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投资人被亏4亿安盛保险投连险爆雷
■华夏时报记者胡金华上海报道
投资人曝光安盛欺诈
明明是一款投连产品,却被中介公司包装成一款承诺“收益稳定,资金安全”的类基金产品,而认购的投保人金额从数十万到数千万不等,在运作期间却亏得一无所有还要倒付保险公司管理费、手续费等大笔资金。这在内地和香港保险业看来都是闻所未闻。
“从事件被曝光的内容来看,安盛香港发行的投连险产品在被中介销售机构向投资人推介的时候,介绍成收益稳健的理财产品,中介机构肯定是存在很大的销售误导问题。而在投保人最后签单的时候,保险公司需要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投连险是不保证收益的,而且投连账户明确规定投资的方向。怎么会被告知只投资香港物业的租售和二手房屋买卖过程中的增值按揭服务呢?”对此,上海一家保险公司资深营销总监张健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称。
《华夏时报》记者也了解到,投资人直指在2018年香港房地产市场无特大利空的环境下,该产品却一夜之间净值归零,是否存在商业欺诈甚至商业犯罪?为此投资人不断与安盛公司交涉,安盛公司书面答复投保人该产品在没有通知投保人的情况下,变更了投资方向,投资于金融衍生工具,导致巨亏,并声称责任不在安盛公司。
香港保险有“坑”
“投连险在内地,基本已经销声匿迹,保险公司都不再销售。但是在香港仍然是可合法销售的,销售门槛要求是超过50万港元,对于投资人要求是持有合法总资产超过800万港元。近年来内地投资人对香港保单趋之若鹜,主要还是购买健康险、重疾险以及年金产品,像此类纯投资型的保险产品占比还是很小。但是从事件被最终曝光来看,保险公司、中介机构肯定是要负责任的,对于投资人来说,购买香港产品一定要擦亮眼睛,而不是盲目图收益、图保障。”对此,太平人寿一位资深业务经理黄慧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6月18日,记者也查阅香港保监局5月31日官网发布的最新保险数据显示,2019年首季香港长期有效业务的保费收入总额为1322亿港币,当中个人人寿及年金业务的保费收入为1159亿港币。
在新造业务方面,期内长期业务的新造保单保费为484亿港币,同比增长9.4%。其中个人人寿及年金的非投资相连业务为456亿港币,投资相连业务则为26亿港币,下跌37.8%。由内地访客带来的新造保单保费为128亿港币,上升7.9%,占个人业务总新造保单保费的26.4%。在这些新造保单当中,约96%是医疗或保障类型的保险产品,例如危疾、医疗、终身人寿、定期人寿及年金等。
按此可以预测,内地投资人每年购买香港投连产品的规模也就30亿港币左右。
黄慧指出,对于安盛香港曝出的4亿规模投连血本无归事件,只是个案,对于其它内地投保人赴港购买的保障类保险,不会有影响。但是该事件也提醒内地投资人,赴港购买保险还是需要注意产品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