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期货”让期货行业频繁出现在社会公众视野中,也让期货市场有了更多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的抓手。如何让这一模式常态化、机制化,更好发挥其服务“三农”的作用?业内人士认为,需梳理其发展脉络,坚定推广信心,并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
一段“冰雪奇缘”,从此“一路生花”
“保险+期货”的雏形可以追溯到2013年12月,在大商所的支持下,新湖期货及其风险管理子公司新湖瑞丰在辽宁义县启动了玉米收购“二次点价”试点项目,尝试运用期货的价格对冲功能解决农业种植户的卖粮难问题。
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总结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经验,完善补贴方式,降低操作成本,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农户,积极开展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
在此背景下,2015年,得到辽宁省农委和大商所的支持,辽宁义县项目开始尝试将“二次点价”模式规模化。考虑到种植户直接参与衍生品的不可操作性,适时引入了保险公司。随后,新湖期货和人保财险开展合作,这就是最早的“保险+期货”模式。
从2013年12月的“冰雪奇缘”开始,“保险+期货”模式“一路生花”。从玉米到红枣,从苹果到生猪,从天胶到尿素……“保险+期货”涉及的品种越来越多;从“价格险”到“收入险”“利润险”,从保价格到保产量、保成本……“保险+期货”的保障网越织越密;从种植环节到全产业链,从零星分散到县域覆盖……“保险+期货”服务乡村振兴的画卷越绘越浓。
这一系列的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2016—2023年,“保险+期货”连续八年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
奋楫“乘风破浪”,奔赴“星辰大海”
在政策的呵护下以及中期协、商品期交所、期货经营机构的持续创新推动下,“保险+期货”模式在国内市场价格波动中“乘风破浪”,在服务脱贫攻坚和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保险+期货”正如春风化雨一般,默默地滋润着千千万万农户的心田。
中期协会长安青松介绍,总的来看,截至2023年9月初,共有73家期货公司通过“保险+期货”金融支农模式,为生猪、玉米、苹果、天然橡胶等18个涉农品种提供风险管理服务,累计承保货值1346.1亿元。项目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24个县(包括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重点县502个),覆盖农户538.7万户次。项目总保费67.2亿元,期货行业累计支持24.8亿元,参保主体自缴保费20.4亿元,获得赔付44.9亿元,自缴保费赔付率219.8%。
“保险+期货”的发展经历了从雏形、试点到规模化的过程,也可以看到“保险+期货”模式是逐步完善的过程,仍有优化的空间。
“保险+期货”的“星辰大海”在何方?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朝着常态化、机制化方向发展,方能让“保险+期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从而不断壮大期货市场自身实力和服务能力,实现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
虽然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保险+期货”仍需“跋山涉水”,朝着常态化、机制化方向发展。找出难点堵点并对症下药,才能将“保险+期货”不断推向纵深。
人保财险河南省分公司副总经理吴国桢在2023期货助力乡村振兴暨“保险+期货”创新发展大会上提出,“保险+期货”业务模式的推广与风险保障作用的发挥,逐步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视以及财政的补贴支持,但财政补贴资金因拨付流程等实际原因,无法做到当季拨付上季度补贴,会导致保费难以全额收齐。保险公司在前端保费未收齐的情况下,将影响权利金支付。目前“保险+期货”基本是以项目制的形式开展,辐射范围仍比较小,政府、保险机构、期货公司开展的宣传培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农户还难以充分了解有关政策和保障机制。
此外,市场反映,通过风险管理公司的场外期权模式,风险管理效益不高。尤其是保障更全面的收入险项目,要保产量和价格两个因素。黄思佳称,由于商品交易所对项目的权利金占保费比有硬性要求,公司开展的“保险+期货”项目中,权利金支出占保费比例接近50%。然而近年来产量下跌是影响收入险赔付的主要因素,保险公司自留保费不足,场外期权又入不敷出,无法支撑项目可持续开展。
新湖瑞丰总经理助理廖翔云提出,目前“保险+期货”模式中存在两个不匹配:一个是因期现基差存在导致的保障价格与农业经营主体期望管理的现货价格波动风险不完全匹配;另一个是保险周期和期权周期与参保主体的实际种植或养殖周期不完全匹配。
业内人士也建议,可以尝试开辟“保险+期货”模式下保险公司进入场内期货交易绿色通道,减少委托代理成本,助力“保险+期货”模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