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对外贸易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正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我国作为全球贸易的主要参与者,正处于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如何打造新动能,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紧迫任务。
绘就对外贸易新蓝图,凝聚发展新智慧
(一)新动能引领贸易繁荣新篇章
第一,从自贸区建设角度看,据商务部数据,2023年,我国在自贸协定谈判和签署方面创造新的历史纪录,新签协定达到4个。截至目前,已经和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2个自贸协定,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
第二,从双向贸易角度看,据商务部数据,202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金额以人民币计达41.76万亿元,同比增长0.2%。外贸进口、出口数量均保持增长,增速分别为2.9%、3.1%。我国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保持在14%左右。第三,从双向投资角度看,2023年我国利用外资规模下降了8%左右,但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企业数量增长了近四成,利用外资结构得到优化。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我国2023年FDI净流入1.1万亿人民币,汇率折算后依然保持在1500亿美元之上的较高水平。从结构优化角度看,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到大概三成左右,同比下降幅度较低,但高技术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6.5%,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近7800亿元人民币,占比七到八成,同比下降幅度较大,达到了13.4%。同时,建筑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研发和设计服务领域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增长了44%、9%和4%左右,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达37%,比2022年全年提升1.2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二)打造我国对外贸易新动能的成效与经验
第一,我国坚持开放、改革、发展、转型相互促进,通过坚定支持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构建辐射全球的“一带一路”大自贸区网络及在国内建设的包含22个省份的小自贸区网络平台,这个网络平台代表了我国目前面向全球高度开放、自主开放、进行制度型开放的平台。2022年,我国21个自贸区以不到4%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占全国18%以上的外商投资和17.9%的进出口贸易,2023年上半年这个数据提升到18.4%和18.6%。自主面向全球开放,通过双自联动,高效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显著推进了制度型对外开放。
第二,我国坚定地推进外贸发展模式转型,从过去外向型经济模式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转换,全面鼓励外贸领域内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外贸企业发展,推动本土跨国公司参与国际竞争,目前已取得丰硕成果。
第三,我国高度重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全方位协同,充分发挥我国整个产业体系的比较优势。《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这些法规为外商投资提供了法律保障,确保了外商投资的合法权益,同时规范了投资管理,并持续优化了外商投资环境。这不仅促进了外资的稳定增长,还形成了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同台竞争的市场新格局,吸引了以成本和市场为驱动的外资在我国集聚发展,推动了贸易与投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第四,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平台,我国与伙伴国家的贸易投资额大幅增长。据对外经贸大学数据,2024年1—2月,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进出口贸易总额3239.5亿美元(占我国与世界贸易的份额为34.8%),同比增长7.2%;其中,出口1951.0亿美元(占我国向世界出口的份额为37.0%),同比增长10.9%;进口1288.5亿美元(占我国从世界进口的份额为32.0%),同比增长1.9%;累计净出口662.5亿美元,为推动我国外贸多元化发展、外贸发展新空间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新质生产力驱动外贸转型升级
新质生产力应该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质量生产力,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我国外贸发展也在完成转型升级,体现在具体业态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一)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增长新动能
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国应采取创新驱动的策略,以促进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并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质生产力。这包括引导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电子商务和农业物联网等,以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打造自主品牌,增强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通过这些措施,将助力形成更多代表我国品牌的跨国公司,为外贸发展注入新的增长动力。
