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丛小平《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社会转型:1897-1937》将师范学校的变迁作为社会变迁的一个侧面,讨论师范学校变迁、教育改革与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复杂互动
本书是对民国时期中国师范学校研究的重大贡献。它使我们能够理解,中国的乡村社会和持续已久的封建制度何以在民国时期瓦解与转型,以及是什么导致了1949年的变化。
——魏楚雄(GeorgeWei),澳门大学历史系
所有中国教育史领域的学者都会在这本专著中发现有益的内容,对女性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感兴趣的读者,也能就教育在构建新的民族国家时的重要性找到一些新证据和材料。
——海伦·施耐德(HelenM.Schneider),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历史系
在过去十年间涌现了很多对现代中国的教育和教育史的研究,丛小平的著作在其中尤为出色,它着重研究了二战前教师培育制度的社会作用。
——饶海蒂(HeidiRoss),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东亚研究中心
师范学校不仅在教育现代化中发生作用,见证了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改良与革命,更在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留下清晰的在场之证。
2.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教育救国的思想
“这部书代表我在中国教育里摸黑路所见着的几线光明”
他一生所想做的就是一件事——培养人去创造理想的社会。
——储朝晖
本书选编陶行知教育学代表作,收有《教学合一》、《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平民教育概论》、《我们的信条》等名篇,全面反映了作者教育救国的思想。书中批判了传统教育,提倡教育改革,着重论述平民教育的思想和实践。
3.陈友松《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中国教育财政学的第一部专书,奠定了研究教育财政学的典范
这是一件有实质、能发光的作品,对于中国将大有价值。
——杜威
此书非独对中国教育行政者是一种挑战,且对世界教育教是一种贡献。
——施菊野
陈友松博士把一件开拓性的工作完成得如此杰出,真是一个奇迹。
——马寅初
陈友松
本书为陈友松先生的英文博士论文,根据当时中国教育的现实,注重比较教育和教育经济的研究,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赞赏,被时任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誉为“在教育学与经济学之边缘领域的开拓性研究工作。”此书为我国教育财政学的第一部专书,开拓了新领域,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称他为“东亚一流学者”。
延伸阅读:
THEFINANCINGOFPUBLICEDUCATIONINCHINA《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英文版
4.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国近代第一部研究留学问题的专著,中国教育史学科建立的标志,是研究有关中国留学历史的必读书目,也为日后书写中国留学教育史贡献了基本范式。
教育史是人类教育的自我意识之学,是通过研究主体而展开的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于述胜
5.吴霓《中国人留学史话》中国留学教育发展的历史,就是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史
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奠基者公推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的中国学生容闳。
“予于1854年毕业。同班中毕业者,共98人。以中国人而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校,实自予始。以故美国人对予感情至佳。时校中中国学生,绝无仅有,易于令人注目。”
——容闳《西学东渐记》
6.任祥《抗战时期云南高等教育的流变与绵延》
抗战时期云南的高等教育地位十分特殊而重要。该书深入分析了战时教育思潮、教育宗旨及方针政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变化、内迁高校及云南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重点考察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国立同济大学、国立云南大学等高校在抗战烽火中的办学活动以及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黄钰生、熊庆来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通过对抗战前后区域高等教育的对比研究,总结出战时云南高等教育流变与绵延的内在运行规律以及战时云南高等教育相对于区域社会的改造及其影响的结论。
对于战时云南高等教育流变与绵延的针对性研究,可以从一个更为直观的角度反映出战时高等教育的变迁与发展趋势,可以使我们从一个侧面清晰地窥见现代民族、国家与教育之间复杂的关联和互动关系,可以较好地发挥史学以史为鉴的研究功能,为加快当前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经验总结。
7.《枫华求学路——加拿大留学资讯大全》留学路上的必备手册
每个学校独立成篇,包括学校综述、校园校址、学生结构、师资状况、入学要求、入学申请、学费标准以及联系方式,并详述加国教育制度、学校与专业选择、留学申请程序、出国前准备、财务安排、住宿生活费用、医疗保险以及安全须知。
8.《浪迹十年之联大琐记》我所叙述的,有许多诚然是琐碎的事情,但人的生活里,有很大的部分是由琐事累积的。
如果不记,有许多事物,就变成过眼的云烟,不留痕迹,以后再无研究的机会。因为我是社会学学生,凡是我所注意的人与事、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事的关系、事与事的关系,往往含有社会学的意味。
——陈达
本书为西南联大社会学系系主任陈达先生的笔记体日记,叙述了其卢沟桥事变后,告别清华园,辗转至云南主持联大社会学系的日子。不仅讲到联大的生活与研究,也旁及对昆明、蒙自与呈贡的点滴观察,生动记录下艰难岁月中的弦歌不辍与风土民情。可以说,这是一份关于西南联大校史的珍贵记录。且由于陈达时任联大社会学系主任,故其对联大的记录更为平实,也更多社科学者角度的观察。在这些日记中被当作“研究素材”记录下的零星片段,在今日看来,不仅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亦可追索一个学者的学问轨迹。
9.《从清华园到史语所:李济治学生涯琐记》
近代的学术工作大半都是集体的。每一件有意思想的发展,固然靠天才的领悟和推动,更要紧的是集体合作的实验、找证据以及复勘。只有在这类的气氛中,现代学术才有扎根生苗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