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同富裕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目标,本文在量化测度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供给和需求两端入手,利用2009~2019年我国20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促进消费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并进一步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对比分析共同富裕与经济增长的路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可以有效促进共同富裕,全面促进消费对共同富裕的推动主要依靠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网络信息化建设和城市化发展有利于推进共同富裕,外资引进和金融业规模扩张则总体上表现为负向影响。据此,应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多措并举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增强消费意愿,大力推动各地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引导外来资本和金融资本合理布局。
[关键词]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促进消费;共同富裕;经济增长;空间计量
[作者]徐鹏杰,教授,博士研究生,硕士生导师,聊城大学商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杨宏力,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聊城大学商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韦倩,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00
一、引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动经济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见共同富裕是我国经济发展要实现的核心目标;与此同时,总书记还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表明走高质量发展路线是我国经济发展要遵循的核心路径。那么,从目标与路径的一致性看,要实现“到2035年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就必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有机统一。那么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看,我国在经济的供给和需求侧都有明显的政策着力点,即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现代化和升级发展,通过扩大国内消费夯实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需求基础。综上可知,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关乎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和中长期远景目标的宏观战略构想,就有必要首先厘清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促进消费对推动共同富裕发展的理论影响机制和实际作用效果。
二、研究设计
1.共同富裕的界定与量化测度
从上述概念中,可以总结出“收入水平共同提高”“公共服务共同发展”“生态环境共同改善”“文体事业共同繁荣”四个关键词,基于上述四个维度并考虑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9个三级指标对我国207个城市2009-2019年的共同富裕发展水平进行量化测度,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指标均以发展最高的城市作为前沿面进行了相对化处理,从而更好地体系了“共同”发展的含义,而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其富裕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可以较好地代表各阶段我国“富裕”程度前沿发展状态,因此这种指标处理方式较好地体现了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最后,本文使用熵值法对各指标进行了客观赋权,避免了传统赋权方法的主观性问题。从测算结果看,样本城市2019年共同富裕发展的平均得分为0.511而2009年为0.427,表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十多年中,我国共同富裕的发展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表1共同富裕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解释变量选取
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从宏观理论层面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有几个关键,其中产业结构升级[25]、高端产业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26]、实体经济活力增强[27]等特征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基于数据可得性,本文分别使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反映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转型的总体水平,使用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制造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总比重反映现代高端产业的发展状况,使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本利润率反映实体产业的发展活力。最后在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的基础上,使用熵值法对三个指标进行赋权,以其加权和衡量各地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水平。
②全面促进消费。从理论层面看,促进消费即可以指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28],也可以指消费倾向的提高[29],而要全面促进消费就必然即要提高居民的绝对消费水平,也要合理提升居民消费倾向激发更大的内需潜力,因此本文将这两个方面均纳入实证研究范畴。基于数据可得性,使用居民人均不变价消费支出的对数表示消费规模,使用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表示居民平均消费倾向。
在主要解释变量之外,根据文献综述中所提到的其他影响因素并进一步考虑数据可得性,本文根据过往研究常用的衡量方法设定了若干可能影响共同富裕的控制变量:①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使用城市道路铺装面积与总人口之比的对数值表示。②信息化建设水平,使用互联网接入用户数与总人口之比表示。③政府财政能力,使用地方财政总收入与总支出之比,即财政自给度表示。④对外开放水平,使用利用外资总额与总人口之比的对数值表示。⑤金融发展水平,使用商业银行存款余额与地区GDP之比表示。⑥城市化率,使用市辖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
3.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表3变量描述性统计
三、实证结果分析
1.基础模型回归结果
表4动态空间计量回归结果
2.稳健性检验
四、进一步的讨论
1.不同发展水平城市的对比
为此,首先需要确定样本城市的分类标准。人均GDP或GNI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重要的评价指标,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和年平均汇率换算,2019年人均GNI高于8万元人民币的经济体即大致属于高收入国家(地区),考虑到我国GDP和GNI差异较小,为此将2019年人均GDP高于8万元的城市界定为高收入城市。人均GDP在5-8万元之间的以经济实力、国内知名度、地区影响力较大的大中型城市为主,略高于5万元的水平仍有哈尔滨、石家庄、开封、咸阳等省会城市和区域重要城市,而人均GDP在5万元以下的则普遍是经济实力偏弱、知名度和影响力相对较低的中小城市,为此我们将2019年人均GDP在5-8万元之间的城市界定为中等收入城市,将低于5万元的界定为低收入城市。根据上述标准,本文选用的207个样本城市中有59个属于高收入城市,65个属于中等收入城市,83个属于低收入城市。根据上述标准,我们分别对三组样本进行了回归分析,由于样本分组后城市间的地理关系被割裂,不足以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因此我们使用一步系统动态GMM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其中模型1为高收入城市回归结果、模型2为中等收入城市回归结果、模型3为低收入城市回归结果。
表5不同发展水平城市的分组回归结果
2.共同富裕与经济增长的发展路径对比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但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为了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经济面貌,我们在资源配置中不得不牺牲一部分“公平”让路于“效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成就经济增长奇迹的一个重要原因,但随着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的发展路线也必须有所调整,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更好地分好蛋糕,积极推进共同富裕发展。那么,从经济发展的供需两侧看,传统的经济增长路径和现在的共同富裕路径有何区别?为了更好的厘清推进共同富裕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基于本文所使用的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对新旧两种发展路径进行了对比。具体而言,使用各城市不变价人均GDP对数表示经济增长,替代共同富裕作为被解释变量,在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再次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其中模型1为经济增长的回归结果,模型2为共同富裕即表4中第三列的回归结果。
表6共同富裕与经济增长的对比回归结果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原载于《经济体制改革》2022年第3期,《新华文摘》2022年第19期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