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部戏剧,1000个读者眼中会有1000个哈姆雷特;同类电诈案件,100个受害人会有100道不同的心防,但最后都被突破并落入骗子精心设计的骗局。
大家听过不少电诈案例,有人不禁会问:“为何看似如此简单的诈骗套路,总接二连三有人掉进去?”多年的事实证明,不论你是何职业、是何学历,不论你年轻或年老,都可能遭遇电信网络诈骗。
一起起诈骗案件中,受害人们为何被骗?他们又有过怎样的心理历程?日前,长沙市反诈中心组织回访了100名电诈案件受害人,并着重分析他们被骗时的心理特点、心理历程。
骗子在诈骗中突破心防,反诈,更需要“从心筑墙”!
初遇诈骗
从好奇到因贪念失去判断力,“距离”不到1000元
如今,李媛(化名)细细梳理自己被骗经过发现,自己从好奇到被勾起贪念,并失去判断力,“距离”不到1000元。而她最终付出的代价是4.1万元。
第一天,她刷了6单赚60元;第二天,她刷1单赚10元;第三天,她刷10多单赚了182元……每一次刷单,对方都极为“守信”将报酬快速支付给她。
第四天,刷单任务变成了在该APP“购买双色球赌大小”的任务,并有“指导员”带领她充值58元,告诉她买数字大小,她很快提现了116元。随后,她又在对方引导下先后充值500元、1000元,并先后提现出740元、1400元。
事后接受警方回访时,李媛坦言,该APP内置的聊天功能和平时常用的APP明显不同,刷单任务从抖音点赞变成“双色球博彩”,这都曾引起她的怀疑,“但我尝试刷了几天单,也买了几次‘双色球’,确实都赚到了钱,所以后来也没有多想了。”
在近1000元收益的铺垫下,第五天,李媛坠入陷阱底部。她当天接到一个“连单任务”,第一次充值1000元,平台虽显示她赚了钱,但必须再充值5000元完成第二单才能提现。
“之前都赚到了钱,我就放松了警惕。”李媛按要求充值了5000元,但对方又说要继续充值3万元完成第三单,完成之后不但能连本带利拿回之前的,还能赚取更高额的任务费。
事后反思
接受过反诈宣传,但认为诈骗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如果说,她此前只是因为趋利心理被勾起了贪念,到这一阶段,她多了一份不甘与恐惧,不愿丢弃此前已经投入的成本。
“我们将其称之为拒绝‘沉没成本’,大部分刷单返利诈骗案件受害人都经历过这一个心理阶段,这也是被骗金额快速增加的关键阶段。”长沙市反诈中心民警翟安介绍,受害人因拒绝抛弃此前已投进去的“沉没成本”,在骗子设置的“连单任务”中失去了本应有的判断力,不但未及时止损,反而被对方诱导着继续追加投入,试图挽回之前投入的成本,还心存侥幸想“赚一把大的”。
当时,李媛并没有那么多钱,对方“贴心”地帮忙申请改为1.5万元的任务。李媛特意从朋友那借钱,又充值了1.5万元。但当她申请提现时,系统显示“数据错误”。对方声称,需要再补一个2万元的任务。于是,她又按要求充值2万元,系统却显示“网络超时”,而且对方还让她再充值4万元。此时,李媛才彻底认清自己是被骗了,并选择报警。
“你听过类似‘刷单就是诈骗’吗?有接受过反诈宣传吗?”民警回访李媛时,得到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她说:“当时没在意,认为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回访对象
100名受害人有待业者、学生、企事业单位人员等
李媛是接受长沙市反诈中心回访的100名受害人之一,这100人所遭遇的诈骗类型既包括今年以来发案数量第一的刷单返利诈骗,也包括网络婚恋诱导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诈骗、冒充客服诈骗、冒充公检法诈骗、冒充领导诈骗、网络贷款诈骗等类型。
从职业方面来看,这100名受害人之中,既有待业人员、务工人员、民营企业员工,也有在校学生、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人员。
在回访过程中,长沙市反诈中心总结了受害人普遍存在的5大类显著心理特点——“心存贪念”“盲目自信”“认知偏差”“情感空虚”“敬畏权力”。
民警介绍,“心存贪念”是骗子所利用的人性最底层、最直接的心理特点。骗子施以小利,让受害人以为找到发财致富的捷径,相信以小投入,能赚快钱获得最大利益,做着“天上掉馅饼”的发财梦。
“认为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和李媛一样,大多数受害人接受回访时都说过这句话,这也是他们普遍存在的“盲目自信”及“认知偏差”。民警介绍,这些受害人大多都有“优于平均效应”心态,认为自己不会被骗;有的在被骗时有过疑虑,但因前期小额返利,产生了“自己不会被骗”的错误认知;有的听说过“刷单就是诈骗”,但也听闻有人刷单赚了钱,便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觉得自己也会赚钱。
直到真正被骗后,这些受害人才发现,自己对诈骗手法不了解,虽然平时接触过反诈宣传,甚至有人与民警面对面接受过反诈宣传,但因为对各类诈骗手段了解不深入,加之存在“盲目自信”及“认知偏差”,导致自己“知诈而不识诈”——虽模模糊糊知晓一些常见的诈骗类型,但遭遇诈骗时又无法及时察觉、识别。
类别分析
因“情感空虚”“敬畏权力”,更容易陷入相应骗局
在俗称“杀猪盘”的网络婚恋诱导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诈骗之中,受害人“情感空虚”是极为典型的特点之一。
一些“杀猪盘”受害人不仅投入所有积蓄,还到处借钱、网贷加大投入,最终被骗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这在外人看来显得不可思议——为何受害人会如此相信一个从未谋面的人?
