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医药与生物科技篇医药生物产业创新

目前国内DNA合成赛道已初露锋芒,芯宿科技、迪赢生物、呈源生物等多家企业正通过不同的技术路径加速DNA合成的技术及成本优化。

1、技术平台空前多样化,组合创新成为一种新的创新模式,人类在生物医药领域的认知将再次“进化”。

2、中国生物医药发展照搬美国发展逻辑已然走不通,需要适应新的发展曲线。

3、对于大多数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管线进度的管理能力至少应与创新能力并列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同一靶点,同一技术方向严重内卷的今天,第一个进入获批临床,第一个完成入组,第一个拿到上市许可,甚至成为某一技术方向仅有或少数商业化的管线,才能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创新药研发费用规模严重后置,研发越往后,花费呈指数增长,风险依然巨大,不少生物医药企业甚至可以说需要消耗几乎全部财力,才有可能将1-2条中后期管线推向商业化,如果最成熟的管线研发失败,早期的技术创新被市场给予估值可能性就会变得很小,企业基本不再有另起炉灶的机会。

“人命关天”的社会伦理和“强监管”的法制要求,凸显了医药行业保守谨慎的一面,研发路径长,失败风险高,创新与独特不一定有回报,失败总是如影随形,而一旦产品无法上市,企业就会面临资金压力。说到底,治病救人的创新药也是商品,市场火热的时候,企业估值用“市研率”,而一旦市场回过味来,浮在想象中的市梦率就会跌落回现实中的市盈率、市销率了。资本市场回归理性依然不止要求创新药企业要有明确的商业化预期,而更重要的是要有现实可见的商业化成果。

5、大额Licenseout交易频频出现,是中国本土药企国际化和迈向世界一流的起步信号。

选择做创新药,出海是必由之路,只有出海才能把药物的价值开发到最大,这已经成为创新药行业在经历医保“灵魂砍价”洗礼后的共识。药品商业价值最大化要求中国企业不再满足于fastfollow,转而开发欧美市场都没有的产品,以填补更高阶的临床和商业空白,大额licenseout的出现,从商业角度证明了这一点。当下,中国的创新药开发仍有人才及资源红利,海外的市场及品牌背书对于国内仍有吸引力,这两者结合在一块,正好是当下中美两地的创新药投资人,都喜闻乐见的一个东西。

NO.1一个轮回的结束,一个轮回的开始:2015-2021年是第一波红利期,2023年又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第一波红利前的积累和酝酿时期。

2008年起,国家开展高水平海外人才计划,众多具有国际视野和经验的优秀人才回国加入本土企业或在各大产业园区创业,为中国医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随着以贝达药业为代表的一批海归创业者成功研发创新药并推向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科学家看到了中国本土具备开发创新药的初步条件和可能性,中国创新药本土研发和产业化的星星之火大致在这个阶段播种,为日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撑和铺垫。

2015-2021的第一波红利期。

基于之前打下的GMP产业基础、国家高水平海外人才计划实施提供的人才保证,以及中国资本市场投资医药创新的潮流萌发,以2015年国家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为标志,中国创新药进入高速发展期。评审批制度不断改革完善并开始与国际接轨,高水平人才持续涌入创新药赛道,资本市场改革为创新药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第一波红利期快速到来,大致有如下几项标志性事件。

2015-2022年的几年,我国创新药物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与此同时我国对知识产权现状的逐步改善使得创新活力不断释放,逐步打破了国内创新药研发的坚冰局势,加快了我国创新药行业的发展速度。国家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港股18A和科创板设立等一系列外部利好因素出现,中国医药产业对创新的共识快速形成,资本市场追逐医药创新的热潮很快来到,中国本土创新药市场规模及产品获批情况都快速增长。而且,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以后,医保目录调整常态化、创新药国家谈判机制化,新药从获批到进入医保目录的进程得到了加速,我国创新药市场规模也稳步扩大。

从我国创新药市场规模来看,根据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21年我国创新药行业市场规模稳步扩大。2015年我国创新药行业市场规模约为7019亿元;到2021年便增长至10488亿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约8.81%。而且2016年到2021年我国创新药行业市场规模增速一直维持在5%以上。

从我国创新药获批的变化来看,我国获批创新药数量(包括进口注册)从2015年的31款增长至2022年的89款。其中以化学药获批数量增长最快,从2015年的5款增长至2021年的46款;生物药获批数量则是呈现相对稳步增长态势;而中药获批数量则在2021年快速增长,在经历疫情之后我国对于传承创新中医药愈发重视,受此影响从2020年我国中药获批数量从3款增长至2021年的12款。截止2022.12.21,国内共获批51款创新药(除疫苗),(化药30个,生物药15个和中药6个品种)和18款改良型新药,虽与2021年获批创新药相比数量有所减少,但不乏一些潜在FIC和BIC产品。

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资本市场在中国创新药和生物医药领域的表现以及带给创新药和生物医药公司的影响和压力不容忽视。从行业发展阶段来看,中国创新药在经历一个相对无序的快速上升阶段后,市场和监管的变化导致行业逻辑的变化,进而引起资本市场表现的衰退。2022年初,美国限制中国企业进口生命科学产业上游产品,引发了医药行业危机感。2022年9月,美国启动《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旨在减少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是制药领域对中国的依赖,并且在同月加强对中国生物医药公司跨境收购的审查。疫情期间跨界进入创新药行业的资本逐渐转移至其他确定性更高、增长潜力更强的行业,这导致医药估值水平的回落。2022年中国放开新冠管控后,疫情短暂爆发后迅速平息,这对在新冠疫苗和治疗药领域投入大量资源的创新药企业带来沉重打击。

随着新冠疫情进入“乙类乙管”的新阶段,尽管新冠病毒还会长期存在,但国内新冠疫苗及治疗药物的市场预期都大幅缩小,人们不再像疫情初期那样对疫苗和药物抱有很强的需求和期待,市场追逐的热点也在逐步移开。尽管中国本土mRNA疫苗和新冠口服药物没能在疫情最吃紧的时候发挥最大的作用,但中国医药创新的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在追赶世界一流的过程中又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行业长期发展打下了新的基点,注入了新的动力。

2023,又是一个轮回的开始。

需要指出,虽然资本市场在2021年下半年进入所谓的“寒冬”,但是创新药研发活动不仅没有减弱停滞,反而不断凭借新技术开拓新赛道。中国创新药的前途是光明的,也是无法回避的选择,但是需要克服多重障碍。再凛冽的资本和产业寒冬,也无法阻挡行业曙光的出现。过去十年,我国医药行业持续改革,汇集大量医药创新研发人才,随着生物科技的突破以及资本助力,创新药品器械研发实力持续被夯实。随着改革持续推进及资本市场推动,医药生物产业迎来新一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低价值的产品价格持续回归,低壁垒和伪创新步入出清阶段,估值回归理性。每一次下蹲都是为了药企更好地起跳,行业重塑过程中,真创新将突出重围。

我们看到,集采并不是一味地杀价,而是旨在让产品价值回归合理状态,部分产品的新一轮集采已经开始出现价格的合理回归甚至上涨。医保局的控费手段,恰恰推动了医药产业中对低价值势力的出清,也就从事实上不断助力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

我们看到,创新药行业创新药进入行业出清阶段,赛道开始挤泡沫,产品管线的立项越来越符合“临床价值导向”,单纯拼凑管线的商业意义在逐步缩小;

NO.2国产创新药IND/NDA获批数量增长

根据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方数据,2021年CDE受理注册申请总量11658件,是2017年的2.4倍。特别是需技术审评的注册申请,年均增速达到了25%(2022年数据尚未公布)。

以注册申请类别统计,受理新药临床试验申请(简称IND)2412件,同比增长55.81%;新药上市许可申请(简称NDA)389件,同比增长20.43%;反映出我国药审改革成果显著,落实临床价值理念,加快创新药审评审批渐见成效,改变了我国药品研制“以仿为主”的局面,逐步过渡到“仿创结合”。

