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事件,是香港的安盛保险,旗下有一款投连险,一夜之间净值清零,投资者血本无归。
安盛是全球最大的保险集团之一,属于全球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也就是那种大到不能倒的机构,信誉等级和实力是杠杠的。
投连险就是投资连结保险,是一种带投资功能的保险,通常会指定连接到一个基础的资产,保险的收益和基础资产的表现挂钩。
在国内,投连险的投资账户,都是保险公司直接管理,由保险公司负责风控,但在香港,保险公司还允经纪公司(相当于经销商)自主选择第三方的产品。
这次出问题的,就是这样一个连接了第三方产品的投连险,是经纪公司选择了一家基金连接到投连险,但这个基金的净值一夜之间暴跌了95%,导致投连险账户清零。
但实际上很多人买这个投连险,是看中了安盛的牌子,觉得大公司有保障,并没有搞清这款产品背后的风险到底是什么,由谁来掌控。
经纪公司在宣传产品的时候,当然也乐于拿安盛的牌子做宣传,有没有把风险给客户讲清楚,还是有意欺诈客户,这些现在都在调查,还不知道。
但不管最后调查怎么样,反正现在钱是没了,至少投资人现在拿不回钱了。
所以咱们买这些理财产品的时候,首先得区分,这个产品是大机构自己的产品,还是只是它代销的产品。代销平台就像是淘宝,小商家都可以来这卖产品,平台最多是有个产品准入审核,是不管产品的操作和风控的。
其次呢,即便是大机构的理财,现在也没有100%的保障。能够享受无风险保障的,就是一家银行50万以下的存款,还有寿险公司开出的人寿报单,这是在我们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可以近似享受国家信用保障的,理财是不行的。
之前我们理财产品刚兑,是因为银行都做资金池。把大家买理财的钱收进来,混在一起,再找项目投出去,即便有项目投亏了,也可以用其他项目赚的息差补齐,形成刚兑。
现在监管要求改革了,不许做资金池,理财就是代客理财,要从预期收益型向净值型转变,说投什么项目,就投什么项目,不能拿其他项目补,项目亏了也是投资人的,赚多了也是投资人的。所以现在监管在推银行成立理财子公司,以后理财产品是理财子公司发,从法律上也和银行本身做了一层隔离。资管新规过渡期是到2020年底,等过渡之后,没有刚兑保障,买理财都是盈亏自负。
所以咱们得在过渡期慢慢适应这个变化,银行理财无风险的日子,很快就要一去不复返了,想拿比存款高的收益,就得承担风险。而像固定收益理财这种,一旦严重违约,可能就血本无归,唯一的办法,就是分散投。
政策国家都帮咱设计好了,以后银行理财的起投金额,也会从5万降低到1万,这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想投理财的钱,分散到很多个标的上,这样即便一个违约了,损失也能承受,能用其他理财上的收益来覆盖。这是唯一的解决方法。
反正买固定收益这个事儿,大伙还是留心吧,经济压力大,违约还会继续的。另外就是由于包商事件的影响,现在市场上非银机构的流动性有些紧张,大家买固收、债券基金这些产品的时候,还是挑大公司的产品来买,我觉得相对会稳妥些。
还有一些资讯:
诺奖得主屠呦呦团队对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有了新进展。之前青蒿素是3天疗法,观察到有杀不死疟原虫的情况,怀疑是产生了抗药性抗药性。
现在研究发现,是部分疟原虫产生了一个休眠的机制,能躲过3天的疗法期,因此屠呦呦团队建议延长疗法到7天以上,并且更换联合用药,这样青蒿素的疗效就可以恢复。
而正在开展的复养试验,是指在发生了非洲猪瘟疫情的地区,在疫情过后解除封锁后,再重新开始养健康猪,看会不会被感染。显然复养能不能成功,并不仅仅取决于所谓注射液的效果,还和病猪隔离、无害化处理、场所消毒这些因素有关。所以公告里说的92%的防治有效率,后面也得打上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