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几百万甚至数千万买了一款保险产品,一夜之间暴跌95%,甚至还倒欠保险公司巨额管理费,看似离奇的事情却在现实中真实上演,而且还涉及到全球保险巨头——安盛保险公司。
一时之间,谁对谁错,激起千层浪。
什么产品?
到底是什么产品亏损巨大,让一直以稳健和管理风险著称的保险产品竟成了风险的源头?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这支基金的投向是香港银行业按揭业务延伸,以及收购及改造有潜质的物业用以出租的租金收益,锁定年限包括2年、5年、8年或无年期,首次保费最低为150万港元。
其实,这个名叫Evolution的“非保证连系式寿险产品”就是市场上已存在多年的全称为“投资连结保险”的投连险。
资深精算师娄道永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无论是香港还是内地,人身保险产品按照产品设计方式分类,可以分四类:传统险、分红险、万能险和投连险,这四大类产品最大的差异就在于产品风险由谁承担上。传统险产品保障收益确定,所有经营风险由保险公司承担;分红型和万能险有保证部分的收益,但最终结算利率或分红不保证,保险公司承担部分经营风险;而投连险客户承担全部经营风险,保险公司不承担任何经营风险,收取的各类管理费用和账户经营成果有一定挂钩。
“简单来说,投连险结构中,客户所交的保险费包括成本和投资资金两个部分。保险公司扣除了一小部分成本,将其余资金放入专门的投资账户,并且由保险公司代为管理投资。这部分投资资金,在保险公司扣除投资管理费用后,其投资所得收益全部归客户所有。这就是为什么香港安盛的亏损客户除了本金损失之外,还倒欠香港安盛公司巨额管理费。”娄道永解释称。
娄道永称,选择投连险需要进行风险测评,只有风险测评测试为激进型的客户,才能购买这种高风险的资产。一般来说,这类型的客户在答题时,会选择可以接受本金损失50%以上。
一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香港保险业人士称,从产品性质和风险性质来说,内地和香港的投连险是相似的,但香港在投资选择上更为灵活。类似Evolution这类身故利益为保单价值105%的投连险在香港被称为“105投连险”,除了这5%的身故利益对应的保障成本之外,其余在扣除管理费等各种费用后全部进入投资账户,而投资部分就类似于一个基金定投,可以在安盛的上百个基金组成的资产池库里进行挑选,对于准专业投资者来说非常方便,手续费较低,但缺点是短期不能赎回。
谁的责任?
投保人和安盛保险都把自己描述成受害者,不过,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业内人士意见较为一致,认为此次事件中保险公司、投保人、基金管理方、产品销售方都有责任。
但业内人士认为,安盛保险作为保险产品的提供方,同时也是一家老牌保险巨头,虽然销售渠道外包、资产可能也确实是投保人自行选择,但将可能存在问题的基金纳入自己的资产库,背景调查方面的责任无法推卸,且在销售管控及售后监控方面是否存在失当也令人怀疑。
作为HKIF基金管理方,东航国际金融(开曼群岛)有限公司对其“一夜清零”难辞其咎。香港保监局在《指引》中就表示,就投连寿险产品而言,很容易出现以不当及过度进取的手法销售产品的情况。此外,也有人可能利用这类产品进行诈骗及洗钱活动。业内人士表示,目前香港警方已介入,是否涉嫌欺诈有待调查结果。如果涉嫌欺诈,也将是投保人进行索赔的重要条件依据。
作为销售方,asiaone在整个过程中是否参与欺诈或者有不当行为也需等待进一步调查。在第一财经记者获取的产品推荐数据资料中,存在夸大宣传的部分。根据监管要求,保险人应向客户详述投连险产品的各项特点,尤其是费用和收费、退保罚款以及产品和投资风险。而在推荐材料中,这款产品被描述成“专业投资者的离岸平台、私人银行级的保险业务”,表明Evolution受香港保监局、香港证监会监管,同时所有投资产品进入Evolution受安盛保险审核、查验资质。而HKIF基金的两大投资方向,“香港银行业按揭业务延伸”被描述为18%~24%的年收益,收购及改造有潜质的物业的保证租金收益则为4%,在预期回报演示中仅以9%一档列示。整个推荐资料中并没有提示任何产品和投资风险,极其弱化基金管理人,只是更多地将安盛保险加以渲染。
“虽然投连险产品的风险需要客户自担,但仍需要确保前端销售传递正确的信息。”娄道永称。
“产品本身并无好坏,只有适不适合。投保人应该了解清楚产品情况、投资情况以及了解清楚自己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再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娄道永表示。
要避免类似风险事件再次发生,一方面需要更严厉的监管以及保险公司对产品质量、销售渠道、售后的进一步把控,另一方面也需要投资者对产品特性和风险的充分了解。
赴港买保险还靠谱吗?
此事一出,“香港保险不靠谱”的说法再次甚嚣尘上。但接受采访的内地及香港保险人士都认为,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由单一事件推翻所有香港保险。事实上,香港出售“105投连险”的保险公司不在少数。但总体来看,投连险并非是香港保险的“主力军”,香港保监局的一季度数据显示,一季度长期有效业务保费收入总额为1322亿港元,其中个人人寿及年金(投资相连)业务的保费则仅为66亿港元,占比不到5%。
根据香港保监局数据,今年一季度内地居民赴港购买新增保费为127.71亿港元,同比增长7.9%,但其香港保险市场占比为26.39%,占比较2017年、2018年后继续下滑。
多数市场人士表示,买保险应该遵循“风险在哪里,就在哪里买”的原则,内地居民在去香港市场购买保险时需要谨慎。原中国保监会曾发布过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风险提示,包括香港保单不受内地法律保护、存在汇率风险和外汇政策风险、保单收益存在不确定性、保单前期现金价值低,退保损失大等风险,并建议投保人需认真阅读保险产品条款。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内地也有许多设计不错的保险产品,与香港保险产品相比各有特色。随着大湾区、保险通的推进,两地的保险产品和保险市场进一步融合也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