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是关乎大众利益的民生大计。此项养老保险制度的开展和实施,可逐步消除城乡居民差距,做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我国社会和谐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意义
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所占人口比重已超过14岁以下青少年所占比重,标志着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实施,为城乡居民的养老问题吃了一颗定心丸,提高养老保险的稳定性,可缓解因养老问题而产生的家庭矛盾,以及不断加剧的老龄化压力,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2.1中青年居民群体参保意识不强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制度具有持续性,达到规定年龄时领取相应待遇,且领取待遇水平与当前日益上涨的物价反差较大,形成了中青年群体参保积极性不高或不愿参保的情况,影响了城乡居保的参保率,也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2.2政策宣传不够细致深入
2.3政府补贴、补助标准不高
2019年起缴费标准调整为200元到5000元,区间共设10个档次,其补贴标准从最低档补贴35元到最高档补贴300元不等。最低档补贴额度比例达17.5%,最高补贴额度比例仅6%,可见最高档缴费补贴幅度并不大。由于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由本级财政承担的(出口)补贴标准也有所不同,造成经济发达县市补贴高,偏远或经济不富裕的县市补贴标准偏低,是影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领取水平不同的原因之一。
3.1加强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参保氛围
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齐抓共管。基层各乡镇(街道)作为参保扩面的责任主体,做到工作目标明确到位、任务指标分解到位、工作责任落实到位。村(社区)是参保扩面第一线,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宣传方案,明确宣传方向,提高居民参保意识,形成全社会支持、重视和参与的氛围,以确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全面性。特别是针对参保意识薄弱、意愿不强的中青年群体,要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其由被动转为主动。
3.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升保险保障水平
3.3加强基层机构建设,充实专业人员队伍
加强基层机构建设,不断优化和改善。强化基层经办人员专业知识培训,经办业务系统的操作,改善工作作风,提升业务水平和经办效率,确保上岗人员能将养老政策说得清、算得明,提高服务水平。充实和稳定代办员队伍,发挥好代办员作用。2011年文件规定村(社区)代办员补助标准按所在村(社区)参保人数划分,1000人以下的年补助700元;1001-2000人的补助1200元,此后十年间未进行调整,影响了村(社区)代办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村(社区)代办员补助标准,建立扩面征缴激励机制,对完成任务较好的代办员加发补助金,以提高工作积极性。
3.4健全内控制度,防范各类经办风险
3.5完善监督机制,加大保险督查力度
作者:韩金凤单位:山西省汾阳市社会保险中心
居民养老问题篇2
十年来,人社部门积极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事业从有到好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近5.5亿人,比2012年增加了0.64亿人;领取养老金人数超过1.6亿人,比2012年增加0.31亿人;年人均缴费650元,是2012年的3.5倍;2022年前8个月月人均养老金188元,是2012年的2.3倍;积累个人账户基金1.2亿元,是2012年的6倍。
一、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二、在脱贫攻坚中助力消除老年贫困
三、在共同富裕中发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积极作用
作者:刘从龙
居民养老问题篇3
过去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与其他养老保险存在一定差异,随着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逐步协调,差异不断缩小,但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行为依旧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对当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明确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助于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工作的顺利推进,提高查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工作质量,保障城乡居民养老水平的持续提升。
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工作现状
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行为影响因素
当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工作推进过程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来自居民个人和居民生活环境两方面,导致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行为存在较大差异。
1.个人影响因素
(1)年龄
(2)家庭经济情况
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比例来看,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比例明显高于农村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比例,这主要是由于城镇居民的经济收入相比起农村居民相对较高,城镇居民的储蓄等方面保障水平也较高,因此城镇居民对于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工作普遍持积极态度。而这种情况也说明在前社会不断发展的趋势下、在家庭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居民对于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工作普遍持积极认同态度,因此只要保证家庭经济处于合理水平,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数量将会大幅增加,但是如果家庭经济不能负担,则整体参保比例就会降低。根据这些分析可以发现,居民除了需要考虑自身的生活条件、养老需求之外,对于家庭经济方面也会有很多考虑,会对家庭经济与基本养老保险之间进行衡量,在此基础上选择是否参保基本养老保险。另外,如果家庭结构复杂,比如随着子女数量的增加,居民也会为了避免出现子女赡养问题而选择参保。但与此同时也发现,部分居民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有充足的经济基础可以保障老年生活,在此种情况下这部分居民并不一定会选择参保。
