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晋宝妈妈圆圆(化名)最近将赴港买保险列上了日程,她提前联系了多家港险代理人,反复比较了两三轮,最后决定给1岁多的孩子购买某款长期限储蓄险。
对圆圆而言,选择香港保险主要还是为了追求较高的红利。最近在她周围的社交平台、朋友圈中,不少香港保险机构声称长期回报率可超过7%,而在内地存款、保险收益率处于下行周期的时候,这一利率似乎颇具诱惑性。“虽然风险相对较大,但有机会博一博长线高额收益。”她告诉记者。
事实上,与圆圆有类似经历的人有很多。近期以来,内地赴港买保险再掀一轮小高峰。根据香港保监局公布最新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内地访客赴港投保保费319亿港元,同比大幅上升58倍。
但在赴港购买保险再掀高潮、演示利率节节攀升背后,记者发现目前香港储蓄险的保证收益占比并不高,占据收益“半壁江山”的是非保证红利,具有一定不确定性。同时,有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内地赴港购买保险者在健康申报、适用法律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建议投资者切勿盲目跟风,购买需根据自身实际需求。
收益率达7%仅是少数情况
近期以来,香港不少保险产品的演示收益率开始节节攀升,部分产品宣称预期年化收益率可以达到6%,甚至超过7%。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记者从部分香港保险公司代理人处获悉近期确有部分产品调高预期利率。某香港头部险企工作人员展示的某款储蓄险产品的收益率调整表显示,该产品的预期收益利率被全线调高,15~30年保单年度的预期收益率涨幅最大,在24BP~61BP,其中20年保单预期收益率从4.74%调整到5.35%,上涨61BP。而与此同时,保证利率基本全线“按兵不动”。
在他看来,近期以来部分险企调高演示利率或与投资标的收益“增厚”有关。记者梳理了目前香港头部几家保险机构,发现海外债券在香港险企业投资底层资产中占据“半壁江山”,近期以来美债收益率走高就使得部分险企的投资收益进一步“增厚”。
不过香港某保险公司代理人Linda(化名)告诉记者,目前市场预期收益率上调并非普遍现象。一般而言,预期收益率会基于精算师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判、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而进行调整,并不一定与短期收益波动直接挂钩。之前香港此类长期储蓄险的利率也能达到6%以上。
此外,今年以来美元仍处加息周期,在联系汇率制度下,港元利率基本跟随美元。自2022年3月开始至今,美联储连续加息11次,当前联邦基准利率已上调至5.25%~5.5%。香港金融管理局2022年将基准利率从0.5%上调至4.75%,2023年1月~8月,进一步上调至5.75%。在一定程度上也为香港保险的演示利率上行提供支撑。
行业不断扩张
香港保险演示利率节节攀升,叠加国内存款、保险产品利率不断走低下,赴港投保热潮持续升温。
根据香港保监会最新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内地访客赴港投保保费319亿港元,同比大幅上升58倍。其中,终身寿险、危疾(险)、储蓄寿险等产品是支撑业绩飞跃的“主力军”。以新单保单数统计,2023年1月到6月,终身寿险、危疾(险)、储蓄寿险三类产品合计占比91%。其中增长最快的是终身寿险,较去年同比增长88倍;而危疾(险)、储蓄险分别较去年增长54倍、59倍。
Linda工作时也发现,自通关以来,客户就开始大量激增,基本没有“淡季”,下半年签订大额保单的数量明显较此前增多。而其中一些分红型的产品销量也持续走高。
这种争分夺秒“揽客”的急切也体现在保费等优惠活动上。10月开始,不少险企陆续推出新优惠活动或更新原有活动,优惠力度较此前进一步增强。
一类险企采用高额预缴优惠利率“揽客”。以某头部险企为例,该公司10月活动中,如在部分五年期交的产品中,选择一次性缴纳,可享5%保证特惠利率,相当于45%的首年保费。这也意味着,如投保一份5年保费供款年期的产品,年缴保费为20000美元。选择一次性缴纳后,折算来看合计可少付9081美元保费。另一家险企则在2023年9月20日~10月24日推出活动,其间申请任何指定计划且提前缴付2个年度的保费享受6%保证利息。还有另一类险企则主推保费回赠。例如,某头部险企在第四季度购买指定5年交产品,根据保费缴纳额度不同,回赠8%~18%的保费。
风险仍存
内地赴港买保险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圆圆在比较多款香港保险产品后发现,香港保险预期收益只是演示收益,实际保证收益较低。而撑起高达6%收益率的则源于分红收益,这部分收益率具有不确定性,能否达成视产品的投资情况而定。
“高收益、高流动性、高安全性三者之间存在‘不可能三角’。”一名在香港有五年保险从业的代理人告诉记者,香港保险产品虽然相较于内地保险风险性更高,但也可博取更大的收益。
她指出,香港储蓄型保险市场中,英式分红型产品占据主导地位,其设计一般分三层。第一是“保证红利”,位于最底层,100%会支付。第二是“归原红利”(或者叫“复归红利”),源自债券和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投资回报,这部分钱是非保证的,但公布后即获保证。第三是“终期红利”,只有在你去世或者退保时才能拆开。保险公司每年也会公布产品的终期红利,但对于退保者而言,这更类似于退保时的“盲盒”,拆开时才能确认自己的最终收益。而通过保险公司定期公布的分红实现率(即实际分红金额与购买保险产品时建议书对应的非保证金额的比率)指标,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购买者预判风险的大小。
不过记者查询了各大保司披露的数据发现,目前大多高预定利率的港险产品,保证红利比例不高、分红实现率较为参差。
以上述提及的某头部险企的某款多元货币计划产品、共缴纳75000美元为例,在保单年度达到第15年时,其保证金额仅为6.54万美元,保证收益率为-1.05%。预期收益率可达到3.76%,主要是由于非保证红利(终期红利)高达6.32万美元。而到保单年度达到30年时,保证收益仅为8.23万美元,非保证收益高达29.3万美元。
Linda也提及,分红实现率也并不一定完全准确,部分保险公司在行情不同时会上调或者下调预期收益,并在此阶段更新分红实现率,根据下调后的预期收益率计算的分红实现率对此前购买的用户而言或许会“虚高”。
值得注意的是,除收益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外,内地赴香港购买保险还面临多重问题。
另一方面,香港保险的健康申报环节与内地均有一定差别。和内地更偏重“有限告知”的申报方式不同,记者从多位香港保险代理人处获悉,香港保险实行的申报制度更类似于无限告知,遵循最高诚信原则。如在健康申报环节中存在未如实告知项,且有相应医疗记录证明未如实告知、违反诚信原则,则可能有拒赔风险。“香港保险一般是‘严核保、宽理赔’,核保环节会相对严格,但理赔上较为人性化,对疾病种类的限制较为宽松。”Linda告诉记者,香港保险在产品设计、理赔流程、申报机制上与内地存在较多差异,一般建议客户要有系统性了解后再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