我国创新药获批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为患者用药可及性提供更多选择。从数量上看,2017-2022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了96款创新药,尤其在2021年批准了39款新药。从质量上看,国家药监局不断提高审评标准,特别是在2022年获批了3个全球首创新药中有2个是国产产品,分别是康方药业的卡度尼利单抗、华领医药的多格列艾汀。

NO.3国产创新药销售额及占总体药品销售比例持续快速增长

NO.12022年底疫情全面开放,社会经济总体回暖带动医药行业复苏

2020疫情爆发第一年,口罩和防护服等医疗耗材需求增长、体外诊断(核酸检测、实验室检测)需求增长,新冠疫苗研发使得CXO需求增长,同时国产新冠疫苗研发预期增强,甚至在新冠疫情被控制住之后消费医疗修复预期增强,由于涉及多个行业或赛道,医药行业因此在2020年整体迎来了一波小牛市。2021年的新冠疫情趋于常态化,这一年是兑现业绩的一年,主要有新冠疫苗生产企业、CXO医疗研发外包企业等,但2021年年中,大约不到一个年度周期,一些医药企业便陆续结束了上涨行情,迎来业绩的兑现,在估值顶后,业绩顶出现,医药行业进入普跌状态,同时特别是由于创新药具有投资周期长,研发风险高,资本回报不确定,叠加疫情爆发之初的资本过度涌入,2022年对于医药行业来说,是较为艰难的一年,一级市场上,投资者更加谨慎,创新药企融资的难度增加;二级市场上,医药生物上市公司市值持续缩水,新股上市破发频现。受新冠疫情影响,部分药企的业务无法展开,业绩受到影响;而一些创新药企开始实施战略收缩:调整研发管线、出售资产、回收现金流。

直至2022年末,历时三年的新冠防控终于落下帷幕,社会开始逐步恢复正常,过往在市场表现层面,疫情肆虐总是带来医药板块的阶段性行情,但实际上除了核酸检测、防疫物资等少数板块,绝大部分医药子领域基本面都在疫情期间受损,因此我们认为2023年医药板块也将迎来全面复苏。

NO.2经历2022年的“资本寒冬”后,2023年医药健康行业也将逐步走出低谷

一是老龄化趋势。我国在1960年代是婴儿高峰期,目前这些人基本要步入退休年龄。数据显示,65岁以上的人群住院率占比高达27%,两周就诊率是42%。随着整体平均年龄的提升,对医疗需求很大。

二是医药是增量市场。疾病谱会发生变化,生活水平提高,会得富贵病,生活和消费习惯的变化,得不同疾病的概率会发生变化,医疗需求会出现且不断变化。

三是医药板块的新基建。非典后我国进行了医药改革,加强了医疗资源建设,进一步普及了医疗资源。经过这次疫情,在最新的“十四五”规划里提到,到2025年要实现千家县级医院达到三级医院的标准,所以,对于医药这一民生行业来说,中国的硬软件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医药板块也属于一个新基建范畴,是政策鼓励的,未来医疗资源会更加公平。

NO.1创新药品研发监管趋严,引导高质量创新和去“内卷”,减少重复研发,出台多个临床指导原则,扎堆品种审批收紧

2022年11月8日,国家药审中心发布的关于公开征求《新药获益-风险评估技术指导原则》指出,申请上市的创新药对比现有疗法/产品,必须获益大于风险。这也意味着,未来,me-too类产品上市的难度在增加,me-better药物、best-in-class药物的标准日渐明晰,含金量也有望提升。研发靶点过度集中、同质化研究恶果已至,单凭“买买买”就能获得资本青睐的时代已不再!在创新研发行业的新规则下,唯有在技术创新上有真功夫才是真正的赢家。市场人士指出,新一代生物科技公司已蓄势待发。

NO.2医保收入总量持续增长,支付结构“腾笼换鸟”,通过带量采购节省仿制药支出,不断增加创新药支付力度,创新药医保谈判有助于大品种在国内市场加速放量

医保收入持续增长,支出同步增加。2011年至2022年,居民医保缴费标准从每人50元提高到了350元,2021年居民医保人均筹资约900元,2022年1-11月,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26576.42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8058.52亿元,同比增长9.2%。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8517.90亿元,同比增长4.6%。2023年1月,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3097.43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787.43亿元,同比增长19.1%。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310.01亿元,同比增长0.9%。与收入大致同步,医保支出也在快速增长,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支出1872.28亿元,同比增长21.0%,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1190.62亿元,同比增长19.7%,其中生育保险基金待遇支出68.46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681.66亿元,同比增长23.3%。

2023年3月1日,新版国家医保目录正式实施,目录新增药品绝大多数是5年内上市的新药,其中包括23个2022年新上市的药品,均为当年上市、当年被纳入目录。调整中,共有24个国产重大创新药品被纳入谈判,最终奥雷巴替尼等20个药品谈判成功,成功率达83.3%。新上市的药品进入目录之后,一方面填补了原来目录里的保障短板;另一方面也给临床用药多了一些新的选择,也部分实现了目录内药品的更新迭代。从治疗领域来看,7个罕见病用药、22个儿童用药、两个新冠治疗用药等被成功纳入目录,精准提高重点领域保障能力。调整后,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总数达到2967种,其中西药1586种,中成药1381种;中药饮片未作调整,仍为892种。

NO.3各地政策鼓励创新药进院,加速创新药可及性

上海:2022年10月,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加快打造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经济和产业化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要加快创新产品入院使用,积极推荐创新药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推动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创新药在市级医院落地使用,市级医院应在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发布后的3个月内,根据临床需求和医院特色,将相应创新药以“应配尽配”原则尽快纳入医院药品供应目录。纳入的创新药实行预算单列,不纳入当年医院医保总额预算。在市级医院逐步试点推行创新责任制度,建立和完善市级医院创新药配备、成果转化成效、临床资源支撑研发需求等绩效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浙江:浙江省医疗保障局、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落实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机制的通知》,提出自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公布后三个月内,医疗机构需及时召开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会议,做到国谈药品“应配尽配”。依据诊疗需求,原则上国谈药品品种配备率三级甲等公立综合性医疗机构不低于30%,三级乙等公立综合性医疗机构、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不低于20%,三级公立专科医疗机构不低于相应专科国谈药品品种的60%。

四川:四川省医疗保障事务中心发布《关于做好国家谈判药品和国家药品目录内高值药品经办管理工作的通知》,公布了18个高值药品、国谈药中88个单行支付药品以及136个纳入乙类医保的药品的分类管理模式,实行五定管理,省本级医保支付75%。

2021年以来,国家在医疗服务、药械、医疗保障、上市监管等多个领域均出台了大量新法规和新政策,且对医疗医药行业重点监管领域进行了严格执法。在国家多项政策驱动下,整个医药行业发生了较大变化,风险与机遇并存,国内医药企业也逐渐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NO.1CRISPR-Cas系统驱动基因编辑新纪元,使能技术点燃生物医药新方向

CRISPR-Cas9基因编辑作为基因编辑技术的前沿,凭借其修饰效率高、操作简便、成本低、基因调控方式多样化、实验周期短等优势掀起了生物医疗研究和产业化的新浪潮,成为近年火热的投资赛道,也驱动了行业不断变革,未来仍大有可为。

1.基因治疗获得突破性进展

CRISPR-Cas9技术凭借其编辑效率高、可同时靶向多个靶基因等特点,加速了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造血系统疾病和艾滋病等疾病的基因治疗研究。2020年,一名莱伯氏先天性黑蒙症患者成为了第一个直接接受CRISPR-Cas9基因治疗的患者。2023年1月26日,CRISPRTherapeutics和Vertex公司向欧洲药品管理局(EMA)递交的CRISPR基因编辑疗法exa-cel上市申请获得受理,这意味着exa-cel有望于今年在欧洲获批,成为首个上市的CRISPR-Cas9治疗药物。exa-cel是一款基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的自体细胞疗法,用于治疗镰状细胞病和β-地中海贫血。但这种昂贵的前沿疗法在欧洲的医保体系下或许会面临不少挑战,CRISPRTherapeutics和Vertex公司已于4月初宣布完成FDA滚动审查的提交。

