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课题成果与转化应用:《基于圆融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中高年段作业系统的建构与实施研究》
教科研课题研究之二:
基于圆融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中
高年段作业系统的建构与实施研究
一、概念界定
1.核心概念界定
(2)作业系统:“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作业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学生从语文作业中能得到语文能力的提高,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本课题中的“作业系统”是指根据课程标准中阐释的语文学科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将作业视为学科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包括目标导向、作业内容的确定,作业形式的甄选,再到作业评价的完善。通过该作业系统的搭建,为能更科学合理地达成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l目标导向性:作业内容不仅与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单元目标相匹配,也将基于我校语文各年段制定的《目标水平描述标准》。依据标准匹配的作业内容能更好发挥作业的有效性,体现出量少质精的特点。
l形式多样性:依据作业内容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布置落实,如口头作业和书面作业相结合,及时反馈的短作业与周期性的长作业相结合,个体自主作业和小组合作作业相结合,簿本练习和在线作业相结合等。
l评价一致性:通过设计作业的评价细则,将评价与目标紧密结合,实现评价的科学性与一致性。同时兼顾评价参与主体多样、评价呈现方式多元,以实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1.遵循学生母语认知规律,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
2.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形成高效语文知识反馈系统
3.整合教师实践智慧,提升教师学科专业能力
通过对作业系统的搭建展开实践探索,充分发挥作业作为一个基本、主要教学环节重点作用,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学领导力;改变作业设计随意性、作业评价方式单一性的现状,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管理行为,实践探索并归纳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作业系统构建和实施的基本路径,提高教学有效性。
因此,优化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作业过程是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和体现过程,反之,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作业中的体现也是作业设计与评价的主要生长点。作业是反映学业负担的重要方面,通过以评价为导向对中高年段的语文作业与评价的有效性进行探索和实践,使作业设计与评价更有针对性,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学习更具个性化和实效性。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课程评价体系,构建起与语文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相匹配的中高年级语文作业及评价系统。
3.通过研究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学领导力,树立大语文观,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进一步规范自身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有效性。
四、研究内容
1.文献研究与各年度学生语文作业情况现状调查研究
(2)分别对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调研,调研的角度可从兴趣、习惯、学业成果三方面进行。
l教师:运用座谈的形式调研平时主要作业类型;作业布置的必要性;作业与标准、作业与教学、作业与评价一致性的认识等。
l家长:运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调研孩子在完成作业中主要面临的困难;孩子喜欢做哪些作业等。
2.解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细化中高年段的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追求出发,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整体解读,结合教材细化中高年段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在细化目标的同时,重点对于“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进行研讨。
3.构建“圆融”理念下的小学中高年段语文作业系统,概括出建构的策略。
依据圆融理念下的语文“作业系统”的四大主要特点,“目标导向性”、“内容融合性”、“形式多样性”和“评价一致性”,在构建作业系统时,主要运用以下策略。
(1)作业资源的挖掘和整合
通过对目标解读与教学内容的梳理,统筹整合校园课程和周边课程资源,依据学生、家长调查结果,形成“作业资源库”,并匹配相应的作业呈现形式和评价细则。
(2)教学目标与作业评价的匹配
细化单元教学目标、课时目标,将目标分为课时基础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兴趣与习惯目标及单元重点目标。结合学习水平描述,将目标分为识字写字、阅读理解、积累表达三个方面与作业内容设计加以匹配。
(3)作业内容与形式的选择
结合单元教学内容的特点,以课前预习、课后基础、课后拓展、学科整合这几个模板设计作业。课前预习拟以码书形式布置,学生课前自行检测,后台数据可为教师课内进行有效指导提供依据;课后基础为面向全体学生的作业要求,是对实施教学后对目标达成的检测和反馈;课后拓展为选择性长作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能力选择完成;学科整合作业则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尝试以探究性学习方式完成。
现课题组初步拟定以语文学科第七册第四单元为例。可扫右侧二维码。
4.实施“圆融”理念下的小学中高年段语文作业系统,形成推进实施案例。
5.构建基于“圆融”理念下的小学中高年段语文作业系统的保障措施
(1)结合课程部的“允能教学”、充分利用专属教研开展课堂教学实践
(2)结合校的“圆融讲坛”针对主题提供跨学科的探讨和合作
(3)结合校“圆桌导学课程”对课题的作业内容中的课后基础题设计开展实证
(4)结合校“创智导学课程”“双D体验课程”“周五快乐活动日”“丽园50事微课程”,通过观察问卷、访谈等搜集了解学生完成课后拓展及学科整合作业的效果和反响。
梳理整合课程部、教研组、教师、学生不同主体在作业系统中所要承担的任务,各主体间的关系、使作业系统正常运作的角度呈现动态过程。
五、实施步骤
实施阶段
实施内容
负责人
成果
第一阶段
2016.11
课题项目启动和分工
周珏
分领任务
第二阶段
2016.12
小学各年段语文学科学生作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袁海莉
顾炜
调查问卷
调查报告
第三阶段
解读语文学科课程标准、细化中高年段单元目标、修订课时目标
沈晴静
韦明
单元目标细化、双向细目表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2018.6
“基于‘圆融’理念下的小学中高年段语文作业系统的构建与实施研究”的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论文
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构建基于圆融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高年段作业系统并进行实施
七、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案例分析法
该研究方法将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中。本研究将通过案例分析对实施操作要点进行梳理;为原则的提炼提供实证研究的依据。积累作业系统实施过程中教师评价及指导学生的成功个案,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提炼作业系统实施要点及教师支持、干预策略。
4.经验总结法
积累实践研究素材,探索“基于‘圆融’理念下的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作业系统的构建与实施研究”的实施路径和要点,匹配推进中的生动案例,进行总结与提炼。
六.研究基础
目前“基于‘圆融’理念下的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作业系统的构建与实施研究”课题组成员中,周珏是区语文学科带头人,也是学校语文学科领衔人,袁海莉、韦明老师都是区语文学科教学能手,袁海莉老师目前在校课程部负责“允能教学”项目,各位成员任校语文各年级教研组组长,其中三位已有申报和负责区级课题的经验。该团队成员都具备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