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称免费服务体验期满后在不知情情况下被自动扣款续保
本报7月19日曾经报道《“首月1元”保险有多坑?自动“被扣费”一年将高达3145元》。8月26日,北京银保监局印发《关于专项整治北京地区互联网保险营销宣传有关问题的通知》,“首月1元”等互联网保险营销乱象被明令叫停。
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备受诟病的“首月1元”“零首付”“首月仅为X元”保险营销已难觅,但互联网保险过度营销、不知情“被保险、被扣费”的顽疾并未彻底杜绝。多位消费者投诉,在某互联网保险平台领取变相的“免费赠险”——如“体验三个月免费服务后”,被保险公司自动扣款,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投保”。
监管
多次禁止“免费领取”等营销模式
按照银保监会下发的《关于开展互联网保险乱象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在销售问题上,“零首付”“低首付”“首月仅为X元”“免费赠送”“免费领取”“限售、限时、限量”“剩余X份”“红包补贴”等通通被划上红线。
调查
消费者“上套”个人信息被套取
在调查中,北青报记者发现,由于“免费赠险”已被明令禁止,变相的“免费赠险”仍是套路多多,有的写“周周领”,有的写“您获得了免费大病保障额度”,有的则是“医疗报销金600万免费体验2个月”,在不告知信息的情况下套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
于女士担心存在潜在的风险,但是她无论如何在页面上也找不到放弃“免费领取”这份保险的按键。静下心来再看,“免费领取”的页面下方仅有一行小字显示“阅读并同意”,里面有三个蓝色链接:“保险条款”“投保须知”“平台服务协议”。点开“保险条款”“投保须知”“平台服务协议”链接会发现,每个里面都有上千字的条文,认真阅读并理解至少需要10分钟。然而这个地方并没有显示需要消费者勾画的空方框,完全不需点“同意”或“是”,此处为直接默认同意选项。
也就是说,于女士只按了“免费领取”按键,在完全不清楚状况的情况下,就投保了一份名为“好医保·免费医疗金”的保险。这份保险的保障额度为10元。
案例
赠送保险到期后自动扣款续期
消费者王先生在黑猫投诉称,他在未知情况下免费保险体验业务自动续期并扣款。今年4月份,王先生在某APP上被赠送了三个月“好医保”保险的免费体验服务。之后,王先生卸载了该软件。
专家看法
消费者发现错误购买应及时在犹豫期退保
北青报:互联网保险发展中出现各类不规范经营,打擦边球等问题,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屡屡被投诉,监管方未来应在哪些方面加强监管和规范?法律上是否存在“空白”?
此次互联网保险乱象专项整治,银保监会和银保监局明确指向过度营销、诱导消费等问题,特别是北京银保监局通过列明违规场景等方式,将极大地规范互联网保险市场。
下一步监管应持续跟踪互联网保险市场,对出现的新问题及时通过通报、窗口指导、现场检查等方式予以处理。
随着此次互联网保险乱象专项整治,银保监会有望进一步细化《互联网保险监管办法》配套文件,补齐互联网保险监管制度短板,尽快出台互联网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分级分类管理办法,为互联网保险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监管基础。
北青报:您认为互联网保险企业应该如何加强自律、合规经营?
宋占军:互联网保险行业开创之初,经营机构凭借着爆款产品、促销优惠特别是借助行业快速的风口得以规模壮大。而现如今,互联网保险行业进入激烈的市场竞争阶段,互联网保险的红利已经消耗殆尽,互联网保险行业的转型也逐渐被提上日程。
此次银保监会的乱象整治工作将加速行业转型,为其提供规范稳定的市场环境。互联网保险行业的转型创新点将从以销售保险产品为中心,转向以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为中心,将流量优势转化为服务能力。
目前,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仅在保险经营环节得以使用,为了控制经营风险、提升市场竞争力,经营机构应在产品开发、风险控制、资产管理等其他环节进行智能化应用,开发创新型互联网保险产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着力打造数字化生态系统。
北青报:对于消费者来说,如何避开商家挖的“坑”,有没有简单的方法识别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