2.CRISPR-Cas9技术为肿瘤免疫疗法及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3.CRISPR-Cas9大大地推动了合成生物学及农业的发展

4.CRISPR-Cas9为生物医药的各个方面如疾病动物模型构建带来便利与增量

NO.2新药物Modality和新剂型突破“不可成药”限制,引领第三次药物研发浪潮

基因疗法无需考虑蛋白质的三维结构,机制明确,可通过单次或多次给药高效地长期表达或沉默目标基因,用药依从性高。核酸药物从碱基互补配对入手,具有靶点选择丰富、研发周期短、临床开发成功率高等优势,在罕见病如脊髓性肌萎缩症、感染类疾病如慢性乙型肝炎、心血管疾病如高胆固醇血症等领域都实现了重大突破,新冠的爆发也让mRNA疫苗有机会展现出其研发效率及疗效的巨大潜力。AAV基因治疗在血友病的临床应用上获得了重大突破,CSLBehring和uniQure共同开发的Hemgenix(etranacogenedezaparvovec)获批上市,血友病的药物市场发生重大变化。

除新的药物Modality外,已有药物的新剂型也推动了治疗药物在适应症及市场的拓展。GLP-1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明星靶点,此前国内已有多款GLP-1受体激动剂上市,包括短效注射剂艾塞那肽、利拉鲁肽,长效注射剂度拉糖肽、司美格鲁肽等。慢病管理药物因需长期用药,因此口服剂型或长效剂型一直是赛道研发的重点,同时GLP-1因其出色的降糖降脂效果正在成为减重药物研发的主流方向,FDA已于2019年批准索马鲁肽口服片剂用于治疗成人2型糖尿病,并于2014年、2021年先后批准了两款GLP-1药物于肥胖症治疗,但国内市场仍长期处于空白状态。2022年5月中国终于迎来首个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口服制剂司美格鲁肽片的上市申报,开启了口服GLP-1的新篇章,同年7月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注射液用于肥胖或超重适应症的上市申请首次在国内获监管受理,有望冲击蓝海市场,拓展更为广泛的临床应用。

NO.1创新研发分工进一步细化,CXO及上下游产业链领域并购加剧,赛道专业化程度提高

随着医药行业不断变化、及企业竞争的加剧,许多知名药企为了在市场上占据一定地位,会通过收购其他企业来实现自身的战略布局。2022年,全球CXO及上下游产业链领域并购活跃,国际国内几家巨头企业发生数起并购案。

1月10日,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成功收购Recipharm旗下位于英国Cramlington的Aesica药业,Cramlington生产基地位于英国纽卡斯尔,拥有超过100立方米反应釜的生产能力,可提供从中试至吨级商业化规模的cGMP原料药生产服务,此次收购将进一步增强康龙化成小分子CDMO服务平台的整体实力。

2月23日,德国达姆施塔特,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默克宣布,以约7.8亿美元现金完成收购Exelead公司。此次收购使得默克的生命科学业务将能为客户提供mRNA全产业链一体化端到端CDMO服务。与此同时,默克计划于未来十年持续投资逾5亿欧元,进一步提升Exelead技术能力。

3月9日,重庆博腾制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收购凯惠药业(上海)有限公司100%股权的公告。公告显示为匹配快速增长的临床前和临床早期(CRO)业务发展需求,公司拟以人民币26,600万元的价格现金收购上海睿智化学研究有限公司所持有的凯惠药业(上海)有限公司100%股权。

11月29日,复星医药公告子公司GlandPharma及其控股子公司GlandIntl.拟收购欧洲CDMO公司Cenexi,交易对价不超过2.1亿欧元,其中标的股权价值为1.2亿欧元。本次交易全部完成后,GlandIntl.将直接及间接合计持有Cenexi100%的股权。公告显示,Cenexi集团专注于CDMO业务,在无菌产品(包括高壁垒复杂制剂)、生物制品的技术开发和制造领域拥有丰富的技术积累和经验,同时Cenexi集团拥有全球化、多样化的客户基础,已累计服务客户超过100家。本次交易完成后,通过获得欧洲本地生产基地,GlandPharma将实现欧洲市场产品和服务供应能力的拓展;同时有利于提升GlandPharma复杂制剂和生物制品的开发、制造及供应能力,丰富其客户资源。

国产创新药出海路径已日益清晰。2022年2月10日,FDA专家咨询委员会(ODAC)未批准信迪利单抗(信达生物PD-1)的新药上市申请,虽然信迪利单抗在美国上市受阻,但为中国创新药出海提供了比较清晰的指引。2022年2月28日,FDA宣布批准传奇生物与J&J共同开发的西达基奥仑赛(Cilta-cel),用于治疗成人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Cilta-cel是首款获得FDA批准的国产CAR-T细胞疗法,也是全球第二款获批上市的BCMA靶向CAR-T疗法,为中国创新药出海注入了信心。

10月12日,百济神州自主研发产品BTK抑制剂百悦泽(泽布替尼胶囊)在全球3期ALPINE试验的一项终期分析中,经独立评审委员会(IRC)及研究者评估,百悦泽对比亿珂(伊布替尼),取得无进展生存期(PFS)的优效性结果。泽布替尼“头对头”伊布替尼达到优效,展现“best-in-class”潜力,同时也反映出在部分疾病领域,中国创新药研发水平已跻身世界前列。

NO.3仿制药集中化程度提高,产业链一体化趋势显著

高品质仿制药和API属于先进制造,人才、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做大做强”是仿制药投资的基本逻辑。自2015年“722”启动临床数据自查核查,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至今已进行了八个批次带量采购,目前即将开展第九批,仿制药行业在保证产品质量,满足国家带量采购需求的前提下,规模效应、控制成本必然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因素,中国必将产生世界最大的仿制药企业集群。随着仿制药渗透率的提升,我们认为,中国仿制药企业的成长之路还是“长坡厚雪”,远没有走完,药品可及性提升、用药结构调整,药品升级之路任重道远。

国产仿制药用量仍有较大增长空间。我国居民用药结构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国内常见病的用药渗透率显著低于美国,多数药物的人/次均用药量约为美国的20%-50%。未来我们认为国产仿制药依然有成长空间,成长点主要来自于:1)用药渗透率的提升,而药品价格下降可加速渗透率的提升过程;2)国产仿制药对原研药的替代,同时医保、招标政策等也在鼓励通过一致性评价仿制药的使用,二者均可促进国产仿制药渗透率和集中度的提升。

国内制药企业成本优势明显,国内仿制药价也并不比海外贵。国内仿制药价格整体水平与美国相差不大,但国内仿制药企的毛利率远高于国际仿制药企,国内仿制药企的毛利率约为70-80%,而国际仿制药企约为40-55%,国内药企制剂出口业务的毛利率(如恒瑞为77%)也显著高于国际仿制药企,因此国产仿制药可凭借低成本优势缓冲降价带来的影响;同时国内仿制药企的销售费用率也比国际仿制药企高约15-20ppt,集采后我们预计竞争格局会优化,销售费用下降也可为降价提供缓冲空间。

集采中选企业正不断向头部集中。截至2022年底,前七批国家集采中选品种数最多的依次是齐鲁(50个)、扬子江(43个)、正大系(43个)、科伦药业(37个)和石药集团(27个),中选品种数都在25个以上,其后是豪森和恒瑞,分别中选了24个和21个品种。三家超大型企业华润医药、上海医药和国药集团分别中选了18个、16个和9个药品。2018年,首次国采(4+7)时,合计中选数超过全国1/3的原料药国际化代表浙江华海(中选6个)和浙江京新(中选3个),截至目前,分别累计中选了18个和9个药品。

过评最多的前几名也均为头部药企。截至2022年底,累计过评药品数最多的分别是扬子江(128个)、齐鲁(116个)、正大系(95个)、科伦药业(89个)和石药集团(86个),这5家也是前七批国采累计中选产品数Top5企业。集采中选和品种过评数正在不断向少数大型企业聚焦。这也践行了2019年11月发布的《关于以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的“加快形成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主体、中小型企业为补充的药品生产、流通格局”的要求。超大型企业上海医药和华润医药累计过评数分别为64个和56个。

