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与“保险+期货”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三,将标准化后的年均气温作为测度气候变化程度的指标,量化评估农村金融机构所在县域地理单元的气候变化程度对其信用风险的影响。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是,相对城商行而言,农村金融机构受到的气候变化对其信用风险水平的影响程度更大。“保险+期货”是农民和中小农企业缓释气候风险必要的金融工具。
银行要发挥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中的优势,加强与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中各个要素的协作,防范金融风险,补链强链,促进“保险+期货”的完善和发展。
二是银行机构网点众多,银行要深入基层,广泛覆盖银行业务;银行的信贷产品和服务要符合客户的要求,这样才能获得农户和中小农企业的所需所想,从而提供更加合适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农户和中小农企业的需求。充分发挥涉农银行机构、人员深入县乡村三级,对“三农”有深入了解的优势,在田间地头,或者由村委会、合作社牵头组织培训学习,举办不同形势的宣传,让农民和中小农企业了解“保险+期货”,体验投保“保险+期货”获得信贷的便利性。
三是强化链式思维,补链强链,优化产业生态,推进链长。在推动农产品期货及其对应的“保险+期货”方面,银行应积极协同生态的各个要素,强化地方政府防范金融风险的责任,响应、配合、接洽、推动申请财政对“保险+期货”的奖励补贴,降低农民、中小农企业的保险成本。从信贷偿还责任、股权关系、投融资方面分析,政府和银行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关系更密切。银行、保险公司、期货公司与政府财政携手推进“保险+期货”业务,取得财政支持,才能达到降本增效目的。
五是在银行风险防范方面,要建立推出“保险+期货”产品的保险公司准入制度和准入名单,将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设计的“保险+期货”产品纳入产品池,对接信贷产品。
充分发挥“银行+保险+期货”在推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中的作用,使银行信贷和服务与“保险+期货”紧密融合,引导和支持涉农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农业贷款投放,优化信贷结构,降低融资成本,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农企业和农户的支持力度。
(原标题:浅谈“银行+期货+保险”对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