(二)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提供了强大的新动能。特别是在“新三样”领域——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我国的产品在海外市场表现出色,2023年出口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这一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我国在新兴产业领域的持续投入和创新驱动。未来,我国应继续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政策支持,提升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这不仅将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增长,也将为全球市场带来更多高质量的我国制造产品。(三)助力未来产业的布局,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为应对21世纪国际经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应采取综合性对策,推进未来产业布局并有效对接国际经贸规则。首先,我国需要加强对《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议》(DEPA)等高标准贸易协定规则的研究,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以提升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同时,利用自贸试验区作为先行先试的平台,探索与国际规则相适应的新模式,积累经验后逐步向全国推广。在此基础上,我国应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如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生物技术等,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激励,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此外,还需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资参与未来产业的发展,促进国内外企业的合作与交流。
打造我国对外贸易新动能的重要抓手
第一,建设贸易强国首先要围绕着我国的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核心组织企业、产品的品牌质量和技术含量,下大功夫下大力气。这意味着一方面要加快传统优势外贸行业的转型升级,跟上时代进步和市场变化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鼓励创新加快技术进步,加快培育高科技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无人机产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第二,积极对接21世纪的贸易投资规则体系。坚定支持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坚持发展我国的定位和具体维护发展我国的权益,全面落实世贸组织贸易便利化协议。通过自主扩大开放,对标CPTPP和DEPA,争取早日加入并带动国内的制度型开放。积极主动商签更多的自由贸易协定,提高自贸协定的贸易覆盖度。
第三,在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通过系统性的合作,继续发挥海外工程承包国际产能合作、境外工业园的建设与贸易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带动效应,充分挖掘“一带一路”,发展我国的巨大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
第四,加强在质量、标准、认证和标识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大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相互认证的力度,积极鼓励我国标准“走出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的支持功能,建立商品的可追溯体系。
新业态新模式助力打造对外贸易新动能
新业态新模式不仅是我国外贸发展的有生力量,也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趋势。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有利于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对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
(一)提高贸易数字化水平
(二)促进跨境电商出口
2015年,我国首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在杭州设立。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综试区模式愈发成熟,在跨境电商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商务部数据显示,过去5年,我国跨境电商贸易规模增长超过10倍,2024年一季度,全国跨境电商进出口5776亿元,增长9.6%,其中出口4480亿元,增长14%。根据各地初步统计,全国跨境电商主体已超12万家,跨境电商产业园区超1000个,建设海外仓超2500个、面积超3000万平方米,其中专注于服务跨境电商的海外仓超1800个,面积超2200万平方米。目前,我国已先后分7批设立165个跨境电商综试区,覆盖31个省区市,基本形成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发展格局。对于跨境电商,要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的规则要求尽快在全国各地落实到位,利用国内上百个跨境电商综合试点城市和自贸试验区支行网络平台以及海南自贸港,使跨境电商与海外仓协同发展,培育壮大一批跨境电商的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
(三)拓宽中间品贸易
我国中间品贸易的增长迅速,已成为推动出口回升向好的关键力量。据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外贸已经连续12年位居全球中间品出口第一大国,中间品对外贸增量的贡献接近六成。为进一步拓宽中间品贸易,建议持续培育和巩固跨国公司竞争力,丰富中间品贸易主体,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大对中间品“卡脖子”领域的攻关力度,引导各地区结合自身优势,差异化发展中间品贸易,并持续完善金融服务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四)推进贸易绿色发展
我国绿色贸易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支持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绿色低碳产品贸易。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专题报告,全球绿色产品贸易额显著增加,从2007年的0.91万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1.43万亿美元。我国绿色产品出口自2009年起超过德国,位列世界第一,并持续增长,为全球绿色转型贡献了重要力量。为了推动我国绿色产品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我国应当把握全球绿色发展的共识,利用自贸区等多边贸易机制,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合作,特别是在环太平洋地区,以保持和扩大我们的贸易优势。同时,通过提升绿色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我们可以更好地进入欧盟等发达市场,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推动包容性全球化。此外,明确绿色产业的分类和标准,实施精准的政策支持,强化绿色产品标识,以及协调各方面政策,形成推动绿色产品发展的综合策略,将有助于促进我国绿色产业的整体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双轮驱动:“一带一路”与RCEP共塑外贸新动能
