.终结拖延症[M]机械工业出版社.
论文摘要: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不同领域的自我效能是不同的。在求职过程中,职业决策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而对职业决策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本文将对国内有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进行简要介绍。
一、概念界定
自我效能(Perceivedself一efficacyorsenseofself一efficacy)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最先由Bandura,A.于1977年提出,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自我效能总是和特定的领域相联系,职业自我效能便是自我效能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即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和职业有关的任务或活动所具有的信念。职业自我效能是一个总称概念,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与职业内容有关的自我效能,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某一职业所规定的有关内容(如该职业所需教育,某种具体职业任务等)能力的信念;另一方面是有关职业行为过程的自我效能,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有关职业行为过程(如职业决策、职业找寻等),实现行为目标能力的信念气职业决策自我效能(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fficacy)就属于后者,它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而职业决策(careerdecision一mak-ing),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来自乔普森(Jepson,D.),他认为职业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通过此过程,决策者组织有关自我和职业环境的信息,仔细考虑各种可供选择职业的前景,做出职业行为的公开承诺(publiccommitment)。
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的起源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起源于职业决策理论。决策理论最初起源于经济学领域,后应用于职业心理学领域,继而发展出了现在的职业决策理论。该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决策过程的研究、决策模式的研究以及影响决策因素的研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即属于影响因素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领域。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Yun一ChengWei和O’Neil曾提出:职业决策过程受五大因素影响,分别是家庭因素,包括早期童年经历、父母亲的角色模型;社会因素,包括受教育的经历、同辈人的影响、大众媒体;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害怕失败、缺乏自信、缺乏决断能力、角色冲突;个人因素,包括自我期待、能力、兴趣、态度、成就动机;环境因素,包括机会、最小阻力的选择、地理位置、科技的变化等。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众多影响因素中,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对最终做出成功的职业决策期重要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起,Hackett和Betz开始运用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来研究职业领域中的问题。1983年,Taylo:和Betz正式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概念,并指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包括五个部分:了解自己的能力、职业兴趣、与职业有关的需要和价值以及自我概念等的自我评价能力;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将个人的属性与工作特点进行匹配的目标筛选能力;做出职业决策后,对决策实施的职业规划能力;解决或应付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或障碍的能力等。随后,他们编制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areerdeci-sion一makingself一efficacyscale,简称CDMSE),主要用于测量个人需要成功作出职业决策时的信念程度。指导他们研究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影响职业决策的因素不仅包括职业决策技能的发展,而且还包括对具体的职业决策能力的信心,后者更为重要。他们的研究证实了理论假设,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阻碍了个体职业探索行为和职业决策技能的发展,使得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者无法做出有效的职业决策。1994年,他们对量表进行了修订。1996年,他们又编订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简式”(CDMSE-SF)。目前该量表已成为我国研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使用最为广泛的测量工具之一。
三、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进展
2001年,厦门大学的彭永新和华中师大的龙立荣参照Betz和Taylor“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量表”,依据对学生进行的访谈资料和学生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编制出“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该研究是抽取武汉地区14所大学30个专业1000名毕业年级的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进行正式施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量表的项目特别良好;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均具有较强的辨别效度;作为整体判断使用较好。但是由于该测验的修订范围还不够大,还需要再扩大样本,以获得常模数据,这是今后尚需解决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彭永新和龙立荣又进行了高中生专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的初步编制。方法仍然是参照CDMSE量表,依据对高中生的访谈资料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抽取湖北省8所中学高三年级的750名同学作为研究样本,进行正式施测。研究结论证实,该量表可以作为高中生选定大学专业出现困难时的诊断工具试用。但该测验编制仍存在相同的问题,即修订范围不够大,需要扩大样本。