(3)居民认知程度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加,在对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政策了解的基础上,城乡居民往往更加倾向于参保,从中可以看出城乡居民认知程度也会对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行为产生较大影响,随着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了解程度的增加,城乡居民参保意向也会提升,其养老保险缴费档次也会大幅度提升。因此在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推进过程中,应当对居民认知程度与基本养老保险工作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这一角度入手,加深居民认知程度,使之了解基本养老保险工作重点内容,根据基本养老保险工作规划,提高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措施,引导居民主动参保基本养老保险。
2.环境影响因素
(1)区域特征
老有所依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大家往往会通过多种渠道保障老年生活,根据家庭情况选择合适的养老产品,比如部分社区对于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极为重视,因此当地的养老措施丰富,能够充分满足当地居民的养老需求,这部分城乡居民往往会选择当地的养老机构,而不再主动参保基本养老保险。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当地的养老机构来保障养老问题成为这部分区域居民的养老措施。除此之外,在选择是否参保时,城乡居民的参保行为还容易受到邻里效应等方面的影响,也就是城乡居民的参保行为并不具备独立性,还会对周围人群的参保行为借鉴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周围人群参保数量大幅度增加,在此影响下自身也会更倾向于选择参保,因此针对这一效应也应当加以重视,做好相应的优化措施。
(2)保险制度设计
城乡居民对基本养老保险机制的了解越多,受教育程度越高,选择参保的倾向性就越高。但与此同时,保险制度的设计方面是否完善,也是影响城乡居民是否参保的重要因素。如果基本养老保险机制设计不完善,则随着城乡居民对养老保险机制了解的深入,参保意愿将会大幅度降低。因此为了提高城乡居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满意度,有关部门应当重视优化养老保险机制设计,提高城乡居民的信任度,只有这样参保率才会得到提高,保护城乡居民参保的积极性。但目前在部分农村地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难以满足居民的基本养老需求,这对当地居民参保行为带来了消极影响,不利于城乡居民养老工作的顺利促进,甚至由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影响了当地养老保险参保意愿,使得当地居民对于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行为普遍持不认可态度。
(3)政策宣传、执行等因素
养儿防老是中国的传统观念,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往往重视家庭养老而忽视社会养老,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持消极态度,不会主动参保,更加希望通过家庭养老的方式,这使得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大幅度降低。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部门应当加强政策宣传,帮助城乡居民了解参保基本养老保险带来的积极作用。
三、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工作优化措施
1.提高制度灵活性
在当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工作推行过程当中,应当注重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灵活性,特别是随着当前国家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在选择养老产品时可以通过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方式来保障老年生活,解决未来可能应对的养老困境。针对我国当前养老事业面临的特殊情况,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制定过程中,应当适度提高制度的灵活性,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注重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当前城乡居民对于社会养老的不认可主要是由于当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还不能够满足居民基本养老需求,因此在基本养老保险机制设计上当做到因地制宜、适时调整,提高社会养老综合水平。特别是随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工作的推进,应构建动态调整机制,适度调整制度,不断完善细则,保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工作能够满足城乡居民的养老需求。
2.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3.提高城乡居民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李秀梅,姚春玲,段美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政策有效性检验.财会月刊,2018(22).
2.李静,李杨,刘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进展.劳动保障世界,2017(35).
3.卢洪友,王云霄,杜亦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家庭异质性决策和收入差距基于风险分担的视角.财政研究,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