202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同时RCEP对菲律宾正式生效,标志着RCEP对东盟及澳大利亚、我国、日本、韩国、新西兰等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
(一)“一带一路”共建十年来,我国的外贸朋友圈不断扩大
据对外经贸大学数据,2023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进出口贸易总额20462.2亿美元(占我国与世界贸易的份额为34.5%),同比下降0.8%;其中,出口11991.1亿美元(占我国向世界出口的份额为35.5%),同比上升2.3%;进口8471.1亿美元(占我国从世界进口的份额为33.1%),同比下降5.2%;累计净出口3520亿美元。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8月,我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覆盖我国83%的建交国。我国和“一带一路”国家在政策沟通和战略衔接方面越来越紧密,民心相通让相互间的信任不断提升,所有这些都为贸易开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通过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系统性合作,尤其是我国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贸易、投资、基建、境外工业园产能合作等方面的相互协同,使得市场潜力不断被挖掘,市场空间不断被拓展。与此同时,我国也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谈判,签署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利用机制性的合作挖掘区域内部的贸易创造效应,也为我国外贸增长创造了新的增长点。目前,我国—东盟自贸协议的升级版以及我国目前与亚非拉国家积极开展自由贸易协定谈判,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
(二)我国不断发挥RCEP的贸易创造效应,大幅提升我国区域内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实施两年多来,区域贸易投资明显增长,进一步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融合,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RCEP覆盖全球30%的人口、30%的经济总量、30%以上的资本流动、30%以上的贸易规模。RCEP作为全球最大的一体化市场,拥有40%的原产地累计附加规则,意味着在这个市场中区域内部的贸易创造效应、投资增加效应和就业增长效应会逐步显现出来,换句话说区域内部的相互投资和产业链供应链衔接会变得越来越紧密。2022年我国实际使用RCEP伙伴外资金额达到235亿美元,同比增长24.8%,远高于世界对华投资9%的增速。RCEP区域对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增长贡献率达到29.9%,比2021年提高了17.7个百分点。我们期待未来RCEP对我国吸收利用外资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支持作用。
RCEP开始实施后,我国和东盟的贸易投资互补性越来越强,区域内部的贸易增量也比较大,利用从RCEP的贸易创造效益中获得稳外贸的新动力,是当前一个特别有利的外部因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2023年至2029年,我国与东盟对RCEP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84%,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30%以上。未来5年至10年是东盟经济较快增长期,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充分释放我国与东盟的经济增长潜力,需要携手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RCEP规则利用率;需要合力消除非关税壁垒,缩短关税减让过渡期;需要合作开展RCEP规则的推广运用等。
RCEP生效一年来为充满冲突、问题和挑战的世界经济带来了发展契机。RCEP生效后,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最终会实现零关税,这将显著拉动区域整体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增长,对全球贸易也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商务部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到2035年,RCEP将带动区域整体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出口和进口增量分别较基准情形累计增长0.86%、18.30%和9.63%,出口和进口累计增量规模将分别达到8571亿美元和9837亿美元,区域投资将累计增长1.47%,区域经济福利累计增加1628亿美元。全球层面,到2035年,RCEP将带动世界实际GDP和进出口贸易分别较基准情形累计增长0.12%和2.91%。
构建稳健外贸体系,激发新动能
受疫情、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产业链供应链时有梗阻等因素影响,全球贸易前景堪忧。
(一)全球货物贸易趋于平稳,增速或将继续放缓
2024年3月22日,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最新版《全球贸易更新报告》(下称“报告”),报告称2023年全球贸易额约为31万亿美元,与2022年的最高纪录相比,缩减近1万亿美元(或3%),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需求低迷以及东亚和拉丁美洲地区贸易疲软。自2022年中期以来,全球货物贸易额持续下降,预计2023年货物贸易将收缩约1.3万亿美元,即5%,分地区来看,主要经济体的货物贸易在整个2023年普遍下降。据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24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将增长2.6%。但在悲观情形下,全球货物贸易量可能下降1.6%。
(二)短期继续加强落实跨周期稳外贸外资的政策
(三)中长期防范化解“逆全球化”带来的风险
从中长期看,“逆全球化”现象日趋突出,部分国家推行印太战略,试图构建印太经济框架。科技领域脱钩断链加剧。我国亟待加快自主创新步伐,通过实施双循环战略,使资本技术和人才按照市场机制进行高效配置,塑造新的国际比较优势和新的国际竞争力。要稳定和巩固全球价值链的协作关系,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继续支持亚太经济合作进程和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保持制造业在我国经济总量中的合理比重,协同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与贸易强国的建设进程。