随着带量采购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面对不菲的评价费用和不确定的市场回报,部分同质化较严重的批文将逐渐消失,规模太小的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过评和集采中选品种数将不断向大企业聚焦,药品批文和制药企业集中度将不断提高。

NO.1全球二级市场下滑,中国境内市场表现相对最好(全部行业板块)

上交所、深交所分列2022年全球交易所IPO数量、筹资额前二,香港交易所数据同样位居世界前列。2020年起,香港市场筹资额占全球市场比例持续下降,由2019年的20%下降至2022年的8%,IPO数量占比方面,2022年较2021年有所提升,但仍未达到疫情前水平;中国内地市场筹资额占比经历2021年的下滑后,在2022年大幅回升,达到全球市场的48%,回归2021年之前的增速。

NO.2A股

2022年初至今,医药生物板块整体呈现下行趋势,Q4出现回调趋势,全年累计跌幅共23.73%。其中2022年上半年,受疫情严峻、FDAODAC会议等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市场整体继续下挫、悲观情绪浓厚,医药生物板块持续下跌;6月疫情得到控制后,板块开启底部反弹,疫后复苏预期增强;7月份起板块内化学制剂、生物制品、中药等中报表现受疫情影响明显,叠加中美地缘政治风险对CXO板块的影响,医药板块整体开启下行走势;10月份起受集采政策转向边际温和以及防疫政策调整的影响,中证医药板块整体走势开始回调。

2022年A股生物医药细分领域的市值整体处于下行调整阶段,在3.8万亿和5.5万亿之间波动,市值从人民币5.39万亿元下跌至人民币4.58万亿元,下跌幅度15.03%。PE(TTM)与PS(TTM)整体维持跌势,PE(TTM)从年初的51.23x年底下跌至41.75x,整体下跌18.50%。PS(TTM)在9.0x~13.1x之间波动,从年初的13.05x下降至年底的9.71x。

在A股医药生物板块中,我们筛选了2023年开市时总市值位于前20名与后20名的上市公司,分别针对2022年期间两部分公司市值总和、PE(TTM)、PS(TTM)平均值进行对比。从整体看,前20名的市值总和与PE(TTM)、PS(TTM)平均值均保持较一致的走势,最终跌幅较大;后20名波动较大但最终并未收跌。

2022年前20名的总市值整体呈下滑趋势,由年初的人民币2.33万亿元下降至年末的人民币1.82万亿元,下降幅度达21.84%。年初处于市值高点,六月出现小幅回升,之后持续下滑,年末阶段波动上升。市值总和最高点为1月12日人民币2.33万亿元,最低点为9月26日人民币1.55万亿元。平均PE(TTM)、平均PS(TTM)变化趋势与市值变化方向相同,PE(TTM)从年初的42.08x下降至年末的32.92x,下降幅度21.76%。PS(TTM)变化幅度更大,由年初的11.21x下降至年末的7.31x,下降幅度34.82%。

相较于2021年,2022年医药企业上市活动明显放缓。生物医药/医疗保健类企业上市数量和首发筹资额在A股/港股中均排名前列,生物医药企业A股IPO比例逐年增高。自2021年后,A股上市企业数量及首发筹资额开始超越港股。

2022年A股的医药企业上市数量及首发筹资额均未能保持此前数年来的上升趋势,医药企业上市数量减少到27家,同比2021年下降18.18%;首发筹资额人民币402.7亿元,同比下降37.00%;相较于2021年,2022年生物医药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的数量及首发筹资额也均有下降,但科创板医药企业上市数量占A股整体比例从2021年的51.51%增长到59.25%。

NO.3港股

2022年港股生物医药细分领域的市值在1.52万亿和2.38万亿之间波动,市值从港元2.20万亿元上升至港元2.22万亿元,上升幅度0.91%。PE(TTM)与PS(TTM)整体维持跌势,PE(TTM)从年初的30.14X年底下跌至17.74x,整体下跌41.14%。PS(TTM)在6.5x~24.4x之间波动,从年初的22.15x下降至年底的10.01x,累计跌幅达54.81%。

在港股药品及生物技术细分领域中,我们筛选了2023年开市时总市值位于前10名与后10名的上市公司,分别针对2022年期间两部分公司市值总和及PE(TTM)、PS(TTM)平均值进行对比。与A股相比,港股的整体市值都较低,后10名的差距更大,从A股的人民币400亿元级别降到了港元20-30亿元。前10名与后10名的两极分化更为明显。从整体走势看,前10名的市值总和与PE(TTM)、PS(TTM)平均值均保持较一致的走势,两年内整体保持跌势并出现较大跌幅;后10名也维持跌势但跌幅相较前10名小。

2022年内,前10公司总市值由年初的港元1.64万亿元下降至年末的港元1.30万亿元,下降幅度达20.95%,年初延续2021年波动下降的趋势,年中出现小幅回升,之后再次持续下滑。市值总和最高点为港元1.73万亿元,最低点为港元1.00万亿元。平均PE(TTM)与平均PS(TTM)变化趋势与市值变化方向相近,变化幅度更大,平均PE(TTM)由年初的27.05x下降至年末的17.72x,下降幅度达34.47%,平均PS(TTM)由年初的10.36x下降至年末的6.56x,下降幅度达39.57%。

受地缘政治、新冠疫情等多因素加持影响,港股医药与生物科技板块表现低迷,企业上市热情下降至低点。2022年企业上市数量创新低,全年只有7家企业在港成功上市,数量同比下降50.0%;首发筹资额只有38.4亿港元,同比下降90.04%。这7家公司均为内地企业,平均募集资金5.5亿港元。其中募集资金额最高的乐普生物只募集到9.1亿港元,但也是打折发行。乐普生物C轮融资时,每股价格为港元6.7元。而IPO时每股发行价较C轮融资价格打了“86折”。

18A的发行下降趋势同样严重,企业上市数量和首发筹资额相比2021年分别下降44.44%和82.38%。公司估值整体也不如预期。同时18A的股价表现也不如人意,40只18A生物医药股中34只股价相对年初下滑,14只跌超50%。

NO.4美股

2022美股整体受加息影响表现不佳,S&P500期指下跌20%,纳斯达克指数下跌33%。医药健康板块因其刚需性,全年下跌仅1%,相较其他板块对下行趋势体现出了较好的防御性。由于中美关系持续恶化,中概股频受打击,2022年无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成功在美国IPO。

NO.5二级市场对一级市场的影响

2022年受二级市场整体市值降低及新股破发潮的影响,尤其港股已经基本失去了曾经的盈利能力与流动性,二级市场的整体市值有显著回落。相对地,一级市场投资事件数量及总金额相比2021年也都有25%以上的跌幅。从成交的交易案例看,资本仍对有潜力的赛道中确定性较强、技术领先的企业青睐有加,加之大部分创新药企业保留了一年以上的运营资金,一级市场企业的估值并未出现大幅降低的情况。由此体现的一二级市场利差空间缩小,估值倒挂情况比较普遍,二级市场已不一定是可以保证盈利的退出通道,投资机构对估值期待有所调整,这些均导致了一级市场交易难以促成的局面。

在2023年,随疫情管控逐步放开,经济稍有恢复,二级市场相比2022年底也有回升但距离2021年的高位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因影响整体经济及医药生物板块的因素仍然没有较大改变,我们预计2023年上半年二级市场观望情绪或仍将持续,一二级市场利差空间小甚至倒挂的情况仍会普遍存在。在此环境下,大部分于2022年未进行融资的企业已出现资金流紧张的状况,部分企业开始降低估值以促成融资以缓燃眉之急。随着经济恢复及半年报披露,2023年下半年二级市场有望在利好业绩支撑下逐渐回暖。我们预计在2023年下半年的一级市场投资事件数量及总金额会有局部回升,但投资机构仍会抱持相对保守的态度,估值环境仍会相对保守,并无可能回到2021年前的高估值状态。