除此以外,团体辅导、团体训练、团体咨询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也初露锋芒。河北师范大学的李斌。在他的硕士论文中研究了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该论文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提高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途径,协助女大学生克服职业发展上的心理障碍,为大学生的职业指导提供一套可行的实施方案。随后,王金良。在其论文中探讨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训练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他采用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分析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较低的现状出发,从实证的角度系统探讨了团体训练对于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此外,上海师大的曹丽丽进行了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团体咨询研究。该文也以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为目的设计了一套团体咨询干预方案。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良好效果。
四、研究趋势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本文通过对中学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进行分析,在介绍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建议。
2.概念界定与理论模型
心理健康是指良好的心理或精神状态,包括积极的情绪情感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2]。如性格、心理动力系统、认知风格、自我、应对方式以及人际素质和适应状况等[3]。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机制有以下几种理论模式:
2.1转移注意力假说
一般认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特别是情绪方面存在抑郁、焦虑等问题的人,注意力往往专一、持久地集中在特定事情上。体育锻炼对生理资源的占用能使个体将生活中的不良情绪暂时忘却,或积极宣泄,体验锻炼的快乐感。Bahrbe等认为,体育锻炼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机制之一是为参与者提供了分散注意力的途径,避免深陷困扰[4]。
2.2兴奋与抑制平衡理论
体育活动中,由于各种感觉信号输入机体引起唤醒水平的提高,使人精神振奋。马尔蒂森认为运动具有抗轻、中度抑郁的效果。
2.3社会交往假说
社会适应良好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体育锻炼通常涉及与他人共同参与,促进人际交往的发展。任若鹏认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常有自闭倾向,引导和鼓励参加体育活动能增加其交往的机会,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积极发展[5]。
2.4内啡肽假说
这种假说认为,身体锻炼能促进内啡肽的分泌,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抑制低落情绪,减少痛苦感,使人在运动之后精神状态良好,精力充沛。
2.5认知行为假说
自我效能是指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种任务并达到预期效果所持有的某种信念。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在完成锻炼的过程中能体验到运动的愉和成就感,有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并泛化于生活的其他方面。研究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对抵制不良情绪的影响有很大作用[6]。
3.研究成果
蒋碧艳调查发现,体育锻炼能有效降低负面情绪,提高自尊感,中等到较大的运动量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效应[13]。蔡赓发现,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活动后疲劳程度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外部动机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内部动机是导致心理健康产生变化的根本因素,因此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途径是强化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14]。卢宏伟发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较高,尤其在抑郁、焦虑、偏执、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强迫症等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上有明显差异[6]。
4.存在的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
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应在考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基础上,加强干预模式的研究,解决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发展。
[1]辛自强,张梅.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心理学报.2009,41(11):69-78
[2]王永丽,俞国良,林崇德.学习不良儿童心理健康的特点研究.心理科学,2005,28(4):797~800
[3]沈德立,马惠霞,白学军.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编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107-111
[4]Bahrke,M.S.andMorgan,W.P.Anxietyreductionfollowingexerciseandmeditation.CognitiveTherapyandResearch,1978,2:323-333
[5]任若鹏.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四川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17(5):61-62
[6]卢宏伟.中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以成都市第46中学高中生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5-7
[7]钱文青,孙莹,王彩红等.蚌埠市初中生有氧运动及久坐行为对心理认知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2):1479-1481
[8]邱远.中学生抑郁、焦虑、人际敏感与体育锻炼关系的调查研究.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18(4):1-4
[9]孙利红.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研究.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5,21(2):36-39
[10]宋锋.青少年体育锻炼中主观幸福感与运动习惯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37-39
[11]戴丽玲.身体锻炼对中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内江科技,2010,6:164-165
[12]欧阳翠云.体育锻炼与中学生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43-44
关键词:青少年;网球;人格特征;运动表现;关系
