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公司APP上购买价值6000多元(含税)的机票,付款一分钟后发现买错日期立即“退订”,却只能退200多元。
近期上海一市民朋友将自己遇到的“高额退票费”问题反映给媒体,经过舆论发酵,该航空公司已经与消费者达成初步协商方案,消费者重新购买一张新的机票,航空公司补偿差价与“改签费”。
消费者遭遇“高额退票费”并不是个例,2023年7月四川法制报报道,成都一市民朋友在第三方平台购买5000多元机票,退票时收取了近2000元的手续费,而且是提前数天退票的。与平台联系后,平台称该笔费用是由航司规定,平台无法取消。这令该消费者更加困惑,“那我们消费者的权益谁来维护呢?”
机票难退改的问题历来有之,不少消费者都有过类似经历,下单几分钟后退飞机票,只能退回极少费用;明明提前数天退机票,却还要收取高额手续费。面对种种问题,消费者对机票高额手续费发出质疑:退改签比例是如何确定的?手续费为什么这么贵?特价机票不能退改合法吗?合理吗?面对不合理的高额退票费,消费者又该如何维权呢?
退机票收多少手续费由航司决定
因此,消费者自主退票情况下,应承担违约责任,航司收取退票手续费并不违反法律规定。
但退票费具体多少,我国目前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2018年7月,中国民用航天局下发《关于改进民航票务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了航空公司应合理确定客票退改签收费标准,退票费不得高于客票的实际销售价格。
在具体退票费用上,要制定“阶梯费率”,不能简单规定特价机票一律不得退改签。受民航局政策指导,航空公司纷纷推行退改签“阶梯费率”方案,并在消费者购买机票过程中清楚告知退改签收费标准等条件。
虽然有民航局的统一指导,但各大航空公司因为客机标准、服务水平等客观条件的不同,所以在退改签机票方面拥有相对空间的话语权和议价权。
这其中,南航和东航是在今年1月初进行了调节,在调整之前,南航经济舱R舱位起飞前4小时退票手续费占比是100%,也就是说,在此前南航该舱位起飞前4个小时内退机票,消费者一分钱也拿不回来。
改签费用也同样遵循这样的规律,不过对比完全退票,改签的手续费整体相对较低。
消费者投诉机票退票手续费过高
相比起头等舱、公务舱,经济舱的市场更加宽广,选择的人也最多,但如果发生退票或者改签,手续费也是最高的。
在出行淡季或者冷门路线,航司会通过主动降低票价的方式吸引消费者,这为许多乘客节约了成本,本是互惠互利的结果,但退票时“特价机票”却成为了航司转嫁风险和逃避责任的借口。
收取退票费固然有理可循,但目前机票退改签机制和收费标准由航空公司单方面制定,民航局并未给出统一的标准格式,由此以来,各大航司自行规定的手续费缺乏有效的外部约束和监督,让消费者承担大部分损失,并没有考虑双方公平交易的权利。
所以在此基础上,消费者在购买机票时应仔细阅读订票规则,特别是退改签收费标准。但从目前各OTA平台及航司APP预订票务时,订票规则设置并不显眼,导致多数消费者在预订时不会仔细浏览阅读。
为了出行便利,同时扩大机票销售,航空公司近年来发展了大量的机票代理商、代理机构,但有些代理商在代理过程中并未严格按照航空公司的退改签费用细则。
有第三方平台和代理商表示,“机票代理商的退改签规则与航司往往不一致,这是机票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是线下的票务公司还是线上的购票平台都存在此问题”,“正常客票一般都会遵循航司的客票退改签规则执行,但特殊客票类型或设置的优惠套餐客票会有所调整”。
《关于改进民航票务服务工作的通知》里明确指出,OTA平台、销售代理企业不得擅自更改航空公司的退改签收费标准,严禁在退改签收费标准之外向旅客加收额外费用。
要解决航司退票费过高的问题,不仅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明确规定机票的签转退问题,也需要监管部门加大对航司的监管力度,出现纠纷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对于消费者而言,能做的就是在购票前小心仔细地看好出发地、目的地以及退改政策等,避免忽视信息导致的不必要纠纷,在遇到“霸王条款”时,积极联系客服,勇敢维护自身权益。
参考资料:四川法制报《从购票到退票仅2小时,5000多元的机票被收取近2000元手续费,机票高额退票费合法合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