2022年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融资事件共1,137项,较2021年有较大回落,下降约25.88%。2022年全球医药领域投融资金额约357.46亿美元,同比下降43.87%。2016至2021年,除2019年出现投融资的小低谷外,一级市场整体投资热情持续走高,特别是2020和2021年的数量和金额都有明显提升。2022年在资本冷静期的大环境下,未来走势需进一步观察判断。

2022年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融资数量和总金额也有较大回落,整体趋势与全球市场保持一致。融资事件共524项,同比下降18.38%;融资总金额共计人民币612亿元,较2021年下降56.87%。

从过亿的融资事件来看,国内的投融资活动集中在ADC、生物医药上游、CXO、基因治疗、细胞治疗五个赛道之中。

NO.1ADC

NO.2生物医药上游

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火热发展拉动上游行业;医药行业监管标准高,有一定行业壁垒;全球供应链不稳定、中美贸易摩擦,下游竞争激烈导致成本控制压力增加等因素倒逼上游国产替代加速;上游企业特征深度贴合“专精特新”“卡脖子”政策支持。相较欧美企业,国内上游企业发展起步晚,市场占有率低,发展缓慢。随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让出空间,国内企业需不断自生研发或通过并购方式扩宽能力边界;市占率高的企业融资扩张、上市,国内外的行业整合并购会频繁发生。

NO.3CXO

在当前低迷的市场环境下,产业链上游的CXO企业仍为整个创新药产业链中最亮眼的板块之一。一方面,过往通过“卖水人”业务不断壮大的CDMO企业开始通过收购、扩建等方式对外扩张,如药明生物收购科望医药、和铂医药的生产基地;另一方面,部分创新药企业在继续推进管线的同时也在涉足CDMO,例如贝达药业、三生国健、复宏汉霖、创胜集团等相继宣布布局CDMO。

后续CXO领域可能呈现同质化竞争加剧、市场需求下滑、利润空间挤压等困境。但高增长细分赛道上游CXO/CDMO企业,以及过往运营能力已受验证、未来增长可期的创新型CXO企业仍有较好的增长空间。

NO.4基因治疗

NO.5细胞治疗

细胞治疗在治疗癌症、血液病、心血管病、糖尿病、老年痴呆症等方面显示出越来越高的应用价值。一般来讲,细胞治疗包括干细胞治疗和免疫细胞治疗两大类。在当前低迷的市场环境下,细胞治疗领域仍为整个生物医药赛道中最亮眼的板块之一,与传统化学药物相比,细胞治疗产品具有技术迭代快、创新潜力大、临床依赖度高、产品可个性化定制等特点,不少国家竞相布局。

NO.1一级市场大额交易事件(人民币5亿以上)

NO.1科伦博泰

NO.2昆翎医药

ClinChoice昆翎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支持创新药械研发的临床CRO企业,2020年起完成了在肿瘤、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的创新布局。2021年,顺利完成对岐黄、莱必宜的收购,加强在高质量中药、BE试验以及I期临床试验平台的布局。2022年7月5日,昆翎医药获得1.5亿美元融资,由君联资本领投,康人寿、夏尔巴医疗以及礼来亚洲基金创投、杏泽资本和元禾原点跟投,融资所得将用于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业务扩张,创新业务发展和兼并收购。公司在国内近五十个主要城市布局超过1,700名临床研发专业人员,和国内超过300家GCP临床研究机构以及1,000多位研究者建立合作关系。海外团队1,700名,分布在美国,加拿大,英国,亚美尼亚,印度,菲律宾,日本等国家。

NO.3诺诚健华

诺诚健华于2015年崔霁松博士和施一公院士联合创立,专注于癌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疗法。2020年3月,诺诚健华登陆港股。2022年9月21日,诺诚健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开启“A+H”两地上市模式,发行市值人民币145.6亿元,募集资金人民币29.2亿元。成为两地上市的典型代表。截至上市前,诺诚健华的产品管线包括一款商业化产品奥布替尼以及11款I/II/III期临床试验阶段产品,5款临床前阶段产品。

NO.4荣昌生物

荣昌生物成立于2008年,致力于自身免疫、肿瘤、眼科等重大疾病领域的生物新药开发。2020年11月9日,荣昌生物在港交所主板上市,2022年3月31日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发行市值人民币216.3亿元,募集资金人民币26.1亿元。公司拥有单抗/融合蛋白、抗体偶联药物(ADC)、双抗/多特异性抗体三大技术平台,建立了稳健发展的研发管线,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已合计在中国获批3项适应症,约15款在研产品正在海内外开展30+项临床试验。

NO.4奥浦迈

奥浦迈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细胞培养解决方案和端到端CDMO的整合服务平台公司。2022年9月2日,奥浦迈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发行市值人民币104.3亿元,募集资金人民币16.4亿元。奥浦迈是国产细胞培养基领域首家上市公司,资本市场也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截至2022年,共有111个已确定中试工艺的药品研发管线使用奥浦迈的细胞培养基产品。

NO.1全球细胞治疗领域趋向成熟

2021年全球CAR-T产品销售额累计达到17.1亿美元。海外细胞疗法技术不断有所突破,其中有代表性的为Beam公司的胞嘧啶碱基编辑技术。2022年12月Beam公司的通用型CA7CAR-T获得FDA颁发的IND批件用于治疗T-ALL,其突破了通用型CAR-T依赖于CRISPR基因编辑导致的染色体易位的挑战。此外,2021年三月百时美施贵宝(BMS)的BCMA靶向CAR-T细胞疗法艾基维仑赛(Abecma)获得FDA批准,是全球首款BCMACAR-T细胞疗法,其首年销售额为1.64亿美元。

整体而言全球的细胞治疗领域逐渐成熟,国内的细胞治疗产业也在日趋发展,呈现向好的态势,未来国内细胞治疗成熟的产品将会越来越多。

NO.2细胞治疗应用领域边界不断扩展

细胞疗法最初用于血液瘤的治疗,随着研究难点的不断突破,细胞疗法正逐步扩展到其他疾病中。

1、非肿瘤领域

在非肿瘤领域中CAR-T的应用主要分为两类,一方面是老药新用,另一方面是基于CAR-T技术针对非肿瘤疾病开发新产品。CAR-T的老药新用集中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有所突破。2022年驯鹿的BCMACAR-T伊基仑赛扩展了新的适应症用于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是国内首个CART治疗自身免疫病的IND批件。放眼海外市场,2022年11月,Kyverna用于治疗狼疮肾炎的CAR-T候选产品KYV-101的IND申请获FDA批准以启动KYV-101的Ⅰ期临床试验。细胞疗法产品迁移至新适应症极大的加速了药物开发的流程。针对非肿瘤疾病开发新产品虽然有很多技术性难题但是也有颇多进展。如靶向FAP的CAR-T治疗心肌纤维化,靶向Dsg3CART治疗自身免疫病天疱疮(也被称为CAART)、靶向CD45CART配合异体干细胞移植完成深度骨髓清除、CAR-Treg产品治疗移植后排异和I型糖尿病等,都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内。细胞疗法在非肿瘤领域的应用在未来也会遍地开花。

2、实体瘤领域

NO.3细胞疗法融资颇丰,行业乐观

截至2022年底全球细胞疗法领域融资事件超过88起,融资总额超过28亿,其中T细胞疗法、干细胞疗法和NK细胞疗法为融资热点。国内原启生物2022年B轮融资1.2亿美元,位列全球融资top10。

NO.1妇科

中国妇科用药行业的市场规模在不断增长,我国妇科用药行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000亿元。随着我国妇女健康意识的提高,未来妇科用药行业会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2025年我国妇科用药市场规模将达到174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6.62%。

妇科用药按照零售分类可以分为妇科消炎抗菌类、调经类、乳腺类、更年期类、孕产妇用药、妇科止血药和其他。其中前三类占据了市场较大规模。按照疾病分类主要分为妇科炎症、人工流产、性病、月经不调、不孕不育、妇科整形、妇科肿瘤等7大类别。其中阴道炎是最常见的疾病,用药需求窗口较大,2021年数据表明阴道炎类药物占比最高,达到36%。我国妇科用药药品2021年排行前十分别为同仁乌鸡白凤丸、洁尔阴洗液、妇炎康片、克霉唑阴道片、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鹿胎膏、加味逍遥丸、乌鸡白凤丸、妇科千金片、红核妇洁洗液。其中调经类的同仁乌鸡白凤丸以21.9%的市场份额占据榜首;其次为阴道炎用药的洁尔阴洗液,占比为15.6%。