网球运动正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世界体坛,网球运动的高雅礼仪、高度的技艺性、技术的优美性、战术的合理规范性和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等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网球爱好者。随着竞技网球运动的快速发展,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体能等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各项技战术也都得到空前的发展,比赛的规则也不断修改和完善,使得比赛过程更加激烈,比赛胜负的争夺更具悬念。
心理因素在网球比赛中起着中重要作用,有人说:竞技网球比赛可以看作是一种心理战。吉米,康纳斯指出,职业网球比赛中运动员的表现有95%取决于心里因素,高水平网球运动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快速的步伐移动、完美的技术动作、先进的战术理念和强烈的比赛意识,当你具备了以上诸多要素时,你则需要稳定的心里状态和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来确保你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水平。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较少从心理层面来分析影响网球运动员成绩,较多的是停留在对技战术的分析研究。为此,对影响网球运动表现心理层面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多变、反叛等特点,易动感隋、情感比较强烈,遇事容易激动,同时存在多种情绪状态,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可变性,对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研究就更具效果和价值。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参加2009年全国青少年网球比赛的各个年龄段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1.2.1文献资料法
1.2.3实地考察法前往北京(U-12)、潜山(U-16)、江门(U-14)三个青少年网球比赛现场进行实地调研,并和教练、运动员进行访谈,了解一些与本研究有关的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l3.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便探讨运动员人格特征、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之间的关系。
1.2.5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比较、综合逻辑方法,对各种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并进行讨论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3研究工具与施测
运用包括运动的基本情况、艾森克人格量表和网球运动表现组成的问卷,分别对不同分站赛的不同年龄组的运动员进行测验,当场收回问卷。其中艾森克人格问卷属于人格测验,评估内外向,情绪稳定性等人格特征。是由英国EysenckHJ根据其人格三个维度的理论编制而成。它由三个人格维度和一个效度量表组成。括内外向(E)、精神质(P)、神经质(N)三个纬度和一个测谎量表(或社会掩饰性量表,L)。运动表现评价量表是Rees,T,Hardy,L,&Ingledew,D.K(2000)编制的《网球运动表现量表》,该量表包括7个维度,共35个条目,该量表7个维度分别是方案的实施/执行、失去沉着、感到疲劳、决心、焦虑、流畅和有效的战术。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录入,剔除无效问卷,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基本情况分析
人格是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是由个人所具有的才智、态度、价值观、愿望、情感和习惯以独特的方式结合的产物,是决定个体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的关键因素。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点。著名的英国人格心理学家艾森克认为,每个个体的人格类型都是由三个基本维度构成,即内外向倾向性、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和精神质(或倔强性,讲究实际),只是各纬度的表现程度有差异而已。还包括一个掩饰量表。
2.1.1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的性别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在人格特征上的得分接近,在内外向维度上的得分非常接近,男运动员在精神质和神经质维度上的得分略高于女运动员,但差异不明显,这说明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在性别上没有明显的差异。
2.1.2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的年龄比较
本研究的对象是参加全国青少年网球比赛的12~18岁年龄组的运动员,将这些年龄分为相对高年龄组(15~18岁)和相对低年龄组(14岁及以下),来寻求他们在人格特征、运动表现方面上的差异。由表2可以看出,在人格特征上,相对低年龄组的运动员与高于相对低年龄组的运动员在精神质维度上显示出较大的差异(p
2.1.3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的运动等级比较
由表3可以看出,一级和二级运动员的精神质得分略低于二级以下的运动员,在内外向维度上一级、二级运动员的得分略高于二级以下运动员,说明一级、二级运动员相对于二级以下运动员更加外向,比较容易适应比赛环境。但并没有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2.1.4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的主力与非主力比较
由表4可以看出,虽然主力运动员得分优于非主力运动员,在精神质、神经质维度上的得分低于非主力运动员,在内外向维度上得分高于非主力运动员,但这些都没有明显的差异,说明主力与非主力运动员在人格特征上没有显著的差异。
2.2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运动表现基本情况分析
运动表现是运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或心理活动。它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对手、裁判、场地、心理状态等。运动表现:区别于运动结果,它指的是运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或心理活动。它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对手、裁判、场地、心理状态等,在本研究中,运动表现由方案实施、失去沉着、感到疲劳、决心、焦虑、流畅和有效战术维度构成。
2.2.1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运动表现的性别比较
由表5可以看出,男运动员在方案的执行/实施、决心、流畅、有效战术等维度上的得分略高于女运动员,在失去沉着、疲劳、焦虑维度上的得分略低于女运动员,有比较强的运动表现,这可能与男运动员天生比较喜欢表现有有关,但是差异并不明显,说明不同性别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在运动表现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
2.2.2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运动表现的年龄比较
由表6可以看出,相对低年龄组的运动员在方案的实施/执行、疲劳、决心、焦虑、流畅、有效的战术维度上的得分高于相对高年龄运动员,在失去沉着维度上的得分略低于相对高年龄组的运动员,并且在方案的实施/执行、有效的战术维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p
2.2.3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运动表现的运动等级比较
在表7中,运动员运动表现在运动等级的对比中,只有方案的实施/执行、有效的战术两个个维度上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p
