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社社会责任报告(2023年度)
目录
一、前言
二、政治责任
三、阵地建设责任
四、服务责任
五、人文关怀
六、文化责任
七、安全责任
八、道德责任
九、保障权益责任
十、合法经营责任
十一、后记
1.媒体概况
科技日报原名中国科技报,1986年1月1日由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联合创办。1987年1月1日更名为科技日报。邓小平同志曾先后为中国科技报、科技日报题写报名。1995年12月,江泽民同志为科技日报题词:“办好科技日报,为科教兴国服务”。
科技日报是承担党和国家科技宣传任务的新闻舆论阵地,是立足科技界、面向全社会的中央主流新闻媒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科技日报社已初步形成“报网端微刊”融合发展的科技传播格局。其中,《科技日报》、《科技日报》英文版、中国科技网、《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科技财富》杂志等主要侧重于科技创新一翼;《科普时报》、中国科普网、《前沿科学》杂志等主要侧重于科学普及一翼。
科技日报社在全国设有34个记者站,在联合国及美、英、法、德、俄等14个国家和地区派有常驻记者。
2.社会责任理念
3.获奖情况
2023年度,科技日报社共有80余篇作品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
《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系列报道》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一等奖。
《数读中国创新——从海底15250米到高空3.6万公里》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二等奖。
《专家解析时隔14年修法背后的意义和亮点(上)(下)》《“身边的民法典”系列报道》等作品,获第31届中国人大新闻奖奖项等。
1.政治方向
围绕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精心办好品牌栏目。全力打造“头条工程”,“创新故事”专栏讲述科技创新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再现重要成果诞生的过程;“改革进行时”专栏聚焦各地方、各部门围绕科技创新推出的首创性重大体制机制改革,讲清改革动因、突破,呈现改革效果;“走近大国重器”专栏展现大国重器风采和力量,增强建设科技强国的底气和信心。此外,开设“总师对话”栏目,聚焦以总工程师、总设计师等为代表的卓越工程师群体,就工程科技创新、组织管理、人才培养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一大批重磅报道被全网转发,栏目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2.舆论引导
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高质量报道推动高质量发展。在2023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中,科技日报社选派精干力量赴上海、江苏、浙江等17个省区市进行调研采访,深入挖掘各行各业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经验做法和突出亮点,讲述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发展的生动故事,呈现高质量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美好生活,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报、网、端、微各平台发布原创稿件2000余篇,在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的官方微博话题中,贡献度排名第一。
3.舆论监督
4.对外传播
以主题报道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针对国际热点问题及时发声。聚焦“四季看新疆”“人权行动看中国”、进博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服贸会、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等重大主题,多维度、成系列推出报道,集中展示科技创新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的改变,获得大量中外读者点赞和转发。针对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放等国际热点,全媒体持续发力,及时阐明中国立场,积极掌握在国际舆论场的话语权。
依托深耕科技领域的优势,着力打造精品项目。开设“国际学术期刊拾萃”专栏,邀请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主编和领域内资深人士,追忆创刊历程,畅谈发展前景,提出对学科建设的观察与思考。“China'sGrowingContributiontoJournalofAppliedPhysics”等稿件被“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美通社、雅虎财经、晨星报、市场观察等全球400余家媒体平台转载。面向“Z世代”等青年群体,报社策划推出英语访谈节目《青年科技π》(YouthonTech),邀请中外青年科学家围绕人工智能能否代替人脑、九天揽月何时梦想成真等话题展开讨论,通过中外青年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展现中国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开放合作的国际形象。
1.融媒体矩阵
以“一库两翼三平台”为抓手,推动融媒体矩阵全面运行。中国科技资讯库持续性稳定运转,高质量新闻资讯数据累计超3亿条。中国科技网共发布各类稿件近6万篇,页面访问量较2022年提升35.6%。科技日报客户端建设工作全面完成,其中,科技内容聚合平台“创新号”现有中国科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北京大学等数十家单位入驻。
2.融媒体报道
创新表达形式,推出一批科技特色鲜明的融媒体产品。策划制作习近平总书记金句海报,尝试有声海报形式,增强立体感。启动虚拟演播室,开设《连线代表委员》《政策面对面》《视频连线》等新栏目。深耕“新闻+微博话题”模式,主持科技类话题#专家称韩国超导是超导假象#阅读量1.1亿,#我国芯片领域获重大突破#阅读量1.1亿,社会热点类话题#研究称生两个孩子最有利于长寿#阅读量3.7亿。
着力打造视频直播特色长板,去粗取精、精准定位。2023年,共有22场次原创直播,全网播放量超580万,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视频制作质量显著提升,动画视频《数读中国创新——从海底15250米到高空3.6万公里》荣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二等奖;动画系列视频《数读中国创新》荣获第二届新视听媒体融合创新创意大赛优秀奖;动画系列视频《冬奥·懂》、海报《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双双入选2022中国正能量“五个一百”网络精品展播。