恩威医药成立于2005年,专注于妇科产品、儿科用药、呼吸系统用药等领域,在妇科产品领域深耕多年,公司拥有洁尔阴洗液、洁尔阴泡腾片、洁尔阴软膏、化瘀舒经胶囊等妇科用药13个,形成较为完整的妇科产品体系。2019年营收6.8亿元,公司用于研发的费用不足1%,研发力度不足。其核心产品“洁尔阴洗液”是营收的主要贡献者,2021年占营收的55.88%,但毛利率持续下降。千金药业成立于1966年,主要产品妇科千金片/胶囊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另外还有补血益母颗粒、椿乳凝胶等,公司妇科用药覆盖了绝大部分的妇科疾病;2022年上半年营收19亿元,同比增长8.94%。

NO.2儿科

我国儿科用药发展起步较晚,技术较为落后。随着三孩政策放开,未来我国儿童人口数量将持续增加,儿童药物市场需求也将随之增加。2015-2020年,我国儿童用药市场规模从591亿元增长至94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9%。2019年全球儿科药物及疫苗市场估值约为1220亿美元,预计于2025年到达141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4%。

从适应症来看,我国儿童以呼吸系统、抗感染用药及消化系统等普药为主,2021年的占比分别达到38%、23%、17%,肿瘤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特药较少。2020年共批准儿童专用药和增加儿童应用的药品26个。2021年获批的儿童专用药和增加儿童应用的药品达到47个,同比增长80.77%,其中14个纳入优先审评品种。

NO.3内分泌科

2022年内分泌科药物的市场规模约为250亿美元,预计2027年将达到365亿美元,年均增速为7.82%。内分泌科药物可以分为糖尿病类药物、生长激素类药物、甲状腺激素类药物、胰岛素药物、减肥药等。

针对罕见的IgA肾病的药物在2023年2月17日重磅推出。TravereTherapeutics宣布美国FDA已加速批准FILSPARI(sparsentan)用于减少有快速疾病进展风险的原发性IgA肾病(IgAN)成人患者的蛋白尿,这些患者普遍尿蛋白与肌酐比值(UPCR)≥1.5g/g。该药是目前首款也是唯一一款获批用于治疗这一疾病的非免疫抑制疗法。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已在2022年8月受理Sparsentan的有条件上市许可,预计将于2023年下半年做出审查决定。该公司成立于2011年,专注于罕见病药物的开发。

2022年,全球糖尿病药物的市场规模达到近600亿美元。2023年初,全球第11款SGLT-2抑制剂Bexagliflozin(Brenzavy)获FDA批准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SGLT2抑制剂贡献的市场份额逼近胰岛素(21%VS26%,对于部分药物的心衰等适应症未做出完全区分),恩格列净(预计73亿美元)、达格列净(44亿美元)成功进入销售额TOP5。

NO.4眼科

2021年我国医院市场中眼科用药的销售额为151.97亿元,同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5.63%。2021年医院市场中眼科用药的增速,高于整体用药医院市场增速(8.21%),和眼科用药所属大类感觉系统药物的增速(17.28%)相近,与整体用药市场相比近一倍的增速差距,显示在药品销售增长整体放缓的市场大环境下,眼科用药仍然呈现出很强的市场需求。

2021年数据显示玻璃酸钠滴眼液、氧氟沙星滴眼液、盐酸莫西沙星滴眼液是眼科用药中国审评受理号类型TOP3。玻璃酸钠滴眼液是目前眼科滴眼剂第一大品种,2021年医院端及零售市场总销售额超10亿元,其中医院端达6.58亿,零售端3.91亿。其中在医院端,玻璃酸钠滴眼液销售额第一品牌是德国悟兹法姆药业集团,紧随其后的是参天制药,销售金额十分接近。在零售端,玻璃酸钠滴眼液销售额第一品牌为参天制药,其次为德国悟兹法姆药业,珠海联邦制药排名第三。

上市企业沈阳兴齐眼药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沈阳市棋盘山,是一家专业从事眼科药物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于1977年,2016年12月08日,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公司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辽宁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辽宁省眼科药物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程研究中心,在眼科药物研发领域,打造了常规眼用制剂、即型凝胶、缓释制剂、眼科GLP实验室、药包材等研究平台,具备综合的眼科药物研发创新能力。2021年兴齐眼药各自的总营收为10.28亿元。

欧康维视生物成立于2018年2月,2020年7月10日,欧康维视生物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挂牌上市。截止目前,公司已拥有眼前及眼后段24种药物资产,建立起了完整的眼科药物产品线,其中七款产品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核心产品优施莹(氟轻松玻璃体内植入剂)已在国内获批上市。

核酸药物相比现有的小分子和抗体药物具有靶点筛选快、研发成功率高、不易产生耐药、更广泛的治疗领域和长效性等优点,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有望成为继小分子化药以及抗体药物后的第三大类药物。小核酸药物发展曾因递送系统限制等问题一度陷入停滞,2013年以后,随着递送技术的发展和RNA药物形式的多样化发展,药品上市加速,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当前已获批上市的小核酸药物由遗传性罕见病起步,已向常见疾病延伸,在研药物技术瓶颈集中在药物稳定性及体内递送系统,但适应症广泛,商业价值转化可期。

NO.1siRNA(小干扰RNA)

siRNA药物目前已有5款药品上市,其中诺华与Alnylam开发的Inclisiran是一款长效降脂药,2021年12月22日获FDA批准用于治疗成人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其创新的小干扰核酸作用机制使患者每年仅需两次皮下注射即可获得降脂疗效,开启了小核酸药物应用于常见慢性病的新篇章,2022年上市第一年全球销售额已达11.2亿美元。多个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结果充分证实了Inclisiran可实现强效、长久、平稳地降低LDL-C,在18个月研究期间降幅可达52%,且4年的随访结果进一步表明Inclisiran持久稳定降低LDL-C,平均降幅为44.2%,安全性良好。Inclisiran的上市标志着小核酸药物作为基因治疗正式进入大适应症领域,为整个赛道打开了想象空间。

2022年6月最新获批的Amvuttra是第一款也是唯一一款每3个月皮下注射给药,治疗遗传性ATTR多发性神经病且可逆转神经病变损害的疗法,相比每三周一次静脉给药的Onpattro给药频率大幅降低。在关键性HELIOS-AIII期研究中,与安慰剂相比,Amvuttra治疗显著改善了多发性神经病的体征和症状,超过50%的患者实现了疾病症状的终止或逆转,仅2022年上市当年销售额已达9.4亿美元。未来大适应症、长效的给药间隔将成为siRNA药物市场拓展的核心动力。

siRNA药物的快速发展对其递送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siRNA药物的递送系统主要为肝脏靶向的GalNAc系统。GalNAc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核酸药物递送系统,目前上市药物的靶点主要包括ALAS1、HAO1、PCAK9及TTR,但因GalNAc系统仅能靶向肝脏的局限性,肝外器官/组织的递送系统仍是未来关键的发展方向。

NO.2ASO(反义核酸)

目前全球有9款ASO药物获批上市,其中全球首个用于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药物Nusinersen2022年全球销售额17.94亿美元,是目前销售额最高的小核酸药物。然而近期ASO药物状况频频,未来研发之路可能充满挑战,但Ionis目前多款药物都处在III期临床,特定的靶点或适应症有望突破重围。