2.2.4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运动表现的主力与非主力比较
由表8可以看出,在运动表现的6个维度上,主力运动员与非主力运动员之间都没有显著的差异,从以下的得分情况来看,主力运动员在焦虑和失去沉着方面得分较低,而在方案的执行/实施、决心、流畅和有效的战术方面的得分也低于非主力运动员,在日常中,主力运动员的得分应该是更高的,这可能与个别运动员在比赛中由于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值过高,反而束缚了他们的运动表现。
2.4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对运动表现的影响分析
结果表明,并非所有的人格特征因素都对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运动表现产生影响作用,但是人格特征所有维度中至少有一个对运动表表现产生显著的影响作用。说明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人格特征对运动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结论与建议
(1)不同性别、不同运动等级、主力与非主力运动员之间的人格特征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不同年龄的运动员人格特征的精神质维度具有显著性差异。
(2)不同性别、主力与非主力运动员之间的运动表现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和不同运动等级的运动员在方案的实施/执行和有效战术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4)内外向影响网球运表现的方案的实施/执行、失去沉着、决心、流畅和有效战术,神经质影响网球运动表现的方案的实施/执行、失去沉着、决心、疲劳、焦虑、流畅和有效战术,精神质影响网球运动表现中的疲劳和焦虑。
(1)注意培养和提高运动员、教练员的网球心理意识。
(2)全面了解运动员的人格类型和运动表现的具体情况,寻找影响运动表现的因素,针对性的帮助他们提高运动表现能力。
(3)加强专业心理指导员培养,成立心理培训中心,走一体化、专业化道路。
[1]RobertWeinberg著,张忠秋,等译,网球心理训练[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58-69.
[2]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3]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江苏:浙江教育出版杜,2002:94-101.
[4]倪猛,李继海,运动心理学量表专项化趋势的分析[J],科学之友,2007(3):111-112.
[5]王卫兵,大学生网球运动员的内隐自尊、自我妨碍与运动表现的关系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
[6]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3-76.
[7]陈秀平,排球运动员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应激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8]董德龙,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表现及人格塑造[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文,2003.
[9]孙研红,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人格特征与认知方式的实验研究[D],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0]孟祥乐,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及其之间关系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论文关键词:人格教育,人格,人格心理学,心理健康
本次实验采用整群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了河南某高校07级和08级应用心理学专业两个心理学班级8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07级43人作为对照班级,08级44人作为实验班,共进行为期两个学期的实验研究。
(1)大五人格量表采用周晖、邹泓根据“大五”人格结构编制的“青少年人格五因素问卷”。包含五个维度,分别为外倾性、神经质、宜人性、责任心和开放
性。各维度和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73-0.85之间。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括90个项目,共9个因素,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能够较为准确地测查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3研究程序
2.3.1前测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分别采用大五人格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前测。
2.3.2干预程序
针对对照班,采用传统的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式,即根据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讲授教材(人格心理学郑雪编),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记为主。
针对实验班,采用杨眉教授的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该模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健康人格模型介绍+核心人格特质训练+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和体验论文开题报告。
2.3.3后测
当学生学习完课程后,再使用大五人格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后测,作为干预后的数据。前后两次测量均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要求独立完成,问卷不记名。
2.4分析方法
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
3.1干预前后对照班和实验班大五人格各因子比较
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大五人格问卷上前测和后测上的得分情况及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和传统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人格特征是否有较大影响我们以是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分类变量,以前测大五人格问卷得分为协变量,以大五人格后测问卷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变量单因素的协方差分析,考察不同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学习者人格特征的影响。如表1所示,在干预进行之前,两班学习者在大五人格各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外倾性和开放性因子上,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前后测均没有显著差异,两班的后测也无显著差异。在神经质、责任心、宜人性因子上,对照班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验班前后测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1),两班的后测也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1)。以上结果表明,和传统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人格特征在一些方面有较大影响。