3.融合采编平台建设
积极推进媒体融合采编平台建设。通过“科技融媒+”项目实施,加强内容审校、视频生产、传播分析、采访专家库、资源集成、传播平台一体化、专题生产和系统统一管理建设,助力报社媒体融合发展,解决报社在媒体融合智能化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1.信息服务
瞄准重大战略、重点规划、重要政策,传递权威声音。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开设并持续推进“聚焦科技自立自强·看招”栏目;推出“强信心开新局”“稳经济促发展”“走进创新型县市”等一系列专栏,报道各地、各创新型县市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增强信心勇于实践的创新举措和实践;针对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的重大决策部署,以专栏、特刊、综述以及60余期视频报道等形式推出科研助理岗位开发的全媒体报道,及时准确传递党中央权威声音,进一步突出科技特色。
贴近群众关切,加强专业化科普宣传。“科普一下”公众号围绕“如何预防手足口病”“意外落水该如何自救”等热点话题邀请专家解疑释惑,以科学视角回应社会关切。
2.社会服务
3.公益活动
1.民生报道
2.灾难和事故报道
坚持科学底线、坚守新闻伦理,客观、及时传播新闻事实。在《科技日报》要闻版开设“科技支撑防灾减灾”专栏,连续推出《“翼龙”-2H紧急出动侦察回传台风“杜苏芮”灾情》《各地频发预警,专家提醒——抢险救援中要做好次生灾害风险防范》《北京:检验检测技术守护汛后安全》等报道,在灾难发生时以科学信息稳定社会情绪、提振社会信心。
3.以人为本
1.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报道。结合重大时事,深入报道一线科研工作者的情怀担当、牺牲奉献。如《洪流中,一位科研工作者的身影——追记牺牲在抗洪一线的水利专家倪峰》以生动的笔触再现2023年抗洪救灾中水利专家倪峰奋不顾身救灾的感人故事,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持续深入宣传科学家精神,多年来连续通过“弘扬科学家精神”专栏向社会传播科学家们在不同时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迹。
2.传承繁荣优秀传统文化
聚焦科技支撑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赋能文物保护,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深瞳”栏目推出《许敦煌莫高窟一个“千年之约”》《走进殷墟,感受中国考古》《这台发射宇宙射线的神秘设备,能给西安古城墙做“CT”》等报道,深入展现科技工作者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故事,精心打造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新闻作品。
3.推动提升科学素养
重磅报道“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全国科普讲解大赛,推出《10年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收获了什么》专刊,约请大赛发起人、评审专家和参赛选手讲述科普讲解背后的故事。推出通版特刊《奏响中国科普最强音》,展示“全国十佳科普使者”的风采,向全社会呈现科普好声音的感染力。
建成“科技日报社青少年科普库”(一期),形成2个技术创新和3个应用创新,首创青少年科普资讯分类体系,为数字化时代强化“科学普及”一翼的建设提供大数据支撑。
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实施《科技日报社全媒体一体化采编工作机制》《科技日报社各平台三审三校实施办法》等,加强对重大突发事件和监督性报道的审核。各采编部门认真执行制度规定,严把政治关、质量关,不断完善审校流程,通过见报前交叉审校、多岗位多班次相互监督,确保采编和出版质量全面提升。
重视本单位新闻从业人员合法权益,设立法律工作室,及时、有效处理法律纠纷,支持保护正常采编行为。
保证从业人员薪酬福利,依法签署劳动合同,支付薪酬、缴纳“五险一金”,保障休假休息权利等。
制定实施科技日报社记者证管理办法,从严管理,切实履行对所属新闻采编人员资格条件审核及新闻记者证申请、发放、使用和管理责任,为符合条件的采编人员及时申领新闻记者证,及时收回离职、退休等采编人员的新闻记者证。
制定科技日报社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坚持系统规划和分类设计原则,结合实际设置政策理论、全媒体传播体系和“四力”教育、科技政策解读等培训内容,不断完善培训制度,持续提升培训效果。
二是严格遵守《新闻单位驻地方机构管理办法(试行)》《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制定科技日报社地方记者站管理办法,规范驻地方机构新闻采编活动,要求驻地方记者不得从事与新闻采访无关的其他活动,不得以新闻报道或者记者名义谋取不正当利益。禁止向驻地方机构下达经营任务、收取管理费用。
1.回应
2023年,科技日报社积极发挥主流媒体举旗定向作用,不断丰富宣传方式、手段,创新宣传形态、话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传播得更为广泛、更加精准、更富共鸣,不断增强广大科技工作者对重要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2.不足
科技日报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未来在强化理论武装、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升议题设置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等方面还需下更大功夫。
3.改进?
抓好理论武装,彰显强大思想伟力。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要把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学习宣传贯彻好,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
擦亮“党媒”名片,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守党报宗旨,坚决贯彻落实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原则,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持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谋篇布局科技宣传工作,更好发挥科技新闻舆论主阵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