因ASO与RNAi机制上的根本差异,或因缺乏良好的递送机制,大部分在研ASO药物由于较大副作用及需要频繁给药导致潜在风险-收益比或依从性-收益比略逊一筹而被放弃,涉及的靶点包括PCSK9、ANGPTL3等。阿斯利康斥资35.85亿美元和Ionis合作开发的PCSK9ASO药物ION449(AZD8233)由于其IIb期研究数据未达预期,虽然7个月时相比安慰剂LDL-C下降-62.3%但未达到预设的疗效标准,且每月一针与每半年一针对于长期用药患者的依从性存在竞争劣势,阿里斯康决定不再推进III期临床研究。2021年,罗氏因tominersenII期临床潜在风险-收益比缺乏优势终止了该项临床的患者给药。此后罗氏在事后分析中发现tominersen可能有益于疾病负担较低的年轻患者,故于2022年重新启动了一项新的II期临床,以评估tominersen在亨廷顿病中的疗效,希望tominersen可以在特定患者中有所突破。

虽然ASO近期频频受挫,但ASO依旧有其独特的优势,相比siRNA目前常见GAlNAc递送,ASO正在通过化学修饰递送尝试更多的肝外靶点。基于此,目前ASO在研药物已经拓展到癌症、抗病毒疾病、代谢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靶向LPA的TOJ230已经进入临床III期,其临床II期的研究数据显示,该药物可以让98%的患者LPA降低至125nmol/L(<50mg/dL),是已经服用过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中由脂蛋白(a)驱动的CVD的阈值。

NO.3mRNA类药物

自新冠疫情后,mRNA疗法尤其是mRNA疫苗的热度曾达到空前的高度。目前全球已有多款mRNA新冠疫苗上市,分别是德国BioNTech公司及辉瑞研发的BNT162b2以及美国Moderna公司研发的2款mRNA-1273和Spikevax。国内mRNA拔得头筹的是石药集团,2023年3月22日石药集团宣布其mRNA新冠疫苗SYS6006在中国获纳入紧急使用,这也是国产首款mRNA新冠疫苗。

mRNA新冠疫苗在全世界已经接种了数十亿人次,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广泛验证,也提示了开发疫苗以外的新一代mRNA疗法的潜力。在新冠退潮后的当前,其他适应症的拓展将会是mRNA赛道未来最核心的成长驱动。

NO.4其它小核酸药物

除siRNA、mRNA及ASO外,tRNA、环状RNA、非编码RNA、自扩增/自复制RNA等多项新兴技术正在推动核酸赛道的下一步创新。

tRNA作为新兴技术,通过借助抑制性tRNA可以使得体内的截断蛋白质转变为全长蛋白质,未来有潜力在无义突变介导的遗传病领域取得进展。继2021年多家tRNA疗法公司涌现并在早期即获得了大额融资后,2022年tRNA疗法领域再添重磅玩家,hCBioscience完成2400万美元A轮融资,投资者包括ARCHVenturePartners、TakedaVentures和8VC。环状RNA领域GinkgoBioworks宣布收购Circularis公司,以增强环状RNA领域治疗方案。非编码RNA领域NextRNATherapeutics2022年宣布完成93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和4680万美元A轮融资,用于增强其对非编码RNA的靶点和药物发现,扩大研发管线,推进现有研发项目进度。

NO.1抗体偶联药物有重大突破

截至2022年底,全球已累计批准上市了15款ADC药物。从已披露的财报数据来看,2022年全球ADC药物市场规模已超72亿美元,同比增长31%。在中国获批上市的有6个,分别是罗氏的恩美曲妥珠单抗(T-DM1)、Seagen/武田制药的维布妥昔单抗、辉瑞的奥加伊妥珠单抗、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Immunomedics的戈沙妥珠单抗,以及于2023年2月24日最新上市的阿斯利康/第一三共联合开发的注射用德曲妥珠单抗。其中德曲妥珠单抗扩大了新的适用症,可以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一种或一种以上抗HER2药物治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HER2阳性成人乳腺癌患者,其增长势头有望追上罗氏的恩美曲妥珠单抗。

NO.2优秀的研发资产平台是被追逐的方向

NO.3中国玩家在ADC领域中逐渐觉醒

NO.1创新药市场规模巨大,CXO产业充满机遇

NO.2资本寒冬,CXO同样面临挑战

在2022年的资本寒冬中,创新药难免受到波及。从投融资情况来看,2022年前5个月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数量和金额均呈下降趋势,投融资事件同比减少45.8%,投融资金额环比减少50.9%。

NO.1大玩家进入核药市场,陆续填补市场空白

目前全球上市的80余款核药中,78%属于诊断试剂,治疗性核药受限于上游核素产能,以及较为严格的审批流程和使用条件,仅占比22%。相比来看,中国仅有7款批准上市,但仅1款为诊断试剂,其余均为治疗性核药。长远来看,治疗用核药的前景更加广阔,日益受到重视。

过去核药市场高壁垒高集中度的特性铸就了国内稳固的中国同辐、东诚药业双寡头格局,但其广阔的前景吸引了远大医药、恒瑞医药等本土企业的加速布局。2018年,远大医药和鼎晖入局,斥资14亿美元完成了对Sirtex的收购。此后,中国多家传统大药企进军核药市场,仅仅在2020年到2021年半年内,先通医药就融资6亿,投入核药开发。去年,远大医药又以2500万欧元认购德国ITM公司的新股份。国外巨头拜耳、诺华、波士顿科学入局更早。拜耳2013年就完成了一起21亿欧元的收购,特别是2017到2018年两年间,巨头们动作频繁,相继完成了数十亿美元的大宗收购。

这些动作也带来了一定的成效,近年来,治疗用的放射性药物相继获批上市,标志着治疗性核药崛起。2022年3月23日,诺华宣布177Lu-PSMA-617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PSMA阳性的、经治疗进展的去势抵抗前列腺癌,商品名为Pluvicto,其在临床III期研究中显示出显著提高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生存期的能力。中国的放射性创新药也在空白的十几年后陆续登场,远大引进的Sirtex公司的核心产品钇[90Y]微球注射液在去年2月初获批落地中国,用于经标准治疗失败的不可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治疗,填补了中国肝癌临床治疗空白。恒瑞医药2023年1月获批临床试验的镥[177Lu]氧奥曲肽注射液,目前国内尚无原研及同类产品获批上市。该品种的原研药是全球首个放射性多肽靶向肿瘤治疗药物Lutathera,于2018年获FDA批准,2022年销售额达5亿美元。

东诚药业平台下主要研发产品有[188Re]-HEDP注射液,主要用于恶性肿瘤骨转移的镇痛治疗,目前处于Ⅱb期临床试验中;氟[18F]化钠注射液为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骨扫描显像剂,目前已完成临床试验前期准备工作;钇90树脂微球,正在开展药理药效、药代动力学、安全性等临床前生物学评价工作。

NO.2政策扶持及资本投入助力核素供应及药物研发蓬勃发展

国内医用设备配置政策支持也逐步铺就了行业发展的道路。2021年国内首个针对核技术在医疗卫生应用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发布,指出到2025年,一批医用同位素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适时启动建设1-2座医用同位素专用生产堆,实现常用医用同位素的稳定自主供应;到2035年,积极推动医用同位素“走出去”。

无论是诊断还是治疗,核药的主要原理都与药物的放射性有关,所以核素是核药是否具备疗效最重要的前提。由于“核”的特殊性,获取核原料需要较高的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当前核药领域上游原材料进口依赖严重、中游生产配送建设壁垒较高,供应相对较为短缺,迫切需要开发新的上游供应链方式。未来核药领域适应症的差异化布局、核素供应链的稳定将会成为核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壁垒。

尽管处于萌芽早期,各大玩家已经开始争先涌入,提前占位核药赛道。2022年发生了多起资本市场融资案例,高榕资本、VIVentures、红杉中国、元生创投等纷纷出手。红杉中国领投了辐联医药、药明博锐两家核药企业的A轮融资,融资金额分别接近2.5亿和3亿元。

NO.1CNS是仅次于肿瘤的研发领域,市场存在诸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中国CNS市场较为特殊且存在诸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麻醉、镇痛、非麻醉性镇痛药和退热药在CNS中占比较大,而较多细分治疗领域目前没有很好的特效药,如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氏病、治疗酒精依赖、治疗阿片依赖、多发性硬化症,存在巨大市场空白。