“看一个诈骗故事,和亲身经历一场诈骗,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反诈民警翟安了解过众多诈骗案情,但一份受害人与骗子所扮“男友”的完整聊天记录仍让其深感震撼,“从头到尾,‘男友’都在设置情感与心理交杂的套路,而受害人所说的很多话,都显得非常幸福、快乐。看过这样的聊天记录,你就能够理解她为何被骗了。”
在冒充公检法诈骗、冒充领导诈骗等案件中,“敬畏权力”是受害人的显著心理特点。有关人际关系影响的心理学研究显示,服从权威是人们非常稳固的心理机制,受害人容易被“权威”身份、“命令”“公文”所征服,其直接后果就是完全信任、无条件服从对方。
比如,在冒充公检法诈骗案件中,当对方声称受害人牵涉到重大案件之中时,受害人敬畏公检法机关权威,不敢及时质疑、求证,本能地陷入“自证控制”套路——急于通过“资金清查”等方式证明自己无罪。翟安说:“事实上,公检法机关办案应该是查出证据证明嫌疑人有罪,而非让对方自证清白。”
在冒充领导诈骗案件中,受害人同样因“敬畏权力”不敢质疑、求证,甚至想在领导面前表现得“工作积极”“执行力强”,最后落入陷阱。
长沙高新区一家公司的人事职工谌女士就被“公司老板”骗了2万元,虽然对方在诈骗时与之聊天的软件与该公司日常聊天软件不同,且发出的指令明显不合常理。谌女士产生过怀疑,但因对方的“老板”身份选择了服从。在转账之前,她曾向部门经理和另一名同事反映过此事,他们也同样心存怀疑,但听说是“老板”交办下来的,也没再多说什么,而且同事还借出1万元给她转账。
心理历程
电诈3大步骤里,涉及受害人10类心理特点
“不论你是何职业、年龄,人性弱点都是一样的。”翟安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之前破获的诈骗案件中发现,诈骗嫌疑人使用的都是固定的话本话术,因为他们利用的就是相同的人性弱点。”
在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诈骗案件中,受害人通常都有急于赚钱的焦虑心理,骗子迎合受害人“缓解焦虑”的需求,让受害人产生依赖心理。随后,“专家”“老师”在网上举行投资讲座,诱发受害人的“浅层思维”——这是一种“不假思索”的相信,受害人认为对方一些大而化之的说辞极为正确,就会逐步相信对方其余的说辞。最后,受害人跟着对方投资尝到甜头后,在“趋利心理”的加持下,更深信自己能在“老师”带领下赚大钱,最终被骗。
在“杀猪盘”诈骗案件中,受害人最初因“渴望关爱”被对方的“细心关怀”吸引,随后被激发“定势思维”,将骗子当成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人。受害人一旦把骗子当成“自己人”,就极易接受骗子的观点,即使骗子提出明显不合理的要求,也不会拒绝。
在冒充客服诈骗中,骗子则往往虚构紧急情境或事件,声称受害人“包裹丢失”“账户异常”“不良征信”等,激发受害人“紧急避险”的本能动机,让受害人缺乏理性思维,依靠直觉来决策,从而导致被骗。
对应举措
警方优化工作对策,市民群众“从心筑墙”
“现在,很多市民群众并不是缺乏防范心理,而是对各类诈骗手段一知半解,真正遇到诈骗时,不会识别。”上述负责人介绍,针对诸多群众“知诈而不识诈”的情况,长沙警方将紧盯高发诈骗类案,深入剖析作案手法,结合不同电诈案件受害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历程,集中优势宣传资源创作种类齐全、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易被接受的宣传产品,将诈骗手段新动态、关键细节告知群众,为反诈宣传持续提供精准有效的“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