表1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大五人格问卷上前测和后测上的得分情况及协方差分析结果
对照班实验班
(N=43)t(N=44)tt
外倾性前测33.52±4.1334.13±6.344.23
后测34.22±5.244.1733.27±4.555.643.25
神经质前测34.42±4.2533.43±5.165.26
后测29.52±3.245.24*23.19±4.254.58**6.47**
责任心前测36.71±6.2435.23±4.345.47
后测42.35±2.275.68*48.53±6.266.27**4.35**
宜人性前测35.42±6.1434.25±5.146.57
后测41.15±3.266.37*47.33±4.245.46**4.39**
开放性前测41.42±4.3542.33±5.143.25
后测42.12±3.253.1441.16±4.173.576.58
注:*:p<0.05素质教育论文,**:p<0.01;下同
3.2干预前后对照班和实验班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比较
表2实验班和对照班在症状自评量表上前测和后测上的得分情况及协方差分析结果
躯体化前测1.51±0.231.54±0.344.21
后测1.47±0.343.251.42±0.434.243.57
强迫前测1.62±0.331.59±0.263.43
后测1.54±0.353.651.47±0.356.244.65
人际敏感前测1.72±0.131.64±0.335.13
后测1.52±0.235.27*1.31±0.254.34**4.32**
抑郁前测1.63±0.271.67±0.255.13
后测1.47±0.243.27*1.26±0.353.55**2.15**
焦虑前测1.59±0.331.62±0.233.13
后测1.41±0.244.38*1.17±0.355.44**2.35**
敌对前测1.62±0.231.73±0.343.53
后测1.49±0.243.15*1.27±0.354.24**2.65
恐怖前测1.52±0.131.55±0.312.27
后测1.42±0.274.621.39±0.554.243.65
偏执前测1.54±0.331.51±0.245.21
后测1.46±0.213.171.44±0.256.245.16
精神病性前测1.55±0.131.57±0.275.24
后测1.46±0.344.511.47±0.564.244.55
SCL-90总分前测37.52±11.1738.23±12.146.23
后测28.22±8.444.17*23.227±9.655.64**5.26**
由表2可知,在干预进行之前,两班学习者在SCL—90的各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则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躯体化、强迫、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上,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前后测均没有显著差异,两班的后测也无显著差异。在其他因子及SCL-90总分上,对照班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验班前后测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1),两班的后测也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1)。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的授课方式的干预对于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都有一定效果。但是,和传统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更大。
4.1两种人格教育方式都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学习了人格心理学课程后,在大五人格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上的得分都发生了变化,心理健康水平较之学习之前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与提高。由此可以看出,人格学课程的学习确实能改变学生人格特征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说明从人格教育入手,通过开设人格心理学课程是完善学生人格和解除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建议各高校应重视人格心理学课程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并将其纳入课程体系,向学生系统进行人格教育。
4.2两种人格教育模式的教育成效存在很大差异。
4.3人格教育对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只能产生部分影响,而非全部。
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对照班和实验班在躯体化、强迫、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前后测均没有显著差异,而两班在人际敏感性、敌对、焦虑、抑郁因子上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躯体化属于生理方面的改变,强迫、恐怖、偏执则属于神经症性问题素质教育论文,精神病性则属于最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很少出现这三种心理问题,因此也就不存在改变的问题。而人际敏感性和敌对则属于应对人际关系时出现的问题,通过训练可以有所改变。焦虑、抑郁则属于不良情绪问题,通过训练掌握一定的情绪管理技巧,也会有所改变。
5.1人格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人格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但是,和传统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
5.2人格教育对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只能产生部分影响,而非全部。大五人格方面,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前后测在外倾性和开放性因子上均没有显著差异,在神经质、责任心、宜人性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对照班和实验班在躯体化、强迫、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前后测均没有显著差异,而在人际敏感性、敌对、焦虑、抑郁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和展望.心理科学.2007年第2期.
[2]王秋英.心理教育课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第5期.
[3]付建中.心理学课程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年第9卷第5期.348-349.
[4]林澍峻.大学生健康人格模式的构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24(8):23-25.
[5]杨眉,等主编.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一种促进心理健康的模式.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6]杨眉:从人格教育入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基于对现代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性哲学的理解,本文拟用一种相互比较、互为发明的探讨方式,达成如下研究目标:
其次,理论自身的价值,在于为现实的人生提供指导。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虽然享受着空前的物质文明,但我们也经历着精神上的焦虑与迷茫。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曾如是描述现代人的心理世界:“我们所处的正是一个激烈变动的时代,过去用以指引我们自身的古老神话及象征已经消失,而举世弥漫的焦虑感则日益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