阿尔兹海默症和帕金森疾病作为全球两大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病,却因为相似的原因存在巨大的药物市场空白,首先,目前的药物仅能减缓症状并不能达到治愈的效果,其次,AD和PD的机制仍未明朗,研发难度较大,在风险中存在巨大机会。

NO.2大小分子、细胞疗法、基因治疗等多个Modality联合突围最难赛道

2021年6月7日,由Biogen研发的单抗药物Aducanumab获FDA批准上市,这是自2003年以来全球首个延缓AD进程的药物获批。Aducanumab的临床试验首次表明Aβ淀粉样蛋白斑块的减少,有望减少AD患者的这种破坏性的临床衰退。但这一获批也引发了较大争议,争议主要为两项III期临床试验结果在认知能力评分上的不一致。尽管FDA力排众议采用加速审批渠道批准Aducanumab上市,但同时要求百健展开临床IV期试验,重点将改善患者认知能力作为临床终点。2021年7月29日,百健和卫材宣布了临床IV期的试验设计,主要终点是评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随访5年期间接受Aducanumab治疗后认知水平在真实世界的长期变化,次要终点是进一步评测Aducanumab安全性。

在目前众多的帕金森疾病药物研究靶点中,作用于多巴胺受体及多巴胺、DDC、A2aR、mAChR、nAChR、NMDA受体的药物成功上市,但几乎均为对症治疗且会带来不良反应和耐药性,因此,避免帕金森病的持续发展恶化、或为疾病后半程提供持续有效的疗法依旧是未被满足的需求。近年来,一些新靶点和新药物机制的出现为PD治疗提供了一些潜在的解法,也成为下一步投融资市场的热点细分赛道。

随着多能干细胞培养、iPSC重编程及定向神经诱导分化技术的成熟,神经元替代疗法可能为帕金森病的治疗带来曙光,我国实行干细胞项目备案制度之后,已有三个关于帕金森的备案获批。2022年5月9日,专注于开发自体细胞疗法的AspenNeuroscience宣布完成1.475亿美元的B轮融资,谷歌、LYFECapital和RevelationPartners领投了这一轮融资,目前Aspen正在筹备自体iPSC诱导神经元替代疗法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试验,将利用B轮融资资金启动这一项筹划多年试验的临床申报。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蓬勃发展,半导体作为分子生物的重要基础设施已经逐步应用于生物领域的各项研发及应用中,以其高通量、高灵敏度的特点,正在从检测、合成、湿实验的各个环节为生物医药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创新。

生物半导体是一种新型电子元件,可在生物相互作用(例如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DNA-蛋白质结合、DNA退火和激素-受体结合)时改变其电导率,用电子的方式直接测量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达成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交互。DNA作为生物医药的基础设施,高通量测序技术、包括最新一代的高通量纳米孔测序技术可以以相对低的成本完成DNA的“读”从而解读和应用遗传信息,而下个阶段是则是通过基因合成“写”DNA,来深度理解、设计和重构生物系统。由于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的突破,基因检测现阶段已将成本降低到1000美金以下。尽管基因合成的价格也大幅下降,但仍落后于测序大约10年。如果合成30亿个碱基对的类基因组,最新统计是在2016年需要花费9000万美。与“摩尔定律”速度相比较,假设每两年便宜两倍,除非有重大突破,否则DNA合成genome的价格要到2066年才能降至1000美元。

从下游需求端而言,除传统药物研发以及AI+大分子对于高通量湿实验的需求外,合成生物学和DNA存储的发展都在催生对于大规模DNA合成的需求。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下一轮变革热点,其过程中需要大规模高通量高精度的DNA合成。随着5G和量计算等计算技术快速发展,到2040年可能面临数据存储空间不够的问题,而DNA是信息密度最高的已知存储介质,信息密度达硬盘的100万倍,微软联合Illumina等15家机构已在2020年底成立DNA数据存储联盟,DNA存储技术的研发在近年得到加速,将影响未来10年的IT和BT格局。

目前DNA合成亟需解决的几大需求为200bp以上的长片段的高通量合成和拼装、合成及拼装过程的错误率改善、以及最终合成成本的快速降低。DNA合成从生化方法上分为化学法(磷酰胺三脂法)和酶促法。学术界从20多年前开始利用TDT酶进行细胞外无模板的合成,近十年间DNAScript、MolecularAssembly等公司进行了大量优化,但目前酶合成的效率及成本使得酶促法在商业化面临巨大挑战,短期内较难得到明显改善,因此化学法被大多数的商业化DNA合成公司所采用。与化学法相结合的工程学方法目前有喷墨及芯片两大方向,TwistBioscience率先通过喷墨法将oligo合成成本降低了1-2个数量级,目前正在通过与芯片结合的合成方法进一步推进长链合成、甚至DNA存储方向的应用。

目前国内DNA合成赛道已初露锋芒,芯宿科技、迪赢生物、呈源生物等多家企业正通过不同的技术路径加速DNA合成的技术及成本优化。作为上游的使能技术,DNA合成横跨IVD、药物治疗、合成生物学、信息存储四大领域,其技术及成本的突破预计将拓展延伸出众多新的应用场景及需求,爆发力巨大,前景可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我有话说

0/500

同步到新浪微博

进群即领

扫码加入

扫码进群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意见反馈

下载APP

健康界APP

了解更多

返回顶部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THE END
1.消费智造低碳三大方向!擎画中国FAANG投资图谱中国科技制造业的利润率仍处于全球低位,但中国消费行业的利润率则处于全球高位。我们对比了中美和中日细分行业的利润率水平,可以看到:(1)中国产业结构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位置,这导致中国科技制造行业(半导体/软件/传媒/装备制造)的利润率水平也处于相对低位;(2)得益于中国“消费升级”大趋势以及中国消费市场的区...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636306
1.澳大利亚多少钱一个月行业动态,作为南半球一个经济发达且自然风景优美的国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前往旅游、留学和工作。然而,无论是短期访问还是长期居住,了解当地的消费水平都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将基于最新的官方数据和权威资料,为计划前往澳大利亚的朋友们提供一份详细的生活成本解析,帮助大家更好地规划自己的预算。 https://www.zcqtz.com/news/1987158.html
2.2023加拿大和澳洲留学哪个好一些?六个维度为你深度解析!这些在加拿大这边都不是“问题”,加拿大这边学费整体低于澳洲,消费水平也低于澳洲。要注意的是,澳大利亚整体工资水平和最低工资保障标准也高于加拿大。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澳洲和加拿大留学对比的相关信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即使留学之路偶有风雨,何不尝试挑战自己,告诉世界你有多棒!最初的信仰,最坚定的梦想,IDP资深留...https://wap.idp.cn/aozhou/xingqianpeixun/461034.html
3.出国留学院校推荐这是中国学生申请美国大学本科最主要也是最常规的方式,学生需要参加美国大学要求的各种语言和标准化考试,主要包括SAT或ACT、TOEFL等,所有的美国大学均接受此种申请方式。 ?美国大学本科申请通常要提前一年进行,因此高二时学生就必须参加标准化考试,还要准备好各种文书资料,包括Essay、推荐信等,同时保持优秀的校内成绩。https://www.liuxue86.com/k_%E5%87%BA%E5%9B%BD%E7%95%99%E5%AD%A6%E9%99%A2%E6%A0%A1%E6%8E%A8%E8%8D%90/
4.周监测一周全球动态新闻频道与此同时,贸易继续给经济前景蒙上阴影,美国人将承担更高的中国商品关税成本,这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对消费者信心产生影响。 避险升温,美国国债领涨全球债券 5月28日,美国财政部发行的410亿美元5年期国债中标收益率为2.065%,创下5年期国债自2017年10月以来的发行收益率最低水平。https://news.hexun.com/2019-06-03/197425451.html
5.2023年中国预制菜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城镇化水平提高,预制菜...根据数据显示,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由2017年的45.8小时增加至2023Q1的48.7小时,中国家务劳动时间由2008年的103分钟大幅下降至2018年的86分钟。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高线城市消费者将进一步增加,预制菜消费群体有望扩容。 来自:华经情报网>《待分类》...https://www.360doc.cn/article/78292537_1106468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